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2010年5月

中药药源r陛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关红霞‘许军。

摘要: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引发禁用某些中药的问题。从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入手,分析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Abstract:Chinesemedicmeis

an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039-02

extremelyimportantpartofChinesemedicineis

to

geat

treasur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heaut}IoY

to

0fChinesemedicine.”drug—induceddisease”caused出eproblem

disablecert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Chinesemedicine

causes

be

corFectunderstandingofthetoxicside—effectsstal4/.in-depthanalysisoftheofdrug-induceddiseasetraditionalChiIIea¥emedicme

ofproposedTCMdrug-induceddiseasecontrolmethodspointofview,to

够pec_tsnificance.Key

pass

andcarryforwardtheChmesemedicinehas

gceat¥ig-

words:Drug-induced

diseases,Chinesemedicine,drugo五city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重性,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药源性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有人又将其称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药剂。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一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1。几千年来中草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早在唐代已与国外广泛交流,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仅以某种药物有毒,可致人死亡便将其禁用,是极其不公正、不科

学的。

既然自然界中的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那么隶属于大自然的“药”与“毒”也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该看到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大多数药物中的有毒成份,也是其有效成份,如果将其去掉则丧失了其最有效的部分,如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在临床用药中,古人则运用药物的炮制,君、臣、佐、使的配伍,先煎、包煎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毒性,同时提高治疗效果。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仍,这极有可能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131

2.2对中草药药性把握不当:中药药性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因素发生不同的改变。

2.2.1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引起药性功效的改变。如:大黄生用攻下力强,酒制后则长于活血化瘀,炒炭后又偏重于止血;地黄生品性凉,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炮制后其性由凉转温,清热凉血之功消失。其功以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主。

2.2.2药物在使用不同剂量时,有也不同的作用。如:麦芽学用以治疗饮食积滞,但如大量生用则可产生回乳之功;黄连苦寒清热解毒。量大可致腹泻,但若少量运用却有健胃之功。

2.2.3不同的剂型改变,也可使药物的作用和主治发生改变。如:理中汤汤剂内服作用快而猛,用于病情重而急者;反之,若病情轻而缓,不求急效者。则可改汤为丸。再如枳实或青皮煎水口服无升压之功,但改成注射针剂,则出现了强大的升压作用。

2.2.4不同煎煮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影响,如:乌头、附子、等药物加入蜂蜜慢火久煎去其麻味后服用,则不会出现中毒反应;旋覆花蜜制后包煎,则不会出现对消化道及咽喉部的刺激作用。因此若不识药物的这种可变性,而随意运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无法避免。

2.3中草药应用时辨证不准:中药是中医辨证治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造成辨证用药水平的差异,而辨证不准。增加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初学中医的年青医师,在辨

1正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中药之“毒”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无定论,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毒”即指药物本身特性: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求食物,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如《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也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之说,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1.2“毒”指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而“毒”就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本经》记载:“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因此,《本经》中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的为害有无。而是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大凡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谓之有毒: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之无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本经》将365种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其基本依据就是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把补益气血阴阳之品视为无毒,把汗、下、祛痰、散结等攻邪为主之品看作“有毒”或“多毒”之品。1.3“毒”指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诸病源候论》日:“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在~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下均附有“大毒”、“有毒”和“有小毒”等。此后历代本草对此不断增补和修订,至明代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列有毒草类47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610041)・・成都大学校医院(610106)2010年3月10日收稿

