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传入西藏
阿育王时代,佛教鼎盛,皇亲贵富之族纷纷奉养寺庙,此时寺庙开始偏重学术研究。以那烂陀佛学院最为著名,鼎盛时藏书900万册,僧人学者近2万人。寺庙各门都有大学者安守,想进去需通过严格的考试,比考牛津、哈佛难多了。但只要能进入佛学院,那里不仅教授宗教和哲学科目,还有艺术学院、医学院、建筑系、农业系等学科,但是因为太重学术研究,法师们日常都在辩经与讨论,所以慢慢与社会及百姓脱节。
公元11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那烂陀寺、飞行寺和超岩寺等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远走国外,使一些古印度珍贵的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此时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在印度本土正逐渐消亡,到如今印度的佛教徒已不到千分之九。
突厥人入侵后,很多印度高僧大德翻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西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两千多年,传入藏区才1300多年。松赞干布迎娶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这两位公主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随着她们入藏,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为改变吐蕃人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局面,松赞干布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藏文——世界上唯一因信仰而创的文字。松赞干布颁布了“十善法律”,反映出统治者以佛教戒律为准绳,在国家社会安定、人民生产生活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37任赞普赤松德赞,13岁就登基了,他与母亲,来自大唐的金城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赤松德赞将印度著名的静命大师和莲花生大师迎请到藏区。静命大师剃度了七个贵族子弟,史称七觉士,藏人出家始自于此。后来,又剃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出家受戒;选拔优秀的僧人出国学习梵文,翻译经典,不仅学佛法,还学医学、天文学、心算学,建筑学等学科。
在《大藏经》的各个经典中,第一句一定是梵文,为表此经非自创,还要介绍这本经典属于经律论三藏哪部分,祈祷的方式也不同。最后一页里,会记录由印度和西藏的哪些大师翻译与校对。就这样,佛教的学修制度,源源不断从印度输入西藏。特别是十一世纪突厥入侵印度时,西藏成为印度高僧大德继续弘法利生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现在藏区大大小小的佛学院,都保留了那烂陀寺佛法教育的精华。藏区所有的佛教学院都以教授大小五明为主,其中的“明”是指学修的科系。大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学科;小五明为:历算明、诗明、韵明、词明、戏曲明等学科。大小五明统合为“十明”。
莲花生大师入藏之时,深知佛教要广弘兴盛,必须要与当地百姓紧密结合,于是带到藏区两种学修制度,一是出家人在寺庙修行的制度;一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制度。现在内地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喇嘛可以结婚?误解的原因在衣服上,其实在藏区有一批没有出家的修行人,被称为咒士他们也能穿喇嘛裙,这是沿袭古印度佛教徒的穿着。努力修行的在家咒士,在寺庙有法会时也可以参加,参加完修行,回到家如大众一般生活,结婚生子都很自然,因为他们是居士,但是他们无法披上僧袍。
什么是僧人的穿着呢?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往下望,秋天稻谷成熟,金灿灿一片。这时有弟子请问佛陀,“现在僧俗二众的衣服都一样,如何衣辨哪个是出家人?”佛陀指着山下金色的稻谷田开示说,“仿’田相’制衣吧。”这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所以现在僧服呈黄色,且有如田地畦陇的纵横纹路,这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披上的。如果一个人只穿了像喇嘛一样的红裙子和红色披单,并不表示他一定是出家人。如果修行特别好,也可能成为僧众的老师,这就是大瑜伽士。可以不剃头,可以当师父,就像八大菩萨,虽然披头散发,穿金戴银,但却是人天的导师,众生所依。
既有严谨的佛学院教导僧人的制度;又有与老百姓相结合的在家修行制度;藏传佛教传承了古印度佛陀教法的精髓,并在1300多年的时间,让佛法在藏地得以保存与发扬光大。
佛教如何传入西藏
阿育王时代,佛教鼎盛,皇亲贵富之族纷纷奉养寺庙,此时寺庙开始偏重学术研究。以那烂陀佛学院最为著名,鼎盛时藏书900万册,僧人学者近2万人。寺庙各门都有大学者安守,想进去需通过严格的考试,比考牛津、哈佛难多了。但只要能进入佛学院,那里不仅教授宗教和哲学科目,还有艺术学院、医学院、建筑系、农业系等学科,但是因为太重学术研究,法师们日常都在辩经与讨论,所以慢慢与社会及百姓脱节。
公元11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那烂陀寺、飞行寺和超岩寺等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远走国外,使一些古印度珍贵的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此时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在印度本土正逐渐消亡,到如今印度的佛教徒已不到千分之九。
突厥人入侵后,很多印度高僧大德翻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西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两千多年,传入藏区才1300多年。松赞干布迎娶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这两位公主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随着她们入藏,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为改变吐蕃人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局面,松赞干布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藏文——世界上唯一因信仰而创的文字。松赞干布颁布了“十善法律”,反映出统治者以佛教戒律为准绳,在国家社会安定、人民生产生活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37任赞普赤松德赞,13岁就登基了,他与母亲,来自大唐的金城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赤松德赞将印度著名的静命大师和莲花生大师迎请到藏区。静命大师剃度了七个贵族子弟,史称七觉士,藏人出家始自于此。后来,又剃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出家受戒;选拔优秀的僧人出国学习梵文,翻译经典,不仅学佛法,还学医学、天文学、心算学,建筑学等学科。
在《大藏经》的各个经典中,第一句一定是梵文,为表此经非自创,还要介绍这本经典属于经律论三藏哪部分,祈祷的方式也不同。最后一页里,会记录由印度和西藏的哪些大师翻译与校对。就这样,佛教的学修制度,源源不断从印度输入西藏。特别是十一世纪突厥入侵印度时,西藏成为印度高僧大德继续弘法利生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现在藏区大大小小的佛学院,都保留了那烂陀寺佛法教育的精华。藏区所有的佛教学院都以教授大小五明为主,其中的“明”是指学修的科系。大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学科;小五明为:历算明、诗明、韵明、词明、戏曲明等学科。大小五明统合为“十明”。
莲花生大师入藏之时,深知佛教要广弘兴盛,必须要与当地百姓紧密结合,于是带到藏区两种学修制度,一是出家人在寺庙修行的制度;一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制度。现在内地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喇嘛可以结婚?误解的原因在衣服上,其实在藏区有一批没有出家的修行人,被称为咒士他们也能穿喇嘛裙,这是沿袭古印度佛教徒的穿着。努力修行的在家咒士,在寺庙有法会时也可以参加,参加完修行,回到家如大众一般生活,结婚生子都很自然,因为他们是居士,但是他们无法披上僧袍。
什么是僧人的穿着呢?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往下望,秋天稻谷成熟,金灿灿一片。这时有弟子请问佛陀,“现在僧俗二众的衣服都一样,如何衣辨哪个是出家人?”佛陀指着山下金色的稻谷田开示说,“仿’田相’制衣吧。”这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所以现在僧服呈黄色,且有如田地畦陇的纵横纹路,这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披上的。如果一个人只穿了像喇嘛一样的红裙子和红色披单,并不表示他一定是出家人。如果修行特别好,也可能成为僧众的老师,这就是大瑜伽士。可以不剃头,可以当师父,就像八大菩萨,虽然披头散发,穿金戴银,但却是人天的导师,众生所依。
既有严谨的佛学院教导僧人的制度;又有与老百姓相结合的在家修行制度;藏传佛教传承了古印度佛陀教法的精髓,并在1300多年的时间,让佛法在藏地得以保存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