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看新兴语言表达

  摘 要:由于现有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人们的特定感情,事情的特有情形或事物的特别概念。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借用现有表达语“被”字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这种借用形成了大量的具有隐喻性的新词汇。如“被开心”、“被幸福”等。隐喻意义源于某一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对事物特征抽象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原型或模板。新“被”字结构就是这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形式,它是把本身具有自主性创新性能动性的人比喻成了固定不动,受人支配,无自己思想的物体。本文作者从物体的两个不同特点模式着手,分析了两类不同“被”字结构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隐喻过程中该结构所产生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特殊“被”字结构,模式,意义    本文获得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CX090)      一.引言   网络语言已成为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些语言中受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被”字结构。特殊“被”字结构是把“被”字与一些原先不能跟它搭配到一起的名词,形容词以及表达一种主动意义的动词搭配到一起组成大家不经常用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不满甚至愤怒,如“被快乐”和“被领导”等等。近年来对特殊“被”字结构的分析有很多。这些 “被”字结构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特殊“被”字结构的形成原因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从隐喻的角度看,人们是怎样从意向编码,语码转换,最后修改审定出新被字结构意义的?这些句子产生有什么原则和意义?Lakoff 和 Johnson 在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详尽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系统的认知模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隐身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概念系统结构中。根据Lakoff 和 Johnson 的隐喻理论,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用另一种语言理解或表达的某一经验或处境的语言事件(Lakoff,1997)。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把新时代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比喻成无主观意识无思想的物体,并用“被”字结构这种语言媒介转化出来,来表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嘲讽。   二.特殊“被”字结构产生的模式   由于字面意义已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运用隐喻能达到更好的语用效果,人们产生了意象的需要。找出什么样的意象才能把活灵活现人的无奈表现出来?通过以往的认知经验,通过联想,人们找到了不能说话也不能自己移动的物体这一原型。此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与物体有很大相似点。通过物体的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再把这些特点用语言这种媒介转化出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被”字结构。在该句型中,并不是意象的所有特点都转移到了目标域中。意向的部分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类的被字结构。如下图:   1.无喜怒哀乐模式. 我们看两个以“物体”为喻体,以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为本体的隐喻语言例子:   (1). 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你“被幸福”了(http://house.省略/news)   (2). 2009年7月,全国6个城市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城市开心指数测试”。最后北京以0.5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越上海,摘得中国“最开心城市”的桂冠,网友戏称“被开心”。( http://baike.soso)   开心幸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在个人努力和正确心态的配合下,当事人享受到后才能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城市的人群是否开心,这个城市是否幸福,取决于经济收入是否有保障,取决于文化生活是否有质量,取决于民主是否充分、法制是否健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切没有落实之前,所谓的“开心”、“幸福”、“和谐”,都只是强行戴在民众头上、遮住他们耳目的大帽子。如何掀开这顶大帽子来表达自己这种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心情?说话者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已经知道的背景知识,把在这种环境下的自己比喻成了一个受人支配不能有自己感情的物体。在上述两例中,使用者把本身感情丰富的人贴上了“被”字烙印,把人与无感情的物体看成了一体。这样不仅把现实生活中很难被描述的一种感情状态,人们的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状态借助这样一种语言媒介,隐喻性的外化为可感知的活生生的现象,而且给接受者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无限的遐想空间。2.无决定权模式.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在“无决定权”模式下产生的特殊“被”字结构。   (3).邓婕给记者通话,说自己根本没买过"浙江东方"的股票,自己和徐帆"被股东"了。(http://baike.省略)   (4). 2009年7月29日,一位叫“夏余才”的网友在某大网站的博客上,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意指实际收入并未增加却在国家统计局那里“被增长”。(http://baike.省略)   股东增长只有在该情况确实经由本人经历并发生过,才能用这些词汇来描绘当事人当时的心情。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人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就白纸黑字的写着发生了。那么人脑是怎么想到用“被”字结构与新词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讽刺的呢?由于人的大脑的认知活动总是在已有的记忆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人们在新事物发生时,大脑总是会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事物的特征,在记忆中搜寻与之有联系的事物(王素敏,2011)。人们在知道自己被股东发生以后,就在记忆中搜索能够用来表达自己此刻心情的替代物。由于没有自己决定权这一点跟物体的属性一样,于是与物体相关的“被”字结构用来修饰现实背景下的人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人具有自主性,但在当今形势的发展下,暂时失去了某些特性而拥有了一些原本没有的特性。在此情况下也就与无自主性的物体建立了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被”字结构范畴。   三.使用特殊“被”字结构的意义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使我们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隐喻对我们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隐喻还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可以反映甚至加强交际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般来说不同隐喻具有不同功能。同一隐喻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功能也不尽相同。那么使用隐喻产生的新被字结构又有怎样的隐喻意义呢?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特殊“被”字结构的使用意义做出了分析。   1.创造新词,增强语效   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简言之,就是用一种已有事物的特征去理解和解释一种新生事物的特征。而这种理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起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其心理基础则是抽象的意象图示。所谓意象图示就是长期存储与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结构。而这些概念结构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亲身体验到的经历进行概念化而得来的(束定芳,2000)。也就是说,新被字结构是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经过归纳,条理化固定的表达句式,是日常生活体验意象图式的外在表现语言形式。因此建立在该意象图示基础上的映射对我们进行词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该经验及结构创造的新词不仅形式简单,表达意思多样,而且对于词语的引申,词义的延展以及整个词汇量的扩充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句式委婉,语气讽刺   隐喻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刺激引导认知主体采取有效地认知策略,唤醒记忆贮存与知觉表象,调动丰富联想与想象,将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映射到另一领域,最终达到对目标领域的判断(彭增安,2006)。从字面上看,就业捐献都是一些积极字眼,但根据已有经验,把它与物体的非自主性联系起来,并运用与之相关的被字结构,也就不难看出人们的无可奈何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有关部门的极度讽刺。这种表达避免了说话者与有关部门的直接交锋和碰撞,没有了发牢骚之嫌,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虽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但隐喻无疑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隐喻其实是搜寻大脑中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事物的特征,在记忆中搜寻与之有联系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范畴。人们通过把新时代背景下出现新特点的人比喻成无自主性的物体而形成了特殊“被”字结构这样一种当下很时兴的语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多具有内涵的新的语言形式会出现。作为语言学习者,在了解别人思想,了解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新闻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该词所包涵的隐喻意义及它体现出来的心理属性。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关注它对构词及词汇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词汇学习和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邓云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合成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5]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研究,201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由于现有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人们的特定感情,事情的特有情形或事物的特别概念。