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十二五_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_郁鸿胜

REGIONAL DEVELOPMENT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郁鸿胜

摘 要: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出台为背景,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程,对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总结,进而对“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 区域合作 十二五【中图分类号】F 27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的启动工作在2004年的10月。共启动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项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长江三角洲规划的编制花了五年半的时间。在五年半中的区域规划编制中,形成了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的指导意见和批复了长三角区域规划。

定位问题非常重要。长三角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

什么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由两个概念组成。一是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念,二是区域合作概念。比如,大家经常说的长三角由15个地级市和一个上海市组成,也有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的盐城、淮安等六个城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些城市就是长江三角洲范

长三角区域规划要在全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去认识。长三角区域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占中国经济总量的40%左右。其中,长三角占到20%,京津冀占10%,珠三角占10%。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区域功能

围了。究竟如何来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在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中,专家们也曾展开了争论,经过了几十年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实践,在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被确定下来。

长江三角洲原来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一、长江三角洲的内涵及演变

22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也没有赋予长三角的发展定义。在最初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范围,就确定以原来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员单位的城市为基础,就是14个地级市加上一个直辖市,面积不足十万平方公里。2005年,在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浙江省的台州市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吸纳为成员,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台州市纳入到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规划的编制范围。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范围就被认定为15个地级市和1个上海市所组成。

2007年5月,国家在上海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这个会上,重点解决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长三角成立管理机构的问题。关于长江三角洲的管理机构,浙江和江苏提出,建议国家成立长三角的管理机构,统筹长三角规划和发展。在这次座谈会上,国家认为不成立长三角的管理机构。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实施东、中、西及沿海发展的平衡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应该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发展区域经济,而用区域协调的体制与机制的方式,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长三角区域合作。二是长江三角洲的规划范围的问题。这个区域范围究竟是由15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组成的十万平方公里,还是两省一市二十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邀请专家在北京讨论长三角的指导意见范围和长三角规划范围。这些专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长江三角洲就应该是15加1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就是长江三角洲打破行政区划最好的经济区域。在15加1的区域中,经济总量近4万亿,占两省一市的70%,2007年人口8200万,人均GDP超过

6000美金。它可以对中国经济,包括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如果把两省一市作为长三角区域,人均GDP刚过3000美金,带动作用不显著。第二种观点认为,长江三角洲就应该是两省一市。因为中国是一个行政区经济,不是一个经济区经济。在区域发展规划和管理中,如果不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布置和规划工作,很多重大问题难以统一规划,难以统一协调,难以统一管理。这个“三难”也是现实。第三种观点是,要理解长三角的范围,要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念和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区域概念分开来。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念看,长江三角洲是西起镇江,东至东海和黄海,北至通扬运河,南至杭州湾北岸,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型冲积性三角洲平原。这个范围只有4万平方公里。今天讨论的长江三角洲的概念,是一个区域协作的发展概念。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范围概念,可以追述到1982年国务院成立上海经济区。当时国务院上海经济区成立第一年的规划面积就是4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上海经济区的范围是按照经济地理概念的十个地级市和上海市。到了第二年,就把这个区域扩大成为两省一市。后来的范围就越来越大,第三年包括江西,第四年包括安徽,第六年包括福建。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一直到1988年12月的结束,长三角区域的范围就没有人去研究。为此,南京、杭州的几位协作办公室主任提议成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到1990年左右,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由14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组成。因此,长三角最初的范围内是14加1的体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能级虽然不高,但是每年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3

REGIONAL DEVELOPMENT

协作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城市发展情况,许多城市都十分有兴趣。有很多城市都要加入城市经济协调会。由于受地域限制,这些城市就作为观察员城市来旁听城市经济协调会。由于14加1的城市有很多的具体问题,在各城市间的协作办公室层面上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以后,协作办公室会议就开始升格到副省级座谈会,有分管的副省、市长参加的座谈会。长三角区域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问题。不久,副省级座谈会就感到要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区域解决长三角区域的合作问题,就必须在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书记、省长的“六巨头”层面解决重大问题。于是,就形成了长三角两省一市六巨头会议。六巨头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些合作区域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了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城市。到1986年,地域范围又扩大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市,1987年又将范围扩大至福建省以及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东地区。但是到了1988年,国家颁布通知停止经济区活动之后,长三角区域第一次合作无疾而终,此后的十年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区域合作的发展(1997年~2002年)。长三角地区之间自发的经济合作并没有间断,1992年,由14个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扬州、南京、镇江)组织了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泰州市加入进来,并由这15个城市自愿组成一个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主要是贯彻落实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精神。“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

