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与龙图腾背后的意义

“龙”图腾屡遭曲解 专家说要改

从古至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被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 “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中国“龙图腾”最近总是麻烦多多,从“狼图腾说”横空出世的挑战,到“熊图腾说”有模有样的质疑,现在网上又流传说 “中国人是猪的传人”、“中国人是蚯蚓的传人”等诸多怪异观点,更有专家已经提出“不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

“龙”图腾形象屡遭质疑

关于“中国形象标志是不是龙”话题不新鲜,早在今年7月份,网友“黄守愚”就抛出《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的帖子,宣称“中国人继承了野猪的聪明、智慧、刚烈、勇猛等的文化精神,是猪的传人。”为此,他还大量引用《周易》、《说文》及《诗经》之类的古文化典籍作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且佐以图腾式的玉像图片,试图赢得网友肯定与认同。

无独有偶,作家姜戎在著作《狼图腾》中却提出“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结果引发海内外华人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中华民族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此后,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的新说惊人,直呼“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来源于熊图腾”。 如今,上海媒体再次爆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更改标志缘于西方误解

至于吴友富等有关专家为何建议不再使用“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理由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龙”在国外是怪兽容易引发“恐中症”。“龙”的英文 “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二是,“龙”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反映。从中国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大大多于战乱时期这一角度,吴友富提出,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其实并不是一部始终砍砍杀杀、兵荒马乱的战争史、动乱史。和平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基本走向,这应该是中国历史的正确反映和总体概况。

三是,中国形象品牌应该重塑。“凤凰”、“龙凤呈祥”等宣示温和善良与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形象,其实更能较为清晰和准确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人友善、爱好和平的本性。

网民齐声反对牺牲“龙”

但是,“龙”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在炎黄子孙心中根深蒂固,岂能任意更改?因此,专家的建议自然而然遭到绝大多数网友的反对。截至12月4日晚上8时,腾讯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在165639总投票数中,89.30%投票者不同意改变中国“龙”标志,仅仅3.77%赞成更换中国形象标志,重新思考民族象征的内涵。

网友们表示,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已经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它是我们民族的保护神和吉祥物。再说,东方巨龙的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根本没必要去改变。甚至有网友说,中国“龙”形象之所以遭到西方的曲解,问题不在中国龙本身,而是“龙”的英文翻译“Dragon”惹的祸,我们为何不给中国龙找个更合适的英文名字?“如果因翻译上的错位而把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改掉,就是矫枉过正,关键是要为中国龙文化正名。”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中华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此前在“天禄讲坛”上,已经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只能是龙的传人”,网上流传的那些中国是狼的传人等说法,只不过是种猜测而已。而网友“铜梁山人”却将这些另类提法归纳为“人文领域里的假货”,是现代“大众犬儒主义”的双重性所致,因此他建议中国应该尽早就“龙”、“龙图腾”、“龙的传人”进行立法。

西方:龙象征邪恶

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但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中国:龙代表神圣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网友评论:

正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我们更应该把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展示出去,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而不是因为外国人认为不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就要放弃。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是不是都要放弃呢?因为不了解,才有必要让别人了解,而不是去回避,一味的回避,那别人永远也不会了解。

我们为啥老有这些“砖家”,为了迎合西方人,连民族象征都想改?一个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这个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标志,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永远不能更改的。谁要更改就是民族的败类,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的唾弃!

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会受到中国的图腾影响?我想他们对中国的感觉只取决于中国做了什么,只取决于中国人在他们眼中的表现如何吧。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我们的图腾而是通过我们中国人的行动改变外国人对龙的看法。

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以龙的传人自豪。现在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要改,外国人看不惯中国人难道还要改国籍吗?龙的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里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需要自己的尊严和文化,要减少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曲解是让更多西方人来了解中国,而不是要改变中国形象标志。

怪就怪那些人把“龙”翻译成dragon的人,什么东西都跟西方的附和,比如把黄河翻译成yellow river,其实按汉语拼音翻译一些中国的名词多好?如Huanghe River.你看“功夫”二字叫那些人翻译,肯定不会是“Kongfu”。所以,“龙”应该翻译成“Loong”,而不是去修改自己的形象。为了洋人,把老爹的名字都给改了,都是那些软骨头的所谓专家、知识分子的怪招。

龙图腾”怎么能被取代?

