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及处理】

一、Hg管

表1 参数

U1 1.5V

U3 2.0V

表2 粗测

峰(n) Ukg2/V

kg2out1 1.1

2 4.9

3 9.7

4 14.5

5 19.5

6 24.4

7 29.3

温度 176℃

表4 Hg管峰值表

x4.1714,相关系数R0.999, 线性拟合后,得直线y4.7143

2

标准差U1U1

11

11

2

4.71430.07V

n272

U1(4.71430.07)V

二、减速电压U3对实验的影响(使用Hg管)

表5 参数

U1 1.5V

U3 3.5V

3kg2out温度 176℃

三、Ar管

kg2out

线性拟合得直线y11.909x5.2867,相关系数R0.9998

2

标准差U2U1

1111211.9090.08V n262

U1(11.9090.08)V

【思考题】

改变减速电压Ug2p对曲线有何影响?并用实验验证。

实验发现,在不同的Ug2p下,Ukg2-Uout的图线走势相同,但有一个整体的移动。当Ug2p

增加时,图线向右下方移动。图中仅画出Hg管的最后两个峰。

【分析】

当反向电压Ug2p增大时会有更多的电子在到达p极板之前损失掉所有的动能,不能形成电流。因此,仅就图线的峰来说,它对应着电子在到达栅极g2时,绝大多数动能刚好略小于原子的激发能,增加Ug2p会使得峰的高度降低。同时,为了使得到达极板p的电子数占总数的比重最大,在提高Ug2p的同时,也要提高Ukg2的大小。这是因为提高Ukg2会让电子到达栅极g2时的动能加大,更多比重的电子会跨过Ug2p的阻碍到达极板p,形成电流,所以峰也要向右移动。综合两个方面分析,当Ug2p增加时,图像会向右下方移动。

【分析与讨论】

1.实验中测得的各种曲线有什么主要特征?如何理解?

有明显的周期性。随着Ukg2的增大,Uout的峰值和谷值均逐渐增大,各峰值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① 周期性。电流的周期性来源于电子与气体原子间的碰撞。电压从零开始增加时,电子动能也随之增加,射向阳极的电子数也增加,这时虽然电子与汞原子间有碰撞,但这时属于弹性碰撞,电子并不损失能量因而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增加。当电压超过U1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电子因损失了动能而不能克服反向电

压Ugp的阻滞到达极板p,从而电流下降。电压继续增加,发生非弹性碰撞后的电子动能继续增加,当电子的动能大于|eUgp|时,它就能到达极板p,从而使电流上升。当电压超过2U1时,电子与汞原子又发生非弹性碰撞,电流再次下降,多次重复,就形成了具有明显周期性的特性曲线。

② 峰点连线。实验结果表明,峰点的连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既不依赖于灯丝电压的变化,也不依赖于Ug2p的变化,应该是弗兰克赫兹管某种固有性质的表现。考虑到该直线的斜率具有电导的量纲,所以,该直线斜率代表的是弗兰克赫兹管的临界电导(即临界状态下的电导)[1]。

③ 谷底高度。极板电流与加速电压关系曲线的谷底不在横坐标轴上,而具有一定的高度。这一特征表明,即使是在热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损失能量的高峰期,极板电流也不为0。此时,极板电流由那些没有因碰撞而损失能量的热电子的贡献所致,称之为谷底电流(反映的是不因碰撞而损失能量的热电子的概率)。谷底电流有以下特点:1)第一个谷底为电子不发生一次碰撞的概率,第二个谷底为电子不发生一次碰撞的概率与发生一次碰撞的但不发生第二次碰撞的概率之和,以此类推;2)前三个谷底均较为偏低,反应出热电子在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损失能量的过程中,发生1~3次连续碰撞的概率最大,之后越来越小[1]。

2.分析测量第一激发电位时误差的主要来源。

① 在实验时,由于电压的间隔不连续,故测量的峰值会有一定的误差。间隔越大,误差越大。

② 在读数时,由于由于仪器的示数一直在跳动,因此所读的数据本身有一定的误差。 ③ Hg管的扫描栅压上限位30V,有7个峰值,Ar管的扫描栅压上限85V,有6个峰值,因此随机误差较大,如果实验条件允许,提高扫描栅压上限,测10个峰左右较好。

[参考文献]

[1] 姚斌.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物理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9(2):87-89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及处理】

一、Hg管

表1 参数

U1 1.5V

U3 2.0V

表2 粗测

峰(n) Ukg2/V

kg2out1 1.1

2 4.9

3 9.7

4 14.5

5 19.5

6 24.4

7 29.3

温度 176℃

表4 Hg管峰值表

x4.1714,相关系数R0.999, 线性拟合后,得直线y4.7143

2

标准差U1U1

11

11

2

4.71430.07V

n272

U1(4.71430.07)V

二、减速电压U3对实验的影响(使用Hg管)

表5 参数

U1 1.5V

U3 3.5V

3kg2out温度 176℃

三、Ar管

kg2out

线性拟合得直线y11.909x5.2867,相关系数R0.9998

2

标准差U2U1

1111211.9090.08V n262

U1(11.9090.08)V

【思考题】

改变减速电压Ug2p对曲线有何影响?并用实验验证。

实验发现,在不同的Ug2p下,Ukg2-Uout的图线走势相同,但有一个整体的移动。当Ug2p

增加时,图线向右下方移动。图中仅画出Hg管的最后两个峰。

【分析】

当反向电压Ug2p增大时会有更多的电子在到达p极板之前损失掉所有的动能,不能形成电流。因此,仅就图线的峰来说,它对应着电子在到达栅极g2时,绝大多数动能刚好略小于原子的激发能,增加Ug2p会使得峰的高度降低。同时,为了使得到达极板p的电子数占总数的比重最大,在提高Ug2p的同时,也要提高Ukg2的大小。这是因为提高Ukg2会让电子到达栅极g2时的动能加大,更多比重的电子会跨过Ug2p的阻碍到达极板p,形成电流,所以峰也要向右移动。综合两个方面分析,当Ug2p增加时,图像会向右下方移动。

【分析与讨论】

1.实验中测得的各种曲线有什么主要特征?如何理解?