长三角地区区域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了合作,1982年12月由国务院成立的上海经济区,并设立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是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开端。此后,随着长三角各省市、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密切起来,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期间虽然经历了断层与波折,但是合作与发展始终是长三角地区的主流,并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滚轮不断走向新的轨道。

第一次区域合作启程(1982年~1988年)。1982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上海经济区”以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1983年3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实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第一次真正启动。这

出来。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2001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一市政府领导共同磋商,发起建立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每年轮流召开一次,沪、苏、浙主要领导就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定期磋商,以“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研究确定区域合作的总体框架和重要事项。着重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总体思路和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第三次区域合作的提速(2003年~2006年)。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的高层领导互动频繁,并签订一系列协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003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台州市吸纳进来。2004年,又将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省的盐城、淮安,浙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历程回顾

24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江省的金华、衢州列入。2004年,启动了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旨在更深入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期间,国家首次将《长三角地区规划》纳入编制范围。此后的领导座谈会更进一步的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提速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的前进步伐。

第四次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阶段(2007年~至今)。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合作在此阶段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专门主持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08年9月,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至此,长三角区域的合作终于进入了正式合作的新历史阶段。

济的融合与发展。

二是共同市场合作与交流。利用上海召开“世博会”的契机,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基于“世博会”所建立的交流和投资平台正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化。大量的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汇集到长三角。同时,在旅游会展的带动下,金融业、商业、物流业、传媒业、通信业和宾馆业等相关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极大发展,形成“旅游+会展”效应,同时,进一步消除了长三角地区地方性壁垒,形成了统一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投资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丰富了长三角地区共同市场的合作合作统一的内涵。

三是区域内产业联动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所造成的城市主体产业雷同、竞争激化的现象不断加剧,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体制改善被提上了日程。上海在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水平现代化服务业的同时,将部分制造业转移给江浙两省,从而形成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并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合作。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竞争互补,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分工、各展所长的产业格局。

四是信息化合作统一高效。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区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对话型合作向项目性合作的转变。长三角地区在信息技术研究、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产业梯度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展开,多方参与、共同参与、不断创新的区域合作局面日渐成形。同时,利用上海成功召开世博会所搭建的信

三、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表现与特征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态势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随着杭州湾大桥、沪宁高铁、苏通大桥、沪崇长江隧桥、虹桥枢纽等设施的相继建成,京杭高铁、杭州机场二期、南京机场二期、杭甬运河项目的开工,长三角地区之间的交通逐渐网络化,各地区之间的交通网络也陆续实现了对接。使得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地区的竞争优势。完善的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使长三角地区之间交通“瓶颈”实现突破,消除地域限制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地区经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5

REGIONAL DEVELOPMENT

息交流平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建立高效的信息传导机制, 建立超越行政区域及地方利益的信息一体化协调机制, 以破除客观和人为造成的条块壁垒, 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共享。

五是环境质量联动监管。2010年,长三角区域引入了环境质量联动机制,重点推进了长三角地区联合检测、空气质量联合预警预报、主要污染源联防联控等工作。同时长三角地区晚上了区域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活动,并制定了统一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标准和方法,对13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了环境行为评价。此外,为了加大对跨省界流域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提高环境污染的应急和处置能力,两省一市成立了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处置各类环境问题。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不成立长三角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就必须由三省市通过建立重大体制和机制来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2008年的长三角六巨头会议上,要求上海做好两个方面研究。第一,在两省一市范围内,统一法制法规。也就是说,今后长三角区域要出台法制法规,可由长三角两省一市共同来制定。要清理和三省市目前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第二,建立两省一市的协调机制,根据这个协调机制来解决长三角共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海市政府把建立两省一市的协调体制和机制的调研工作委托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后者通过调研后,形成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两省一市的协调体制和机制基本框架。所谓三级运作是:第一级称为决策层。决策层就是“六巨头”对这长三角重大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向。第二

层称为协调层,由副省长、副市长根据决策层会议提出的重大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平台,设置重大问题的专项。目前长三角设置了基础设施、科技、能源和环保等4个平台,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四大平台上运作。第三层称为执行层。有了四大平台,长三角城市的各委办局建立专项课题研究。省市委办局是解决平台和专项的具体执行部门。省市委办局要联动三地。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目前的区域合作,基本上是处于要素合作阶段。唯一的是长江三角洲的两省一市的区域合作是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这个模式。长江三角洲最大的特点是制度合作。因为,长三角已走过了26年的区域合作历史,从区域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走了16年。近些年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增长的非常快,已近8万亿GDP。由于在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政府将各自的行政利益看的比较重,这样就自然产生了区域合作的制度障碍,阻碍了区域的各类要素的流动。我们把它称为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长三角的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可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的利益,设置门槛,阻碍各类要素的区域流动。因此,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是,长三角的政府是区域合作的主体,政府间的制度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主题。制度合作解决主要问题是打破行政区划,改革的对象是政府自己。所以,长三角从原来的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一方面要树立国家利益和区域利益为至高无上的择利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自己拿出行政资源实现政府间的制度合作。

