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汉译小史

最近看了胡洪侠先生在《读书》发表的《台湾的〈一九八四〉》一文,介绍赏析了奥威尔名著《一九八四》在台港各个历史时期的译本。照虎画猫,我来梳理一下阿西莫夫的科幻名著《基地》三部曲在海峡两岸各个时期的汉译本,并根据手头资料谈谈它们背后的故事。全文以基地三部曲为主,兼及阿西莫夫的其他著作。

本文中所提到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包括:

基地 (Foundation, 1951)

基地与帝国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第二基地 (Second Foundation, 1953)

70年代末,阿西莫夫作为科普科幻大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他本人不断被介绍(如饶忠华、卞毓麟、夏伯铭等人的介绍文章),他的科普著作不断被翻译引进。从读秀查到,1976-85年共出版阿西莫夫(或阿西摩夫)为作者的图书共有56本。这其中大部分是科普图书,科幻方面并不多,只有《奇妙的航程》(科普社81.1)、《我,机器人》(科普社81.4)、《九个明天》(福建人民81.12)、《太空镇上的谋杀案》(广东科技81.8)、《阿西摩夫科学探案》(地质社81.11)、《C字滑行道》(黑龙江人民81.11)等六本。并没有大名鼎鼎的《基地》三部曲。这是为何?并不是大家不知道这些作品。事实上,郭建中在82年发表的《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一文中将50年代的这套“经典巨著”作了非常详尽的介绍。

其实,三部曲已经翻译完毕,只不过没能出版成书。科学普及出版社在82年初创办丛刊《科幻世界——科学幻想作品选刊》。在82年4月出版的第三集中刊载了《〈银河帝国三部曲〉片段》,译者周如枚,这可算是“基地三部曲”的文字第一次引进入中国大陆。【译者周如枚可不是无名之辈,她是物理学家、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大女儿,50年代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也是梁思成儿子梁从诫的前妻。她在1980年不足50岁去世,之前曾在中国科协国际部工作,“银河帝国三部曲”应该是她在去世之前的译作。(此段不确定,需要确认)】

  《科幻世界——科学幻想作品选刊》封面封底 《〈银河帝国三部曲〉片段》节选的是《基地》第三章《市长们》第3、6、7、8四节。据编者介绍,“全书的中译本不久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另外,在第三集的封底,同样推介了即将出版的阿西莫夫另三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国强等译)、《其余的机器人》(未名译)和《繁星似尘》(雷川译)。可惜,基地三部曲和后两本书都没能按期出版。据丛刊主编之一黄伊回忆:

该刊(《科幻世界》)创刊时,第一、二期只印两万册左右,到了第三期,印数上升到三万余份。我和王扶高兴极了,用心将第四期编好,交给出版社。等校样看过以后,正当我们热切地期待新的一期《科幻世界》出版时,谁想得到,科普出版社竟然以上级领导机关规定,今后科普出版社不再出版科幻小说为由,撤销和我们早已签订的合同,只付给我们少量编辑费,该刊就寿终正寝了。 由此可见,因为当时对科幻的打压,科普社原拟出版的所有科幻小说均叫停了,至少包括《科幻世界》丛刊、《科幻译林》丛刊(宋宜昌主编,已编好四册,未及面世,译稿也全丢了)、以及阿西莫夫的几本书。大概只有《我,机器人》出版得早逃过一劫,而《繁星似尘》在1986年换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才算得见天日。

基地三部曲第一次完整汉译出现在台湾。早期,台湾对外国科幻名著的引进也是零零星星。“不过从1979年起照明、国家、星际出版社分别由黄海、王凯竹、张之杰策划一系列科幻名著的出版与译介, 终于将科幻小说的出版推向较为系统性的推广”(傅吉毅论文语)。

首先,黄海在照明出版社策划“照耀明日的书”系列,其中就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80年5月,照明出版社正式推出“银河帝国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译者张时先生。张时(1929-2007),本名张以淮,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被关五年,后任台湾电力公司处长,业余以笔名张时从事翻译写作,译著等身,尤以翻译通俗小说闻名。据台大校友月刊,张时从民国56年至69年间,译作达114册之多。