作者:潮白

龙,还该不该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些天无端端地又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闹话题。所以说“无端端”,因为这不过是某个电视台主持人散发的言论;所以说“又”,因为前两年的时候,这话题曾经热闹过一回。

那一回是不知道什么人说,龙,dragon,容易被西方误解,应该放弃,换个别的。换个什么好呢?因为难定,当时还“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现在好了,因为正式落户台湾的“团团”、“圆圆”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最新标志,管你学术界研究到哪一步了,这位主持人便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自己的高论:熊猫。这种信手拈来,老话说就叫“得来全不费功夫”。问题果真这么简单吗?此主持人虽然并未道及“图腾”二字,但他的意思很清楚:龙已经成为非常固定的中国象征。

图腾,totem,是文化人类学里的一个概念,来自北美印第安人语言的译音。做图腾的物并无限制,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不管是哪一种,它一定都跟本氏族祖先的生产和生活发生过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图腾崇拜不是凭空产生的。对本氏族内部而言,它是自己选择的想象中的始祖或保护神;对外,它则是此氏族区别于彼氏族的标志。龙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人认为起源于蜥蜴,从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两千年前的辛店文化,出土酒器的口、肩、耳部,往往都饰以蜥蜴纹。蜥蜴擅长捕食蚊蝇,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人类以“比拟巫术”的交感作用达到驱除蚊蝇的目的。也有人认为虹可能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农事对雨水的要求与春季雨后之虹产生的联系,逐渐确立了龙的形象。诸如此类。

总之,前人把龙作为图腾崇拜,虽然具有相当的“功利性”色彩,但在生产力谈不上发达的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就是如此,构成了“与天斗”的强大精神支撑。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地沿袭下来,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进而转换成凝聚民族向心力的认同标志。侯德健先生那首脍炙人口的《龙的传人》,概括得最为精辟。“龙的传人”,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最形象的标志。那么,它与当今是否适合“代表更加开放与自由的当代中国”,不仅完全属于两个概念,而且任何个人都还不能轻率地作出结论。而明白了图腾的“历史”,可知发布“更换”这样的言论,贻笑大方。在图腾问题上,是不能讲与时俱进的。大熊猫憨态可鞠,人见人爱,那是另一个话题。民族图腾是根深蒂固的,你不能因为龙曾被皇家拿去装点门面,显示过皇权、霸气,而熊猫“基本上没有任何负面的联想”,就想当然地以此代彼。

不久前,山东电视台也有个主持人放出了高论,鉴于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的去世,建议要继续册封衍圣公,还上升到了维护文化传统的地步。宋诗已曰:“灵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散晚鸦。惟有孔林残照日,至今犹属仲尼家。”后两句点睛之笔可以移来今用,散发着历史霉味的东西就不要当作文化来抖落了,那东西只会呛得大家大打几个喷嚏。

熊猫与龙图腾背后的意义

2009-06-18 16:06:44 21CN社区

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正式落户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成为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最佳代表。然而近日,上海电视台《头脑风暴》主持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一席建议,引发了网络的热烈争议。袁岳认为熊猫不只是珍稀动物,同时性情温顺,姿态可爱,基本上没有任何负面的联想。而在西方的各种典故中,乃至现今西方人的固有观念里,龙依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动物,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现在可以认真考虑将中国图腾由龙改为大熊猫。

2007年11月,《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发布,就有专家呼吁为中华龙启用新的英文译名,将代表邪恶的“dragon”译为“loong”以示区别,引起热议,最终不了了之。在2008年的岁末,这个话题重被提起,还有越炒越热的趋向,更是指明了用熊猫作为中国图腾的取代。其实早在公元685年,武则天就给日本天武天皇送去两只大熊猫以示友好。毛泽东时代,熊猫更是炙手可热,成为了睦邻友好的“亲善大使”。1972年中美建交,破冰的先驱就是两只憨态可掬的名为“玲玲”和“欣欣”的大熊猫,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现在提到的,不仅仅是龙与熊猫两种动物形象之间的交锋,更涉及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变更问题。

远古流传的图腾崇拜

时间的流淌延续了历史,也在无形中隔断了历史。文明的建立割裂了我们与史前文化的联系,而时间却将这种联系诡异地留了下来,滞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高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与一些相当于石器时代的原古部落,耐人寻味的共存在同一个时空里,美洲以及澳洲的土著文化就是一部活着的史前史,牵引着无数的人类学家前去探索解密。图腾,是这种文化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在英文中它被固定为“Totem”。第一个把“Totem”一词介绍给西方学术界的人,是英国人约翰•郎格,他在随笔中首次将图腾文化展现在西方文明的面前,引起了整个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图腾”作为一个学术术语逐渐为学术界使用。然而真正将图腾文化推到崭新高度的,是被誉为图腾文化奠基人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他给图腾崇拜下了个定义:“图腾崇拜是一半社会一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物象——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这种对图腾的尊敬往往被解释为是一种信仰,按照这种信仰,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图腾的亲属,甚至是后代,这就是图腾制度的信仰方面。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通婚,因此,他们必须在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或丈夫。”弗雷泽爵士将图腾文化建立成了一门系统的学问,使西方民族学的研究日趋成熟,也成就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的学者。

