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辆旧自行车

   1980年夏天,我从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分配到北京西郊蓝淀厂的空军学院工作。那时,那地方还比较荒凉。只有一路360汽车通过。从我住的房间就可以看见颐和园的万寿山,和北大、人大也遥遥相望,却都没有公交车通行。我很需要一辆自行车。但当时买自行车需要购物票,我才到北京人地生疏,没办法弄到票,所以希望在家乡也许能有办法。    有这个想法两年后,终于得到家乡的消息说已搞到一张自行车票,买到了一辆自行车。我82年夏天正好回去探亲,于是可以把新车运进北京了。    买到的自行车已经请师傅装配好用上了,于是在家里骑了几天。那是一辆铮亮的28型永久载重车,后面的车架负百十斤没有问题,坐垫前面的车杠上还可放一个小孩坐椅,按起铃来“叮呤呤”响,装车的师傅又在链条盒里放了不少润滑油,自觉很是得意,骑起来相当轻松,风迅速地从脸边掠过。    临行前又得把车子重新拆卸开,以便分别带走。父亲带着工具来忙乎了半天,终于又把新车变成了零件,可以分别放到各种箱子、盒子里,只有两个车轮没有办法,就用旧被单裹住它们,缝成一个圆盘状。    那次是我和另外两人一起回京,所以,三个人加上送行者就比较方便带进站了,但那个装车轮的圆布袋还是引起了注意,一下被车站工作人员拉住了,说了许多好话才终于放行。    那时火车的时速大致是每小时60公里,从南昌到北京要走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一宿无话。但车快到北京时心情是有点忐忑了,到了这首善之区的大站,带这些东西能不能顺利出去呢?幸亏在车上认识了一个在基建工程兵做下级军官的朋友,车到北京站后竟然有好些个当兵的来接他,顺手就把我们的东西也七手八脚提起,分散走开,一会儿就都出了站。    出来已经快晚上9点了,不可能坐公共汽车回学院了,于是叫了一辆出租车,还是一个女司机,她开着车过了京密引水渠之后,到处黑灯瞎火的,说话和动作不免显出一点紧张。那是我第一次坐出租车,车费是十多块钱。    2天后,我搭便车把自行车零件运到了蓝淀厂一家自行车修理铺。里面是一位个子矮矮的驼背孩子,还有一位老人(好像是他的祖父)在修车,门上的招牌写的是“玉华修车”,“玉华”就是那驼背孩子的名字。他大概是属于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了,说是政府帮助残疾人自谋生路而特许的,而一般人那时都不会想去干个体,首先的希望是能进国营,或至少大集体所有制的工厂、企业。玉华动作挺灵,技艺娴熟,倒是他更多地动嘴而指点那老人动手,只花了一两个小时,一架新自行车又重新立起来了,我骑上试试,感觉果然不错。    那年年底,我的孩子降生了。这辆车伴随我在北京度过了十多年,买菜购物,送孩子上学,平时办事,假日郊游,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打,它可真是出了大力。家里后来也买过其他的车,也损坏过,也失窃过,甚至有过一月连丢三辆车的记录,只有它却还是很皮实、也很恋主地为我服务。    可是,在95年夏天我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搬家到六郎庄的时候,最后搬家公司的车还不太满,搬运工们就不愿再往里塞它了,于是我就说,等以后有空自己再来拿吧,可是搬过去以后很忙,说了两次,终究还是没有再去拿。现在,它到哪里去了呢?世事沧桑。想是早已被清理解体、灰飞烟灭了。    我以为我使用这辆车已经算是够久了。前几天父亲来北京,说起他在1968年买的一辆永久载重车,用了三十多年,还保养得不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还都是用它学会的骑车,直到最近他年纪大不便骑车了,才将它送给别人接着用。这话突然让我心里一惊,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那辆车,想自己怎么就这样把那辆老车给丢掉了呢?    这二、三十年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在交往手段方面――从交通到通讯工具,后来的变化是以前人想象不到的。我们不断地丢弃,不断地更新,甚至以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推陈出新。但我们却可能失去一些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    自然,万物皆朽。雅典人纪念英雄忒修斯,为了保持据说是他往克里特的那条船的完好,不断修理更换那条船的船板,这样过了很多很多年,于是有好事的哲学家发问:“这条船还是不是原来那条船呢?”    也许,只有通过怀念方能使一个东西长久地存在。通过怀念,消逝者仍活在我们的心里。然而一代代的怀念者也要成为逝者。怀念也是递减的。一个人或会幸运地被另一个人铭心刻骨地记忆和怀念,但后者所能记忆的也还只是前者记忆的一小部分。就这样,多少旧物往事落入忘川,直到最后完全消失。这种消失的速度甚至很快。不要说其他的人物,就是对我们的直系祖先,现在有多少人能说出自己的曾祖和高祖的名字?    那么,有没有一个永恒的怀念和记忆者呢?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而不同的回答是不是会使他们现在的生命和行为、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也有所不同呢?    在宴席上有人会起身说:“I have to leave.”。“leave”的意思是“离开”,也是“留下”。