  台湾“照明版”《银河帝国三部曲》 几乎与此同时,1980年新成立的星际出版社在台湾科幻另一领军人物张之杰的主持策划下推出“世界科幻名著”系列,1981年7月出版20册,这其中也包括了基地三部曲。出版社将三部曲命名为“银河帝国的兴亡”,第一部“风云篇”,第二部“怒涛篇”,第三部“回天篇”,译者为陈苍杰先生,由石育民教授审定。陈苍杰的资料不多,从台湾书目库搜得他的著作和译作共有三百多笔,涉猎包括小说、传记、体育、健康等各领域。“世界科幻名著”系列中他也翻译了《2001年太空漫游》《恶魔之星》等另外五种。

  台湾星际版《银河帝国的兴亡》三部曲

9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伯尔尼公约,于是就再也无法出现此前那种无视版权、拿来就翻的情况了。此后出版的《基地》译作均获得了正式版权。

1993年,叶李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他发现自己的心在科幻而不是科学研究,于是“沉潜”在美国四年,翻译科幻科普著作二十多部。1995年,汉声出版社找到叶李华合作,出版“青年拇指文库”,包括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五部12册(包括基地三部曲和基地后传两部)以及机器人系列三部7册(此三部译者为姜庆尧)。这是“基地三部曲”第一次的正式授权中文版。这套“青年拇指文库”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所以包装的很像童书,封面幼稚,字体稀疏、随便分拆。最重要的,这套书并没有按预告出完所有基地系列,于是这套“授权BUT断头”汉声版基地系列成了台湾一代科幻迷的怨念。

  台湾汉声版“青年拇指文库”(共19册)

  台湾汉声版“基地三部曲”封面 台湾科幻迷至少还能享受“断头版”基地系列,甚至还能淘到“照明版”或“星际版”基地三部曲旧书。与之相比,大陆科幻迷与这套科幻经典始终缘悭一面。90年代下半叶,中文互联网(主要是各高校BBS)上开始流传一个《基地》的中文译本,译者是钟杰甫。这个译本应该是从台湾的互联网上传过来的,是一位叫钟杰甫的科幻迷的自译版本。后来,钟杰甫在《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与我》一文回顾了自己翻译《基地》的缘起和历程。他花费两年翻译基地首部曲,其目的在于“润色张(张时)译,补足阙漏”。第二部动工不久,听说叶李华的正式授权译本即将推出,于是就此停手。

当时流传中的钟杰甫译本并不完整,只有《基地》第一部的1、2、4、5四章。网友小浆糊翻译了第三章《市长》,使得这个网络版本得以完整。说一下小浆糊。他本名袁晓东,1971年生,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1997年赴美国西雅图攻读博士学位,曾参与创办中华网上科幻协会,编辑会刊《苍穹火焰》,2005年在美国因车祸去世。

比较奇怪的是,先后有网友翻译基地系列其他作品(如网友isaac(阿牛)翻译《迈向基地》、网友dcx(飞行家)翻译《基地边缘》,李毅翻译《基地与地球》),但却没人翻译基地三部曲的二、三两部。于是,大陆科幻迷长期以来只能就着钟杰甫和小浆糊翻译的第一部《基地》来解解渴。这一状况直到2004年才有了彻底的改观。

2002年,经过艰苦的谈判,科幻世界杂志社终于拿下“基地三部曲”的正式授权。杂志社找到三位译者分头翻译三部曲,打算一起推出。于是,2004年1月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射手号)》同时刊载《基地》和《基地与帝国》,译者分别为许东华和顾备,3月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双鱼号)》刊载《第二基地》,译者为阿牛。

  刊载基地三部曲的《科幻世界译文版》杂志 这三位译者均为资深的科幻迷。阿牛曾是复旦大学BBS科幻版的版主,之前曾自译《迈向基地》,后译有《银河系漫游指南》节选,颇受好评。顾备,上海交通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MBA,她是顾均正的孙女,家学渊源,也曾翻译过《进入盛夏之门》《沙丘》等经典科幻。而许东华(网名calc)当时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读计算机博士。他曾有《翻译Foundation杂感》一文,记叙了他翻译《基地》的历程,从中可见其翻译的严谨态度。