无论是作为词语本身还是作为词语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图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语境中都会向它的感知者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神秘。这份神秘不仅在于它使人痴迷的力量,更在于它的不可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什么,就连尊崇它的信徒也只是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习俗,它的谜底,早已湮没在了时间的深处,我们,只能猜测而已。

但是,谜底的匮乏并不妨碍对图腾的信仰。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作为民族信仰,图腾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存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让人们习惯用神灵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事物,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这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文明社会建立后,一部分人成为奴隶,对自身状况的无法反抗,让他们寄希望于神秘的力量,图腾是他们膜拜的对象,带有盲目的特性。另一部分人则拥有奴隶,成为上位者。他们一方面信仰图腾,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图腾庇佑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利用图腾操控奴隶,将自己幻化成神的使者,拥有天的尊崇。于是在皇权集中的年代,图腾,屡屡被作为宗教祭祀的对象,牢牢掌握住民意的导向。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有大量记载。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古籍,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麟、凤、龟、龙这“四灵”,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物,也是中国文化史,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以及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那么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上的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从现在各国的图腾动物来说,美国是鹰,法国是高卢鸡,俄罗斯是北极熊,英国是狮子,德国是虎,我们的近邻印度是亚洲象,日本更奇特,是八歧大蛇。这些动物隐藏着很多“负面联想”,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凶猛,富于战斗精神,基本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而我们国家的龙图腾,也是这样,高大、顽强、勇猛,充满着勇气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熊猫”与“龙”背后的意义

2008年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的成功上映和绝佳票房成绩,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熊猫的憨直逗趣和功夫的强大神秘,也让中国人自己感叹熊猫外交的成功影响力。

众人眼中,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温驯而逗趣。据百度百科介绍,大熊猫祖先出现在二三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熊猫一直也以一种政治工具的身份而享誉全球。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继获赠我国大熊猫。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大熊猫与时俱进,戴上“商务参赞”的头衔,著名的“熊猫租借”方案此时开始施行。一时间,大熊猫成了财大气粗的创汇大户,国内相关部门争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猫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熊猫的保护。在国际环保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压力之下,中国停止了以商业目的租借大熊猫的做法,代之以“大熊猫合作繁殖”的名义,向外国租借熊猫,通常为期10年,接收国向中国支付1000万美元,平均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是50万美元。 于是,熊猫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革新”了某些人的固有观念。有人说:“龙在本质上不能说是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标志物。而熊猫则不同,它是具象事物,可以人见人爱——可以想像拿一只熊猫玩具会觉得很有趣,而如果你拿一只龙偶,感受可能完全不同;而且熊猫说到底就是一种普通稀有的动物而已,没有任何垄断或者专属色彩,人们在普通动物园里就可以看到它们。”可是,虽然熊猫品种珍贵,长相华丽,性情温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而且熊猫能够得到海峡两岸的喜爱,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依赖的也正是因为它的珍稀和可爱。这是它成为友谊使者的原因,却承受不了图腾的厚重。图腾不是小孩子可以拿在手上的玩具,也不是随意更改的物种,它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全民族人民的信仰与精神向导。

反观龙,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掌云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最早的记载当属《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周易》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的开篇第一卦为乾卦,卦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皇权把皇帝打造成龙的化身,自诩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中国各族人民就成了“龙的子孙”。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赛龙舟,舞龙灯,无一不代表了中国人民对龙这种祥兽的尊崇,与对龙带来的福泽的渴望。千年历史长河顺流而来,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的骄傲。

在西方观念里,“龙”一般翻译为“dragon”,但他们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相差甚大。西方的 “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意义完全背离。当初将中国的龙翻译为“dragon”的人,就像是给圣人取了与杀人犯相同的名字。让一个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会让西方人产生中国人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所以才会有2007年,学者建议将“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一说。

可是对于中国而言,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先生。闻先生在他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所以,龙一直是作为一种想象,存在于各种典籍与各族人民心中的,在早期,古人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高山巍峨般的雄姿,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传说中龙的形象由蛇演变而来,于是渐渐成了以蛇身为主体,配以骆头、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最深处的精神——不屈、顽强、团结。

