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记录赣南游击的战争史诗

汪鹏程  陶 钧

2011年08月22日18:4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毅记录赣南游击的战争史诗--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陈毅是著名的诗人元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不但紧握枪杆杀敌,而且拿起笔杆战斗。陈毅记录赣南游击战况的军旅诗词,饱含赤诚质朴的真情,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坚定立场,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激荡着“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怒吼,重现了赣南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游击诗词通俗易懂,充满了战斗激情,在恶劣的游击环境中,起到了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陈毅赣南游击诗词,通过一系列生动、逼真的形象,艺术地反映了赣南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蕴涵了陈毅游击军事思想的真谛,也充分展示了陈毅元帅独特的文学创作才智。

诗艺:逼真地再现了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

陈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间隙写就的诗词当中,有四首是重点描写游击生活场景的。其中,有二首写“野营”场景一首写“埋伏”实况。这三首诗,从山花烂漫的春夏到恶风呼啸、雪花满天的秋冬,从深山中声东击西的野营到在野兽出没的草丛中设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游击战士长年累月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中野营和斗争的实况。还有一首是较全面系统地描绘游击战生活场景的组词——《赣南游击词》。“野营”和“埋伏”是游击健儿每天都要面对的典型场景,诗词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游击战争的画卷。读者透过陈毅纯真质朴、意味深长的诗句,似乎感受到了赣南游击战的烽火硝烟。

1936年春,陈毅在《野营》中写道:“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全诗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游击战士“住、食、行”的艰难状况。

一是无家可住。敌人频繁搜山,不能住房子,搭茅棚目标大,只好“下雨天,大树底下把伞一支,背靠背便睡起来。天晴,就往坟山的石板上一躺”。恶风暴雨,既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指敌人疯狂的、没人性的搜山。敌人“纵火烧山,烧得野猪、山牛满山吼叫,长蛇到处乱窜”,他们还把探照灯搬到山中搜索游击队的行踪。深山中的动植物都不得安生,何况是被敌人日搜夜剿的游击队战士?

二是食不果腹。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游击队缺粮、缺盐、缺油。狡猾的敌人用“看烟火”的办法跟踪游击队,逼得游击战士只好吃冷食,“吃竹笋,吃野菜,吃杨梅,吃各种野水果”,但野菜、杨梅、竹笋难以填饱肚子。游击战士们就这样度过难熬的时间,等待着有利战机的出现。

三是天天越野。由于敌人大规模地搜山,游击战士们如长居一个地方,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因此,为摆脱敌人的跟踪,他们只得神出鬼没地在深山之中巧妙周旋,牵着搜山的敌人打圈子,飘忽无常,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但是,敌人非常狡猾,通过“看烟火”“听声音”打探游击队的下落。因此,游击战士们哪怕就是捉虱、扪虱这么轻微、细小的动作都不能弄出声音,一个小小的咳嗽就可能泄露军机。

四是隆冬野营。1936年冬,陈毅在《雪中野营闻警》中写道:“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在隆冬大雪封山的季节,天寒地冻,游击战士在雪地野营,满山银装素裹,白光刺眼。就在这滴水成冰、寒风凛冽的时节,敌人仍然没有放过对游击队的追踪搜捕,在各个路口安营扎寨,游击战士们甚至都能听到敌人军营中伴随刺骨冷风的军号声。在这种情况下,游击战士们只好“持枪倚枕到天明”,一年四季都处于战备状态。

陈毅在1936年春写的《油山埋伏》中写道:“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既表明游击队生存环境中的恶劣天气,又暗指敌人对游击队实行“最残酷、最疯狂、最无人性”的搜捕。游击战士们不但要跟敌人战斗,而且要时时提防长蛇、野狼等野兽的侵犯。敌人残酷,恶狼狂嚎,游击队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

陈毅1936年夏写成的《赣南游击词》由12首词组成,先着重分析前面四首。

天将晓,战士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这四首词,活龙活现地描写了游击战士露水侵衣被、“满身沾野草”的野地宿营晨起实况,“野菜和水煮”的午餐实情,傍晚“集会议兵机”、应对复杂局面的实景,以及雨夜艰难行军的实境。从“早”“中”“晚”“夜”这一天当中的四个时间节点,相对应地反映了游击战士宿营、就餐、集会、行军这四个极为典型的战地生活场景,勾勒出了游击战争的重要环节,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幽默诙谐。这与“风”“寒”“雨”“雪”的恶劣气候,特别是与敌人残酷的“搜”“烧”“追”“剿”,妄想把游击战士“饿死、烧死、困死、打死”的险恶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突出地衬托出了游击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与敌人战斗到底的顽强斗志。

