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客]机油多久换?汽车测评一般不说的秘密1

[导读]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

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车视频。各大媒体汽车测评的受众多为普通读者,因此大多采用比较简化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但是简化过程中不免也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汽车媒体测评中忽略的知识点。

一、机油到底多久更换一次比较合适

这估计是让广大车主纠结最多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关于机油的更换里程,主要纠结的是全合成机油的更换里程。由于矿物油价格低廉,半年或5000km更换并不需要纠结。半合成机油价格比较接近全合成,车主往往对自己的爱车比较疼爱,所以最终会购买全合成机油。

那么问题来了,全合成机油到底多少公里/时间更换一次才能把机油性能用尽呢?事实上,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机油性能是“用尽”的,因为没法定义什么是“用尽”。机油性能是缓慢衰退的,对发动机而言,机油最重要的高温剪切粘度也是随温度、时间、机油成分变化的,而且没有试验表明粘度退化到什么数值发动机轴瓦寿命会有影响(不同轴瓦能力也不同)。要知道做一次发动机台架可靠性试验需要几千个小时,厂商需要保证在几千小时内不出问题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经费去慢慢研究机油衰退到什么程度发动机会拉瓦。几千小时的试验费用大约几百万,而且由于不用户使用工况和台架可靠性试验工况不同,研究出来参考意义不大。所以对发动机厂商而言,最好的办法是和机油厂商一起定一个“合理”换油里程,保证任何工况在这个里程内机油都不会有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售后市场的利润。这就是5000km/10000km换油里程的来源。所以一般厂商即便是全合成也要求5000km/半年换油,有良心的厂商要求10000km/1年换油。

事实上机油厂商自己会做一些试验,来了解所谓的恶劣中国路况会对机油产生什么影响。一般他们会选择各个级别各个车型(SUV、轿车、跑车等)在各种路况(城市、高速、山路、沙漠、高原等)找各种类型的驾驶员(温柔型的、暴力驾驶的、不按规矩换挡的等等)来试验。每隔一定公里数/时间抽出机油化验,严格检测机油里面的各项成分,包括PH值、含铜量、含铝量、粘度、密度、含水量等等。这个成分表很长,一般只有研究机油的专业工程师才能看懂。发动机工程师只需要看结论,结论会说明该机油性能合格或不合格。另外,从含铜量、含铝量等金属含量还能看出发动机是否存在异常磨损的情况,因为轴瓦表面一般是镀了铜锌合金的,发动机其他部件一般是铝的。一次和某著名机油品牌中国区总经理交谈中得知,其实目前的10000km换油周期远没有到机油寿命。他们的试验结论是,在中国,各种车辆、路况、不同驾驶员情况下,17500-20000km换油(全合成机油),机油成分还在合格范围之内。所以对于10000km换油里程,厂商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4S店还得赚钱。中级车在欧洲,基本上20000km/1年更换一次全合成机油。美国是15000mile(对应24000km)/1年更换一次。考虑到中国路况,我认为15000km/1年更换一次全合成机油还是合理的。当然,下赛道的同学们就别按里程来换了,超油温的时候机油很快烧结碳化,而且高温剪切性能会下降1个到2个数量级(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无法很好保护发动机。由于赛道里每个车油温控制能力不同,每条赛道跑的时间也不同,建议经常下赛道的同学按照下赛道的次数和跑的强度来换机油。跑两三次赛道就换了吧,反正也不差这点钱。发动机要是强化过,机油温度偏高,那跑两次就换了吧,要不然拉缸了那大几万块就没了。

写完这个让大家纠结那么久的问题,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到底哪种前挡风玻璃喷水形状比较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同品牌车辆的清洗前挡喷出的水花形状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几枝水柱直接射到前挡,再靠雨刮来打散把水刮掉(参照奥迪系列)。第二种是喷出比较大的水滴颗粒,散布在大约中间一半面积的前挡玻璃,再靠雨刮把水滴挂掉(某些中国品牌采用该形式)。第三种喷出的是水滴很细的水雾散在几乎全部的前挡面积上(这种形式较多,日韩系、美系、宝马等德系许多车型都采用)。当然最昂贵的就是奔驰S级上的方式的,雨刮里面直接喷出水,边刮边喷水,对视野影响最小。

奥迪A4L的前挡喷水

水雾式的前挡喷水

奔驰S级的喷水方式

不同喷水方式和各个厂商一直以来的习惯以及供应商的成本有关,效果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奥迪的这种水柱式喷射对视野影响较小,但刮的时候容易不均匀,导致前半段过干,长久使用雨刮容易出现噪音。后面两种好处是刮起来比较均匀,刮的时候很舒服,但喷射一瞬间会导致视野模糊,适合于前方空旷无车的时候或者静止的时候使用。我个人也更喜欢后者,因为从模糊到清爽有个很明显的对比,就像擦玻璃擦完的感觉。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雨刮出现问题及时更换就好。

说完了前挡喷水,再来说说舒适性的问题:车内噪声。

三、汽车媒体测评中的分贝值到底可信吗?