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

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人们世世代代信仰龙、尊重龙甚至崇拜龙,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这才有了龙的图腾。可以说,图腾并不是谁想定位就能定位,谁想改动就能改动的。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有着厚重而深远的意义。它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毛石,粗犷而简陋,甚至经不起仔细的观摩。然而,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风吹,被雨打,被裁切,被重组,时间把它悉心打磨,现出最光彩迷人的内里。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魏晋赋予它仙风道骨,辽金为它注入恣肆奔放,明清则赐予它周正严密。帝王贵胄使它尊贵优雅,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龙实是中华子民最为可亲可敬之祥瑞。

民族精魂的传承

“龙”与“熊猫”的图腾之争,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成一面倒的局势。当初提出建议的袁岳,和一些附和他的“专家”的言论,被具有强大意志力的民众们的唾骂所淹没。“龙图腾”的形象越来越厚重,厚重到远不是“熊猫”所能承载的。

其实无论是“龙”还是“熊猫”,象征的都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的民族精神。南德意志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美国国会中一个大多由共和党政治家组成的富有影响力的团队主张对中国执行对抗政策、在军事上遏制中国„„华盛顿的中国问题专家把他们称为‘杀龙派’,把无条件与中国友好的人称为‘拥抱熊猫派’。”无独有偶,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8年12月30日刊发题为《熊猫与龙》评论文章说,中国之前曾把自己打造成一条已经苏醒、正在腾飞中的巨龙,一度掀起世界恐华症。不过,聪明的中国政府并不一味地沉浸在巨龙的幻想中,知道要双管齐下,在缔造新的东方巨龙神话之际,不忘推动熊猫外交,让憨直逗趣的熊猫冲淡古老中国的霸气形象,新时代的中国强调和平崛起,可爱憨气的熊猫当然比较能符合这样的形象。世界好像已经将中国与“龙”和“熊猫”两种形象直接挂钩,分体两面了。

诚然,“龙”的强大与“熊猫”的和平,都代表了中国某一阶段对外态度的主要倾向,可是,这两种精神,难道不都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在吗?一体两面,不同时期的不同策略而已。中国要崛起,依靠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它是多方位全组合的成功,对内,要宣以“龙”的凝聚力和强大精神作为动力,对外,则施以 “熊猫”的温和与友好,内外兼修,才是正道。

有网友说:“熊猫与龙分别代表着中国的现代与传统,不必刻意营造,也不必去争辩,在人们的心底,熊猫与龙都是中国的标志。”著名诗人流沙河在他的一篇文章《再说龙》中强调,他不支持让熊猫取代龙作为中国的标志,“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历史文化传统,是历史形成的,不能随便用一个东西来取代它”。

作为一种标志,在世人眼中,“熊猫”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代名词,这是多年来中国“熊猫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期许。我们无需辩驳,也辩驳不了。但是作为图腾,“龙”才是中华子孙世世代代信奉的祥瑞,是华夏人民深入血脉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龙的精神不仅支撑着我们的祖先忍受磨难,开山扩土,更是激励我们华夏子孙励精图治,不断进取,迎难而上,自立和纵横于天地之间。只有龙的精神,才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为完整的文明古国,也只有龙的精神,才能带领中国占据世界强国的一席之地。

正如歌中所唱:“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一切中国人的根。

下一篇: “龙”图腾屡遭曲解 专家说要改

[编辑:潘奋图]

“龙”图腾屡遭曲解 专家说要改

从古至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被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 “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中国“龙图腾”最近总是麻烦多多,从“狼图腾说”横空出世的挑战,到“熊图腾说”有模有样的质疑,现在网上又流传说 “中国人是猪的传人”、“中国人是蚯蚓的传人”等诸多怪异观点,更有专家已经提出“不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

“龙”图腾形象屡遭质疑

关于“中国形象标志是不是龙”话题不新鲜,早在今年7月份,网友“黄守愚”就抛出《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的帖子,宣称“中国人继承了野猪的聪明、智慧、刚烈、勇猛等的文化精神,是猪的传人。”为此,他还大量引用《周易》、《说文》及《诗经》之类的古文化典籍作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且佐以图腾式的玉像图片,试图赢得网友肯定与认同。

无独有偶,作家姜戎在著作《狼图腾》中却提出“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结果引发海内外华人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中华民族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此后,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的新说惊人,直呼“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来源于熊图腾”。 如今,上海媒体再次爆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更改标志缘于西方误解

至于吴友富等有关专家为何建议不再使用“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理由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龙”在国外是怪兽容易引发“恐中症”。“龙”的英文 “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二是,“龙”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反映。从中国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大大多于战乱时期这一角度,吴友富提出,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其实并不是一部始终砍砍杀杀、兵荒马乱的战争史、动乱史。和平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基本走向,这应该是中国历史的正确反映和总体概况。

