《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新闻两则》讲的是国内战争,那么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还发生了一场战争叫——抗日战争,我们国家叫抗日战争,又叫8年抗战,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卢沟桥事变”,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伤亡3500万人,日军阵亡70万。
这场战役除了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还有游击队员的袭击,同时我们的党还建立了根据地,根据地的人们也奋起反抗,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河北省中部的平原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在美丽的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因电影《小兵张嘎》而驰名中外在小兵张嘎》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边一个小水庄子里,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叫张嘎。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除了小兵张嘎,在白洋淀这个地方,在这个有荷花也有芦苇的美丽地方,第10页有图片。就是这么美丽的地方,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23岁时孙犁到河北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31岁时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他本人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
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三、字音字形
竹篙 gao 3段 悠闲(you xian 6段 ) 疟子( yao 9段 ) 寒噤(jin12段 ) 吆...........喝(yao he14段) 蹿(cuan33) 仄歪(ze33段 ) 飒飒( sa38段) 转弯抹角mo46.....
段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泅着(qiu55段 ) .
。
四、全文分析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苇塘
人物: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环境:敌人封锁严密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一个发生在芦苇荡里的关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第二天老头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革命故事。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人公——老头子,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6段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5、分段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9-64段——故事的全过程
1、故事的开端9-19段——护送,
2、故事的发展20-54段——受伤,
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55-63段——复仇。
第一段——呆望——星星、水鸟、苇子。敌人在侦查,但是只能呆望——十分注意地看却无法看清的无可奈何的神情。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才——表达了战争的才哭,这么美好的景物只有夜晚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表达了苇子的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们在残酷的战争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第一段写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及时敌人封锁严密,我们的军队——没有被困死。
第二段——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飘,小船速度很快,那么驾驶船的人非常熟练,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文章到此自然引出主人公——
第三段第四段——年龄——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方面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了,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第四段的外貌描写——干瘦、黝黑看出老人常年在芦花荡里辛苦劳作,但是特别精神、特别明亮——为革命工作心情愉快,精神很好。
第五段——他的工作范围——广。不带一支枪——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他对苇塘里德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语言描写 靠:依靠,信赖。这里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第六段——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文章的文眼——性格核心。过于表程度,老头子过分自信和过分自尊。
第七段——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愿望——第二段里有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德仁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第八段——唱歌,我们可以想象,里面的队伍有劳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九段——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体现了天上像睡眠,月亮在水面浮着。
14段——小女孩痛痛快快洗脸和洗头,大些的轻声吆喝她:表明她有较高的警惕性,因为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要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老头子怎么说——不怕,洗一洗把。——与上文“过于自信”相呼应。
9-19段,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20段——阴惨的黄色的光——敌人的探照灯,灯光的出现使故事情节紧张起来。 21段——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老头子内心的自信。 28段——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体现了女孩的坚强和勇敢。
31——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表现了老头内心的自信。
发现有女孩受伤了,老头子的变化有三句话——
1、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2、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3、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
——知道女孩受伤后心情如何——极度心痛和极度内疚。他觉得没有完成任务而无颜见人,万箭穿心般痛苦。
33段动作描写——扒、浮、推。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7——我不要紧——再次体现了女孩子的坚强和勇敢,
38——环境描写——写月落只好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人沮丧的心情。 47——心理描写——大江——这老脸呀——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恼,内疚、自责的心理,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老人自尊的性格。 48——语言描写——老头子立下誓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玩味女孩们,同时也安慰自己的心。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20——54段是第三层——故事的发展——受伤。交代了月夜女孩受伤的整个过程,通过女孩和老头子的对话凸显老头的性格,也为下部分老头子的反击打下了基础。
55-——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平静—中透着紧张。 56段——一捆莲蓬——用来引诱鬼子上当。
58——老头子张皇失措——为诱惑敌人上当古义装出害怕得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0——找——表现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这是一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人巧妙的战术和高潮的本来、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61——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无比的恨,他要敌人血债血还。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得沉着冷静、对打击敌人十分在行。
62段——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一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是,为什么写这样的景物描写呢——表明美丽的芦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侵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57-62主要用什么方面描写老头子——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机智勇敢。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层故事情节——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57-6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老头子在美丽的芦花荡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人们的勇敢和机智。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笔记:
1、本文描写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2、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护送女孩和痛击鬼子,其中痛击鬼子更具有传奇色彩
3、文章59段交待在水里的枯木桩子的用意是——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过于自尊和自信,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英雄
5、孙犁用如此传奇的笔调刻画了老头这个老英雄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想让我们通过老头子联想到抗日军民好卖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自发团结起来,团结对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抗日战争最终将取得胜利。
五、课外延伸
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新闻两则》讲的是国内战争,那么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还发生了一场战争叫——抗日战争,我们国家叫抗日战争,又叫8年抗战,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卢沟桥事变”,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伤亡3500万人,日军阵亡70万。
这场战役除了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还有游击队员的袭击,同时我们的党还建立了根据地,根据地的人们也奋起反抗,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河北省中部的平原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在美丽的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因电影《小兵张嘎》而驰名中外在小兵张嘎》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边一个小水庄子里,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叫张嘎。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除了小兵张嘎,在白洋淀这个地方,在这个有荷花也有芦苇的美丽地方,第10页有图片。就是这么美丽的地方,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23岁时孙犁到河北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31岁时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他本人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
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三、字音字形
竹篙 gao 3段 悠闲(you xian 6段 ) 疟子( yao 9段 ) 寒噤(jin12段 ) 吆...........喝(yao he14段) 蹿(cuan33) 仄歪(ze33段 ) 飒飒( sa38段) 转弯抹角mo46.....
