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P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

 1998年8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8期 

A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

王培光 关秀翠 王清霞

(河北大学数学系, 保定071002)

摘要 给出一种新的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该方法克服了已有文献中的不足, 结果表明该方法给出了

较好的一致性和传递性。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一致性 传递性

Construction of Judgement M atrix in AHP

Wang Peig uang  Guan Xiucui  Wang Qing xia

(D epar tment o f mathematics, Hebei U niver sity , Ba oding 070012)

Abstract  I n t his paper , a new judgement mat rix is given, in w hich the shor tco ming o f g iven r esults is o ver co med. T he result illustrat es that the metho d has g oo d consistency, r easo nableness and accur acy.

Keywords  A HP ; consistency ; t ransitivit y

1 问题的提出

层次分析法是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 对多目标多准则的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它将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量化, 用数值(判断尺度) 替代方案的差异, 供决策参考。因而这种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性[1]。但在实际应用时,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 对指标两两对比的比较标度(1-9) 难以判断, 特别当指标都比较重要时; 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工作[2~5], 其中文[2]采用指标排序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给出一种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所给方法适用于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指标, 而又不易确定两者比值的情况, 但对于层次关系较多, 而每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个数不多的评价体系, [2]所给方法就很难准确合理地确定出指标间的关系。本文给出一种新的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既能克服上述缺陷, 又能得到很好的一致性。

2 需要改进的几个问题

文[2]给出综合专家意见, 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如下:假定评价体系包括n 个指标A 1, A 2, …, A n , 参加评判专家m 人。

1) 请参评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同时给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率P , P 的确定按A HP 法中1-9的标度和标准。

表1

序号指标赋值

n

n -1n -2

2

1

1

2

3

n -1

n

2) 对每个专家的评判, 按每个指标的排序进行赋值, 序号越小赋值越大。

本文于1997年1月9日收到

第8期

关于A 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135

k

  设第k 个专家对第i 个指标的赋值为a k i , 由a i 可求出第i 个指标的平均赋值

a i =

设第k 个专家对P 的主观印象为P k , 则

m

a k i /m  i =1, 2, …, n

(2. 1)

k =1

P =

由a i , P 构造判断矩阵

a ij =

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

m

P k /m (2. 2)

k =1

(a -a ) (P -1)

+1;   a i ≥ j

(a max -a min ) 1

(a -a ) (P -1)

+1  a i

(a max -a min )

(2. 3)

1) 对指标按文[2]赋值, 当排序后指标的重要性差异不相同或两指标同等重要时, 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各指标间的关系。

2) 对同一组指标, 不同专家所指定的最不重要指标可能不同, 因而导致对各指标赋值的基准不同。所以对某个指标的综合赋值采用各专家所赋值的平均是不太合理的。

3) 由于比率P 选取方法与2) 相同, 也可能相对于同基准, 且可能导致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结果。例1 设有两组专家(每组5人) , 分别对指标A 1, A 2进行赋值, 见表2, 表3。

表2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215

K 2213

K 3214

K 4122

K 5126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K 1215

表3

K 2213

K 3214

K 4122

K 5122

其中P 表示专家K i 认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率。

由文[2]方法计算可得:

第一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80, 0. 20; 第二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762, 0. 238。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若前四个人对指标和P 的赋值相同, 最后一人对指标赋值相同, 而第二组中的P 值比第二组中的小, 按定性分析, 第二组中A 2的权重应相应变小, 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即逻辑上的矛盾没有消除。通过分析可知, 每组数据的P 不是以同一指标为基准的, 且第一组数据在构造判断矩阵时, 由于a 1>a 2, 因而第一组所得权重是下述赋值的结果, 如表4。

即例1将A 2作为基准, 导致上述逻辑上的矛盾。

4) 对于基准一样的赋值情况, 由于各专家所赋最大值的指标可能不同, 因而其算术平均值不能作为最重要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比值。

例2 设三个专家对指标A 1, A 2, A 3赋值, 赋值结果如表5。

表4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215

K 2213

K 3214

K 4212

K 5216

指标A 1指标A 2指标A 3比率P

表5

K 11234

K 21325

K 31236

其中P 分别表示指标A 3, A 2, A 3相对于A 1值, 其算术平均值为P =5。

23,

136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8月

因而增大了A 3所占比重, 缩小了A 1的比重, 同时也将影响指标A 2。

3 改进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给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