   1980年夏天,我从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分配到北京西郊蓝淀厂的空军学院工作。那时,那地方还比较荒凉。只有一路360汽车通过。从我住的房间就可以看见颐和园的万寿山,和北大、人大也遥遥相望,却都没有公交车通行。我很需要一辆自行车。但当时买自行车需要购物票,我才到北京人地生疏,没办法弄到票,所以希望在家乡也许能有办法。    有这个想法两年后,终于得到家乡的消息说已搞到一张自行车票,买到了一辆自行车。我82年夏天正好回去探亲,于是可以把新车运进北京了。    买到的自行车已经请师傅装配好用上了,于是在家里骑了几天。那是一辆铮亮的28型永久载重车,后面的车架负百十斤没有问题,坐垫前面的车杠上还可放一个小孩坐椅,按起铃来“叮呤呤”响,装车的师傅又在链条盒里放了不少润滑油,自觉很是得意,骑起来相当轻松,风迅速地从脸边掠过。    临行前又得把车子重新拆卸开,以便分别带走。父亲带着工具来忙乎了半天,终于又把新车变成了零件,可以分别放到各种箱子、盒子里,只有两个车轮没有办法,就用旧被单裹住它们,缝成一个圆盘状。    那次是我和另外两人一起回京,所以,三个人加上送行者就比较方便带进站了,但那个装车轮的圆布袋还是引起了注意,一下被车站工作人员拉住了,说了许多好话才终于放行。    那时火车的时速大致是每小时60公里,从南昌到北京要走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一宿无话。但车快到北京时心情是有点忐忑了,到了这首善之区的大站,带这些东西能不能顺利出去呢?幸亏在车上认识了一个在基建工程兵做下级军官的朋友,车到北京站后竟然有好些个当兵的来接他,顺手就把我们的东西也七手八脚提起,分散走开,一会儿就都出了站。    出来已经快晚上9点了,不可能坐公共汽车回学院了,于是叫了一辆出租车,还是一个女司机,她开着车过了京密引水渠之后,到处黑灯瞎火的,说话和动作不免显出一点紧张。那是我第一次坐出租车,车费是十多块钱。    2天后,我搭便车把自行车零件运到了蓝淀厂一家自行车修理铺。里面是一位个子矮矮的驼背孩子,还有一位老人(好像是他的祖父)在修车,门上的招牌写的是“玉华修车”,“玉华”就是那驼背孩子的名字。他大概是属于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了,说是政府帮助残疾人自谋生路而特许的,而一般人那时都不会想去干个体,首先的希望是能进国营,或至少大集体所有制的工厂、企业。玉华动作挺灵,技艺娴熟,倒是他更多地动嘴而指点那老人动手,只花了一两个小时,一架新自行车又重新立起来了,我骑上试试,感觉果然不错。    那年年底,我的孩子降生了。这辆车伴随我在北京度过了十多年,买菜购物,送孩子上学,平时办事,假日郊游,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打,它可真是出了大力。家里后来也买过其他的车,也损坏过,也失窃过,甚至有过一月连丢三辆车的记录,只有它却还是很皮实、也很恋主地为我服务。    可是,在95年夏天我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搬家到六郎庄的时候,最后搬家公司的车还不太满,搬运工们就不愿再往里塞它了,于是我就说,等以后有空自己再来拿吧,可是搬过去以后很忙,说了两次,终究还是没有再去拿。现在,它到哪里去了呢?世事沧桑。想是早已被清理解体、灰飞烟灭了。    我以为我使用这辆车已经算是够久了。前几天父亲来北京,说起他在1968年买的一辆永久载重车,用了三十多年,还保养得不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还都是用它学会的骑车,直到最近他年纪大不便骑车了,才将它送给别人接着用。这话突然让我心里一惊,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那辆车,想自己怎么就这样把那辆老车给丢掉了呢?    这二、三十年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在交往手段方面――从交通到通讯工具,后来的变化是以前人想象不到的。我们不断地丢弃,不断地更新,甚至以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推陈出新。但我们却可能失去一些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    自然,万物皆朽。雅典人纪念英雄忒修斯,为了保持据说是他往克里特的那条船的完好,不断修理更换那条船的船板,这样过了很多很多年,于是有好事的哲学家发问:“这条船还是不是原来那条船呢?”    也许,只有通过怀念方能使一个东西长久地存在。通过怀念,消逝者仍活在我们的心里。然而一代代的怀念者也要成为逝者。怀念也是递减的。一个人或会幸运地被另一个人铭心刻骨地记忆和怀念,但后者所能记忆的也还只是前者记忆的一小部分。就这样,多少旧物往事落入忘川,直到最后完全消失。这种消失的速度甚至很快。不要说其他的人物,就是对我们的直系祖先,现在有多少人能说出自己的曾祖和高祖的名字?    那么,有没有一个永恒的怀念和记忆者呢?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而不同的回答是不是会使他们现在的生命和行为、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也有所不同呢?    在宴席上有人会起身说:“I have to leave.”。“leave”的意思是“离开”,也是“留下”。


