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技法规律

太极拳基本技法规律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轮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于触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子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部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被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是头顶不端正、颈项顺直、驱赶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头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肩部肌群。随之以肩为上、肘为中、腕为下,即:肩悬、肘松、腕沉。这能撑开肘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此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于手足。 中正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

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皆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指以“中定”的状态进行运动,或者说,在运动中追求“中定”,使动态不是“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脚,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移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不出现移动,待移动触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能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拳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仆步下势,也是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在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

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的拳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状态,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触动动又静”的状态。

“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为“下”。强调以腰动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下肢(上肢)动则能引起腰动而带动上肢(下肢)随之动。犹如搬动圆轮的一部,其它部分亦随之动。这也就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作协调完整。

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调得细微绵长,匀速出入。“缓慢柔圆,息细匀长”必须协调配合,循序进行,其中一环出差误,就会影响其他动作环节。例如,劲刚会导致形直、速快、呼促,影响柔圆缓匀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识为主导,用意识控制呼吸(即息)、控制肢体动作(即形),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引起肢体运动;一方面又以意识控制肢体按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

配合,并经长期练习,获得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

太极拳基本技法规律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轮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于触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子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部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被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是头顶不端正、颈项顺直、驱赶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头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肩部肌群。随之以肩为上、肘为中、腕为下,即:肩悬、肘松、腕沉。这能撑开肘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此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于手足。 中正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

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皆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指以“中定”的状态进行运动,或者说,在运动中追求“中定”,使动态不是“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脚,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移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不出现移动,待移动触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能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拳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仆步下势,也是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在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

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的拳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状态,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触动动又静”的状态。

“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为“下”。强调以腰动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下肢(上肢)动则能引起腰动而带动上肢(下肢)随之动。犹如搬动圆轮的一部,其它部分亦随之动。这也就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作协调完整。

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调得细微绵长,匀速出入。“缓慢柔圆,息细匀长”必须协调配合,循序进行,其中一环出差误,就会影响其他动作环节。例如,劲刚会导致形直、速快、呼促,影响柔圆缓匀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识为主导,用意识控制呼吸(即息)、控制肢体动作(即形),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引起肢体运动;一方面又以意识控制肢体按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

配合,并经长期练习,获得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


相关内容

  •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 ...

  • 武术理论考试题库和答案
  • 单选题 1中国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军事战争 生产活动 休闲娱乐 祭祀活动 B 2中国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军事战争 生产活动 休闲娱乐 祭祀活动 A 3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什么? 武艺 技击 武术 国术 B 4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汉代称什么? 武艺 ...

  •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1)
  •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 ...

  • 谈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的留白艺术
  • 题目: 谈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的留白艺术 学 院 专 业 美术学 班 级 10美本1班 学 号 1034020013 学生姓名 吴笑慧 指导教师 李昌平 完成日期 2014/2/1 目录 本科毕业设计 1 2 阴阳哲学关系 „„„„„„„„„„„„„„„„„„„„„„„„„„„„1 艺术的演变 „„„„ ...

  • 中国武学典籍的文化观照
  • 摘要:中国武学典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内蕴,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中国武学典籍"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气度和"崇德尚义.修身为本"的文化规训,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从&quo ...

  • 物理四两拨千斤
  • " 四两拨千斤" 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

  • 武术养生之道
  • 武术养生的意义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 ...

  • 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作
  • 第三章 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作 本章导读:你在自学时是否遇到过看不懂书中的图片和术语而苦恼呢?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你了解如何去读懂武术的图解,如何去理解武术的基本术语,如何去掌握各种套路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广大武术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和训练中累积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通过以下基础练 ...

  • 体育课教学大纲2
  • 体育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