这三部曲的重磅推出引发了科幻迷的强烈反响。一时间,洛阳纸贵,刚刚转成正式刊物的《科幻世界译文版》销售一空。直到现在,这两本杂志在旧书网的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而读者对这个译本的评价普遍很高。有网友说:“个人认为基地系列最好的译本是许东华、顾备、阿牛的译本,叶李华的次之,钟杰甫等人的更次之。”

按照正常的出版逻辑,杂志刊载后就可以正式出单行本了。但奇怪的是,杂志社迟迟没有将这三部曲纳入其“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出版成图书。原来,版权方(Asimov Estate)只授予了杂志社中文简体版的杂志刊载权,图书出版权握在了北京汉声文化的手中。北京汉声文化是台湾汉声在大陆的子公司,1995年就是它们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基地系列。至于汉声是如何击败科幻世界拿到授权的,内情不得而知,不外打关系牌、打包购买和高价截胡这几招。

2005年初,汉声文化与天地出版社合作,一口气推出“基地系列”全部七部曲(共11册),译者叶李华。这算是包括三部曲在内的基地系列第一次完整地、以图书的形式在中国内地呈现。出版社请叶永烈叶老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叶永烈引用了卫报等媒体,将恐怖大王本·拉登和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为《基地》的粉丝。

  天地版“基地七部曲” 同年,天地出版社又出版了“机器人系列”五部8册和“帝国系列”三部3册,均署“汉声杂志”译(具体译者不可考,至少部分应为姜庆尧译)。经叶李华确认,这套书中的基地系列均是他当年为台湾汉声“青年拇指文库”所作的翻译,当时只出了一部分即遭腰斩。此次北京汉声未经他事先授权,将全部译作简体化出版。叶李华原话:“2011年之前,我从未授权我的译稿出版简体中文版,原本不知道这套书是如何出版的。辗转打听之下,证实这是‘台湾汉声版’的简体版。”

这套“天地版”阿西莫夫全集大多以精装本面市,装帧精美,价格不菲,又因缺乏宣传,致使曲高和寡,销量惨淡。后来有报道披露,“据第三方监控开卷数据显示,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最多一本销量为2053册,全套22本总销量仅为20854册”。

  天地版“基地三部曲”封面 2004年12月起,台湾城邦文化下属的奇幻基地与叶李华合作陆续出版全部“基地系列”七部曲。这次并不是汉声版的简单再版,而是叶李华重新大幅修订的版本。引用叶先生的原话如下,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亦属实话实说:

先说文字上的差异。与奇幻基地合作之初,我原本只想根据“汉声版”稍加修饰。但在仔细阅读十年前的译文后,我却对那些文字感到相当陌生,因为当年的译笔并不成熟,而且译文有不少小错(有些是我自己的疏失,有些则是编辑擅改的结果)。不久,陌生感化作羞愧与痛恨,令我决心逐字逐句修改与重译。虽然在文风上,仍然保留我的个人风格,但若逐句对照,不难发现“奇幻基地版”在“信、达、雅”上皆有进步。最明显的是,“奇幻基地版”每一本的字数,都大约只有“汉声版”的90%。但是经过这样的文字精炼,“奇幻基地版”的译文反而更加忠于原著。至于编排上的差异,“汉声版”将这套书收入“青年拇指文库”,因此包装得比较像童书,字体也比较稀疏。“奇幻基地版”则是无论在封面或版型设计上,都将这七本书定位为经典科幻小说。此外,“汉声版”将每本书拆成两册或三册,“奇幻基地版”则是无论厚薄,一律装订成一本。

  台湾“奇幻基地版”基地三部曲 辅仁大学黄汉强 2011 年的硕士论文从“文学性”、“科幻性”、“通俗性”三个层面比较了《基地》三部曲1980年的张时译本与2004年的叶李华译本。他发现,就文学性和科幻性而言,叶的新译本均胜过旧译本。他总结认为,“旧译本很可能受制于本土科幻小说的创作规范,因而重思想、轻细节;新译本则由于隐含推广科幻文学的目的,因此特别注重对等效果,希冀唤起读者的科幻阅读感受。”

这个“奇幻基地版”基地系列在2011年复刻再出一套“纪念书衣版”,内容上应该没有什么变化,装帧更加经典化精美化。补充一下,除基地七部曲外,其余银河帝国系列(包括机器人系列五部和帝国系列三部)均由同属城邦文化的猫头鹰出版社“科幻推进实验室”书系推出。