三是,中国形象品牌应该重塑。“凤凰”、“龙凤呈祥”等宣示温和善良与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形象,其实更能较为清晰和准确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人友善、爱好和平的本性。

网民齐声反对牺牲“龙”

但是,“龙”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在炎黄子孙心中根深蒂固,岂能任意更改?因此,专家的建议自然而然遭到绝大多数网友的反对。截至12月4日晚上8时,腾讯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在165639总投票数中,89.30%投票者不同意改变中国“龙”标志,仅仅3.77%赞成更换中国形象标志,重新思考民族象征的内涵。

网友们表示,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已经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它是我们民族的保护神和吉祥物。再说,东方巨龙的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根本没必要去改变。甚至有网友说,中国“龙”形象之所以遭到西方的曲解,问题不在中国龙本身,而是“龙”的英文翻译“Dragon”惹的祸,我们为何不给中国龙找个更合适的英文名字?“如果因翻译上的错位而把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改掉,就是矫枉过正,关键是要为中国龙文化正名。”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中华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此前在“天禄讲坛”上,已经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只能是龙的传人”,网上流传的那些中国是狼的传人等说法,只不过是种猜测而已。而网友“铜梁山人”却将这些另类提法归纳为“人文领域里的假货”,是现代“大众犬儒主义”的双重性所致,因此他建议中国应该尽早就“龙”、“龙图腾”、“龙的传人”进行立法。

西方:龙象征邪恶

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但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中国:龙代表神圣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网友评论:

正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我们更应该把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展示出去,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而不是因为外国人认为不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就要放弃。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是不是都要放弃呢?因为不了解,才有必要让别人了解,而不是去回避,一味的回避,那别人永远也不会了解。

我们为啥老有这些“砖家”,为了迎合西方人,连民族象征都想改?一个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这个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标志,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永远不能更改的。谁要更改就是民族的败类,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的唾弃!

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会受到中国的图腾影响?我想他们对中国的感觉只取决于中国做了什么,只取决于中国人在他们眼中的表现如何吧。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我们的图腾而是通过我们中国人的行动改变外国人对龙的看法。

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以龙的传人自豪。现在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要改,外国人看不惯中国人难道还要改国籍吗?龙的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里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需要自己的尊严和文化,要减少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曲解是让更多西方人来了解中国,而不是要改变中国形象标志。

怪就怪那些人把“龙”翻译成dragon的人,什么东西都跟西方的附和,比如把黄河翻译成yellow river,其实按汉语拼音翻译一些中国的名词多好?如Huanghe River.你看“功夫”二字叫那些人翻译,肯定不会是“Kongfu”。所以,“龙”应该翻译成“Loong”,而不是去修改自己的形象。为了洋人,把老爹的名字都给改了,都是那些软骨头的所谓专家、知识分子的怪招。

龙图腾”怎么能被取代?

作者:潮白

龙,还该不该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些天无端端地又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闹话题。所以说“无端端”,因为这不过是某个电视台主持人散发的言论;所以说“又”,因为前两年的时候,这话题曾经热闹过一回。

那一回是不知道什么人说,龙,dragon,容易被西方误解,应该放弃,换个别的。换个什么好呢?因为难定,当时还“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现在好了,因为正式落户台湾的“团团”、“圆圆”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最新标志,管你学术界研究到哪一步了,这位主持人便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自己的高论:熊猫。这种信手拈来,老话说就叫“得来全不费功夫”。问题果真这么简单吗?此主持人虽然并未道及“图腾”二字,但他的意思很清楚:龙已经成为非常固定的中国象征。

图腾,totem,是文化人类学里的一个概念,来自北美印第安人语言的译音。做图腾的物并无限制,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不管是哪一种,它一定都跟本氏族祖先的生产和生活发生过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图腾崇拜不是凭空产生的。对本氏族内部而言,它是自己选择的想象中的始祖或保护神;对外,它则是此氏族区别于彼氏族的标志。龙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人认为起源于蜥蜴,从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两千年前的辛店文化,出土酒器的口、肩、耳部,往往都饰以蜥蜴纹。蜥蜴擅长捕食蚊蝇,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人类以“比拟巫术”的交感作用达到驱除蚊蝇的目的。也有人认为虹可能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农事对雨水的要求与春季雨后之虹产生的联系,逐渐确立了龙的形象。诸如此类。