有明显的周期性。随着Ukg2的增大,Uout的峰值和谷值均逐渐增大,各峰值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① 周期性。电流的周期性来源于电子与气体原子间的碰撞。电压从零开始增加时,电子动能也随之增加,射向阳极的电子数也增加,这时虽然电子与汞原子间有碰撞,但这时属于弹性碰撞,电子并不损失能量因而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增加。当电压超过U1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电子因损失了动能而不能克服反向电

压Ugp的阻滞到达极板p,从而电流下降。电压继续增加,发生非弹性碰撞后的电子动能继续增加,当电子的动能大于|eUgp|时,它就能到达极板p,从而使电流上升。当电压超过2U1时,电子与汞原子又发生非弹性碰撞,电流再次下降,多次重复,就形成了具有明显周期性的特性曲线。

② 峰点连线。实验结果表明,峰点的连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既不依赖于灯丝电压的变化,也不依赖于Ug2p的变化,应该是弗兰克赫兹管某种固有性质的表现。考虑到该直线的斜率具有电导的量纲,所以,该直线斜率代表的是弗兰克赫兹管的临界电导(即临界状态下的电导)[1]。

③ 谷底高度。极板电流与加速电压关系曲线的谷底不在横坐标轴上,而具有一定的高度。这一特征表明,即使是在热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损失能量的高峰期,极板电流也不为0。此时,极板电流由那些没有因碰撞而损失能量的热电子的贡献所致,称之为谷底电流(反映的是不因碰撞而损失能量的热电子的概率)。谷底电流有以下特点:1)第一个谷底为电子不发生一次碰撞的概率,第二个谷底为电子不发生一次碰撞的概率与发生一次碰撞的但不发生第二次碰撞的概率之和,以此类推;2)前三个谷底均较为偏低,反应出热电子在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损失能量的过程中,发生1~3次连续碰撞的概率最大,之后越来越小[1]。

2.分析测量第一激发电位时误差的主要来源。

① 在实验时,由于电压的间隔不连续,故测量的峰值会有一定的误差。间隔越大,误差越大。

② 在读数时,由于由于仪器的示数一直在跳动,因此所读的数据本身有一定的误差。 ③ Hg管的扫描栅压上限位30V,有7个峰值,Ar管的扫描栅压上限85V,有6个峰值,因此随机误差较大,如果实验条件允许,提高扫描栅压上限,测10个峰左右较好。

[参考文献]

[1] 姚斌.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物理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9(2):87-89


相关内容

  • 北京大学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F-H)
  •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特性曲线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 (3)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仪器用具] 仪器名 参数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 ∅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 10−7档 F-H-II 弗 ...

  • FH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页 1 系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班号:周二下午第十组10号 姓名:顾舒杰 学号:1300012622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4日 教师评定: 实验名称:实验十八 弗兰克-赫兹实验 [目的要求] (1)了解弗兰克-赫兹用伏安法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 ...

  • 大学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 大学物理试验 2014-02-26 18:59:30 阅读17868 评论1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器材:F-H实验管.恒温加热电炉.F-H实验装置.示波器. 实验内容: 1.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 该实验装置由 ...

  • 弗兰克_赫兹实验最佳实验条件及第一激发电位的研究_张里荃
  • 第31卷 第8期2011年8月 HYSICSEXPERIMENTATION P u.2011 Ag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物 理 实 验 Vol.31 No.8 弗兰克-赫兹实验最佳实验条件及 第一激发电位的研究 张里荃,马 ...

  •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2)分析温度.灯丝电流等因素对F-H(夫兰克-赫兹)实验曲线的影响. (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存在几率性. [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即定态),其中 ...

  • 人在屋檐下,也曾不低头
  •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 ...

  • 夫兰克-赫兹实验
  • 实验1-2 夫兰克-夫兰克-赫兹实验 知识背景:知识背景: 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能级的存在,最早由光谱学的研究所推断.1914年夫兰克(F ·Franck )和赫兹(G ·Hertz )在研究气体放电现象中低能电子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在充汞的放电管中发现:透过汞蒸汽的电子流随电子的能量呈现 ...

  • 实验一.原子能量的测量
  • 实验一.原子能量的测量 [引言] 1.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以核为中心沿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旋转的一些电子构成的.对于不同的原子,这些轨道上的电子数分布各不相同.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某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例如:图1中从Ⅰ到Ⅱ),我们就说该 ...

  • 大物实验预习思考与讨论
  • 霍尔效应 1霍尔效应测量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试验中为什么要用到2个换向开关? 因为用霍尔元件测量时,实际上测出来的电压值不完全是霍尔电压UH ,还包括厄廷豪森效应电压UE .能斯脱效应电压UN .里纪-勒杜克效应电压Ural .不等势电压差U0 这些都是副效应 为了消除这些副效应,根据它的磁场强度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