  台湾“奇幻基地版”基地七部曲“纪念书衣版” 2011年,因刘慈欣“三体系列”热度惊人,多家出版机构盯上了“科幻”这块肥肉。民营出版大鳄读客图书走的是引进经典版权路线,它们大手笔砸下高价版权费买下多部国外科幻经典的中文版权,其中就包括阿西莫夫的几乎全部知名作品。从2012年3月开始,读客以一个半月一本的节奏陆续推出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这个系列一开始的“四巨头”恶搞封面引来了颇多诟病。至2014年1月,读客已经出版全套15本,译者都是叶李华。这次,叶老师承认了他的授权:“这是我2011年正式授权的简体中文版,我亲自做过若干精益求精的修订,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转换。”

   读客版“银河帝国系列”全套15本 据后来的报道,读客当时对这套作品的心理预期是一年卖出30万册,但头三个月的销量只有5万册。“虽然已经超过了老版本过去十年的销量总和,但与心理预期相去甚远,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挫败。”读客的编辑称,“可能还是因为科幻市场的容量非常小,高估了科幻市场。直至2012年,科幻小说依然是被视为精英阅读,非常小众。”

然而,随着基地系列的陆续上市,销量火箭式增长。据《深圳晚报》报道,至2012年11月,基地七部曲已经出全,累积销量高达50万册。而《基地七部曲套装》推出之后,就登上了当当网外国小说销量榜首,京东网外国小说销量第三名。又据《扬子晚报》等媒体2015年4月报道,“电影《星际穿越》的走红给科幻市场投了一枚炸弹。《银河帝国》以一天接近2000套的订单量在疯涨。”

至此,在阿西莫夫写出基地系列六十多年后,在基地系列首次汉译三十多年后,这一科幻经典终于达到了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其应得的巅峰地位!

讲了这些古,也不知道大家嫌不嫌罗嗦。最后,总结“基地三部曲”完整汉译的七个版本如下:

1980年台湾照明版(张时 译)

1981年台湾星际版(陈苍杰 译)

1995年台湾汉声版(叶李华 译)

2004年大陆科幻世界版(许东华、顾备、阿牛 译)

2005年台湾奇幻基地版(叶李华 译/修订)

2005年大陆天地版(叶李华 译)

2012年大陆读客版(叶李华 译/修订)

正所谓:

滚滚银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川陀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部分参考文献】

郭建中《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黄伊《情缘未了》

钟杰甫《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与我》

钟杰甫《〈基地首部曲〉翻译缘起与著作权声明》

许东华《翻译Foundation杂感》

傅吉毅《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

黄汉强《科幻小说翻译: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新旧译本评析》

张之杰《我的科幻经历》

黄海《银河帝国 快意奔驰》

叶李华《基地与七书中文版本FAQ》

叶永烈《阿西莫夫“基地”小说序》

卞毓麟《阿西莫夫著作在中国》(《科普研究》2012年2期)

《〈银河帝国:基地〉成年度畅销神话》《深圳晚报》2012.12.09

《小说〈银河帝国〉引爆科幻热潮 中国电影进入“科幻元年”》《扬子晚报》2015.4.5

《科幻小说版权费3年翻10倍》《金陵晚报》2015.4.5

1

最近看了胡洪侠先生在《读书》发表的《台湾的〈一九八四〉》一文,介绍赏析了奥威尔名著《一九八四》在台港各个历史时期的译本。照虎画猫,我来梳理一下阿西莫夫的科幻名著《基地》三部曲在海峡两岸各个时期的汉译本,并根据手头资料谈谈它们背后的故事。全文以基地三部曲为主,兼及阿西莫夫的其他著作。

本文中所提到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包括:

基地 (Foundation, 1951)

基地与帝国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第二基地 (Second Foundation, 1953)

