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王燕鸣

如果要在教育圈搞个“热词”评选, “课程建设”估计能入围。我也蹭着“课程建设”的热度,有幸在201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听了一周有关“课程建设”的讲座, 顺带着到济南、章丘几所据说“课程建设”搞得颇有成效的小学、高中观摩了几节示范课,但最终我也没摸清“课程建设”的“门道”。不过,这期间倒是碰到了两个有趣的人,听到了两句有趣的话„„

一个是济南某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当时观摩他们的大课间活动,有舞蹈、有足球、有花式跳绳„„他们的操场很漂亮,处处体现出一种师生和谐共生、共发展的文化气息。辅导老师素质都很高、参与的学生看起来都很开心,观摩者也都相当受触动——人家这大课间活动真是又happy 又有成效!一切都是和谐而美好的,我也被这美好感染了,情不自禁的跑去跟两个玩花式跳绳的小朋友聊了起来, 我问:你们每天大课间多长时间?

一个答:45分钟,一个答:30分钟。

我再问:你们回答的时间怎么差别这么大?

一个带眼镜的小朋友答:一般是30分钟,有人来我们学校参观的时候就是45分钟„„

我觉得这个“眼镜小朋友”很有趣,他的话更有趣。

再一个有趣的人,是山东师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课上的波澜不惊却有内涵,课间休息时向他讨教问题,聊到最后, 他说了一句有趣话:"按理说我不该说这话, 但我还是觉得你们与其如此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来培训,还不如呆在自己家里踏踏实实读上几本书。”完了还极力推荐我读读杜威的书。

我觉得这个博导也很有趣。

山东之行后,又很“热”了一阵“课程建设”,可众说纷纭,终究是没搞明白“课程建设”是个什么事儿。其间,我从校长那里学到了一句时髦儿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话很有味道,但我理解不透。

2016年暑假前夕,中心校请教研室领导做关于课程建设的讲座,领导又讲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颇进行了一番分析。不过说到最后又加了句话:其实不管课程建设怎么搞,最终体现成果的还是成绩,成绩不好,搞课程建设不都是白搞?!这话一说,我更琢磨不透”课程建设“了,只得老老实实,照老经验盯着成绩继续教书„„

2017新学年伊始,校长倡议“一人一书”读书活动。于是想起了山东师大那个有趣的博导,也想起了杜威,赶紧去翻当时的学习笔记,没找到“有趣博导”推荐的杜威书目„„于心戚戚然中另选了5本书开读,读到潘新和教授《语文:回望与沉思》

时,发现了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所设计的一门课程,这才对“课程建设”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禁不住分享出来,与各位对课程建设有兴趣的同行们分享探讨。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中,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下等:以读本为主体,按照现成的教科书,按课,分课时,依法教学,这是最普通的办法,此为下等。

中等: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中等。此种方法从实际事物(如标本、图画等)的观察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表示内容的语言和文字,实行过程中,把读法、话法、写法、作法,随意运用,一气贯注。教学材料(课本)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不看做教学的主体,而是把教学材料(课本)中所依据的实际事物直接用作教材,利用环境和图画,通过儿童的观察问答,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在这种教学法中,读本是用作整理儿童的经验、指导儿童的发表,准备儿童的创作的一种工具。

上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 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 做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 实施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此法称为上等。上等教学法中,不但读法、写法、作法要打成一片,就是语文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教学材料(课本)中的一部分则可以成为教师和儿童们的共同作品。

具体案例如下:

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偶发事实)

教师问:“怎样处置呢?”

讨论的结果 “关在笼子里喂养着。”

“鸟笼子找不着,改用什么东西?”

“小竹篓子也可以的。”

教师指导大家将麻雀儿连同食物“装入篓子”。( 教室工作)

装好了 “搁在什么地方好?”

讨论“挂在壁上好。”

挂好了 “别人不知道里边藏了雀儿怎么办?”

“还要写个纸条儿贴在壁上。”

教师提议:“这纸条儿怎样写法?”(语文)

学生们口里都拟了几句话。(语文)

共同评价讨论了一回,最后由教师选择了一句最好的:

“这篓子里有麻雀,请大家不要动手!”(语文“说”)

“写起来罢!”