假定评价体系包括n 个指标A 1, A 2, …, A n , 参加评判专家m 人。

1) 对每组指标, 先找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 并确定两者比率P (按A HP 法中的标度和标准) 。2) 将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序, 以最不重要指标为基准(赋值为1) , 将各项指标与其比较, 按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按A HP 法中的标度和标准) 。由此通过排序可以消除逻辑上的不一致性, 减轻两两对比难度, 且将P 的确定和各指标赋值统一起来。

3. 1 关于指标A j 的综合赋值方法

将m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的值分成r 块, 分别记为A [1], A [2], …, A [r ]; 其中矩阵A [k ]的行表示以A k 为最不重要指标的专家数, 记作m k , 列表示将指标A k 作为基准, 对各指标A 1, A 2, …, A n 所赋的值。具体形式为:

A 1a k 11,

A [k ]=

a k 21, a k m 1,

这里a =1, 1≤a ≤9, 且

k

ik

k ij

A 2a k 12, a k 22, a k m 2,

……… …

A k -1a k 1, k -1, a k 2, k -1, a k m , k -1,

A k 1, 1, 1,

A k +1a k 1, k +1, a k 2, k +1, a k m , k +1,

… A n …… …

a k a k 1n a k 2n

(3. 1)

r

m k =m (i =1, 2, …, m k ; j =1, 2, …, n ) 。

k =1

对于分块矩阵A [k ], 因各指标赋值均以A k 为基准, 从而可对A [k ]中各列分别求均值

-a k j =

m k

a k ij /m k   j =1, 2, …, n

(3. 2)

-k -k

  由(3. 2) 可得行向量-A k =(-a k 1, a 2, …, a n ) , 其中表示以A k 为最不重要指标的m k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

赋的值。将行向量正规化, 可得每个指标A j 在-A k 中所占的比重

a =-a k j

k

j

i =1

n

-a k j

(3. 3)

-, …, -  对所有分块矩阵作上述处理, 可分别得到(-A 1, A A r ) 。2

注 如果某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值中, A i 与A j (i

对于每个分块矩阵A [k ](k =1, 2, …, r ) ; 因行数m k 不同, 其在专家数m 中所占比重也不同, 因而需考虑m k 在m 中所占比重, 称m k /m 为a k j 的权系数。

综合上述分析, 可得指标A j 的综合赋值。

a j =

j =1

r

a k j m k /m  j =1, 2, …, n

(3. 4)

k =1

由(3. 2) -(3. 4) 即可汇总m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的值, 得到最后的综合赋值。

上述方法既保证了各分块矩阵中各数据间具有可加性, 又通过正规化消弱了各分块矩阵间由于基准不同而带来的不一致性, 且将人数比重作为权系数加权平均, 得到的方法较文[2]更合理、更准确。3. 2 关于比率P 的综合赋值方法

由综合赋值a j 中求出最小值a min 和最大值a max , 令其所对应的下标分别为m 和M , 即a m =a min , a M =a ma x .

将A [K ]

当m =k

(3.

第8期

关于A 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137

k

与a k [k ]中所占比重P k i 求法相同, 可得A m , A M 在A ′min 和P max

m k

P k min =m k n

m k m k k

a k ij /a im

i =1j =1

(3. 6)

a /a

n

k a k ij /a im k iM

k im

P k max =

与a i 求法相同, 可得到P min 和P ma x 。

P min =

P 的综合赋值为P =P max /P min

i =1j =1

r

p k min m k /m ;  P max =

k =1

r

p k max m k /m ; (3. 7) (3. 8)

k =1

通过以上对a i 和P 的求解, 相应的构造判断矩阵

(a i -a j ) (P -1)

+1;   a i ≥a j

(a ma x -a min )

a ij =

(a -a ) (P -1) 1+1;   a i

(a ma x -a min ) 对于例1, 利用本文方法对指标A 1, A 2的两组赋值结果如表6, 表7。

表6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515

K 2313

K 3414

K 4122

K 5166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K 1515

(3. 9)

  改进后的方法可弥补文[2]存在的不足。仍以前面考察的两个例子为例, 说明改进方法的合理性。

表7

K 2313

K 3414

K 4122

K 5122

  由改进方法计算a i 和P , 并可求得:

第一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58, 0. 42;

第二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613, 0. 387。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两组权重都较例1缩小差距, 结合专家对指标的赋值情况, 所得结果更能反映全体专家意见, 而且, 由改进方法得到的权重, 第二组的A 2比第一组的小, 与定性分析相符。

对于例2, 根据不同专家对指标的赋值不同, 由P 的定义, 可知中间指标可在1和P 之间取值, 现任取一组, 赋值结果如表8。

由改进方法求得A 1, A 2, A 3的权重分别为0. 108, 0. 389, 0. 503。可以看出, 改进方法相对提高了A 1所占比重, 降低了A 3的比重, 克服了文[2]的缺陷。

由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改进方法较文[2]相比, 由于充分利用并有效合理地统计了各专家意见, 重新给出了指标A j 和比率P 的确定方法, 使P 作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值, 避免了例1将A 2作为基准而导致的逻辑上的矛盾。因而所得结果更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

指标A 1指标A 2指标A 3比率P

表8

K 11344

K 21535

K 31466

4 两点说明

本文所给方法对于构造的判断矩阵还具有如下特点:

13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8月

可由下例说明:

例3 设有三项指标A 1, A 2, A 3, 得到的综合赋值分别为1, 3, 9, 由改进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11/3

A =

3

1

1/91/7

971

由判断矩阵知, a 32=7; 而通过对三项指标综合赋值的分析可知, 按AHP 法中1-9的标度和标准, A 2比A 1稍微重要, A 3比A 1极端重要, 由定性分析, A 3应比A 2明显重要, 赋值为7。可见, 定性分析与计算结果相符。

2) 判断矩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以前面例2进行说明:

对例2, 由文[2]方法求得一致性指标CI =0. 012, CR =0. 020。由改进方法求得一致性指标CI =0. 0026, CR =0. 004。很显然, 由改进方法求得的一致性要比文[2]好得多。参考文献

1 赵焕臣等. 层次分析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3 王懋赞, 刘民超, 刘文山. 如何增加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3, 13

(1) :61~63

3 左军.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间接给出方法. 系统工程, 1988, 6(6) :56~63

4 王莲芬. 层次析法中排序权数的计算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7, 7(2) :31~375 陈迁, 王浣尘. A HP 方法判断尺度的合理定义。系统工程, 1996, 14(5) :18~20

(上接第133页)

表1计算结果表明, 在学位质量评价中, A 1、而在各自的变化过程中, A 2、A 3、A 4、A 5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A 1即培养条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这与现实情况是完全吻合的。

致谢 衷心感谢章志敏教授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钧昌. 层次分析法在硕士学位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华东运筹, 1990, 11(1)

2 林钧昌, 赵强. 一种综合评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能力的方法.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

1991, 17(3)

3 Saat y T L. T he A naly tic Hier ar chy Pr ocess. M cGr aw hill, Juc. N ew Y or k, 19804 王莲芬. 梯度特征向量排序法的推导和改进.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9, 19(3)

 1998年8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8期 

A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

王培光 关秀翠 王清霞

(河北大学数学系, 保定071002)

摘要 给出一种新的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该方法克服了已有文献中的不足, 结果表明该方法给出了

较好的一致性和传递性。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一致性 传递性

Construction of Judgement M atrix in AHP

Wang Peig uang  Guan Xiucui  Wang Qing xia

(D epar tment o f mathematics, Hebei U niver sity , Ba oding 070012)

Abstract  I n t his paper , a new judgement mat rix is given, in w hich the shor tco ming o f g iven r esults is o ver co med. T he result illustrat es that the metho d has g oo d consistency, r easo nableness and accur acy.

