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 第3期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月25日
JournalofHubei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 Vol115 No13 Jun125,2003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王自新,蔡金玉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政法部,湖北 武汉 430077)
[摘 要]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的现
代化对实现现代化更为重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传统人;现代人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0X(2003)03-0008-03
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IstheKeyofRealizingModernization
WANGZi-xin,CAIJin-yu
(PoliticalandLawDepartmentofHubei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Wuhan430077,China)
Abstract: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isthekeyofrealizingmodernization,andthisismoreimportantespecially
inChina,thedenselypopulatednation.Torealize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hasthepositivemeaningforpushingforwardthemodernconstructioninourcountry.
Keywords: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traditionalperson;modernpeople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过去我们的理论中常常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只重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因此,认真研究和全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内容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构成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则是劳动。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由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种转
[收稿日期]2003-03-15.
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可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内涵,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人的“传统性”而言,是对“传统”的否定、扬弃,是使人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并能积极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明显。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也就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
①
为现代化国家。”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作者简介]王自新(1950-),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蔡金玉(1965-),女,湖北武昌人,湖北财
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8
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的现代化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通往现代的基点,是以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我国是在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因此在现代化起步阶段,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况下,初步建立现代工业部门,从而形成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现象,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格局。这样就决定了: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农业产值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服务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产关系不发达和旧的分工格局未能真正突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以及各个民族和各种职业之间的重大差别远未消除,人们的社会流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重限制,影响了人的多种才华和潜能的发挥。同时,中国现代化又是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紧密联系着的,因而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中就包含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矛盾、对抗和冲突,执行着“双重价值标准”,本身成为一个分裂和冲突的角色。一方面形成了若干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仍旧保留了很多旧的性格特征。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已经不是“传统人”,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对他的角色期望;从现代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因为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还带有许多“传统人”的特点。再加上,教育的发展滞后限制了现代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才、价值的实现。这些使得我国人的素质与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这一点可从我国东西差距不断拉大中可见一斑,我国东西差距拉大在相当程度上是东西人现代化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市场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与承担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通过人来建立、运用并发挥作用。人的发展程度、人的素质如何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问题,就是塑造人的问题,实质上是人格转型问题,在最终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解放与发展问题、人的主体性实现问题。因此,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就是要打破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模式,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按
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格模式,即从依附、软弱、封闭型的人转向独立、能力、开放型的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的独立自主个性的形成。它要求人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这就把人从原先封闭自敛、被动保守的状态推向强调创造、竞争、自我表现的市场。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揭示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通过物和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和实现,而且还进一步促使这种关系合乎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性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了单位、行业、地区以及国家、民族之间多方面的往来,从而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个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而这又极大地推动了“封闭型”的人向“开放型”的人转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从而得以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并以全新的观念和更全面的智慧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人向现代化人转变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实现了从传统人向现代化人的转变,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才可能谈得上实现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
②
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加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正如江主席所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主席在这里所说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国情出发,还是从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来看,人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
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人的现代化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
9
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将大大提高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人民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生产活动中,使自然物发生形态变化,同时也就是把主观的目的实现在新产品中。人在享用自己产品的过程中,又在人的主体中萌发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的产生,推动着人的主体素质和个性的不断丰富。主体素质的这种丰富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把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的需要和个性等,创造出人同对象世界的全面的丰富的关系,实现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关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才能不断地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第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人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通过具体的体制来实现的。因此,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所致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要使每个人真正成为具有主体地位的个人,而不再是依附他人或受他人支配之物,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释放和开发,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意味着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使人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规律,迫使每个人必须克服传统体制下那种依赖性、被动性,每个人只有凭借自己在新的体制下获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住机遇、接受挑战,从而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保障。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现代化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力等等都需要教育来培
注:①《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1页
养。针对我国的实际,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
发挥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首先,由应试教育转向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它是适应科技飞速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即由训练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由重视培养学生储存、积累信息的能力为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由强调培养学生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着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等等。使学生真正成为创造性人才。
其次,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并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传统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之需,因此必须加快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最后,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对人自身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传统教育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工作阶段以及老年阶段,而终身教育则把人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强调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又比较落后的国家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尤其要重视人的现代化建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使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我国才能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 青]
10
第15卷 第3期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月25日
JournalofHubei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 Vol115 No13 Jun125,2003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王自新,蔡金玉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政法部,湖北 武汉 430077)
[摘 要]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的现
代化对实现现代化更为重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传统人;现代人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0X(2003)03-0008-03
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IstheKeyofRealizingModernization
WANGZi-xin,CAIJin-yu
(PoliticalandLawDepartmentofHubei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Wuhan430077,China)
Abstract: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isthekeyofrealizingmodernization,andthisismoreimportantespecially
inChina,thedenselypopulatednation.Torealize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hasthepositivemeaningforpushingforwardthemodernconstructioninourcountry.