先叫学生写在黑板上。有不晓得写的生字,就单写注音,由教师正误;再由教师斟酌提示几个生字出来。(语文“写字”)

就此教学这几个生字的发音、注音、字义、笔顺等(生字提示要少:难写的先用注音字母表示,夹在语句中间也无妨)

大家读一读。读完了,各用纸条儿正式写来。(语文“读写”)

拣最好的正式“揭示”。

这天的功课:下午,可以讲一讲麻雀的生活。(科学)

还可以做一做“鹰捕雀”的游戏。(体育)

到了第二日,麻雀死了。

师问:“怎么会死的呢?”

大家讨论这个原因,

教师简单解说“生物要在空气中生存”的道理。(科学)

教师提议:“这死麻雀应该怎样处置呢?”

有的主张“扔在院子里。”

有的主张“给猫吃。”

有的主张“埋在土里。”

教师加入讨论:

“扔在院子里,腐烂了,有种种害处。”(卫生)

“它在篓子里闭死了,很可怜的;应该埋了它。”(社会自然)

先替它做一个棺材:

棺材的料子用厚纸,分组工作。(教室工作)

(甲组)计算要多长?多宽?多高?(数学)

(乙组)绘出一个图样。(或省此项)(美术)

(丙组)切纸,糊接。(美术)

下午的功课,大家到校园里去“埋雀”。(校园工作)

师问:“大家看,什么地方好?”

“这里要种植。”

“那边是水道。”

“大路旁边有碍交通。”

结果,找着土山坡里一个幽僻的所在。(地理、自然社会)

“大家来挖一个坑罢!”

这坑多深?多长?多宽?(美术、数学)

量好,记上。

埋好了,这坟堆子多高?怎样量法?

它的周围多长?怎样量法?

连高带深怎么算法? (数学)

算完了收拾工具。大家在这“雀墓”旁,随意演说追悼。(礼仪、语文) 并可同唱一首熟歌,当作安慰死雀的祈祷歌。(音乐)

第三日,师提议,“雀坟没有标帜,恐怕不能长久地存在。”

讨论的结果,立碑。

先制“碑文”。(语文)

次用木板造碑,(数学、美术)

次书写(语文)

这段教材,连续用了三天,经过十几个课时,授课和班级工作联成一气,知识与行为打成一片。他们的 “碑文”,便可作为应用文材料。教师再把这次经过的事实,整理修饰,简单地记载出来,便成了读本中间一两课真切的记事文章。这种体验过程,创造了儿童自己的环境,保存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取这样的教材,照这样的教学,可使儿童的经验一天一天地深入而扩张。他们的精神、思想、语言、文字自由自动地在里边运用着,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师生共同的整饬,便成了他们的“文学”,这就是“读本”,这就是“语文科”,此为上品。

现再将黎儆非先生在《国语教育新趋势的动机》中,由这则实例续编的教程附录如下:

第四日,征集关于“麻雀”的故事。学生讲了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

张君哲喜欢捉小动物。有一天,老麻雀打食未归;小麻雀飞到地上被他捉住,关在卧室纸盒子里。一会儿出去看,老麻雀在窝旁乱飞大叫。君哲恨惭愧,就问老麻雀: 老麻雀!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不快乐?你为什么不进你的窝?你为什么,唧唧地叫着?

他的姐姐君美对他说,我知道老麻雀的心思,我要代替他说话:“我的小女儿,今天不见了。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有谁人给他东西吃?到夜里有谁人招呼他睡觉?今天不会来,一定活不了! ”

君哲听了, 心想若是我被人捉去了, 我的妈妈一定会每天哭, 时时着急, 我也一样要哭, 要着急。现在老麻雀也急, 小麻雀也急, 我怎样做了这样的恶事呢? 便连忙跑到屋子里去, 把盛小麻雀的纸盒子拿出来, 将小麻雀轻轻地放在草地上, 说道:“小麻雀你快起来, 我真对不起你! 你的小姐, 就在这里, 请你抱回去。”

小麻雀便飞起来, 老麻雀把他带进窝里去, 口里不住地叫着:

“谢谢”

设计这个故事, 编成剧本”(语文)

第五日,拿什么做麻雀?做的麻雀怎么能飞?