Keywords  A HP ; consistency ; t ransitivit y

1 问题的提出

层次分析法是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 对多目标多准则的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它将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量化, 用数值(判断尺度) 替代方案的差异, 供决策参考。因而这种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性[1]。但在实际应用时,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 对指标两两对比的比较标度(1-9) 难以判断, 特别当指标都比较重要时; 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工作[2~5], 其中文[2]采用指标排序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给出一种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所给方法适用于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指标, 而又不易确定两者比值的情况, 但对于层次关系较多, 而每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个数不多的评价体系, [2]所给方法就很难准确合理地确定出指标间的关系。本文给出一种新的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 既能克服上述缺陷, 又能得到很好的一致性。

2 需要改进的几个问题

文[2]给出综合专家意见, 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如下:假定评价体系包括n 个指标A 1, A 2, …, A n , 参加评判专家m 人。

1) 请参评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同时给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率P , P 的确定按A HP 法中1-9的标度和标准。

表1

序号指标赋值

n

n -1n -2

2

1

1

2

3

n -1

n

2) 对每个专家的评判, 按每个指标的排序进行赋值, 序号越小赋值越大。

本文于1997年1月9日收到

第8期

关于A 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135

k

  设第k 个专家对第i 个指标的赋值为a k i , 由a i 可求出第i 个指标的平均赋值

a i =

设第k 个专家对P 的主观印象为P k , 则

m

a k i /m  i =1, 2, …, n

(2. 1)

k =1

P =

由a i , P 构造判断矩阵

a ij =

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

m

P k /m (2. 2)

k =1

(a -a ) (P -1)

+1;   a i ≥ j

(a max -a min ) 1

(a -a ) (P -1)

+1  a i

(a max -a min )

(2. 3)

1) 对指标按文[2]赋值, 当排序后指标的重要性差异不相同或两指标同等重要时, 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各指标间的关系。

2) 对同一组指标, 不同专家所指定的最不重要指标可能不同, 因而导致对各指标赋值的基准不同。所以对某个指标的综合赋值采用各专家所赋值的平均是不太合理的。

3) 由于比率P 选取方法与2) 相同, 也可能相对于同基准, 且可能导致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结果。例1 设有两组专家(每组5人) , 分别对指标A 1, A 2进行赋值, 见表2, 表3。

表2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215

K 2213

K 3214

K 4122

K 5126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K 1215

表3

K 2213

K 3214

K 4122

K 5122

其中P 表示专家K i 认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率。

由文[2]方法计算可得:

第一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80, 0. 20; 第二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762, 0. 238。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若前四个人对指标和P 的赋值相同, 最后一人对指标赋值相同, 而第二组中的P 值比第二组中的小, 按定性分析, 第二组中A 2的权重应相应变小, 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即逻辑上的矛盾没有消除。通过分析可知, 每组数据的P 不是以同一指标为基准的, 且第一组数据在构造判断矩阵时, 由于a 1>a 2, 因而第一组所得权重是下述赋值的结果, 如表4。

即例1将A 2作为基准, 导致上述逻辑上的矛盾。

4) 对于基准一样的赋值情况, 由于各专家所赋最大值的指标可能不同, 因而其算术平均值不能作为最重要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比值。

例2 设三个专家对指标A 1, A 2, A 3赋值, 赋值结果如表5。

表4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215

K 2213

K 3214

K 4212

K 5216

指标A 1指标A 2指标A 3比率P

表5

K 11234

K 21325

K 31236

其中P 分别表示指标A 3, A 2, A 3相对于A 1值, 其算术平均值为P =5。

23,

136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8月

因而增大了A 3所占比重, 缩小了A 1的比重, 同时也将影响指标A 2。

3 改进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给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

假定评价体系包括n 个指标A 1, A 2, …, A n , 参加评判专家m 人。

1) 对每组指标, 先找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 并确定两者比率P (按A HP 法中的标度和标准) 。2) 将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小到大排序, 以最不重要指标为基准(赋值为1) , 将各项指标与其比较, 按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按A HP 法中的标度和标准) 。由此通过排序可以消除逻辑上的不一致性, 减轻两两对比难度, 且将P 的确定和各指标赋值统一起来。

3. 1 关于指标A j 的综合赋值方法

将m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的值分成r 块, 分别记为A [1], A [2], …, A [r ]; 其中矩阵A [k ]的行表示以A k 为最不重要指标的专家数, 记作m k , 列表示将指标A k 作为基准, 对各指标A 1, A 2, …, A n 所赋的值。具体形式为:

A 1a k 11,

A [k ]=

a k 21, a k m 1,

这里a =1, 1≤a ≤9, 且

k

ik

k ij

A 2a k 12, a k 22, a k m 2,

……… …

A k -1a k 1, k -1, a k 2, k -1, a k m , k -1,

A k 1, 1, 1,

A k +1a k 1, k +1, a k 2, k +1, a k m , k +1,

… A n …… …

a k a k 1n a k 2n

(3. 1)

r

m k =m (i =1, 2, …, m k ; j =1, 2, …, n ) 。

k =1

对于分块矩阵A [k ], 因各指标赋值均以A k 为基准, 从而可对A [k ]中各列分别求均值

-a k j =

m k

a k ij /m k   j =1, 2, …, n

(3. 2)