段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泅着(qiu55段 ) .
。
四、全文分析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苇塘
人物: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环境:敌人封锁严密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一个发生在芦苇荡里的关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第二天老头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革命故事。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人公——老头子,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6段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5、分段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9-64段——故事的全过程
1、故事的开端9-19段——护送,
2、故事的发展20-54段——受伤,
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55-63段——复仇。
第一段——呆望——星星、水鸟、苇子。敌人在侦查,但是只能呆望——十分注意地看却无法看清的无可奈何的神情。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才——表达了战争的才哭,这么美好的景物只有夜晚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表达了苇子的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们在残酷的战争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第一段写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及时敌人封锁严密,我们的军队——没有被困死。
第二段——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飘,小船速度很快,那么驾驶船的人非常熟练,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文章到此自然引出主人公——
第三段第四段——年龄——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方面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了,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第四段的外貌描写——干瘦、黝黑看出老人常年在芦花荡里辛苦劳作,但是特别精神、特别明亮——为革命工作心情愉快,精神很好。
第五段——他的工作范围——广。不带一支枪——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他对苇塘里德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语言描写 靠:依靠,信赖。这里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第六段——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文章的文眼——性格核心。过于表程度,老头子过分自信和过分自尊。
第七段——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愿望——第二段里有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德仁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第八段——唱歌,我们可以想象,里面的队伍有劳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九段——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体现了天上像睡眠,月亮在水面浮着。
14段——小女孩痛痛快快洗脸和洗头,大些的轻声吆喝她:表明她有较高的警惕性,因为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要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老头子怎么说——不怕,洗一洗把。——与上文“过于自信”相呼应。
9-19段,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20段——阴惨的黄色的光——敌人的探照灯,灯光的出现使故事情节紧张起来。 21段——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老头子内心的自信。 28段——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体现了女孩的坚强和勇敢。
31——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表现了老头内心的自信。
发现有女孩受伤了,老头子的变化有三句话——
1、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2、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3、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
——知道女孩受伤后心情如何——极度心痛和极度内疚。他觉得没有完成任务而无颜见人,万箭穿心般痛苦。
33段动作描写——扒、浮、推。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7——我不要紧——再次体现了女孩子的坚强和勇敢,
38——环境描写——写月落只好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人沮丧的心情。 47——心理描写——大江——这老脸呀——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恼,内疚、自责的心理,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老人自尊的性格。 48——语言描写——老头子立下誓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玩味女孩们,同时也安慰自己的心。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20——54段是第三层——故事的发展——受伤。交代了月夜女孩受伤的整个过程,通过女孩和老头子的对话凸显老头的性格,也为下部分老头子的反击打下了基础。
55-——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平静—中透着紧张。 56段——一捆莲蓬——用来引诱鬼子上当。
58——老头子张皇失措——为诱惑敌人上当古义装出害怕得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0——找——表现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这是一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人巧妙的战术和高潮的本来、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61——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无比的恨,他要敌人血债血还。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得沉着冷静、对打击敌人十分在行。
62段——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一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是,为什么写这样的景物描写呢——表明美丽的芦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侵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57-62主要用什么方面描写老头子——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机智勇敢。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层故事情节——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57-6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老头子在美丽的芦花荡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人们的勇敢和机智。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笔记:
1、本文描写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2、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护送女孩和痛击鬼子,其中痛击鬼子更具有传奇色彩
3、文章59段交待在水里的枯木桩子的用意是——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过于自尊和自信,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英雄
5、孙犁用如此传奇的笔调刻画了老头这个老英雄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想让我们通过老头子联想到抗日军民好卖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自发团结起来,团结对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抗日战争最终将取得胜利。
五、课外延伸
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