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元旦刚过,许多家长便向记者热线诉说,反映孩子节日期间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会更多,因此《少儿乐园》在此提醒家长。  不懂礼仪闹尴尬   尴尬镜头之一:元旦这天,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似乎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   尴尬镜头之二:宋女士的儿子在家里正玩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正是宋女士的领导有公事来找,而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此却浑然不知。  尴尬镜头之三: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自己愿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   采访到的类似孩子不懂礼节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很多家长平时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场合,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尴尬。   将餐桌当成课堂   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语。   在采访一些在餐桌礼仪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不文明语。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   据在某机关工作的崔先生讲,他常常带着女儿参加一些朋友的宴会,他成功地借助这种场合,对女儿进行了有效的礼仪教育。开始的时候,女儿并不习惯,但他不断地循循善诱。一旦女儿做得好时,还要适时表扬。特别是客人们表扬女儿时,他还会锦上添花地继续表扬。女儿在这种肯定中,越来越知情达礼,成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小淑女。   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   教育学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中心曹云昌主任认为,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接听电话有礼仪   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一个窗口,所以要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教育专家提出了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   (1)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   (2)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   (3)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4)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   (5)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   (6)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   (7)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   (8)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   (9)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 

元旦刚过,许多家长便向记者热线诉说,反映孩子节日期间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会更多,因此《少儿乐园》在此提醒家长。  不懂礼仪闹尴尬   尴尬镜头之一:元旦这天,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似乎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   尴尬镜头之二:宋女士的儿子在家里正玩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正是宋女士的领导有公事来找,而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此却浑然不知。  尴尬镜头之三: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自己愿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   采访到的类似孩子不懂礼节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很多家长平时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场合,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尴尬。   将餐桌当成课堂   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语。   在采访一些在餐桌礼仪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不文明语。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   据在某机关工作的崔先生讲,他常常带着女儿参加一些朋友的宴会,他成功地借助这种场合,对女儿进行了有效的礼仪教育。开始的时候,女儿并不习惯,但他不断地循循善诱。一旦女儿做得好时,还要适时表扬。特别是客人们表扬女儿时,他还会锦上添花地继续表扬。女儿在这种肯定中,越来越知情达礼,成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小淑女。   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   教育学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中心曹云昌主任认为,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接听电话有礼仪   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一个窗口,所以要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教育专家提出了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   (1)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   (2)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   (3)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4)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   (5)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   (6)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   (7)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   (8)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   (9)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 


相关内容

  • 大学生礼仪修养论文1
  • 大学生校园礼仪论文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 ...

  •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1月刊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秦汝芳王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和欠缺的原因分析入手,多角度探究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高 ...

  • 大学生餐桌礼仪的现状调查
  • 大学生餐桌礼仪的现状调查 --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 摘要 餐桌礼仪,指的是在吃饭用餐时人与人之间吃饭应当注意的礼貌及仪态,我国的礼仪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周代开始便已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随着时间及风俗的发展,当前社会环境对餐桌礼仪的重视程度已大 ...

  • 现代礼仪教育不能忽视传统的重要性
  • [摘 要]在现代礼仪的教育中不能把其仅仅作为技术性的一种交往技巧来学习,表现在外的礼仪应该有一种内在气质.内在精神的支撑.礼仪是历史形成并且有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入乡随俗表明了礼仪受着民族传统的影响.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可充实和丰富其内涵. [关键词]现代:礼仪教育:传统:秩序:仁爱:境界 礼仪是人 ...

  • 浅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 浅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东莞市开贤学校 何山川 [摘要]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 ...

  • 大学生礼貌礼仪
  • 大学生礼仪我见 摘要: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道德意识淡薄,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知识结构的均衡能力有限,对文化差异缺乏辩证认识.针对这种现象应该采取对策:进行校园礼仪的知识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全员自我管理意识,进行全员参与;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基础建设和行为表达能力培养,并在日常教 ...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芦红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思考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应该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文明礼仪师资队伍建设. 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环境及浓厚的校园文明礼仪风尚等多方面努力. 本文在阐述大学生文明 礼仪现状及其形成原 ...

  • 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就餐礼仪自然也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今绝大部分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就餐礼仪教育,但是教育过程中凸显出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幼儿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旨在通过幼儿园科学.系统的幼儿就餐礼仪教育,让孩子完全参与到其中,真正体验 ...

  • 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推行,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中逐渐出现了许多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要求的行为.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幼儿时就开始抓紧.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