内蒙古中医药

证方而极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或见胀就用疏导通利之药,不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见软就用补益之药,不知湿邪内困,越补越乏;遇不眠者一味安神补脑,不知气郁日久之虚烦,不管患者体质强弱。无视年龄大小,不明虚实真假,反越治越重者比比皆是。2.4中草药应用配伍不慎: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如配伍不当与西药共同使用时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甘草及其制荆和鹿茸、首乌及其制剂不能与阿斯匹林及降血糖药物合用。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穿心莲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来实现的,所以红霉素、庆大霉素与穿心莲合用能降低它的疗效;使用茵栀黄时,用维内肝、肝泰乐等药会出现风团样皮疹等等。在I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尚处于无章可循状态,极有可能会因配伍不慎,发生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业与0.9%生理盐水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u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2.5中草药炮制加工不佳:中药炮制得当则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炮制不佳则易引起中毒。中草药大多是生药,其中绝大多数必须经过特定的加工炮制,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降低其毒性或消除毒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的姜制,马兜铃的蜜制,肉豆蔻的煨制,巴豆制霜等。如不依法炮制或该炮制的不炮制,服用后难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由于炮制工艺费时费力增加成本,零售中草药的单位经常出售未经炮制的生药,交由患者自行炮制,不良反应的风险随之增加。同时,部分中药炮制企业炮制过程不当,直接导致了中药的不良反应。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故媒体上不断传来中毒反应的报道。

3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3.1纠正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错误认识:目前,部分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定,不敢使用,甚至私自将处方中的有毒药物划去不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二是则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例如:盛行一时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抗衰老,服用“固元膏”提高免疫力等等。“是药三分毒”,因此应对非中医专业医师加强中药的宣传,告之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合理用药,而不是道听途说,乱补乱清。

3.2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治疗水平:医生的经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临证、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医师不可能包治百病,保证治愈每个患者,但却要避免由于用药的失误给病人带来痛苦。“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杀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M作为一个临床中医生,不仅要对中医学心知肚明,对中草药学也应有全面的了解,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这样才能在临证巾灵活变通,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

综上所述,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的四大法宝,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正确看待和正确运用某些中药的有毒成分,趋利避害,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l】黄俗常.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叨.河南中医,2008,(6).

【2】刘建华.有毒中草药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一附马兜铃酸肾病叨.东

南国防医药.2004.60).

【3]高学敏,等.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宋・寇宗爽.本草衍义.

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刘效军‘

关键词:中药;配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4)040-01

员将生大黄代替熟大黄用,那会使年老体弱者身体更虚。因此,中药处方调剂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药煎剂的疗效。2中药剂量不准影响疗效

一般药房调剂人员习惯于称出单味药总量后,随手分抓于各剂中,因而常常造成各剂药中剂量不均,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常用的价廉草药,以手代秤大把抓,造成剂量不准,影响疗效。比如:甘草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9克左右就有温胃养心的功能,30克以上就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柴胡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30克以上可治疗肝功能异常。升麻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见中药剂量不准,也是影响中药煎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3不遵“脚注”配方影响疗效

由于某些中药的质地、所含成份特殊或毒性大等原因,不宜与其他药同时、同锅、同药煎煮,所以在煎煮时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脚注。对龙牡、薄荷之类的煎煮要求一般不会忽视,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捣碎用的不捣碎的现象很常见,如火麻仁、杏仁、桃仁等。石斛先煎、鱼腥草后下都应另包却放群药中同煎,使前者有效成份煎不出,后者失散挥发油,降低了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房调剂人员在处方配剂时不认真负责,往往会导致中药临床疗效降低的因素。所以中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配剂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制,只有医药默契配合,才能使中医中药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服务

传统的中医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目前不少中医苦于临床用药不能奏效,除了因中药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等因素影响中药质量外,尚与中药调剂人员如何配制中药处方有关,现分析报告如下。1不注意药名前缀影响疗效

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而作用也不同。临床中经常遇到有部分药房调剂人员不注意药名前缀,从而使开出的处方达不到预期疗效。如菊花有杭菊花、滁菊花之分,杭菊花是指杭州所产的菊花,药性偏于疏散风热;而安徽滁州所产的滁菊花,药性偏于平肝明目。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之分,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药性偏于祛风止痛;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药性偏于利水退肿。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川牛膝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药性偏于活血祛瘀;怀牛膝主产于河南,药性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另外,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不同的炮制程度,对中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疗效,如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就显示出不同的治疗作用。生大黄攻积泻下猛烈,用于正盛邪实证;熟大黄泻下、清热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醋大黄擅人肝破血,泻血分实热,用于实热壅于血分之经闭;大黄炭泻下力极弱而止血力极强,用于肠中积热,大便下血;酒大黄可驱上部火邪下行,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牙痛。故对体实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生大黄,而对于年老、体弱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熟大黄。如果调剂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药房(017000)2010年3月24日收稿

