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论文

姓名:胡敏洁 学号:D09580108 班级:经济学(1)班

论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的没落历史不能只怪罪于李鸿章,他对于这段历史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做出的许多决定都是迫于无奈。

关键词:国债、平反,冤屈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李鸿章的仕途之路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打好了基础。从少年时的受人赏识,到之后的遇见优秀的老师曾国藩。而在老师曾国藩的精心指导下,李鸿章可谓是千里马遇伯乐,有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名师出高徒,李鸿章不仅称的上是个精明的外交家更是个出色军事家,所以尽管他签订了众多耻辱带有卖国性质的不平等条约后,在众多对他的漫骂声中总还是能听到人们对他“千古一相李鸿章”的认可。

但是,骂名是已摆在那的,所以先要数数李鸿章欠下的所谓“国债”。 一、李鸿章欠下的国债

1、签订不平等条约

自打我们接触历史以来,再老师和课本内容的教导下,以及看到的和听到的宣传,就知道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大卖国贼。不外乎,就是李曾经签过很多卖国的条约,诸如割台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我查了一下,李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大约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条约。 因为这些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或者说就是卖国条约。故签订条约的人,自然就是卖国。

然而,我们却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继续深究下去并找到真正的结果,没有多少人真正试图去考察李鸿章的一生更别提为他申冤。其实事实是明显的,清朝是满族贵族的家天下,李鸿章只不过是其重臣而已。如果不依皇家之命,他能签的了什么条约?即使签了条约又如何能够生效?如无皇家授权,他如何能签什么条约?

事实上,李鸿章自19世纪70年代主持晚清朝政以来,就一直饱受上下官员的责骂,甚至是辱骂。特别是甲午海战失利及1896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更一度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对此,李鸿章一向不予解释和抗辩,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原本可以在南方观望时局,可他却不计77岁高龄,拼着老命应诏到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据时人记载:“京师陷,中外皆延颈望和”,“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

都人皆置酒相贺”。不但崇拜他的人颂扬他此次议和有“扶危定倾”之功,使自己“黄花晚节,重见芬香”。甚至连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为“当代第一伟人”,“不独朝廷倚之为长城,即中外人民无不望之如山斗”,此次进京,“中

外人民莫不举手相望,以为和局指日可成,銮舆指日可回,旋转乾坤,非异人任” 由此,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实是为国捐躯!

我想,这大概就是卖国贼的由来吧。实质就是国家找了个人,宁失小我,成就大我地推李鸿章上了“断头台”成了替罪羊,也给统治者的千秋大梦留了最后一条后路。对此,他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要走上一条被后来人辱骂的道路了。

2、剿杀农民欠下血债

李鸿章是从剿杀太平军起家;剿来捻军起义发家的。其手上沾满了农民起义者的鲜血,更何况,其在剿灭农民起义军时,曾经勾结了外国侵略军所至。在于对农民起义评价甚高的唯物主义阶级史观看来,这样的赫赫战功是反动政治集团对于人民大众血腥镇压的罪证,自然战功越大,这笔血债也越重大。

而这在我看来,千百万条农民的冤魂虽是铁铮铮的事实,李鸿章这一刀下的也够重,但是同样的,如果没有朝廷方面下达的命令,试问谁胆敢随意剿灭农民军?就连一般人也知道这份血债换来的显赫的战功有多沉重,李鸿章难道就不知道他该如何面对那些冤魂与后辈们的声声指责了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心情也应该是沉重与无奈的。

他也知道,巩固统治必须有流血的代价,而这差事也必须有人代劳,所以,他只好“义不容辞”。

3、甲午海战痛失海军

众所周知,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地位重要,而他的失败一直以来也令人们愤慨。我们也都知道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命令全部海军停留在威海卫,而正因为如此让日军有了一举歼灭北洋海军的机会。所以,这笔帐不免又算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所创建。然而,一旦中日危机,大有大战的危机。李却说,这将是一场不太对称的战争,不利多于我方而利于日方,建议用外交手段化解那场危机,然后赔点钱就算了。是当时朝廷里“主和派”的代表,其后朝廷决定对日一战,而其于战不力,仍思以外交化之。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大责任者”。 可这时又只会有很少人质疑,李鸿章好歹乃一代军事奇才,怎么会做错这么一个战略决定,更被人称为胆怯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形式在李看来必须只有采取避战做法,至于沦落到那样残败的结局,也并不是他能所左右的。再者,他又怎会不心疼自己一手经营的海军毁于一旦呢?