大家在阅读测评文章的时候总是能在性能这项中读到噪声值,大多包含怠速噪声、60km/h、80km/h、100km/h、120km/h等行驶噪声。同一个车不同媒体测量值不同,原因有哪些呢?

先说说测试仪器的问题。由于噪声测试只是各种性能测试中的一项,绝大多数媒体都采用手持式声级计来测试。事实上这个仪器测试的是麦克风所处位置的声压级,即该点的空气压力波动情况,只能代表这个点,而且测试结果是会波动的,因为手抖车也会抖。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从来不用手持式声级计结果写入报告。严格的研发流程是在半消声室或全消声室(背景噪声在20dB(A)以下,人在里面耳朵会有压迫感,说话声音只往外传没有反射,不会形成混响)采用专业的麦克风固定在测试点上,通过电脑控制采集数据,以保证测试结果可信。一般按照国标测试,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还会增加一些点。而手持式麦克风测试的结果是一直波动的,而且大部分媒体都是把它对着中控台附近测试,每次测试位置当然也不同,所以数据波动很大,没有重复性,这种测试结果只作参考,不能用作横向对比。

手持式声级计

整车半消声室

再说测试点的选择。刚才说了,媒体老师都是对着中控台,原因是只有一个声级计嘛,对着中控台中间位置最方便了。前后距离什么的就控制不好了,毕竟不是工程师,大概测试个结果就好了。事实上前后距离、左右距离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工程师的测试方法是用专业的麦克风(也叫传声器,非KTV麦克风,虽然都是microphone,但精度和价格不可相提并论,测试麦克风一般要两三万一个),甚至是集成麦克风的人工头固定在标准位置上,每次都在相同位置,在半消声室内测试。测试麦克风体积很小,大概小拇指般大,因为太大的体积会对该点的声场噪声影响,测试仪器要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测试麦克风(传声器)

人工头(也叫声音质量头与躯干模拟器)

如果用麦克风来测试的话,车内测试点位置一般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头枕两侧对应耳朵高度的位置,后排座椅靠窗户一侧的头枕。如果麦克风数量够的话也可以在头枕两侧测试。这样不但能分析前排驾驶员、副驾驶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可以得到后排乘客的声音感受。分析结果不单单是给个分贝值,还要从频率上分析哪些峰值属于哪个噪声源,还要对结果进行语音清晰度、声品质的研究。总之一次测试结果数据量很大,测试完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分析才是体现工程师水平的部分。建议用户在试驾车辆的时候,最好车辆的每个座位,至少前后排都得坐一坐,前排和后排听到的声音差别还是挺大的。前排主要是发动机噪声和风噪,后排则是排气噪声和胎噪,还有车内的空腔共鸣噪声。曾经坐过一辆以舒适著称的中级车,前排觉得还不错。坐到后排在经过破损路面时,噪声很大,胎噪和空腔共鸣噪声让人觉得是不是车子哪里漏了,噪声被放大了很多。

这就说到了测试工况的选择。建议大家看测评的时候怠速噪声建议就不要看了。怠速噪声都要求在消声室做,因为怠速噪声太低了,一般40dB(A)不到,环境噪声基本上都达到这个值了,所以在外面测试的结果没有意义。一般测试结果和环境噪声至少要相差15 dB(A)以上,环境噪声造成的影响才能忽略,结果才可信。高速路况噪声测试除了刚才说的测试点位置选择不合理,其实对测试路面和周围环境也有要求。由于媒体老师一般在高速公路上测试,周围车辆有干扰,每次测试的风向和风速不同,测试的路面材料也不同。路面材料对胎噪影响很大,即便都是沥青也分很多种,有的噪音很低,颗粒大的噪声就高,当然水泥路面噪声最大。建议以后严谨的噪声测试应该每次都放在同一条封闭的道路,比如赛道,选择不同的路面多次测量。毕竟用户使用车辆的路面不同,大城市以柏油路为主,乡村道路以水泥路为主,相同的车在不同路面表现差异很大,应该根据不同路面的结果供用户选择合适的车辆和轮胎。毕竟在4S店试驾的路线是固定的,时间是有限的,用户很难在不同路面体会不同位置下车辆的NVH性能。

