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B14130812严倩倩

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从周代开始,

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先秦典籍《左传》曾多次提到,华夏民族

与其他族类的重要区别是拥有“礼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礼

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

“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

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

思想。

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

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

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

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

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从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这就是当今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中“礼”

的意义所在。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B14130812严倩倩

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从周代开始,

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先秦典籍《左传》曾多次提到,华夏民族

与其他族类的重要区别是拥有“礼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礼

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

“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

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

思想。

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

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

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

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

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从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这就是当今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中“礼”

的意义所在。


相关内容

  •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 如何评价"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 (朱宝信 河南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 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笔者以为,就其弥补原有教科书之空白来说,价值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刻的进步.但是,对于有些同志的过高评价,笔者不敢苟同.比如有的同志说 ...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有着各种定义.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给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在一种世界观的基础上框架的社会表现. 这个世界观就是对各种存在,包括神.灵界.大自然.人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起源与结果)的认识.这些世界观范畴内的认知,加上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表现就 ...

  • 人民日报: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
  • 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 8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中国已不可能自外于世界,世界也早已离不开中国.在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是全党同志乃至全国人民应当学好的必修课. "在全 ...

  • 人民日报评论员: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
  • 人民日报评论员: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 --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已不可能自外于世界,世界也早已离不开中国.在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是全党同志乃至全国人民应当学好的必修课.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 ...

  •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 摘 要:着眼于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在习作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识字 ...

  • 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
  • 西方主流形式主义理论大多把现代早期以来的西方设想为单向整合于资本主义逻辑的社会,但是明清以来的中国实际明显不符合这样的逻辑,而进入近现代,在西方帝国主义冲击之下,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现代西方的势力和理论一直主宰着全世界,中国(以及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西方理论来认识自己,结果把实际硬 ...

  • 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
  • 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摘要:人类发展的绝对无限性与人类生存资源的绝对有限性的矛 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而贯穿其间的生存斗争则是人类文 明进步基本动力.大宋和大明的灭亡造成中国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 推动了中国心学的出现. 救亡先救心. 宋时知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
  • 邓显超 2008年10月14日14: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认为无论是革命战争.社会改造,还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

  • 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 兼谈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七次研讨会田忠国 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存在数千年,并且在世界上领先了数千年,我以为,一定有她存在或领先的理由,如果如某些人说的那样,中华文化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就一定是个战祸连年不断的民族,因为,世界上的任何战争都起源于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因为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导致了 ...

  • 体育文化论文作业
  •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西方文化选择.民族心理结构.认识论等文化哲学视角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差异.主要结论:西方体育基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中国传统体育基于形神互相依赖的哲学观:西方体育注重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内在的超越.在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认识中西体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