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借用现有表达语“被”字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这种借用形成了大量的具有隐喻性的新词汇。如“被开心”、“被幸福”等。隐喻意义源于某一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对事物特征抽象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原型或模板。新“被”字结构就是这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形式,它是把本身具有自主性创新性能动性的人比喻成了固定不动,受人支配,无自己思想的物体。本文作者从物体的两个不同特点模式着手,分析了两类不同“被”字结构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隐喻过程中该结构所产生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特殊“被”字结构,模式,意义    本文获得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CX090)      一.引言   网络语言已成为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些语言中受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被”字结构。特殊“被”字结构是把“被”字与一些原先不能跟它搭配到一起的名词,形容词以及表达一种主动意义的动词搭配到一起组成大家不经常用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不满甚至愤怒,如“被快乐”和“被领导”等等。近年来对特殊“被”字结构的分析有很多。这些 “被”字结构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特殊“被”字结构的形成原因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从隐喻的角度看,人们是怎样从意向编码,语码转换,最后修改审定出新被字结构意义的?这些句子产生有什么原则和意义?Lakoff 和 Johnson 在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详尽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系统的认知模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隐身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概念系统结构中。根据Lakoff 和 Johnson 的隐喻理论,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用另一种语言理解或表达的某一经验或处境的语言事件(Lakoff,1997)。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把新时代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比喻成无主观意识无思想的物体,并用“被”字结构这种语言媒介转化出来,来表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嘲讽。   二.特殊“被”字结构产生的模式   由于字面意义已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运用隐喻能达到更好的语用效果,人们产生了意象的需要。找出什么样的意象才能把活灵活现人的无奈表现出来?通过以往的认知经验,通过联想,人们找到了不能说话也不能自己移动的物体这一原型。此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与物体有很大相似点。通过物体的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再把这些特点用语言这种媒介转化出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被”字结构。在该句型中,并不是意象的所有特点都转移到了目标域中。意向的部分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类的被字结构。如下图:   1.无喜怒哀乐模式. 我们看两个以“物体”为喻体,以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为本体的隐喻语言例子:   (1). 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你“被幸福”了(http://house.省略/news)   (2). 2009年7月,全国6个城市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城市开心指数测试”。最后北京以0.5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越上海,摘得中国“最开心城市”的桂冠,网友戏称“被开心”。( http://baike.soso)   开心幸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在个人努力和正确心态的配合下,当事人享受到后才能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城市的人群是否开心,这个城市是否幸福,取决于经济收入是否有保障,取决于文化生活是否有质量,取决于民主是否充分、法制是否健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切没有落实之前,所谓的“开心”、“幸福”、“和谐”,都只是强行戴在民众头上、遮住他们耳目的大帽子。如何掀开这顶大帽子来表达自己这种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心情?说话者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已经知道的背景知识,把在这种环境下的自己比喻成了一个受人支配不能有自己感情的物体。在上述两例中,使用者把本身感情丰富的人贴上了“被”字烙印,把人与无感情的物体看成了一体。这样不仅把现实生活中很难被描述的一种感情状态,人们的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状态借助这样一种语言媒介,隐喻性的外化为可感知的活生生的现象,而且给接受者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无限的遐想空间。2.无决定权模式.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在“无决定权”模式下产生的特殊“被”字结构。   (3).邓婕给记者通话,说自己根本没买过"浙江东方"的股票,自己和徐帆"被股东"了。(http://baike.省略)   (4). 2009年7月29日,一位叫“夏余才”的网友在某大网站的博客上,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意指实际收入并未增加却在国家统计局那里“被增长”。(http://baike.省略)   股东增长只有在该情况确实经由本人经历并发生过,才能用这些词汇来描绘当事人当时的心情。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人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就白纸黑字的写着发生了。那么人脑是怎么想到用“被”字结构与新词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讽刺的呢?由于人的大脑的认知活动总是在已有的记忆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人们在新事物发生时,大脑总是会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事物的特征,在记忆中搜寻与之有联系的事物(王素敏,2011)。人们在知道自己被股东发生以后,就在记忆中搜索能够用来表达自己此刻心情的替代物。由于没有自己决定权这一点跟物体的属性一样,于是与物体相关的“被”字结构用来修饰现实背景下的人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人具有自主性,但在当今形势的发展下,暂时失去了某些特性而拥有了一些原本没有的特性。在此情况下也就与无自主性的物体建立了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被”字结构范畴。   三.使用特殊“被”字结构的意义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使我们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隐喻对我们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隐喻还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可以反映甚至加强交际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般来说不同隐喻具有不同功能。同一隐喻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功能也不尽相同。那么使用隐喻产生的新被字结构又有怎样的隐喻意义呢?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特殊“被”字结构的使用意义做出了分析。   1.创造新词,增强语效   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简言之,就是用一种已有事物的特征去理解和解释一种新生事物的特征。而这种理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起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其心理基础则是抽象的意象图示。所谓意象图示就是长期存储与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结构。而这些概念结构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亲身体验到的经历进行概念化而得来的(束定芳,2000)。也就是说,新被字结构是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经过归纳,条理化固定的表达句式,是日常生活体验意象图式的外在表现语言形式。因此建立在该意象图示基础上的映射对我们进行词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该经验及结构创造的新词不仅形式简单,表达意思多样,而且对于词语的引申,词义的延展以及整个词汇量的扩充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句式委婉,语气讽刺   隐喻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刺激引导认知主体采取有效地认知策略,唤醒记忆贮存与知觉表象,调动丰富联想与想象,将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映射到另一领域,最终达到对目标领域的判断(彭增安,2006)。从字面上看,就业捐献都是一些积极字眼,但根据已有经验,把它与物体的非自主性联系起来,并运用与之相关的被字结构,也就不难看出人们的无可奈何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有关部门的极度讽刺。这种表达避免了说话者与有关部门的直接交锋和碰撞,没有了发牢骚之嫌,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虽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但隐喻无疑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隐喻其实是搜寻大脑中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事物的特征,在记忆中搜寻与之有联系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范畴。人们通过把新时代背景下出现新特点的人比喻成无自主性的物体而形成了特殊“被”字结构这样一种当下很时兴的语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多具有内涵的新的语言形式会出现。作为语言学习者,在了解别人思想,了解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新闻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该词所包涵的隐喻意义及它体现出来的心理属性。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关注它对构词及词汇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词汇学习和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邓云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合成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5]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研究,201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内容