结果:鸡毛、纸、泥等做麻雀;青丝、铁丝、钉等可以使他飞(美术)

派定职务:布景(美术、数学)

读演脚本(语文、音乐、艺术)

下课以后,教师连日把大家欣赏、建造、思考、练习的成绩,分类列入表册,再总结一次。此五日内,经过二十课时以上,所有的科目都加入了。

此则案例,在教学目标、过程实施、方法指导、教学评价方面,做如下思维导图:

黎锦熙认为这种教法才是教学的上品。上品的教学,不局限于一种设计法,更不专从偶发事件引起动机。也可以由故事、童话,读诗歌等引发,还可以从一定的实物、图画等观察,或直接从读本文字上运用起,并不拘泥。关键是要自然的发生、生成开去,与各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应用实际相联系,这可谓是相当新潮的“设计教学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

仔细研读这则由“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知识、教学技巧及育人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同时,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大部分教师所用的基本上都是黎锦熙称之为下品的固定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处于“下等”。我想:即使我们能力有限、各种条框束缚使得我们现在、将来甚

至永远都不能如此教学,但确实有必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种教学上品:设计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率性好玩、幼稚尽兴,充满着“孩子气”,能唤起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给师生的学习创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哪怕偶尔尝试着去做做,走出教室和教材,去顺应学生身心的需要、贴近自然、生活和心灵,去亲近语言和文字,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事!

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王燕鸣

如果要在教育圈搞个“热词”评选, “课程建设”估计能入围。我也蹭着“课程建设”的热度,有幸在201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听了一周有关“课程建设”的讲座, 顺带着到济南、章丘几所据说“课程建设”搞得颇有成效的小学、高中观摩了几节示范课,但最终我也没摸清“课程建设”的“门道”。不过,这期间倒是碰到了两个有趣的人,听到了两句有趣的话„„

一个是济南某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当时观摩他们的大课间活动,有舞蹈、有足球、有花式跳绳„„他们的操场很漂亮,处处体现出一种师生和谐共生、共发展的文化气息。辅导老师素质都很高、参与的学生看起来都很开心,观摩者也都相当受触动——人家这大课间活动真是又happy 又有成效!一切都是和谐而美好的,我也被这美好感染了,情不自禁的跑去跟两个玩花式跳绳的小朋友聊了起来, 我问:你们每天大课间多长时间?

一个答:45分钟,一个答:30分钟。

我再问:你们回答的时间怎么差别这么大?

一个带眼镜的小朋友答:一般是30分钟,有人来我们学校参观的时候就是45分钟„„

我觉得这个“眼镜小朋友”很有趣,他的话更有趣。

再一个有趣的人,是山东师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课上的波澜不惊却有内涵,课间休息时向他讨教问题,聊到最后, 他说了一句有趣话:"按理说我不该说这话, 但我还是觉得你们与其如此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来培训,还不如呆在自己家里踏踏实实读上几本书。”完了还极力推荐我读读杜威的书。

我觉得这个博导也很有趣。

山东之行后,又很“热”了一阵“课程建设”,可众说纷纭,终究是没搞明白“课程建设”是个什么事儿。其间,我从校长那里学到了一句时髦儿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话很有味道,但我理解不透。

2016年暑假前夕,中心校请教研室领导做关于课程建设的讲座,领导又讲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颇进行了一番分析。不过说到最后又加了句话:其实不管课程建设怎么搞,最终体现成果的还是成绩,成绩不好,搞课程建设不都是白搞?!这话一说,我更琢磨不透”课程建设“了,只得老老实实,照老经验盯着成绩继续教书„„

2017新学年伊始,校长倡议“一人一书”读书活动。于是想起了山东师大那个有趣的博导,也想起了杜威,赶紧去翻当时的学习笔记,没找到“有趣博导”推荐的杜威书目„„于心戚戚然中另选了5本书开读,读到潘新和教授《语文:回望与沉思》

时,发现了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所设计的一门课程,这才对“课程建设”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禁不住分享出来,与各位对课程建设有兴趣的同行们分享探讨。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中,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下等:以读本为主体,按照现成的教科书,按课,分课时,依法教学,这是最普通的办法,此为下等。