总之,前人把龙作为图腾崇拜,虽然具有相当的“功利性”色彩,但在生产力谈不上发达的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就是如此,构成了“与天斗”的强大精神支撑。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地沿袭下来,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进而转换成凝聚民族向心力的认同标志。侯德健先生那首脍炙人口的《龙的传人》,概括得最为精辟。“龙的传人”,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最形象的标志。那么,它与当今是否适合“代表更加开放与自由的当代中国”,不仅完全属于两个概念,而且任何个人都还不能轻率地作出结论。而明白了图腾的“历史”,可知发布“更换”这样的言论,贻笑大方。在图腾问题上,是不能讲与时俱进的。大熊猫憨态可鞠,人见人爱,那是另一个话题。民族图腾是根深蒂固的,你不能因为龙曾被皇家拿去装点门面,显示过皇权、霸气,而熊猫“基本上没有任何负面的联想”,就想当然地以此代彼。

不久前,山东电视台也有个主持人放出了高论,鉴于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的去世,建议要继续册封衍圣公,还上升到了维护文化传统的地步。宋诗已曰:“灵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散晚鸦。惟有孔林残照日,至今犹属仲尼家。”后两句点睛之笔可以移来今用,散发着历史霉味的东西就不要当作文化来抖落了,那东西只会呛得大家大打几个喷嚏。

熊猫与龙图腾背后的意义

2009-06-18 16:06:44 21CN社区

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正式落户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成为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最佳代表。然而近日,上海电视台《头脑风暴》主持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一席建议,引发了网络的热烈争议。袁岳认为熊猫不只是珍稀动物,同时性情温顺,姿态可爱,基本上没有任何负面的联想。而在西方的各种典故中,乃至现今西方人的固有观念里,龙依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动物,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现在可以认真考虑将中国图腾由龙改为大熊猫。

2007年11月,《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发布,就有专家呼吁为中华龙启用新的英文译名,将代表邪恶的“dragon”译为“loong”以示区别,引起热议,最终不了了之。在2008年的岁末,这个话题重被提起,还有越炒越热的趋向,更是指明了用熊猫作为中国图腾的取代。其实早在公元685年,武则天就给日本天武天皇送去两只大熊猫以示友好。毛泽东时代,熊猫更是炙手可热,成为了睦邻友好的“亲善大使”。1972年中美建交,破冰的先驱就是两只憨态可掬的名为“玲玲”和“欣欣”的大熊猫,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现在提到的,不仅仅是龙与熊猫两种动物形象之间的交锋,更涉及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变更问题。

远古流传的图腾崇拜

时间的流淌延续了历史,也在无形中隔断了历史。文明的建立割裂了我们与史前文化的联系,而时间却将这种联系诡异地留了下来,滞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高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与一些相当于石器时代的原古部落,耐人寻味的共存在同一个时空里,美洲以及澳洲的土著文化就是一部活着的史前史,牵引着无数的人类学家前去探索解密。图腾,是这种文化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在英文中它被固定为“Totem”。第一个把“Totem”一词介绍给西方学术界的人,是英国人约翰•郎格,他在随笔中首次将图腾文化展现在西方文明的面前,引起了整个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图腾”作为一个学术术语逐渐为学术界使用。然而真正将图腾文化推到崭新高度的,是被誉为图腾文化奠基人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他给图腾崇拜下了个定义:“图腾崇拜是一半社会一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物象——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这种对图腾的尊敬往往被解释为是一种信仰,按照这种信仰,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图腾的亲属,甚至是后代,这就是图腾制度的信仰方面。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通婚,因此,他们必须在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或丈夫。”弗雷泽爵士将图腾文化建立成了一门系统的学问,使西方民族学的研究日趋成熟,也成就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的学者。

无论是作为词语本身还是作为词语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图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语境中都会向它的感知者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神秘。这份神秘不仅在于它使人痴迷的力量,更在于它的不可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什么,就连尊崇它的信徒也只是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习俗,它的谜底,早已湮没在了时间的深处,我们,只能猜测而已。

但是,谜底的匮乏并不妨碍对图腾的信仰。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作为民族信仰,图腾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存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让人们习惯用神灵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事物,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这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文明社会建立后,一部分人成为奴隶,对自身状况的无法反抗,让他们寄希望于神秘的力量,图腾是他们膜拜的对象,带有盲目的特性。另一部分人则拥有奴隶,成为上位者。他们一方面信仰图腾,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图腾庇佑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利用图腾操控奴隶,将自己幻化成神的使者,拥有天的尊崇。于是在皇权集中的年代,图腾,屡屡被作为宗教祭祀的对象,牢牢掌握住民意的导向。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有大量记载。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古籍,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麟、凤、龟、龙这“四灵”,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物,也是中国文化史,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以及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那么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上的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从现在各国的图腾动物来说,美国是鹰,法国是高卢鸡,俄罗斯是北极熊,英国是狮子,德国是虎,我们的近邻印度是亚洲象,日本更奇特,是八歧大蛇。这些动物隐藏着很多“负面联想”,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凶猛,富于战斗精神,基本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而我们国家的龙图腾,也是这样,高大、顽强、勇猛,充满着勇气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熊猫”与“龙”背后的意义