70年代末,阿西莫夫作为科普科幻大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他本人不断被介绍(如饶忠华、卞毓麟、夏伯铭等人的介绍文章),他的科普著作不断被翻译引进。从读秀查到,1976-85年共出版阿西莫夫(或阿西摩夫)为作者的图书共有56本。这其中大部分是科普图书,科幻方面并不多,只有《奇妙的航程》(科普社81.1)、《我,机器人》(科普社81.4)、《九个明天》(福建人民81.12)、《太空镇上的谋杀案》(广东科技81.8)、《阿西摩夫科学探案》(地质社81.11)、《C字滑行道》(黑龙江人民81.11)等六本。并没有大名鼎鼎的《基地》三部曲。这是为何?并不是大家不知道这些作品。事实上,郭建中在82年发表的《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一文中将50年代的这套“经典巨著”作了非常详尽的介绍。

其实,三部曲已经翻译完毕,只不过没能出版成书。科学普及出版社在82年初创办丛刊《科幻世界——科学幻想作品选刊》。在82年4月出版的第三集中刊载了《〈银河帝国三部曲〉片段》,译者周如枚,这可算是“基地三部曲”的文字第一次引进入中国大陆。【译者周如枚可不是无名之辈,她是物理学家、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大女儿,50年代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也是梁思成儿子梁从诫的前妻。她在1980年不足50岁去世,之前曾在中国科协国际部工作,“银河帝国三部曲”应该是她在去世之前的译作。(此段不确定,需要确认)】

  《科幻世界——科学幻想作品选刊》封面封底 《〈银河帝国三部曲〉片段》节选的是《基地》第三章《市长们》第3、6、7、8四节。据编者介绍,“全书的中译本不久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另外,在第三集的封底,同样推介了即将出版的阿西莫夫另三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国强等译)、《其余的机器人》(未名译)和《繁星似尘》(雷川译)。可惜,基地三部曲和后两本书都没能按期出版。据丛刊主编之一黄伊回忆:

该刊(《科幻世界》)创刊时,第一、二期只印两万册左右,到了第三期,印数上升到三万余份。我和王扶高兴极了,用心将第四期编好,交给出版社。等校样看过以后,正当我们热切地期待新的一期《科幻世界》出版时,谁想得到,科普出版社竟然以上级领导机关规定,今后科普出版社不再出版科幻小说为由,撤销和我们早已签订的合同,只付给我们少量编辑费,该刊就寿终正寝了。 由此可见,因为当时对科幻的打压,科普社原拟出版的所有科幻小说均叫停了,至少包括《科幻世界》丛刊、《科幻译林》丛刊(宋宜昌主编,已编好四册,未及面世,译稿也全丢了)、以及阿西莫夫的几本书。大概只有《我,机器人》出版得早逃过一劫,而《繁星似尘》在1986年换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才算得见天日。

基地三部曲第一次完整汉译出现在台湾。早期,台湾对外国科幻名著的引进也是零零星星。“不过从1979年起照明、国家、星际出版社分别由黄海、王凯竹、张之杰策划一系列科幻名著的出版与译介, 终于将科幻小说的出版推向较为系统性的推广”(傅吉毅论文语)。

首先,黄海在照明出版社策划“照耀明日的书”系列,其中就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80年5月,照明出版社正式推出“银河帝国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译者张时先生。张时(1929-2007),本名张以淮,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被关五年,后任台湾电力公司处长,业余以笔名张时从事翻译写作,译著等身,尤以翻译通俗小说闻名。据台大校友月刊,张时从民国56年至69年间,译作达114册之多。

  台湾“照明版”《银河帝国三部曲》 几乎与此同时,1980年新成立的星际出版社在台湾科幻另一领军人物张之杰的主持策划下推出“世界科幻名著”系列,1981年7月出版20册,这其中也包括了基地三部曲。出版社将三部曲命名为“银河帝国的兴亡”,第一部“风云篇”,第二部“怒涛篇”,第三部“回天篇”,译者为陈苍杰先生,由石育民教授审定。陈苍杰的资料不多,从台湾书目库搜得他的著作和译作共有三百多笔,涉猎包括小说、传记、体育、健康等各领域。“世界科幻名著”系列中他也翻译了《2001年太空漫游》《恶魔之星》等另外五种。

  台湾星际版《银河帝国的兴亡》三部曲

9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伯尔尼公约,于是就再也无法出现此前那种无视版权、拿来就翻的情况了。此后出版的《基地》译作均获得了正式版权。