中等: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中等。此种方法从实际事物(如标本、图画等)的观察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表示内容的语言和文字,实行过程中,把读法、话法、写法、作法,随意运用,一气贯注。教学材料(课本)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不看做教学的主体,而是把教学材料(课本)中所依据的实际事物直接用作教材,利用环境和图画,通过儿童的观察问答,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在这种教学法中,读本是用作整理儿童的经验、指导儿童的发表,准备儿童的创作的一种工具。

上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 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 做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 实施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此法称为上等。上等教学法中,不但读法、写法、作法要打成一片,就是语文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教学材料(课本)中的一部分则可以成为教师和儿童们的共同作品。

具体案例如下:

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偶发事实)

教师问:“怎样处置呢?”

讨论的结果 “关在笼子里喂养着。”

“鸟笼子找不着,改用什么东西?”

“小竹篓子也可以的。”

教师指导大家将麻雀儿连同食物“装入篓子”。( 教室工作)

装好了 “搁在什么地方好?”

讨论“挂在壁上好。”

挂好了 “别人不知道里边藏了雀儿怎么办?”

“还要写个纸条儿贴在壁上。”

教师提议:“这纸条儿怎样写法?”(语文)

学生们口里都拟了几句话。(语文)

共同评价讨论了一回,最后由教师选择了一句最好的:

“这篓子里有麻雀,请大家不要动手!”(语文“说”)

“写起来罢!”

先叫学生写在黑板上。有不晓得写的生字,就单写注音,由教师正误;再由教师斟酌提示几个生字出来。(语文“写字”)

就此教学这几个生字的发音、注音、字义、笔顺等(生字提示要少:难写的先用注音字母表示,夹在语句中间也无妨)

大家读一读。读完了,各用纸条儿正式写来。(语文“读写”)

拣最好的正式“揭示”。

这天的功课:下午,可以讲一讲麻雀的生活。(科学)

还可以做一做“鹰捕雀”的游戏。(体育)

到了第二日,麻雀死了。

师问:“怎么会死的呢?”

大家讨论这个原因,

教师简单解说“生物要在空气中生存”的道理。(科学)

教师提议:“这死麻雀应该怎样处置呢?”

有的主张“扔在院子里。”

有的主张“给猫吃。”

有的主张“埋在土里。”

教师加入讨论:

“扔在院子里,腐烂了,有种种害处。”(卫生)

“它在篓子里闭死了,很可怜的;应该埋了它。”(社会自然)

先替它做一个棺材:

棺材的料子用厚纸,分组工作。(教室工作)

(甲组)计算要多长?多宽?多高?(数学)

(乙组)绘出一个图样。(或省此项)(美术)

(丙组)切纸,糊接。(美术)

下午的功课,大家到校园里去“埋雀”。(校园工作)

师问:“大家看,什么地方好?”

“这里要种植。”

“那边是水道。”

“大路旁边有碍交通。”

结果,找着土山坡里一个幽僻的所在。(地理、自然社会)

“大家来挖一个坑罢!”

这坑多深?多长?多宽?(美术、数学)

量好,记上。

埋好了,这坟堆子多高?怎样量法?

它的周围多长?怎样量法?

连高带深怎么算法? (数学)

算完了收拾工具。大家在这“雀墓”旁,随意演说追悼。(礼仪、语文) 并可同唱一首熟歌,当作安慰死雀的祈祷歌。(音乐)

第三日,师提议,“雀坟没有标帜,恐怕不能长久地存在。”

讨论的结果,立碑。

先制“碑文”。(语文)

次用木板造碑,(数学、美术)

次书写(语文)

这段教材,连续用了三天,经过十几个课时,授课和班级工作联成一气,知识与行为打成一片。他们的 “碑文”,便可作为应用文材料。教师再把这次经过的事实,整理修饰,简单地记载出来,便成了读本中间一两课真切的记事文章。这种体验过程,创造了儿童自己的环境,保存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取这样的教材,照这样的教学,可使儿童的经验一天一天地深入而扩张。他们的精神、思想、语言、文字自由自动地在里边运用着,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师生共同的整饬,便成了他们的“文学”,这就是“读本”,这就是“语文科”,此为上品。

现再将黎儆非先生在《国语教育新趋势的动机》中,由这则实例续编的教程附录如下:

第四日,征集关于“麻雀”的故事。学生讲了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

张君哲喜欢捉小动物。有一天,老麻雀打食未归;小麻雀飞到地上被他捉住,关在卧室纸盒子里。一会儿出去看,老麻雀在窝旁乱飞大叫。君哲恨惭愧,就问老麻雀: 老麻雀!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不快乐?你为什么不进你的窝?你为什么,唧唧地叫着?