2008年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的成功上映和绝佳票房成绩,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熊猫的憨直逗趣和功夫的强大神秘,也让中国人自己感叹熊猫外交的成功影响力。

众人眼中,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温驯而逗趣。据百度百科介绍,大熊猫祖先出现在二三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熊猫一直也以一种政治工具的身份而享誉全球。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继获赠我国大熊猫。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大熊猫与时俱进,戴上“商务参赞”的头衔,著名的“熊猫租借”方案此时开始施行。一时间,大熊猫成了财大气粗的创汇大户,国内相关部门争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猫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熊猫的保护。在国际环保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压力之下,中国停止了以商业目的租借大熊猫的做法,代之以“大熊猫合作繁殖”的名义,向外国租借熊猫,通常为期10年,接收国向中国支付1000万美元,平均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是50万美元。 于是,熊猫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革新”了某些人的固有观念。有人说:“龙在本质上不能说是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标志物。而熊猫则不同,它是具象事物,可以人见人爱——可以想像拿一只熊猫玩具会觉得很有趣,而如果你拿一只龙偶,感受可能完全不同;而且熊猫说到底就是一种普通稀有的动物而已,没有任何垄断或者专属色彩,人们在普通动物园里就可以看到它们。”可是,虽然熊猫品种珍贵,长相华丽,性情温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而且熊猫能够得到海峡两岸的喜爱,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依赖的也正是因为它的珍稀和可爱。这是它成为友谊使者的原因,却承受不了图腾的厚重。图腾不是小孩子可以拿在手上的玩具,也不是随意更改的物种,它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全民族人民的信仰与精神向导。

反观龙,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掌云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最早的记载当属《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周易》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的开篇第一卦为乾卦,卦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皇权把皇帝打造成龙的化身,自诩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中国各族人民就成了“龙的子孙”。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赛龙舟,舞龙灯,无一不代表了中国人民对龙这种祥兽的尊崇,与对龙带来的福泽的渴望。千年历史长河顺流而来,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的骄傲。

在西方观念里,“龙”一般翻译为“dragon”,但他们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相差甚大。西方的 “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意义完全背离。当初将中国的龙翻译为“dragon”的人,就像是给圣人取了与杀人犯相同的名字。让一个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会让西方人产生中国人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所以才会有2007年,学者建议将“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一说。

可是对于中国而言,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先生。闻先生在他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所以,龙一直是作为一种想象,存在于各种典籍与各族人民心中的,在早期,古人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高山巍峨般的雄姿,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传说中龙的形象由蛇演变而来,于是渐渐成了以蛇身为主体,配以骆头、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最深处的精神——不屈、顽强、团结。

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

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人们世世代代信仰龙、尊重龙甚至崇拜龙,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这才有了龙的图腾。可以说,图腾并不是谁想定位就能定位,谁想改动就能改动的。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有着厚重而深远的意义。它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毛石,粗犷而简陋,甚至经不起仔细的观摩。然而,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风吹,被雨打,被裁切,被重组,时间把它悉心打磨,现出最光彩迷人的内里。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魏晋赋予它仙风道骨,辽金为它注入恣肆奔放,明清则赐予它周正严密。帝王贵胄使它尊贵优雅,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龙实是中华子民最为可亲可敬之祥瑞。

民族精魂的传承

“龙”与“熊猫”的图腾之争,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成一面倒的局势。当初提出建议的袁岳,和一些附和他的“专家”的言论,被具有强大意志力的民众们的唾骂所淹没。“龙图腾”的形象越来越厚重,厚重到远不是“熊猫”所能承载的。