陈毅的诗词平淡质朴,如行云流水,在平淡中蕴涵着对革命忠心耿耿的真情,在质朴中流露出游击战士在残酷环境中的洒脱风范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既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揉进了优美的意境,又把一天的战斗生活诗意化,极具艺术感染力。朗朗上口的诗句,雅致含蓄的诗味,“记征程,抒豪情,寄壮志”,把读者的思绪带到当时的游击战场,读来气魄雄浑,“犹如铁板铜琶唱大风”。

【1】 【2】 【3】

汪鹏程  陶 钧

2011年08月22日18:4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毅记录赣南游击的战争史诗--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陈毅是著名的诗人元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不但紧握枪杆杀敌,而且拿起笔杆战斗。陈毅记录赣南游击战况的军旅诗词,饱含赤诚质朴的真情,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坚定立场,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激荡着“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怒吼,重现了赣南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游击诗词通俗易懂,充满了战斗激情,在恶劣的游击环境中,起到了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陈毅赣南游击诗词,通过一系列生动、逼真的形象,艺术地反映了赣南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蕴涵了陈毅游击军事思想的真谛,也充分展示了陈毅元帅独特的文学创作才智。

诗艺:逼真地再现了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

陈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间隙写就的诗词当中,有四首是重点描写游击生活场景的。其中,有二首写“野营”场景一首写“埋伏”实况。这三首诗,从山花烂漫的春夏到恶风呼啸、雪花满天的秋冬,从深山中声东击西的野营到在野兽出没的草丛中设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游击战士长年累月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中野营和斗争的实况。还有一首是较全面系统地描绘游击战生活场景的组词——《赣南游击词》。“野营”和“埋伏”是游击健儿每天都要面对的典型场景,诗词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游击战争的画卷。读者透过陈毅纯真质朴、意味深长的诗句,似乎感受到了赣南游击战的烽火硝烟。

1936年春,陈毅在《野营》中写道:“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全诗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游击战士“住、食、行”的艰难状况。

一是无家可住。敌人频繁搜山,不能住房子,搭茅棚目标大,只好“下雨天,大树底下把伞一支,背靠背便睡起来。天晴,就往坟山的石板上一躺”。恶风暴雨,既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指敌人疯狂的、没人性的搜山。敌人“纵火烧山,烧得野猪、山牛满山吼叫,长蛇到处乱窜”,他们还把探照灯搬到山中搜索游击队的行踪。深山中的动植物都不得安生,何况是被敌人日搜夜剿的游击队战士?

二是食不果腹。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游击队缺粮、缺盐、缺油。狡猾的敌人用“看烟火”的办法跟踪游击队,逼得游击战士只好吃冷食,“吃竹笋,吃野菜,吃杨梅,吃各种野水果”,但野菜、杨梅、竹笋难以填饱肚子。游击战士们就这样度过难熬的时间,等待着有利战机的出现。

三是天天越野。由于敌人大规模地搜山,游击战士们如长居一个地方,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因此,为摆脱敌人的跟踪,他们只得神出鬼没地在深山之中巧妙周旋,牵着搜山的敌人打圈子,飘忽无常,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但是,敌人非常狡猾,通过“看烟火”“听声音”打探游击队的下落。因此,游击战士们哪怕就是捉虱、扪虱这么轻微、细小的动作都不能弄出声音,一个小小的咳嗽就可能泄露军机。

四是隆冬野营。1936年冬,陈毅在《雪中野营闻警》中写道:“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在隆冬大雪封山的季节,天寒地冻,游击战士在雪地野营,满山银装素裹,白光刺眼。就在这滴水成冰、寒风凛冽的时节,敌人仍然没有放过对游击队的追踪搜捕,在各个路口安营扎寨,游击战士们甚至都能听到敌人军营中伴随刺骨冷风的军号声。在这种情况下,游击战士们只好“持枪倚枕到天明”,一年四季都处于战备状态。