26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平台的是什么模式?从它合作的方式来看,是属于制度合作为主体的内聚型合作发展模式,不是以要素合作为主体的外向型合作发展模式。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长江三角洲三省市在最困难的时候,将通过制度合作抱团取暖,这在有外向型区域合作的要素合作区域很难想象。因为在珠江三角洲范围,有16个特殊的区域实现着区域合作的框架,在16个区域中,有7个行政区,还有特区、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要求用统一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北部湾区域与东盟合作,京津冀区域中国的北方经济和中日韩之间的合参考文献:

作,都是外向型的区域合作。只有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是内聚型制度合作。现在泛长江三角洲的热议很多。泛长江三角洲范围就做到包括三省市以外,江西,安徽,又把它扩展到福建,然后再把它扩展到台湾。如果说泛长江三角洲能够和台湾进行对接联动,外向型经济就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做长三角区域规划范围研究时,向国家发改委提议,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15加1,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区域是两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区域是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后来,在这次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前言部分中,就把长江三角洲的这个范围定下来了。

[1]郁鸿胜.上海服务长江三角洲的总体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

[2]俞立中,郁鸿胜.长江三角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3]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郁鸿胜,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城市化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卢小文)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2th Five-year PlanYu Hongsheng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issuing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Delta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 12th Five-year Plan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7

REGIONAL DEVELOPMENT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郁鸿胜

摘 要: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出台为背景,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程,对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总结,进而对“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 区域合作 十二五【中图分类号】F 27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的启动工作在2004年的10月。共启动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项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长江三角洲规划的编制花了五年半的时间。在五年半中的区域规划编制中,形成了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的指导意见和批复了长三角区域规划。

定位问题非常重要。长三角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

什么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由两个概念组成。一是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念,二是区域合作概念。比如,大家经常说的长三角由15个地级市和一个上海市组成,也有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的盐城、淮安等六个城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些城市就是长江三角洲范

长三角区域规划要在全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去认识。长三角区域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占中国经济总量的40%左右。其中,长三角占到20%,京津冀占10%,珠三角占10%。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区域功能

围了。究竟如何来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在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中,专家们也曾展开了争论,经过了几十年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实践,在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被确定下来。

长江三角洲原来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一、长江三角洲的内涵及演变

22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也没有赋予长三角的发展定义。在最初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范围,就确定以原来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员单位的城市为基础,就是14个地级市加上一个直辖市,面积不足十万平方公里。2005年,在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浙江省的台州市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吸纳为成员,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台州市纳入到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规划的编制范围。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范围就被认定为15个地级市和1个上海市所组成。

2007年5月,国家在上海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这个会上,重点解决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长三角成立管理机构的问题。关于长江三角洲的管理机构,浙江和江苏提出,建议国家成立长三角的管理机构,统筹长三角规划和发展。在这次座谈会上,国家认为不成立长三角的管理机构。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实施东、中、西及沿海发展的平衡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应该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来发展区域经济,而用区域协调的体制与机制的方式,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长三角区域合作。二是长江三角洲的规划范围的问题。这个区域范围究竟是由15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组成的十万平方公里,还是两省一市二十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邀请专家在北京讨论长三角的指导意见范围和长三角规划范围。这些专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长江三角洲就应该是15加1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就是长江三角洲打破行政区划最好的经济区域。在15加1的区域中,经济总量近4万亿,占两省一市的70%,2007年人口8200万,人均GDP超过

6000美金。它可以对中国经济,包括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如果把两省一市作为长三角区域,人均GDP刚过3000美金,带动作用不显著。第二种观点认为,长江三角洲就应该是两省一市。因为中国是一个行政区经济,不是一个经济区经济。在区域发展规划和管理中,如果不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布置和规划工作,很多重大问题难以统一规划,难以统一协调,难以统一管理。这个“三难”也是现实。第三种观点是,要理解长三角的范围,要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念和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区域概念分开来。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念看,长江三角洲是西起镇江,东至东海和黄海,北至通扬运河,南至杭州湾北岸,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型冲积性三角洲平原。这个范围只有4万平方公里。今天讨论的长江三角洲的概念,是一个区域协作的发展概念。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范围概念,可以追述到1982年国务院成立上海经济区。当时国务院上海经济区成立第一年的规划面积就是4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上海经济区的范围是按照经济地理概念的十个地级市和上海市。到了第二年,就把这个区域扩大成为两省一市。后来的范围就越来越大,第三年包括江西,第四年包括安徽,第六年包括福建。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一直到1988年12月的结束,长三角区域的范围就没有人去研究。为此,南京、杭州的几位协作办公室主任提议成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到1990年左右,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由14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组成。因此,长三角最初的范围内是14加1的体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能级虽然不高,但是每年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3