1993年,叶李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他发现自己的心在科幻而不是科学研究,于是“沉潜”在美国四年,翻译科幻科普著作二十多部。1995年,汉声出版社找到叶李华合作,出版“青年拇指文库”,包括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五部12册(包括基地三部曲和基地后传两部)以及机器人系列三部7册(此三部译者为姜庆尧)。这是“基地三部曲”第一次的正式授权中文版。这套“青年拇指文库”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所以包装的很像童书,封面幼稚,字体稀疏、随便分拆。最重要的,这套书并没有按预告出完所有基地系列,于是这套“授权BUT断头”汉声版基地系列成了台湾一代科幻迷的怨念。

  台湾汉声版“青年拇指文库”(共19册)

  台湾汉声版“基地三部曲”封面 台湾科幻迷至少还能享受“断头版”基地系列,甚至还能淘到“照明版”或“星际版”基地三部曲旧书。与之相比,大陆科幻迷与这套科幻经典始终缘悭一面。90年代下半叶,中文互联网(主要是各高校BBS)上开始流传一个《基地》的中文译本,译者是钟杰甫。这个译本应该是从台湾的互联网上传过来的,是一位叫钟杰甫的科幻迷的自译版本。后来,钟杰甫在《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与我》一文回顾了自己翻译《基地》的缘起和历程。他花费两年翻译基地首部曲,其目的在于“润色张(张时)译,补足阙漏”。第二部动工不久,听说叶李华的正式授权译本即将推出,于是就此停手。

当时流传中的钟杰甫译本并不完整,只有《基地》第一部的1、2、4、5四章。网友小浆糊翻译了第三章《市长》,使得这个网络版本得以完整。说一下小浆糊。他本名袁晓东,1971年生,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1997年赴美国西雅图攻读博士学位,曾参与创办中华网上科幻协会,编辑会刊《苍穹火焰》,2005年在美国因车祸去世。

比较奇怪的是,先后有网友翻译基地系列其他作品(如网友isaac(阿牛)翻译《迈向基地》、网友dcx(飞行家)翻译《基地边缘》,李毅翻译《基地与地球》),但却没人翻译基地三部曲的二、三两部。于是,大陆科幻迷长期以来只能就着钟杰甫和小浆糊翻译的第一部《基地》来解解渴。这一状况直到2004年才有了彻底的改观。

2002年,经过艰苦的谈判,科幻世界杂志社终于拿下“基地三部曲”的正式授权。杂志社找到三位译者分头翻译三部曲,打算一起推出。于是,2004年1月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射手号)》同时刊载《基地》和《基地与帝国》,译者分别为许东华和顾备,3月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双鱼号)》刊载《第二基地》,译者为阿牛。

  刊载基地三部曲的《科幻世界译文版》杂志 这三位译者均为资深的科幻迷。阿牛曾是复旦大学BBS科幻版的版主,之前曾自译《迈向基地》,后译有《银河系漫游指南》节选,颇受好评。顾备,上海交通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MBA,她是顾均正的孙女,家学渊源,也曾翻译过《进入盛夏之门》《沙丘》等经典科幻。而许东华(网名calc)当时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读计算机博士。他曾有《翻译Foundation杂感》一文,记叙了他翻译《基地》的历程,从中可见其翻译的严谨态度。

这三部曲的重磅推出引发了科幻迷的强烈反响。一时间,洛阳纸贵,刚刚转成正式刊物的《科幻世界译文版》销售一空。直到现在,这两本杂志在旧书网的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而读者对这个译本的评价普遍很高。有网友说:“个人认为基地系列最好的译本是许东华、顾备、阿牛的译本,叶李华的次之,钟杰甫等人的更次之。”

按照正常的出版逻辑,杂志刊载后就可以正式出单行本了。但奇怪的是,杂志社迟迟没有将这三部曲纳入其“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出版成图书。原来,版权方(Asimov Estate)只授予了杂志社中文简体版的杂志刊载权,图书出版权握在了北京汉声文化的手中。北京汉声文化是台湾汉声在大陆的子公司,1995年就是它们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基地系列。至于汉声是如何击败科幻世界拿到授权的,内情不得而知,不外打关系牌、打包购买和高价截胡这几招。

2005年初,汉声文化与天地出版社合作,一口气推出“基地系列”全部七部曲(共11册),译者叶李华。这算是包括三部曲在内的基地系列第一次完整地、以图书的形式在中国内地呈现。出版社请叶永烈叶老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叶永烈引用了卫报等媒体,将恐怖大王本·拉登和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为《基地》的粉丝。