-k -k

  由(3. 2) 可得行向量-A k =(-a k 1, a 2, …, a n ) , 其中表示以A k 为最不重要指标的m k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

赋的值。将行向量正规化, 可得每个指标A j 在-A k 中所占的比重

a =-a k j

k

j

i =1

n

-a k j

(3. 3)

-, …, -  对所有分块矩阵作上述处理, 可分别得到(-A 1, A A r ) 。2

注 如果某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值中, A i 与A j (i

对于每个分块矩阵A [k ](k =1, 2, …, r ) ; 因行数m k 不同, 其在专家数m 中所占比重也不同, 因而需考虑m k 在m 中所占比重, 称m k /m 为a k j 的权系数。

综合上述分析, 可得指标A j 的综合赋值。

a j =

j =1

r

a k j m k /m  j =1, 2, …, n

(3. 4)

k =1

由(3. 2) -(3. 4) 即可汇总m 个专家对n 个指标所赋的值, 得到最后的综合赋值。

上述方法既保证了各分块矩阵中各数据间具有可加性, 又通过正规化消弱了各分块矩阵间由于基准不同而带来的不一致性, 且将人数比重作为权系数加权平均, 得到的方法较文[2]更合理、更准确。3. 2 关于比率P 的综合赋值方法

由综合赋值a j 中求出最小值a min 和最大值a max , 令其所对应的下标分别为m 和M , 即a m =a min , a M =a ma x .

将A [K ]

当m =k

(3.

第8期

关于A HP 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137

k

与a k [k ]中所占比重P k i 求法相同, 可得A m , A M 在A ′min 和P max

m k

P k min =m k n

m k m k k

a k ij /a im

i =1j =1

(3. 6)

a /a

n

k a k ij /a im k iM

k im

P k max =

与a i 求法相同, 可得到P min 和P ma x 。

P min =

P 的综合赋值为P =P max /P min

i =1j =1

r

p k min m k /m ;  P max =

k =1

r

p k max m k /m ; (3. 7) (3. 8)

k =1

通过以上对a i 和P 的求解, 相应的构造判断矩阵

(a i -a j ) (P -1)

+1;   a i ≥a j

(a ma x -a min )

a ij =

(a -a ) (P -1) 1+1;   a i

(a ma x -a min ) 对于例1, 利用本文方法对指标A 1, A 2的两组赋值结果如表6, 表7。

表6

K 1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515

K 2313

K 3414

K 4122

K 5166

指标A 1指标A 2比率P

K 1515

(3. 9)

  改进后的方法可弥补文[2]存在的不足。仍以前面考察的两个例子为例, 说明改进方法的合理性。

表7

K 2313

K 3414

K 4122

K 5122

  由改进方法计算a i 和P , 并可求得:

第一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58, 0. 42;

第二组A 1, A 2的权重分别为0. 613, 0. 387。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两组权重都较例1缩小差距, 结合专家对指标的赋值情况, 所得结果更能反映全体专家意见, 而且, 由改进方法得到的权重, 第二组的A 2比第一组的小, 与定性分析相符。

对于例2, 根据不同专家对指标的赋值不同, 由P 的定义, 可知中间指标可在1和P 之间取值, 现任取一组, 赋值结果如表8。

由改进方法求得A 1, A 2, A 3的权重分别为0. 108, 0. 389, 0. 503。可以看出, 改进方法相对提高了A 1所占比重, 降低了A 3的比重, 克服了文[2]的缺陷。

由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改进方法较文[2]相比, 由于充分利用并有效合理地统计了各专家意见, 重新给出了指标A j 和比率P 的确定方法, 使P 作为最重要指标与最不重要指标的比值, 避免了例1将A 2作为基准而导致的逻辑上的矛盾。因而所得结果更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

指标A 1指标A 2指标A 3比率P

表8

K 11344

K 21535

K 31466

4 两点说明

本文所给方法对于构造的判断矩阵还具有如下特点:

13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8月

可由下例说明:

例3 设有三项指标A 1, A 2, A 3, 得到的综合赋值分别为1, 3, 9, 由改进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11/3

A =

3

1

1/91/7

971

由判断矩阵知, a 32=7; 而通过对三项指标综合赋值的分析可知, 按AHP 法中1-9的标度和标准, A 2比A 1稍微重要, A 3比A 1极端重要, 由定性分析, A 3应比A 2明显重要, 赋值为7。可见, 定性分析与计算结果相符。

2) 判断矩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以前面例2进行说明:

对例2, 由文[2]方法求得一致性指标CI =0. 012, CR =0. 020。由改进方法求得一致性指标CI =0. 0026, CR =0. 004。很显然, 由改进方法求得的一致性要比文[2]好得多。参考文献

1 赵焕臣等. 层次分析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3 王懋赞, 刘民超, 刘文山. 如何增加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3, 13

(1) :61~63

3 左军.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间接给出方法. 系统工程, 1988, 6(6) :56~63

4 王莲芬. 层次析法中排序权数的计算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7, 7(2) :31~375 陈迁, 王浣尘. A HP 方法判断尺度的合理定义。系统工程, 1996, 14(5) :18~20

(上接第133页)

表1计算结果表明, 在学位质量评价中, A 1、而在各自的变化过程中, A 2、A 3、A 4、A 5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A 1即培养条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这与现实情况是完全吻合的。

致谢 衷心感谢章志敏教授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钧昌. 层次分析法在硕士学位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华东运筹, 1990, 11(1)

2 林钧昌, 赵强. 一种综合评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能力的方法.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

1991, 17(3)

3 Saat y T L. T he A naly tic Hier ar chy Pr ocess. M cGr aw hill, Juc. N ew Y or k, 19804 王莲芬. 梯度特征向量排序法的推导和改进.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9, 19(3)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_层次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中图分类号: O141.4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 层次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 所学专业名称 数学与应用数学指导教师 2010年4月6 日 学 号: 论文答辩日期: 指 导 教 师: 5060352066 2010年6月 日 (签字)5 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论 ...

  • 层次分析法原理
  • (一)层次分析法原理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 (T.L.Saaty) 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电力科学研究所研究如何根据各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进行电力分配时提出来的. 层次分析法能够处理 ...

  • AHP中的群组决策方法
  • AHP 中的群组决策方法 为了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一个复杂系统通常总是有L 个(L>1)专家参与决策的.这样在用AHP 模型进行专家咨询时,对同一准则,将获得多个判断矩阵.因此有必要对多人决策即所谓"群组决策"进行研究,以求获得一个合理的综合结果. 对于群组判断矩阵的处理 ...

  • 顾客需求层次分析
  • 摘 要:随着核电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核电项目投标工作不断增加.为保障核电常规岛项目质量保证工作的顺利执行,应对合同质量条款组织分析,从顾客需求的角度考虑,利用质量功能展开(QFD)对顾客需求进行2层次展开,通过层次分析(AHP)法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建立顾客需求展开表以满足标准质量条款的要求. 关 ...

  • 系统工程论文浅谈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系统工程论文 浅谈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成 绩: 教师评语: 年 月 日 浅谈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李建坤,0901021031,2009级:工程管理专业,合肥学院,230022) [摘要]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SWOT方法改进与实例分析_胡群
  • 实践研究 DOI:10.16353/j.cnki.1000-7490.2009.03.018 ITA ○胡群,刘文云(山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淄博 25509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SWOT方法改进与实例分析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信息分析 * 摘 要:在分析传统SWOT方法不足的基础 ...

  • 基于AHP的公路工程施工定额测定现场筛选指标体系_王首绪
  • 第9卷第3期2012年9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hanshaUniversitofScienceandTechnoloNaturalScience gygy Vol.9No.3 Se.2012p ()1672-9331201203-0015-04 文章编号: 基于 ...

  •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
  • 摘 要: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同时通过算例分析也表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全面地.有效地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AHP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管理者素质测评模型
  • 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管理者素质测评模型 ■ 李 鑫 摘要:层次分析法(简记AHP)是一种重要的多目标.多判据的系统评价办法.文章试图应用"AHP"的思想,对管理者素质测评进行指标的确定和量化,以期为今后管理者的选聘和评价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参考依据,也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