  • 隐喻为什么可能
  • 2008年5月第29卷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May.2008Vol.29No.3 ! ! ! ! " 专栏:修辞研究的新进路 !!!!!!!!!!!!!!!!!" !!!! " 栏目主持人:徐盛桓(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 ...

  • 认知诗学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认知赏析
  • [摘 要] 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哲学理论基础是认知体验哲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类作品.笔者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基本分析理论对中国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进行了逐句地深入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本词产生不同角度 ...

  •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 2009年第5期(总第111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No.5,2009 General.No.111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田勃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广告和我们日常 ...

  •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7年第1期(总第116期)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法及其教学 撒忠清,董宏乐 1 2 (1.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 20043 ...

  •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 摘 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 ...

  •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 双月刊2007年5月出版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陆国君,宋建清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概念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概念(经验)功能.一方面,通过在词汇语法层面产生名词化,话语者可 以对所构建的经验意义(事件.关系.范畴等)进 ...

  • 对化妆品广告语的隐喻分析
  • 文化研究 科教文汇 2008.02(上旬刊) 对化妆品广告语的隐喻分析 □ 摘 要 李国防 广东・佛山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英语系528225)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了隐喻的烙印,化妆品广告语也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在追 求新异及其在突破语言使用局限的过程中,在思维及语言表 ...

  •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_谌莉文
  • 2006年第8期总第20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6,l8 Seriall209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谌莉文 (宁波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 ...

  •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 2010年第1期总第154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 . 12010G eneral N o . 154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王凤鸣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外语系, 哈尔滨150080) 摘 要: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