这次写得不少了,一次吃太多不容易消化。下次还是继续这个话题,汽车测评中一般不说的秘密,关于后排空间、座椅舒适性的内容,咱们下次聊。

[导读]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

本人车辆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与发动机研发工作,熟悉研发流程,也有幸与行业内专家经常交流,业余时间长期阅读各大媒体的汽车测评文章并观看试车视频。各大媒体汽车测评的受众多为普通读者,因此大多采用比较简化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但是简化过程中不免也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汽车媒体测评中忽略的知识点。

一、机油到底多久更换一次比较合适

这估计是让广大车主纠结最多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关于机油的更换里程,主要纠结的是全合成机油的更换里程。由于矿物油价格低廉,半年或5000km更换并不需要纠结。半合成机油价格比较接近全合成,车主往往对自己的爱车比较疼爱,所以最终会购买全合成机油。

那么问题来了,全合成机油到底多少公里/时间更换一次才能把机油性能用尽呢?事实上,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机油性能是“用尽”的,因为没法定义什么是“用尽”。机油性能是缓慢衰退的,对发动机而言,机油最重要的高温剪切粘度也是随温度、时间、机油成分变化的,而且没有试验表明粘度退化到什么数值发动机轴瓦寿命会有影响(不同轴瓦能力也不同)。要知道做一次发动机台架可靠性试验需要几千个小时,厂商需要保证在几千小时内不出问题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经费去慢慢研究机油衰退到什么程度发动机会拉瓦。几千小时的试验费用大约几百万,而且由于不用户使用工况和台架可靠性试验工况不同,研究出来参考意义不大。所以对发动机厂商而言,最好的办法是和机油厂商一起定一个“合理”换油里程,保证任何工况在这个里程内机油都不会有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售后市场的利润。这就是5000km/10000km换油里程的来源。所以一般厂商即便是全合成也要求5000km/半年换油,有良心的厂商要求10000km/1年换油。

事实上机油厂商自己会做一些试验,来了解所谓的恶劣中国路况会对机油产生什么影响。一般他们会选择各个级别各个车型(SUV、轿车、跑车等)在各种路况(城市、高速、山路、沙漠、高原等)找各种类型的驾驶员(温柔型的、暴力驾驶的、不按规矩换挡的等等)来试验。每隔一定公里数/时间抽出机油化验,严格检测机油里面的各项成分,包括PH值、含铜量、含铝量、粘度、密度、含水量等等。这个成分表很长,一般只有研究机油的专业工程师才能看懂。发动机工程师只需要看结论,结论会说明该机油性能合格或不合格。另外,从含铜量、含铝量等金属含量还能看出发动机是否存在异常磨损的情况,因为轴瓦表面一般是镀了铜锌合金的,发动机其他部件一般是铝的。一次和某著名机油品牌中国区总经理交谈中得知,其实目前的10000km换油周期远没有到机油寿命。他们的试验结论是,在中国,各种车辆、路况、不同驾驶员情况下,17500-20000km换油(全合成机油),机油成分还在合格范围之内。所以对于10000km换油里程,厂商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4S店还得赚钱。中级车在欧洲,基本上20000km/1年更换一次全合成机油。美国是15000mile(对应24000km)/1年更换一次。考虑到中国路况,我认为15000km/1年更换一次全合成机油还是合理的。当然,下赛道的同学们就别按里程来换了,超油温的时候机油很快烧结碳化,而且高温剪切性能会下降1个到2个数量级(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无法很好保护发动机。由于赛道里每个车油温控制能力不同,每条赛道跑的时间也不同,建议经常下赛道的同学按照下赛道的次数和跑的强度来换机油。跑两三次赛道就换了吧,反正也不差这点钱。发动机要是强化过,机油温度偏高,那跑两次就换了吧,要不然拉缸了那大几万块就没了。

写完这个让大家纠结那么久的问题,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到底哪种前挡风玻璃喷水形状比较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同品牌车辆的清洗前挡喷出的水花形状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几枝水柱直接射到前挡,再靠雨刮来打散把水刮掉(参照奥迪系列)。第二种是喷出比较大的水滴颗粒,散布在大约中间一半面积的前挡玻璃,再靠雨刮把水滴挂掉(某些中国品牌采用该形式)。第三种喷出的是水滴很细的水雾散在几乎全部的前挡面积上(这种形式较多,日韩系、美系、宝马等德系许多车型都采用)。当然最昂贵的就是奔驰S级上的方式的,雨刮里面直接喷出水,边刮边喷水,对视野影响最小。