Keywords:thepersonπs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traditionalperson;modernpeople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过去我们的理论中常常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只重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因此,认真研究和全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内容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构成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则是劳动。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由社会生产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种转
[收稿日期]2003-03-15.
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可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内涵,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人的“传统性”而言,是对“传统”的否定、扬弃,是使人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并能积极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明显。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也就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
①
为现代化国家。”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作者简介]王自新(1950-),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蔡金玉(1965-),女,湖北武昌人,湖北财
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8
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的现代化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通往现代的基点,是以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我国是在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因此在现代化起步阶段,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况下,初步建立现代工业部门,从而形成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现象,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格局。这样就决定了: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农业产值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服务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产关系不发达和旧的分工格局未能真正突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以及各个民族和各种职业之间的重大差别远未消除,人们的社会流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重限制,影响了人的多种才华和潜能的发挥。同时,中国现代化又是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紧密联系着的,因而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中就包含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矛盾、对抗和冲突,执行着“双重价值标准”,本身成为一个分裂和冲突的角色。一方面形成了若干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仍旧保留了很多旧的性格特征。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已经不是“传统人”,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对他的角色期望;从现代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因为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还带有许多“传统人”的特点。再加上,教育的发展滞后限制了现代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才、价值的实现。这些使得我国人的素质与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这一点可从我国东西差距不断拉大中可见一斑,我国东西差距拉大在相当程度上是东西人现代化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市场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与承担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通过人来建立、运用并发挥作用。人的发展程度、人的素质如何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问题,就是塑造人的问题,实质上是人格转型问题,在最终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解放与发展问题、人的主体性实现问题。因此,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就是要打破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模式,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按
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格模式,即从依附、软弱、封闭型的人转向独立、能力、开放型的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的独立自主个性的形成。它要求人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这就把人从原先封闭自敛、被动保守的状态推向强调创造、竞争、自我表现的市场。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揭示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通过物和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和实现,而且还进一步促使这种关系合乎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性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了单位、行业、地区以及国家、民族之间多方面的往来,从而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个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而这又极大地推动了“封闭型”的人向“开放型”的人转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从而得以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并以全新的观念和更全面的智慧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人向现代化人转变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实现了从传统人向现代化人的转变,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才可能谈得上实现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
②
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加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正如江主席所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主席在这里所说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国情出发,还是从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来看,人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
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人的现代化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
9
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将大大提高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人民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生产活动中,使自然物发生形态变化,同时也就是把主观的目的实现在新产品中。人在享用自己产品的过程中,又在人的主体中萌发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的产生,推动着人的主体素质和个性的不断丰富。主体素质的这种丰富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把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的需要和个性等,创造出人同对象世界的全面的丰富的关系,实现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关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才能不断地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第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人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通过具体的体制来实现的。因此,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所致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要使每个人真正成为具有主体地位的个人,而不再是依附他人或受他人支配之物,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释放和开发,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意味着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使人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规律,迫使每个人必须克服传统体制下那种依赖性、被动性,每个人只有凭借自己在新的体制下获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住机遇、接受挑战,从而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保障。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现代化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力等等都需要教育来培
注:①《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1页
养。针对我国的实际,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
发挥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首先,由应试教育转向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它是适应科技飞速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即由训练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由重视培养学生储存、积累信息的能力为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由强调培养学生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着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等等。使学生真正成为创造性人才。
其次,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并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传统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之需,因此必须加快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最后,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对人自身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传统教育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工作阶段以及老年阶段,而终身教育则把人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强调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又比较落后的国家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尤其要重视人的现代化建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使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我国才能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 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