  天地版“基地七部曲” 同年,天地出版社又出版了“机器人系列”五部8册和“帝国系列”三部3册,均署“汉声杂志”译(具体译者不可考,至少部分应为姜庆尧译)。经叶李华确认,这套书中的基地系列均是他当年为台湾汉声“青年拇指文库”所作的翻译,当时只出了一部分即遭腰斩。此次北京汉声未经他事先授权,将全部译作简体化出版。叶李华原话:“2011年之前,我从未授权我的译稿出版简体中文版,原本不知道这套书是如何出版的。辗转打听之下,证实这是‘台湾汉声版’的简体版。”

这套“天地版”阿西莫夫全集大多以精装本面市,装帧精美,价格不菲,又因缺乏宣传,致使曲高和寡,销量惨淡。后来有报道披露,“据第三方监控开卷数据显示,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最多一本销量为2053册,全套22本总销量仅为20854册”。

  天地版“基地三部曲”封面 2004年12月起,台湾城邦文化下属的奇幻基地与叶李华合作陆续出版全部“基地系列”七部曲。这次并不是汉声版的简单再版,而是叶李华重新大幅修订的版本。引用叶先生的原话如下,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亦属实话实说:

先说文字上的差异。与奇幻基地合作之初,我原本只想根据“汉声版”稍加修饰。但在仔细阅读十年前的译文后,我却对那些文字感到相当陌生,因为当年的译笔并不成熟,而且译文有不少小错(有些是我自己的疏失,有些则是编辑擅改的结果)。不久,陌生感化作羞愧与痛恨,令我决心逐字逐句修改与重译。虽然在文风上,仍然保留我的个人风格,但若逐句对照,不难发现“奇幻基地版”在“信、达、雅”上皆有进步。最明显的是,“奇幻基地版”每一本的字数,都大约只有“汉声版”的90%。但是经过这样的文字精炼,“奇幻基地版”的译文反而更加忠于原著。至于编排上的差异,“汉声版”将这套书收入“青年拇指文库”,因此包装得比较像童书,字体也比较稀疏。“奇幻基地版”则是无论在封面或版型设计上,都将这七本书定位为经典科幻小说。此外,“汉声版”将每本书拆成两册或三册,“奇幻基地版”则是无论厚薄,一律装订成一本。

  台湾“奇幻基地版”基地三部曲 辅仁大学黄汉强 2011 年的硕士论文从“文学性”、“科幻性”、“通俗性”三个层面比较了《基地》三部曲1980年的张时译本与2004年的叶李华译本。他发现,就文学性和科幻性而言,叶的新译本均胜过旧译本。他总结认为,“旧译本很可能受制于本土科幻小说的创作规范,因而重思想、轻细节;新译本则由于隐含推广科幻文学的目的,因此特别注重对等效果,希冀唤起读者的科幻阅读感受。”

这个“奇幻基地版”基地系列在2011年复刻再出一套“纪念书衣版”,内容上应该没有什么变化,装帧更加经典化精美化。补充一下,除基地七部曲外,其余银河帝国系列(包括机器人系列五部和帝国系列三部)均由同属城邦文化的猫头鹰出版社“科幻推进实验室”书系推出。

  台湾“奇幻基地版”基地七部曲“纪念书衣版” 2011年,因刘慈欣“三体系列”热度惊人,多家出版机构盯上了“科幻”这块肥肉。民营出版大鳄读客图书走的是引进经典版权路线,它们大手笔砸下高价版权费买下多部国外科幻经典的中文版权,其中就包括阿西莫夫的几乎全部知名作品。从2012年3月开始,读客以一个半月一本的节奏陆续推出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这个系列一开始的“四巨头”恶搞封面引来了颇多诟病。至2014年1月,读客已经出版全套15本,译者都是叶李华。这次,叶老师承认了他的授权:“这是我2011年正式授权的简体中文版,我亲自做过若干精益求精的修订,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转换。”