奥迪A4L的前挡喷水

水雾式的前挡喷水

奔驰S级的喷水方式

不同喷水方式和各个厂商一直以来的习惯以及供应商的成本有关,效果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奥迪的这种水柱式喷射对视野影响较小,但刮的时候容易不均匀,导致前半段过干,长久使用雨刮容易出现噪音。后面两种好处是刮起来比较均匀,刮的时候很舒服,但喷射一瞬间会导致视野模糊,适合于前方空旷无车的时候或者静止的时候使用。我个人也更喜欢后者,因为从模糊到清爽有个很明显的对比,就像擦玻璃擦完的感觉。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雨刮出现问题及时更换就好。

说完了前挡喷水,再来说说舒适性的问题:车内噪声。

三、汽车媒体测评中的分贝值到底可信吗?

大家在阅读测评文章的时候总是能在性能这项中读到噪声值,大多包含怠速噪声、60km/h、80km/h、100km/h、120km/h等行驶噪声。同一个车不同媒体测量值不同,原因有哪些呢?

先说说测试仪器的问题。由于噪声测试只是各种性能测试中的一项,绝大多数媒体都采用手持式声级计来测试。事实上这个仪器测试的是麦克风所处位置的声压级,即该点的空气压力波动情况,只能代表这个点,而且测试结果是会波动的,因为手抖车也会抖。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从来不用手持式声级计结果写入报告。严格的研发流程是在半消声室或全消声室(背景噪声在20dB(A)以下,人在里面耳朵会有压迫感,说话声音只往外传没有反射,不会形成混响)采用专业的麦克风固定在测试点上,通过电脑控制采集数据,以保证测试结果可信。一般按照国标测试,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还会增加一些点。而手持式麦克风测试的结果是一直波动的,而且大部分媒体都是把它对着中控台附近测试,每次测试位置当然也不同,所以数据波动很大,没有重复性,这种测试结果只作参考,不能用作横向对比。

手持式声级计

整车半消声室

再说测试点的选择。刚才说了,媒体老师都是对着中控台,原因是只有一个声级计嘛,对着中控台中间位置最方便了。前后距离什么的就控制不好了,毕竟不是工程师,大概测试个结果就好了。事实上前后距离、左右距离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工程师的测试方法是用专业的麦克风(也叫传声器,非KTV麦克风,虽然都是microphone,但精度和价格不可相提并论,测试麦克风一般要两三万一个),甚至是集成麦克风的人工头固定在标准位置上,每次都在相同位置,在半消声室内测试。测试麦克风体积很小,大概小拇指般大,因为太大的体积会对该点的声场噪声影响,测试仪器要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测试麦克风(传声器)

人工头(也叫声音质量头与躯干模拟器)

如果用麦克风来测试的话,车内测试点位置一般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头枕两侧对应耳朵高度的位置,后排座椅靠窗户一侧的头枕。如果麦克风数量够的话也可以在头枕两侧测试。这样不但能分析前排驾驶员、副驾驶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可以得到后排乘客的声音感受。分析结果不单单是给个分贝值,还要从频率上分析哪些峰值属于哪个噪声源,还要对结果进行语音清晰度、声品质的研究。总之一次测试结果数据量很大,测试完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分析才是体现工程师水平的部分。建议用户在试驾车辆的时候,最好车辆的每个座位,至少前后排都得坐一坐,前排和后排听到的声音差别还是挺大的。前排主要是发动机噪声和风噪,后排则是排气噪声和胎噪,还有车内的空腔共鸣噪声。曾经坐过一辆以舒适著称的中级车,前排觉得还不错。坐到后排在经过破损路面时,噪声很大,胎噪和空腔共鸣噪声让人觉得是不是车子哪里漏了,噪声被放大了很多。

