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调查报告

为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力度,近日,市委督查室联合市文化局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现状及主要措施

1. 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了《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方针、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有效地展开。

2. 名录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市文化等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调查,初步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去年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挖掘出了一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共有38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保护项目申报力度。目前,濮阳县的帝舜传说(民间文学类),濮阳县的大平调和大弦戏、清丰县的柳子戏、南乐的目连戏、范县的罗卷戏和四平调(传统戏剧类),濮阳县的茂家红酒酿制技艺(民间手工技艺类),华龙区的东北庄杂技(民间杂技类)等9项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平调、大弦戏、柳子戏、目连戏、四平调、罗卷戏和东北庄杂技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将陆续公布。届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3. 传承人的保护取得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遗产,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一切以人为主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去年5月,市文化部门组织申报了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是刘春华、王栋、常银良(柳子戏),王相录(茂家红酒酿制技艺),黄桂环(罗卷戏)。今年2月,我市的戴建平、张相彬、崔太先、张绪斌、张占良、贺书各等6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 保护氛围日益浓厚。一是广泛宣传。积极运用电台、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遏止损毁、破坏文化遗产的不法行为;通过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去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30多个展板展出了我市9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向群众展示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保护成果。二是搞好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濮阳县大弦戏剧团、范县四平调艺术团复排了一批传统优秀剧目,在省人民会堂和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了汇报演出,让广大群众再次感受到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杂技之乡东北庄村成立了东北庄杂技协会和东北庄杂技艺人联谊会,建起了杂技厅、杂技艺术展览馆,还办起了杂技艺术学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措施不足。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评估、认定、保护、利用方面都缺乏科学、规范、配套的依据和管理措施,许多民间艺人秘而不宣的独门绝技未能及时得以保护和开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二是人才不足。由于缺乏既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懂得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产业实力。开发利用的不足,又导致年轻人因看不到出路而不愿学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三是投入不足。目前,中央陆续对国家级项目发放保护资金,但省、市、县没有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使一些缺乏市场开发潜力的传统绝技,因经费不足而面临失传。

三、几点建议

1.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抓住中央、省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机遇,把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县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缺乏市场潜力的遗产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2. 加强保护,抓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要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群众广场文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人人保护、处处保护”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科学论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管理。要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中小学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娃娃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制定实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要通过举办普查工作人员培训班、推荐专业骨干到有关部门学习等方式,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

3. 创新方法,狠抓开发。建议在严格论证基础上,采取“多方投入,依托市场,科学经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努力提高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特别是对传统戏剧、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发展。如对濮阳县大弦戏、范县四平调等剧团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精品剧目,使其逐渐形成品牌,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对编织、草辫、麦秆画等民间艺术,要进一步加强制作工艺开发,提升艺术品位,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濮阳民间工艺品产业链条。要结合旅游开发,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让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一个鲜活再现的载体。如在景区的某些景点上,用民间故事、传说等加以渲染,再加以传统手工艺现场制作(如陶艺),在吸引游客兴趣的同时,增加了旅游事业的文化内涵。

为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力度,近日,市委督查室联合市文化局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现状及主要措施

1. 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了《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方针、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有效地展开。

2. 名录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市文化等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调查,初步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去年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挖掘出了一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共有38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保护项目申报力度。目前,濮阳县的帝舜传说(民间文学类),濮阳县的大平调和大弦戏、清丰县的柳子戏、南乐的目连戏、范县的罗卷戏和四平调(传统戏剧类),濮阳县的茂家红酒酿制技艺(民间手工技艺类),华龙区的东北庄杂技(民间杂技类)等9项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平调、大弦戏、柳子戏、目连戏、四平调、罗卷戏和东北庄杂技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将陆续公布。届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3. 传承人的保护取得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遗产,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一切以人为主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去年5月,市文化部门组织申报了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是刘春华、王栋、常银良(柳子戏),王相录(茂家红酒酿制技艺),黄桂环(罗卷戏)。今年2月,我市的戴建平、张相彬、崔太先、张绪斌、张占良、贺书各等6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 保护氛围日益浓厚。一是广泛宣传。积极运用电台、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遏止损毁、破坏文化遗产的不法行为;通过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去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30多个展板展出了我市9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向群众展示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保护成果。二是搞好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濮阳县大弦戏剧团、范县四平调艺术团复排了一批传统优秀剧目,在省人民会堂和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了汇报演出,让广大群众再次感受到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杂技之乡东北庄村成立了东北庄杂技协会和东北庄杂技艺人联谊会,建起了杂技厅、杂技艺术展览馆,还办起了杂技艺术学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措施不足。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评估、认定、保护、利用方面都缺乏科学、规范、配套的依据和管理措施,许多民间艺人秘而不宣的独门绝技未能及时得以保护和开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二是人才不足。由于缺乏既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懂得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产业实力。开发利用的不足,又导致年轻人因看不到出路而不愿学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三是投入不足。目前,中央陆续对国家级项目发放保护资金,但省、市、县没有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使一些缺乏市场开发潜力的传统绝技,因经费不足而面临失传。

三、几点建议

1.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抓住中央、省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机遇,把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县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缺乏市场潜力的遗产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2. 加强保护,抓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要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群众广场文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人人保护、处处保护”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科学论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管理。要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中小学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娃娃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制定实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要通过举办普查工作人员培训班、推荐专业骨干到有关部门学习等方式,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

3. 创新方法,狠抓开发。建议在严格论证基础上,采取“多方投入,依托市场,科学经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努力提高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特别是对传统戏剧、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发展。如对濮阳县大弦戏、范县四平调等剧团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精品剧目,使其逐渐形成品牌,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对编织、草辫、麦秆画等民间艺术,要进一步加强制作工艺开发,提升艺术品位,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濮阳民间工艺品产业链条。要结合旅游开发,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让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一个鲜活再现的载体。如在景区的某些景点上,用民间故事、传说等加以渲染,再加以传统手工艺现场制作(如陶艺),在吸引游客兴趣的同时,增加了旅游事业的文化内涵。


相关内容

  •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保护与发展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08)01-0100-02 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8年第18卷第1期 收稿日期:2007-11-18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保护与发展 张 伟,罗力毓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

  •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012年1月11号,本人应付跃龙老师的要求来到洛阳进行文 化产业调研,走访了市政府文化产业科,宣传部文产办等几家单位.对洛阳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一次摸底式调查.洛阳市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定位并不准确,发展方向过于发散.2011年文化产业占洛阳市总GDP不到2%,与周边 ...

  • 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
  • 2010年9月 总第161期)(第9期, [旅游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Sep.,2010 (No.9,GeneralNo.161) 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大遗址保护中的优势 李爱民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在大遗址保护 ...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2012年4月修订)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

  • 东阳古建筑保护利用分析
  • 浙江东阳古建筑保护利用分析 摘 要:浙江东阳的古建筑历时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它具有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价值,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建筑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媒体的报道使人们开始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但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东阳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分析. ...

  • 崀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 崀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前言:为顺利完成张群老师布置的专业课题调查报告,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对崀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包括崀山旅游现状,旅游资源及开发情况,旅游线路,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调研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 ...

  • 河南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 附件1 河南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表1 自然保护区 序号 保护区名称 级 别 位 置 面积 (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类 型 1 新乡黄河湿地 鸟类 国家级 新乡市 三门峡.洛 22780 天鹅.鹤类等珍禽及湿 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2 河南黄河湿地 国家级 阳.焦作. 济源等市 68000 湿地生态. ...

  • 文化史资料
  •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处理好文化事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与少数民 ...

  •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