   读客版“银河帝国系列”全套15本 据后来的报道,读客当时对这套作品的心理预期是一年卖出30万册,但头三个月的销量只有5万册。“虽然已经超过了老版本过去十年的销量总和,但与心理预期相去甚远,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挫败。”读客的编辑称,“可能还是因为科幻市场的容量非常小,高估了科幻市场。直至2012年,科幻小说依然是被视为精英阅读,非常小众。”

然而,随着基地系列的陆续上市,销量火箭式增长。据《深圳晚报》报道,至2012年11月,基地七部曲已经出全,累积销量高达50万册。而《基地七部曲套装》推出之后,就登上了当当网外国小说销量榜首,京东网外国小说销量第三名。又据《扬子晚报》等媒体2015年4月报道,“电影《星际穿越》的走红给科幻市场投了一枚炸弹。《银河帝国》以一天接近2000套的订单量在疯涨。”

至此,在阿西莫夫写出基地系列六十多年后,在基地系列首次汉译三十多年后,这一科幻经典终于达到了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其应得的巅峰地位!

讲了这些古,也不知道大家嫌不嫌罗嗦。最后,总结“基地三部曲”完整汉译的七个版本如下:

1980年台湾照明版(张时 译)

1981年台湾星际版(陈苍杰 译)

1995年台湾汉声版(叶李华 译)

2004年大陆科幻世界版(许东华、顾备、阿牛 译)

2005年台湾奇幻基地版(叶李华 译/修订)

2005年大陆天地版(叶李华 译)

2012年大陆读客版(叶李华 译/修订)

正所谓:

滚滚银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川陀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部分参考文献】

郭建中《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黄伊《情缘未了》

钟杰甫《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与我》

钟杰甫《〈基地首部曲〉翻译缘起与著作权声明》

许东华《翻译Foundation杂感》

傅吉毅《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

黄汉强《科幻小说翻译: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新旧译本评析》

张之杰《我的科幻经历》

黄海《银河帝国 快意奔驰》

叶李华《基地与七书中文版本FAQ》

叶永烈《阿西莫夫“基地”小说序》

卞毓麟《阿西莫夫著作在中国》(《科普研究》2012年2期)

《〈银河帝国:基地〉成年度畅销神话》《深圳晚报》2012.12.09

《小说〈银河帝国〉引爆科幻热潮 中国电影进入“科幻元年”》《扬子晚报》2015.4.5

《科幻小说版权费3年翻10倍》《金陵晚报》2015.4.5

1


相关内容

  • 一些经典科幻小说
  • 03<循环>作者:[美] 弗诺·文奇 05<狼毒>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波尔 06<冰柱之谜>作者:[美] 金·斯坦利·鲁宾逊 07<活跳尸(弗兰肯斯坦)>作者:[英] 玛丽·雪莱 08<丛林温室>作者:[美] 布赖恩·奥尔迪斯 09& ...

  • 国外经典科幻小说目录
  • (2013-01-14 16:12:50) 转载▼ 标签: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科普作家协会 文化 国外经典科幻小说目录 --  艾萨克·阿西莫夫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 ...

  • 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排行榜
  • 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的编辑最近宣布了他们选择的"过去五十年间最优秀的科幻奇幻小说,1953-2002"名单. <魔戒之主>(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尔金(J.R.R. Tolkien)[EXE格式下载 ...

  • 文明与野蛮交锋
  • 编者语: 文学在今天似乎极大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流派.题材.内容.实验纷纷登台,一波接着一波,真让人叹未曾有.然而果真未曾有,完全凭空而降,抑或古已有之,今天的文学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2336.htm <青春>杂志向以 ...

  • 黑客帝国2
  •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杂文 作者:网络 复制本章地址 "矩阵",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可是真正伤脑筋的,是矩阵会在什么时候真正出现?看完<黑客帝国>三部曲后,让我们来估算一下,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战争: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电子乌贼 2010-2 ...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清单
  • 鲁迅(周树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谢婉莹):<斯人独憔悴> 叶圣陶(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灾难中><倪焕之>< ...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 <古兰经>汉译活动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马明良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问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 ...

  • [悼念乔治桑]学案2(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 <悼念乔治·桑>学案 自学指导 乔治·桑个性独立不羁,追求妇女解放和爱情自由.这篇文章是雨果在她葬礼上的悼词.雨果非常敬仰乔治·桑,"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位荣誉等身的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