这就说到了测试工况的选择。建议大家看测评的时候怠速噪声建议就不要看了。怠速噪声都要求在消声室做,因为怠速噪声太低了,一般40dB(A)不到,环境噪声基本上都达到这个值了,所以在外面测试的结果没有意义。一般测试结果和环境噪声至少要相差15 dB(A)以上,环境噪声造成的影响才能忽略,结果才可信。高速路况噪声测试除了刚才说的测试点位置选择不合理,其实对测试路面和周围环境也有要求。由于媒体老师一般在高速公路上测试,周围车辆有干扰,每次测试的风向和风速不同,测试的路面材料也不同。路面材料对胎噪影响很大,即便都是沥青也分很多种,有的噪音很低,颗粒大的噪声就高,当然水泥路面噪声最大。建议以后严谨的噪声测试应该每次都放在同一条封闭的道路,比如赛道,选择不同的路面多次测量。毕竟用户使用车辆的路面不同,大城市以柏油路为主,乡村道路以水泥路为主,相同的车在不同路面表现差异很大,应该根据不同路面的结果供用户选择合适的车辆和轮胎。毕竟在4S店试驾的路线是固定的,时间是有限的,用户很难在不同路面体会不同位置下车辆的NVH性能。

这次写得不少了,一次吃太多不容易消化。下次还是继续这个话题,汽车测评中一般不说的秘密,关于后排空间、座椅舒适性的内容,咱们下次聊。


相关内容

  • 生活小知识汽车机油多久换一次
  • 生活小知识汽车机油多久换一次 正常是5000公里或三个月换一次机油,一年或是3万公里换波箱油.方向机油.刹车油.检查水箱水.风扇皮带.6-8万公里更换时规皮带,链条的一般不用换,五万公司换分火线,意外折断除外,3-5万公里检查火花塞,火花塞间隔是0.8MM,超过调整或是更换,原装刹车皮正常能用5万公 ...

  • 汽车基本常识
  • 汽车基本常识培训 • 汽车诞生 汽车变迁• •欧洲主要品牌 美国主要品牌 别克福特悍马 凯迪拉克吉普JEEP 林肯 雪佛兰道奇克莱斯勒• •韩国主要品牌 韩国双龙 •日本主要品牌 丰田 尼桑现代本田三菱 起亚富士马自达雷克萨斯 •轿车体现民族的个性 Ⅰ.美国车--大 在人们印象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总 ...

  • 汽车保养维护知识大全提高用车技能
  • 掌握一定的汽车保养常识是车主用车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通常随着驾龄的延长,大家对汽车保养的了解也随之加深,很多大小问题可以及时发现,以便快速解决. 一.机油更换常识 机油多久更换一次?每次需要更换多少机油?关于机油的更换周期和用量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去查看自己的随车保养 ...

  • 车子上应该准备些什么常备物品
  • 车子上应该准备些什么常备物品? 备胎:属于车上自带物品,在车上有独立的存放空间,不要将其取掉 牵引绳:这个设备如果是小轿车的话一般用处不大,除非是陷入泥潭需要用其作为中介将车拖出.要是一般的抛锚的话在城市中现在一般的城市都不允许软拖的出现(就是使用拖车绳),大部分都是使用救援车或者拖车杠拖车.还有一 ...

  • 维修车间实习心得
  •   我于8月12号从西安坐火车于13号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唐山,14号正式在唐山冀东乐业维修车间实习。初到这里,这边饮食习惯跟西安差别比较大,住宿条件也不太理想,心中多少有点失落感。但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我来这边不是为了旅游玩耍,是来实习学东西,条件越是艰苦,就越发要好好实习,好好学东西,不然对不 ...

  • 发动机-故障诊断-论文
  • 轿车发动机故障分析与诊断 魏晓东-[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机检0911班) 摘要:随着世界汽车整体产业的发展,汽车运用技术不断成熟,人们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在发动机方面最为突出,人们大多喜欢采用节能环保的车型,针对这一 ...

  • 汽车维修技术能手理论测评试题
  • 汽车维修技术能手理论测评试题 姓名: 编号: 成绩: (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10分(共8道题,每空1分) 1.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在机动车维修工作中 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必须遵循 2. 严 ...

  • 汽车实训心得体会
  • 迎着每天八点半的太阳,拖着不愿早起的身子,扛过了一个多月。期间讲解跟拆装了发动机、起动机、发电机、变速器、刹车系统、传动系统、独立悬架等。通过拆装实习,使得我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这使我大体认识到了发动机内部的总体布局和各零件的样子,它们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装配和运做情况。废话少说了。 首先是发 ...

  • 热车究竟该多长时间最好?最后再说一次
  • 冬天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早上热车到底要热多久?大多数人的观念是天气越冷我热车的时间就越长.这点到底对不对呢? 根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引擎机件部份的磨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比例是在冷车发动后三分钟内造成的. 汽车究竟为什么需要热车? 一,在久未用车(如隔夜)后发动引擎,其时引擎的上半部是处于没有机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