REGIONAL DEVELOPMENT

协作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城市发展情况,许多城市都十分有兴趣。有很多城市都要加入城市经济协调会。由于受地域限制,这些城市就作为观察员城市来旁听城市经济协调会。由于14加1的城市有很多的具体问题,在各城市间的协作办公室层面上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以后,协作办公室会议就开始升格到副省级座谈会,有分管的副省、市长参加的座谈会。长三角区域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问题。不久,副省级座谈会就感到要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区域解决长三角区域的合作问题,就必须在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书记、省长的“六巨头”层面解决重大问题。于是,就形成了长三角两省一市六巨头会议。六巨头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些合作区域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了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城市。到1986年,地域范围又扩大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市,1987年又将范围扩大至福建省以及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东地区。但是到了1988年,国家颁布通知停止经济区活动之后,长三角区域第一次合作无疾而终,此后的十年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区域合作的发展(1997年~2002年)。长三角地区之间自发的经济合作并没有间断,1992年,由14个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扬州、南京、镇江)组织了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泰州市加入进来,并由这15个城市自愿组成一个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主要是贯彻落实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精神。“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

长三角地区区域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了合作,1982年12月由国务院成立的上海经济区,并设立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是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开端。此后,随着长三角各省市、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密切起来,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期间虽然经历了断层与波折,但是合作与发展始终是长三角地区的主流,并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滚轮不断走向新的轨道。

第一次区域合作启程(1982年~1988年)。1982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上海经济区”以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1983年3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实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第一次真正启动。这

出来。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2001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一市政府领导共同磋商,发起建立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每年轮流召开一次,沪、苏、浙主要领导就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定期磋商,以“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研究确定区域合作的总体框架和重要事项。着重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总体思路和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第三次区域合作的提速(2003年~2006年)。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的高层领导互动频繁,并签订一系列协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003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台州市吸纳进来。2004年,又将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省的盐城、淮安,浙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历程回顾

24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江省的金华、衢州列入。2004年,启动了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旨在更深入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期间,国家首次将《长三角地区规划》纳入编制范围。此后的领导座谈会更进一步的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提速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的前进步伐。

第四次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阶段(2007年~至今)。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合作在此阶段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专门主持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08年9月,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至此,长三角区域的合作终于进入了正式合作的新历史阶段。

济的融合与发展。

二是共同市场合作与交流。利用上海召开“世博会”的契机,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基于“世博会”所建立的交流和投资平台正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化。大量的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汇集到长三角。同时,在旅游会展的带动下,金融业、商业、物流业、传媒业、通信业和宾馆业等相关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极大发展,形成“旅游+会展”效应,同时,进一步消除了长三角地区地方性壁垒,形成了统一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投资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丰富了长三角地区共同市场的合作合作统一的内涵。

三是区域内产业联动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所造成的城市主体产业雷同、竞争激化的现象不断加剧,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体制改善被提上了日程。上海在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水平现代化服务业的同时,将部分制造业转移给江浙两省,从而形成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并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合作。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竞争互补,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分工、各展所长的产业格局。

四是信息化合作统一高效。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区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对话型合作向项目性合作的转变。长三角地区在信息技术研究、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产业梯度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展开,多方参与、共同参与、不断创新的区域合作局面日渐成形。同时,利用上海成功召开世博会所搭建的信

三、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表现与特征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态势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随着杭州湾大桥、沪宁高铁、苏通大桥、沪崇长江隧桥、虹桥枢纽等设施的相继建成,京杭高铁、杭州机场二期、南京机场二期、杭甬运河项目的开工,长三角地区之间的交通逐渐网络化,各地区之间的交通网络也陆续实现了对接。使得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地区的竞争优势。完善的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使长三角地区之间交通“瓶颈”实现突破,消除地域限制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地区经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5

REGIONAL DEVELOPMENT

息交流平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建立高效的信息传导机制, 建立超越行政区域及地方利益的信息一体化协调机制, 以破除客观和人为造成的条块壁垒, 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共享。