二、平反的声音

所幸的是,我所提到的少数真正理解李鸿章的人自古以来还是存在的。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对李单独记传。全篇传记并不转载,在此,只写最后一段“论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清史稿》是民国人士赵尔巽等人所撰,能如此论曰,已是极大的恩荣了!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大势,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 恭亲王说的一句话很令人深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种各样的评论,难以尽说,不管是正史、皇家、外敌、外国友人乃至于政敌等,无不对其赞颂有加,如此之人,能是一卖国贼?且不说他推行的洋务运动,以及筹建海军等一直动作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了。

这里,其实可以用一首诗来总结李鸿章的一生:

叹李鸿章

生逢乱世意不平,入幕曾府求功名。

济平天下显身手,远东名相壮志凌。

兴办洋务促国醒,裱糊江山一时宁。

甲午耻恨辛丑辱,委曲求全扶摇行。

而我,也仅在此,以我尽管微不足道的声音为李鸿章喊一声冤。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论文

姓名:胡敏洁 学号:D09580108 班级:经济学(1)班

论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的没落历史不能只怪罪于李鸿章,他对于这段历史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做出的许多决定都是迫于无奈。

关键词:国债、平反,冤屈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李鸿章的仕途之路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打好了基础。从少年时的受人赏识,到之后的遇见优秀的老师曾国藩。而在老师曾国藩的精心指导下,李鸿章可谓是千里马遇伯乐,有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名师出高徒,李鸿章不仅称的上是个精明的外交家更是个出色军事家,所以尽管他签订了众多耻辱带有卖国性质的不平等条约后,在众多对他的漫骂声中总还是能听到人们对他“千古一相李鸿章”的认可。

但是,骂名是已摆在那的,所以先要数数李鸿章欠下的所谓“国债”。 一、李鸿章欠下的国债

1、签订不平等条约

自打我们接触历史以来,再老师和课本内容的教导下,以及看到的和听到的宣传,就知道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大卖国贼。不外乎,就是李曾经签过很多卖国的条约,诸如割台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我查了一下,李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大约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条约。 因为这些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或者说就是卖国条约。故签订条约的人,自然就是卖国。

然而,我们却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继续深究下去并找到真正的结果,没有多少人真正试图去考察李鸿章的一生更别提为他申冤。其实事实是明显的,清朝是满族贵族的家天下,李鸿章只不过是其重臣而已。如果不依皇家之命,他能签的了什么条约?即使签了条约又如何能够生效?如无皇家授权,他如何能签什么条约?

事实上,李鸿章自19世纪70年代主持晚清朝政以来,就一直饱受上下官员的责骂,甚至是辱骂。特别是甲午海战失利及1896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更一度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对此,李鸿章一向不予解释和抗辩,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原本可以在南方观望时局,可他却不计77岁高龄,拼着老命应诏到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据时人记载:“京师陷,中外皆延颈望和”,“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

都人皆置酒相贺”。不但崇拜他的人颂扬他此次议和有“扶危定倾”之功,使自己“黄花晚节,重见芬香”。甚至连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为“当代第一伟人”,“不独朝廷倚之为长城,即中外人民无不望之如山斗”,此次进京,“中

外人民莫不举手相望,以为和局指日可成,銮舆指日可回,旋转乾坤,非异人任” 由此,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实是为国捐躯!

