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宣传片解说词
大地铸丰碑
——2013年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寒地黑土使她生产出的农产品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市场、科技和经济基础优势。
谋划篇(60秒)
年初,办党组提出 “全国看龙江,龙江看哈市,哈市看开发”的奋斗目标,要求农发项目建设全面达到“有标准、有规模、有效益、有看点、有机制”,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示范牵动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按照“统筹规划、配套投入、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水利、农机、农业、科技、生态等综合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2013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取国家及省立项140个,争取中央及省财政投资3.29亿元。其中,紧紧围绕全市建设5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实施土地治理项目44个,中省投资2.56亿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1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一亿斤。为全市粮食总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做出了突出贡献。
耕耘篇(6分钟)
走进项目区,你的目光就会被这美丽如画的景象深深吸引:看那一道道纵横交错的防渗渠道,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机耕路,一座座坚固实用的建筑物,一排排绿意盎然的防护林,一片片方方正正的条田......这些不是山水画,而是农发人用实际行动为您展示的2013年度农发项目区新景象。
哈尔滨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中先行先试,探索出“资金打捆用、措施综合化、项目链条化、经营合作化”的新机制。
资金集中打捆使用,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沿流域和灌区集中连片开发治理是农业开发一直坚持的原则。今年集中资金在方正双龙灌区、五常龙凤山灌区、延寿的蚂蚁河灌区、松花江沿岸的巴彦、通河提水灌区等,建成了20万亩的有机水稻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探索出了“市场+龙头+标准化有机水稻基地”、“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现代化绿色水稻生产模式。
按照产业扶持项目,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投入中央及省财政资金6146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70个。宾县宾西牛业、高泰食品,道外区天通“冰地”玉米油加工、五常市葵花米业、道里区佰益食品、延寿县鸿源食品、香其酱业等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在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得到农业综合开发的立项扶持,打造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地(产品)品牌。农业开发扶持的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基地,吸收
12万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产业工人,带动42万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全市三分之一的村屯、四分之一的耕地、五分之一的农民都直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受益。
一个事业的成功源于有一支好的队伍。哈尔滨市农发人倾心于大任,付出于田间,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把无数辛劳深埋心底。从3月中旬开始,办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每月平均有一半时间都深入到基层项目区,逐个项目进行踏查调研、督导推进、组织验收等,推动全市不断掀起了备春耕生产、春季工程会战、项目验收、抗灾自救、秋季会战等一个又一个工作高潮,充分体现了农发干部良好的自身素质和优良作风。
收获篇(2.5分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项目区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项目区可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方正县会发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项目建成后,覆盖面积能达到5万亩,预计每年可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1500万元,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项目促进土地流转,率先实现合作化经营。探索出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农户带地入社股份制)”;“合作社+农户+有机品牌+市场”等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新模式。如呼兰区大用、金山现代农机合作社等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下,采取“带地入社”、“租赁倒包”等多种形式集约经营土地均达3万亩
以上。
五常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是我市投资额度最大的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705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500万元。建设10140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一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项目建成后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推广作用。
关怀篇(1分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
年初到现在,汪洋副总理来哈尔滨视察春耕生产、王宪魁书记、陆昊省长、吕维峰副省长视察哈尔滨农业和农村工作,看的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项目区。市委书记林铎、市长宋希斌、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姜国文、副市长张万平等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对成绩充分肯定,对经验及时总结,对困难帮助解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经验和新做法,连续被新华社、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展望篇(30秒)
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的一系列成功做法,为黑龙江建设“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了新机制和新模式。
“平畴沃野书锦绣,碧波万顷报春晖。”与时俱进的农业开发人,点土成金,着意嬗变,已经描绘出一幅浩气升腾、五彩缤
纷的现代高效农业的多彩画卷。站在新时期,瞻望新征程,任重道远,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春风,哈尔滨市农业开发人有信心、有能力抓质量强管理,塑精品创佳绩,满怀豪情迎接金秋大地的丰收,谱写出农业综合开发更加壮美的华丽篇章!