相关内容

  • 世界自行车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集合版
  • 世界自行车行业 口文/江国强陆滢 一.世界自行车生产及市场销售基本概况 (一) 世界自行车生产格局 自行车发明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其不消 耗能源,使用方便,因此,无论是在工业发达的欧美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始终深受人们的欢迎.据有 关资料统计,当今世界上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自 行车.按 ...

  • 中国自行车制造市场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7年中国自行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 前言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 ...

  • 自行车的发展史
  •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最早的自行车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 ...

  • 自行车产业分析和运动自行车市场描述
  • 自行车产业分析和运动自行车市场描述 一. 国内自行车产业概况: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自行车第一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自行车行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 势头,1979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自行车行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3个第一.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为40% ...

  • 公共自行车投放可行性分析报告
  • 公共自行车投放 可行性分析报告 目 录 一.总论 ------------------- (1) (一).公共自行车投放政策建议方案 ---------- (1) (二).公共自行车投放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 (1) 二.公共自行车投放建设背景 ---------- (3) (一).公共 ...

  • 综合性学习报告
  • 综合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表 1 公共自行车就是将自行车纳入到公共交通系统当中,基于"随用随借.公众使用"的开发理念,以免费或平价租赁的方式,让民众使用自行车替代大众运输或私有车辆来进行短程的通勤,控制小汽车的整体保有量,同时提高公共汽车的使用,解决大众运输系统中的& ...

  • 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 潘海啸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圃 I........................._J 提要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使用混合现象明显.城市自行车的使用一度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1990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城市对自行车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政策,导致自行车使用 ...

  • 营销策划大赛
  • 目录 1.项目介绍 1.1总体概述----------------------1 1.2主营业务----------------------1 1.3兼营业务„„„„„„„„„„„„„„„„„„„„„„3 2.市场分析 2.1市场调查与分析„„„„„„„„„„„„„„„„„„„4 2.2关于自行车租 ...

  • 自行车目标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
  • 自行车目标市场调研 与分析(报告) 2016年12月 目录 1.概述 1.1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 2.自行车市场状况分析 2.1现有市场概况 2.2自行车重要品牌排名 2.3各类自行车市场对比 2.4自行车市场前景 3.自行车现有同类产品比较分析 3.1自行车的分类 3.2同类产品分析 3.3同类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