2010年5月

中药药源r陛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关红霞‘许军。

摘要: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引发禁用某些中药的问题。从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入手,分析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Abstract:Chinesemedicmeis

an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039-02

extremelyimportantpartofChinesemedicineis

to

geat

treasur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heaut}IoY

to

0fChinesemedicine.”drug—induceddisease”caused出eproblem

disablecert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Chinesemedicine

causes

be

corFectunderstandingofthetoxicside—effectsstal4/.in-depthanalysisoftheofdrug-induceddiseasetraditionalChiIIea¥emedicme

ofproposedTCMdrug-induceddiseasecontrolmethodspointofview,to

够pec_tsnificance.Key

pass

andcarryforwardtheChmesemedicinehas

gceat¥ig-

words:Drug-induced

diseases,Chinesemedicine,drugo五city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重性,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药源性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有人又将其称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药剂。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一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1。几千年来中草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早在唐代已与国外广泛交流,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仅以某种药物有毒,可致人死亡便将其禁用,是极其不公正、不科

学的。

既然自然界中的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那么隶属于大自然的“药”与“毒”也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该看到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大多数药物中的有毒成份,也是其有效成份,如果将其去掉则丧失了其最有效的部分,如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在临床用药中,古人则运用药物的炮制,君、臣、佐、使的配伍,先煎、包煎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毒性,同时提高治疗效果。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仍,这极有可能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131

2.2对中草药药性把握不当:中药药性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因素发生不同的改变。

2.2.1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引起药性功效的改变。如:大黄生用攻下力强,酒制后则长于活血化瘀,炒炭后又偏重于止血;地黄生品性凉,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炮制后其性由凉转温,清热凉血之功消失。其功以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主。

2.2.2药物在使用不同剂量时,有也不同的作用。如:麦芽学用以治疗饮食积滞,但如大量生用则可产生回乳之功;黄连苦寒清热解毒。量大可致腹泻,但若少量运用却有健胃之功。

2.2.3不同的剂型改变,也可使药物的作用和主治发生改变。如:理中汤汤剂内服作用快而猛,用于病情重而急者;反之,若病情轻而缓,不求急效者。则可改汤为丸。再如枳实或青皮煎水口服无升压之功,但改成注射针剂,则出现了强大的升压作用。

2.2.4不同煎煮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影响,如:乌头、附子、等药物加入蜂蜜慢火久煎去其麻味后服用,则不会出现中毒反应;旋覆花蜜制后包煎,则不会出现对消化道及咽喉部的刺激作用。因此若不识药物的这种可变性,而随意运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无法避免。

2.3中草药应用时辨证不准:中药是中医辨证治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造成辨证用药水平的差异,而辨证不准。增加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初学中医的年青医师,在辨

1正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中药之“毒”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无定论,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毒”即指药物本身特性: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求食物,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如《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也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之说,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1.2“毒”指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而“毒”就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本经》记载:“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因此,《本经》中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的为害有无。而是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大凡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谓之有毒: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之无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本经》将365种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其基本依据就是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把补益气血阴阳之品视为无毒,把汗、下、祛痰、散结等攻邪为主之品看作“有毒”或“多毒”之品。1.3“毒”指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诸病源候论》日:“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在~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下均附有“大毒”、“有毒”和“有小毒”等。此后历代本草对此不断增补和修订,至明代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列有毒草类47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610041)・・成都大学校医院(610106)2010年3月10日收稿