2013
年11月22 制作: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宣传片解说词
大地铸丰碑
——2013年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寒地黑土使她生产出的农产品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市场、科技和经济基础优势。
谋划篇(60秒)
年初,办党组提出 “全国看龙江,龙江看哈市,哈市看开发”的奋斗目标,要求农发项目建设全面达到“有标准、有规模、有效益、有看点、有机制”,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示范牵动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按照“统筹规划、配套投入、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水利、农机、农业、科技、生态等综合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2013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取国家及省立项140个,争取中央及省财政投资3.29亿元。其中,紧紧围绕全市建设5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实施土地治理项目44个,中省投资2.56亿元。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1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一亿斤。为全市粮食总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做出了突出贡献。
耕耘篇(6分钟)
走进项目区,你的目光就会被这美丽如画的景象深深吸引:看那一道道纵横交错的防渗渠道,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机耕路,一座座坚固实用的建筑物,一排排绿意盎然的防护林,一片片方方正正的条田......这些不是山水画,而是农发人用实际行动为您展示的2013年度农发项目区新景象。
哈尔滨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中先行先试,探索出“资金打捆用、措施综合化、项目链条化、经营合作化”的新机制。
资金集中打捆使用,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沿流域和灌区集中连片开发治理是农业开发一直坚持的原则。今年集中资金在方正双龙灌区、五常龙凤山灌区、延寿的蚂蚁河灌区、松花江沿岸的巴彦、通河提水灌区等,建成了20万亩的有机水稻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探索出了“市场+龙头+标准化有机水稻基地”、“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现代化绿色水稻生产模式。
按照产业扶持项目,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投入中央及省财政资金6146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70个。宾县宾西牛业、高泰食品,道外区天通“冰地”玉米油加工、五常市葵花米业、道里区佰益食品、延寿县鸿源食品、香其酱业等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在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得到农业综合开发的立项扶持,打造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地(产品)品牌。农业开发扶持的产业化龙头和产业基地,吸收
12万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产业工人,带动42万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全市三分之一的村屯、四分之一的耕地、五分之一的农民都直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受益。
一个事业的成功源于有一支好的队伍。哈尔滨市农发人倾心于大任,付出于田间,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把无数辛劳深埋心底。从3月中旬开始,办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每月平均有一半时间都深入到基层项目区,逐个项目进行踏查调研、督导推进、组织验收等,推动全市不断掀起了备春耕生产、春季工程会战、项目验收、抗灾自救、秋季会战等一个又一个工作高潮,充分体现了农发干部良好的自身素质和优良作风。
收获篇(2.5分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项目区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项目区可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方正县会发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项目建成后,覆盖面积能达到5万亩,预计每年可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1500万元,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项目促进土地流转,率先实现合作化经营。探索出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农户带地入社股份制)”;“合作社+农户+有机品牌+市场”等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新模式。如呼兰区大用、金山现代农机合作社等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下,采取“带地入社”、“租赁倒包”等多种形式集约经营土地均达3万亩
以上。
五常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是我市投资额度最大的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705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500万元。建设10140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一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项目建成后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推广作用。
关怀篇(1分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
年初到现在,汪洋副总理来哈尔滨视察春耕生产、王宪魁书记、陆昊省长、吕维峰副省长视察哈尔滨农业和农村工作,看的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项目区。市委书记林铎、市长宋希斌、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姜国文、副市长张万平等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对成绩充分肯定,对经验及时总结,对困难帮助解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经验和新做法,连续被新华社、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展望篇(30秒)
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的一系列成功做法,为黑龙江建设“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了新机制和新模式。
“平畴沃野书锦绣,碧波万顷报春晖。”与时俱进的农业开发人,点土成金,着意嬗变,已经描绘出一幅浩气升腾、五彩缤
纷的现代高效农业的多彩画卷。站在新时期,瞻望新征程,任重道远,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春风,哈尔滨市农业开发人有信心、有能力抓质量强管理,塑精品创佳绩,满怀豪情迎接金秋大地的丰收,谱写出农业综合开发更加壮美的华丽篇章!
2013
年11月22 制作: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