五是环境质量联动监管。2010年,长三角区域引入了环境质量联动机制,重点推进了长三角地区联合检测、空气质量联合预警预报、主要污染源联防联控等工作。同时长三角地区晚上了区域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活动,并制定了统一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标准和方法,对13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了环境行为评价。此外,为了加大对跨省界流域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提高环境污染的应急和处置能力,两省一市成立了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处置各类环境问题。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不成立长三角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就必须由三省市通过建立重大体制和机制来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2008年的长三角六巨头会议上,要求上海做好两个方面研究。第一,在两省一市范围内,统一法制法规。也就是说,今后长三角区域要出台法制法规,可由长三角两省一市共同来制定。要清理和三省市目前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第二,建立两省一市的协调机制,根据这个协调机制来解决长三角共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海市政府把建立两省一市的协调体制和机制的调研工作委托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后者通过调研后,形成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两省一市的协调体制和机制基本框架。所谓三级运作是:第一级称为决策层。决策层就是“六巨头”对这长三角重大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向。第二

层称为协调层,由副省长、副市长根据决策层会议提出的重大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平台,设置重大问题的专项。目前长三角设置了基础设施、科技、能源和环保等4个平台,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四大平台上运作。第三层称为执行层。有了四大平台,长三角城市的各委办局建立专项课题研究。省市委办局是解决平台和专项的具体执行部门。省市委办局要联动三地。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目前的区域合作,基本上是处于要素合作阶段。唯一的是长江三角洲的两省一市的区域合作是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这个模式。长江三角洲最大的特点是制度合作。因为,长三角已走过了26年的区域合作历史,从区域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走了16年。近些年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增长的非常快,已近8万亿GDP。由于在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政府将各自的行政利益看的比较重,这样就自然产生了区域合作的制度障碍,阻碍了区域的各类要素的流动。我们把它称为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长三角的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可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的利益,设置门槛,阻碍各类要素的区域流动。因此,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是,长三角的政府是区域合作的主体,政府间的制度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主题。制度合作解决主要问题是打破行政区划,改革的对象是政府自己。所以,长三角从原来的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一方面要树立国家利益和区域利益为至高无上的择利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自己拿出行政资源实现政府间的制度合作。

26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REGIONAL DEVELOPMENT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平台的是什么模式?从它合作的方式来看,是属于制度合作为主体的内聚型合作发展模式,不是以要素合作为主体的外向型合作发展模式。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长江三角洲三省市在最困难的时候,将通过制度合作抱团取暖,这在有外向型区域合作的要素合作区域很难想象。因为在珠江三角洲范围,有16个特殊的区域实现着区域合作的框架,在16个区域中,有7个行政区,还有特区、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要求用统一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北部湾区域与东盟合作,京津冀区域中国的北方经济和中日韩之间的合参考文献:

作,都是外向型的区域合作。只有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是内聚型制度合作。现在泛长江三角洲的热议很多。泛长江三角洲范围就做到包括三省市以外,江西,安徽,又把它扩展到福建,然后再把它扩展到台湾。如果说泛长江三角洲能够和台湾进行对接联动,外向型经济就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做长三角区域规划范围研究时,向国家发改委提议,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15加1,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区域是两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区域是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后来,在这次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前言部分中,就把长江三角洲的这个范围定下来了。

[1]郁鸿胜.上海服务长江三角洲的总体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

[2]俞立中,郁鸿胜.长江三角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3]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郁鸿胜,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城市化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卢小文)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2th Five-year PlanYu Hongsheng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issuing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Delta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 12th Five-year Plan

《城市观察》2011年第2期Urban Insight, No. 2, 2011

27


相关内容

  • "十一五"规划新亮点
  • 全国省.区.市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省.市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 北京:2008年前办奥运200 ...

  • 全市接轨上海工作计划
  •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我市主动接轨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决策,充分发展我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全面深化接轨上海各项工作,全力 ...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金融强省"的战略部署 ...

  • 赛迪顾问-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布局与发展战略
  •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布局与发展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内航空运输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二五&quo ...

  •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 江苏省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七月 目 录 序 言 ...................................................................... ...

  • 电子信息大类
  • 电子信息大类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以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的人才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快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扩招,特别是以行业为依 ...

  • 2010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 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吉林省旅游局 省政府: 现将全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规划思路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和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qu ...

  •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
  •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二○一一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实现跨越发展新成就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港口群 二.构建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 三.健全完善公路运输网 四.积极发展民 ...

  •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前言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与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是能源供应清洁化的最现实选择.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