我想,这大概就是卖国贼的由来吧。实质就是国家找了个人,宁失小我,成就大我地推李鸿章上了“断头台”成了替罪羊,也给统治者的千秋大梦留了最后一条后路。对此,他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要走上一条被后来人辱骂的道路了。

2、剿杀农民欠下血债

李鸿章是从剿杀太平军起家;剿来捻军起义发家的。其手上沾满了农民起义者的鲜血,更何况,其在剿灭农民起义军时,曾经勾结了外国侵略军所至。在于对农民起义评价甚高的唯物主义阶级史观看来,这样的赫赫战功是反动政治集团对于人民大众血腥镇压的罪证,自然战功越大,这笔血债也越重大。

而这在我看来,千百万条农民的冤魂虽是铁铮铮的事实,李鸿章这一刀下的也够重,但是同样的,如果没有朝廷方面下达的命令,试问谁胆敢随意剿灭农民军?就连一般人也知道这份血债换来的显赫的战功有多沉重,李鸿章难道就不知道他该如何面对那些冤魂与后辈们的声声指责了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心情也应该是沉重与无奈的。

他也知道,巩固统治必须有流血的代价,而这差事也必须有人代劳,所以,他只好“义不容辞”。

3、甲午海战痛失海军

众所周知,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地位重要,而他的失败一直以来也令人们愤慨。我们也都知道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命令全部海军停留在威海卫,而正因为如此让日军有了一举歼灭北洋海军的机会。所以,这笔帐不免又算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所创建。然而,一旦中日危机,大有大战的危机。李却说,这将是一场不太对称的战争,不利多于我方而利于日方,建议用外交手段化解那场危机,然后赔点钱就算了。是当时朝廷里“主和派”的代表,其后朝廷决定对日一战,而其于战不力,仍思以外交化之。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大责任者”。 可这时又只会有很少人质疑,李鸿章好歹乃一代军事奇才,怎么会做错这么一个战略决定,更被人称为胆怯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形式在李看来必须只有采取避战做法,至于沦落到那样残败的结局,也并不是他能所左右的。再者,他又怎会不心疼自己一手经营的海军毁于一旦呢?

二、平反的声音

所幸的是,我所提到的少数真正理解李鸿章的人自古以来还是存在的。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对李单独记传。全篇传记并不转载,在此,只写最后一段“论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清史稿》是民国人士赵尔巽等人所撰,能如此论曰,已是极大的恩荣了!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大势,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 恭亲王说的一句话很令人深思: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种各样的评论,难以尽说,不管是正史、皇家、外敌、外国友人乃至于政敌等,无不对其赞颂有加,如此之人,能是一卖国贼?且不说他推行的洋务运动,以及筹建海军等一直动作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了。

这里,其实可以用一首诗来总结李鸿章的一生:

叹李鸿章

生逢乱世意不平,入幕曾府求功名。

济平天下显身手,远东名相壮志凌。

兴办洋务促国醒,裱糊江山一时宁。

甲午耻恨辛丑辱,委曲求全扶摇行。

而我,也仅在此,以我尽管微不足道的声音为李鸿章喊一声冤。


相关内容

  •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 ...

  • l论文---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李鸿章在外交政坛活跃的三十多年,是清政府走向穷途末路的三十多年,也是主权快速沦丧的三十多年.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维护清政府的利益是这一思想的宗旨和核心,"避战求和"与"以夷制夷&quo ...

  • 我眼中的李鸿章
  • 我眼中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 历史评价 个人视角 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

  • 李鸿章传读后感
  • 双面李鸿章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 ...

  • 天下最难写的字是什么字
  • 时间:2009-08-10 08:51:52 来源: 作者: 天下最难写的字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是汉字.鲁迅说过汉字是天下最难认.最难写的文字.不仅外国人把与汉字打交道当做"天下第一难",就连中国人也无一人敢说把汉字认全了写好了.那么在汉字里最难写的是什么字呢?有书法家认为 ...

  • 血色黄昏观后感
  • <血色黄昏观后感> 一生秋风糊裱匠 有诗评李鸿章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我认为这首诗对清末名臣李鸿章的评价非常恰当.现实中我们总是太感性而直白的将一个人定为好人或是坏人,然而 ...

  •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看隐蔽的历史
  • 做事与自保─李鸿章的跷跷板 专访<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颐,从奏折看隐蔽的历史 李鸿章陷在历史漩涡中."卖国贼"的骂名是他的标签,"懂外交",使他成"晚清第一重臣",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李鸿 ...

  • 中国文化近代史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论文题 目: 指 导 教 师: 学 号: 2012 年 12 月 20 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 ...

  •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