其实无论是“龙”还是“熊猫”,象征的都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的民族精神。南德意志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美国国会中一个大多由共和党政治家组成的富有影响力的团队主张对中国执行对抗政策、在军事上遏制中国„„华盛顿的中国问题专家把他们称为‘杀龙派’,把无条件与中国友好的人称为‘拥抱熊猫派’。”无独有偶,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8年12月30日刊发题为《熊猫与龙》评论文章说,中国之前曾把自己打造成一条已经苏醒、正在腾飞中的巨龙,一度掀起世界恐华症。不过,聪明的中国政府并不一味地沉浸在巨龙的幻想中,知道要双管齐下,在缔造新的东方巨龙神话之际,不忘推动熊猫外交,让憨直逗趣的熊猫冲淡古老中国的霸气形象,新时代的中国强调和平崛起,可爱憨气的熊猫当然比较能符合这样的形象。世界好像已经将中国与“龙”和“熊猫”两种形象直接挂钩,分体两面了。

诚然,“龙”的强大与“熊猫”的和平,都代表了中国某一阶段对外态度的主要倾向,可是,这两种精神,难道不都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在吗?一体两面,不同时期的不同策略而已。中国要崛起,依靠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它是多方位全组合的成功,对内,要宣以“龙”的凝聚力和强大精神作为动力,对外,则施以 “熊猫”的温和与友好,内外兼修,才是正道。

有网友说:“熊猫与龙分别代表着中国的现代与传统,不必刻意营造,也不必去争辩,在人们的心底,熊猫与龙都是中国的标志。”著名诗人流沙河在他的一篇文章《再说龙》中强调,他不支持让熊猫取代龙作为中国的标志,“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历史文化传统,是历史形成的,不能随便用一个东西来取代它”。

作为一种标志,在世人眼中,“熊猫”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代名词,这是多年来中国“熊猫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期许。我们无需辩驳,也辩驳不了。但是作为图腾,“龙”才是中华子孙世世代代信奉的祥瑞,是华夏人民深入血脉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龙的精神不仅支撑着我们的祖先忍受磨难,开山扩土,更是激励我们华夏子孙励精图治,不断进取,迎难而上,自立和纵横于天地之间。只有龙的精神,才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为完整的文明古国,也只有龙的精神,才能带领中国占据世界强国的一席之地。

正如歌中所唱:“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一切中国人的根。

下一篇: “龙”图腾屡遭曲解 专家说要改

[编辑:潘奋图]


相关内容

  • 什么动物更适合形容中国?狮子 蝗虫 熊猫
  • 2014-03-28 | 作者:冯畅霖 | 编辑:林昌峰 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把中国比作一头醒了的狮子,并补充说明这只狮子是和平.可亲.文明的. 我们都会认为,是法国的传奇人物拿破仑把中国比作一头沉睡的狮子.在中法建交纪念日里重提经典比喻,自然顺理成章.而且,习近平在狮子前 ...

  • 二里头文化
  •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二里头文化遗址 遗址简介 二里头遗址位 ...

  • 动物_图腾_崇拜
  •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第6卷 第2期Vol. 6 No. 2 Mar. 20042004年3月JOURNAL OF DAL IAN NA TIONAL ITIES UN IV ERSIT Y 动物・图腾・崇拜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图腾文化是产生于 ...

  • 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期中考试题
  • 河北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①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 ...

  •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 Ent 发表于2012-01-25 22:20:00 无论人类怎么保护,每一只朱鹮.华南虎.大熊猫都会死掉,那为什么要挽救它们呢?而作为一个物种,任它们灭绝又如何?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得吗?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基本问题,屡受争议.野生动物保护,并不只是保护一个会卖萌的物种那么简单. 个体的意义 ...

  • 解剖[伏羲考]-论闻一多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
  • 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解剖<伏羲考>:论闻一多 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 孙立涛 摘要:<伏羲考>是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方面的力作,其写作目的是探求中国文化源头,恢复中国 古代神话系统,为神话学理论建设做出典范.闻一多具有现代化的学术观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文章中既运用传统的音 ...

  • 遇见未知的自己
  • 遇见未知的自己 项 目 1.性格分析和测评 2.如何有效对领导和下属沟通 3.如何与团队高效沟通提高效率 高控制型 爱拼才会赢 老虎型自主的.支配的.挑战的.控制的. 直接的.勇敢的.果断的.明确的. 敢尝试的.有信心的.自我评估的. 独立自主的 低控制型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争 (支持力) 支持的 ...

  • 苗族百鸟衣
  • 分享到:                              1 苗族百鸟衣传承于丹寨县雅灰乡送陇.雅灰.羊高.杀高.上丛排路以及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的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这一区域地处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 "百鸟衣"渊源可 ...

  • 营销基础前三章市场细分
  • 营销基础练习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 一. 判断题 ( )1.市场营销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 ( )2.市场细分是选择目标市场的前提. ( )3.持产品导向观念者认为,只要生产出产品,就不愁没销路. ( )4.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社会产品的市场都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