陈毅在1936年春写的《油山埋伏》中写道:“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既表明游击队生存环境中的恶劣天气,又暗指敌人对游击队实行“最残酷、最疯狂、最无人性”的搜捕。游击战士们不但要跟敌人战斗,而且要时时提防长蛇、野狼等野兽的侵犯。敌人残酷,恶狼狂嚎,游击队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

陈毅1936年夏写成的《赣南游击词》由12首词组成,先着重分析前面四首。

天将晓,战士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这四首词,活龙活现地描写了游击战士露水侵衣被、“满身沾野草”的野地宿营晨起实况,“野菜和水煮”的午餐实情,傍晚“集会议兵机”、应对复杂局面的实景,以及雨夜艰难行军的实境。从“早”“中”“晚”“夜”这一天当中的四个时间节点,相对应地反映了游击战士宿营、就餐、集会、行军这四个极为典型的战地生活场景,勾勒出了游击战争的重要环节,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幽默诙谐。这与“风”“寒”“雨”“雪”的恶劣气候,特别是与敌人残酷的“搜”“烧”“追”“剿”,妄想把游击战士“饿死、烧死、困死、打死”的险恶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突出地衬托出了游击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与敌人战斗到底的顽强斗志。

陈毅的诗词平淡质朴,如行云流水,在平淡中蕴涵着对革命忠心耿耿的真情,在质朴中流露出游击战士在残酷环境中的洒脱风范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既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揉进了优美的意境,又把一天的战斗生活诗意化,极具艺术感染力。朗朗上口的诗句,雅致含蓄的诗味,“记征程,抒豪情,寄壮志”,把读者的思绪带到当时的游击战场,读来气魄雄浑,“犹如铁板铜琶唱大风”。

【1】 【2】 【3】


相关内容

  • 大气磅礴的"横槊主人"陈毅
  • "战功显赫,但陈毅终身难舍文学.1954年,陈毅在<水调歌头・自叙>词中,总结自己是"学马列.喜文艺.习工科".他曾自号"横槊主人",为自己描画了一个手握重兵器吟诗的骁勇元戎兼诗人形象." 共和国元帅群体,不乏善诗者.其中的陈毅 ...

  •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 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 ...

  • 中央苏区史名词解释(部分)
  • 名词解释 1.(百度: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 ...

  • 陈毅对新四军建设与华中敌后抗战的主要贡献
  • 傅佑全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两大主力之一,她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她勇敢地担负起了党所赋予的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曾威震大江南北,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同志曾为新四军的创建.发展.壮大和胜利做 ...

  • 历史上我军投敌高级指挥员一览表
  • 历史上我军投敌高级指挥员一览表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投身人民军队,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使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有极少数理想信仰淡薄.革命意志不坚定者,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贪生怕死 ...

  • 宋时轮在红军长征中
  • 于肖平 [字号 大 中 小][论坛][打印][关闭] 宋时轮的一生,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当年,他在长征前受到开除党籍处分.长征中革命信念更加坚定.长征后又重新入党的经历,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品格,以及自身老成持重的修养. 出 ...

  • 诗史般的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2
  •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年方三十,在长征开始时也被留了下来.一九三五年二月 底或三月初,毛泽覃带领大约二十名游击队战士离开于都以东的山区去闽西.他可 能是向长汀进发. 他在离瑞金十英里的山区红林附近一所土房中停留了一夜.四月二少三日早晨 天亮前不久,泽覃嘱咐一个战士站岗警戒,注意可疑的迹象.谁知,这个哨兵 ...

  • 江西省省情知识
  • 江西省省情知识 单选 1. 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远在(C ),江西的先民们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商周时期 D. 战国时期 2. (B )是亚洲东部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之一. A.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B.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 C. 官山自然保 ...

  • 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评定标准
  • 第 5师 师长 兼 政委 , 导 部 队积 极 向敌 领 后发 展 , 多次挫败 日伪军 的 " 荡"蚕 食 扫 .和国民党顽军的挑衅 , 巩固和扩大豫鄂 边抗 日根据地.抗 日战争胜利后 , 任中 共 中央 中原 局副 书记 . 中原军 区司令 员. 14 9 8年 5月 ,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