他的姐姐君美对他说,我知道老麻雀的心思,我要代替他说话:“我的小女儿,今天不见了。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有谁人给他东西吃?到夜里有谁人招呼他睡觉?今天不会来,一定活不了! ”

君哲听了, 心想若是我被人捉去了, 我的妈妈一定会每天哭, 时时着急, 我也一样要哭, 要着急。现在老麻雀也急, 小麻雀也急, 我怎样做了这样的恶事呢? 便连忙跑到屋子里去, 把盛小麻雀的纸盒子拿出来, 将小麻雀轻轻地放在草地上, 说道:“小麻雀你快起来, 我真对不起你! 你的小姐, 就在这里, 请你抱回去。”

小麻雀便飞起来, 老麻雀把他带进窝里去, 口里不住地叫着:

“谢谢”

设计这个故事, 编成剧本”(语文)

第五日,拿什么做麻雀?做的麻雀怎么能飞?

结果:鸡毛、纸、泥等做麻雀;青丝、铁丝、钉等可以使他飞(美术)

派定职务:布景(美术、数学)

读演脚本(语文、音乐、艺术)

下课以后,教师连日把大家欣赏、建造、思考、练习的成绩,分类列入表册,再总结一次。此五日内,经过二十课时以上,所有的科目都加入了。

此则案例,在教学目标、过程实施、方法指导、教学评价方面,做如下思维导图:

黎锦熙认为这种教法才是教学的上品。上品的教学,不局限于一种设计法,更不专从偶发事件引起动机。也可以由故事、童话,读诗歌等引发,还可以从一定的实物、图画等观察,或直接从读本文字上运用起,并不拘泥。关键是要自然的发生、生成开去,与各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应用实际相联系,这可谓是相当新潮的“设计教学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

仔细研读这则由“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知识、教学技巧及育人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同时,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大部分教师所用的基本上都是黎锦熙称之为下品的固定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处于“下等”。我想:即使我们能力有限、各种条框束缚使得我们现在、将来甚

至永远都不能如此教学,但确实有必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种教学上品:设计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率性好玩、幼稚尽兴,充满着“孩子气”,能唤起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给师生的学习创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哪怕偶尔尝试着去做做,走出教室和教材,去顺应学生身心的需要、贴近自然、生活和心灵,去亲近语言和文字,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事!


相关内容

  • 加强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强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 作者:徐枫霞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例举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探讨了2011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即从生活实例引出 ...

  • 春雨的色彩及教学反思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导语:春天到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开了,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小树发芽了,多美啊!咦,下雨了!听--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春雨声. 3.展开想象,用"春雨像„„"练习说话. 4 ...

  •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导学案 设计者:刘志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动物多样性的含义. ②能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措施. 2.能力目标:树立起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树立起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了解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能主动参与动物多样性保护. 二. ...

  •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定位臵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臵(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臵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臵来确定. 能力培养目标 (1) 学会提出问题.做出猜测.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 ...

  •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 中学生物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 ...

  •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 2016年河池市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参评论文封面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体育.科学.音乐. 美术.其他) 类别:(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反 思.教育教学管理.其他) 题目: <春雨的色彩>随文识字课教学反思 作者: 韦娜莎 工作单位:都安县(市.区)安阳镇 ...

  • 第五单元[小猫咪穿鞋子]教案
  • 第五单元 好奇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好奇"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了解探索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影子.地球引力等. 第一篇课文<小猫咪穿鞋子>讲述了一只小猫模仿人类穿鞋子的故事.第二篇课文 ...

  • 高二化学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
  •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说课稿 陈波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说课流程: [设计理念]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 )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 as curriculum 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 ...

  •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课题编号] 1-01-01 [课题名称]认识电工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应知: 1.简单认识电工实训室. 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应会: 1.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2.学会安全用电常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上,接触电工电子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