内蒙古中医药

证方而极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或见胀就用疏导通利之药,不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见软就用补益之药,不知湿邪内困,越补越乏;遇不眠者一味安神补脑,不知气郁日久之虚烦,不管患者体质强弱。无视年龄大小,不明虚实真假,反越治越重者比比皆是。2.4中草药应用配伍不慎: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如配伍不当与西药共同使用时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甘草及其制荆和鹿茸、首乌及其制剂不能与阿斯匹林及降血糖药物合用。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穿心莲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来实现的,所以红霉素、庆大霉素与穿心莲合用能降低它的疗效;使用茵栀黄时,用维内肝、肝泰乐等药会出现风团样皮疹等等。在I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尚处于无章可循状态,极有可能会因配伍不慎,发生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业与0.9%生理盐水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u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2.5中草药炮制加工不佳:中药炮制得当则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炮制不佳则易引起中毒。中草药大多是生药,其中绝大多数必须经过特定的加工炮制,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降低其毒性或消除毒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的姜制,马兜铃的蜜制,肉豆蔻的煨制,巴豆制霜等。如不依法炮制或该炮制的不炮制,服用后难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由于炮制工艺费时费力增加成本,零售中草药的单位经常出售未经炮制的生药,交由患者自行炮制,不良反应的风险随之增加。同时,部分中药炮制企业炮制过程不当,直接导致了中药的不良反应。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故媒体上不断传来中毒反应的报道。

3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3.1纠正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错误认识:目前,部分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定,不敢使用,甚至私自将处方中的有毒药物划去不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二是则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例如:盛行一时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抗衰老,服用“固元膏”提高免疫力等等。“是药三分毒”,因此应对非中医专业医师加强中药的宣传,告之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合理用药,而不是道听途说,乱补乱清。

3.2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治疗水平:医生的经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临证、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医师不可能包治百病,保证治愈每个患者,但却要避免由于用药的失误给病人带来痛苦。“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杀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M作为一个临床中医生,不仅要对中医学心知肚明,对中草药学也应有全面的了解,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这样才能在临证巾灵活变通,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

综上所述,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的四大法宝,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正确看待和正确运用某些中药的有毒成分,趋利避害,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l】黄俗常.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叨.河南中医,2008,(6).

【2】刘建华.有毒中草药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一附马兜铃酸肾病叨.东

南国防医药.2004.60).

【3]高学敏,等.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宋・寇宗爽.本草衍义.

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刘效军‘

关键词:中药;配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4)040-01

员将生大黄代替熟大黄用,那会使年老体弱者身体更虚。因此,中药处方调剂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药煎剂的疗效。2中药剂量不准影响疗效

一般药房调剂人员习惯于称出单味药总量后,随手分抓于各剂中,因而常常造成各剂药中剂量不均,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常用的价廉草药,以手代秤大把抓,造成剂量不准,影响疗效。比如:甘草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9克左右就有温胃养心的功能,30克以上就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柴胡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30克以上可治疗肝功能异常。升麻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见中药剂量不准,也是影响中药煎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3不遵“脚注”配方影响疗效

由于某些中药的质地、所含成份特殊或毒性大等原因,不宜与其他药同时、同锅、同药煎煮,所以在煎煮时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脚注。对龙牡、薄荷之类的煎煮要求一般不会忽视,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捣碎用的不捣碎的现象很常见,如火麻仁、杏仁、桃仁等。石斛先煎、鱼腥草后下都应另包却放群药中同煎,使前者有效成份煎不出,后者失散挥发油,降低了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房调剂人员在处方配剂时不认真负责,往往会导致中药临床疗效降低的因素。所以中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配剂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制,只有医药默契配合,才能使中医中药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服务

传统的中医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目前不少中医苦于临床用药不能奏效,除了因中药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等因素影响中药质量外,尚与中药调剂人员如何配制中药处方有关,现分析报告如下。1不注意药名前缀影响疗效

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而作用也不同。临床中经常遇到有部分药房调剂人员不注意药名前缀,从而使开出的处方达不到预期疗效。如菊花有杭菊花、滁菊花之分,杭菊花是指杭州所产的菊花,药性偏于疏散风热;而安徽滁州所产的滁菊花,药性偏于平肝明目。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之分,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药性偏于祛风止痛;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药性偏于利水退肿。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川牛膝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药性偏于活血祛瘀;怀牛膝主产于河南,药性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另外,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不同的炮制程度,对中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疗效,如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就显示出不同的治疗作用。生大黄攻积泻下猛烈,用于正盛邪实证;熟大黄泻下、清热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醋大黄擅人肝破血,泻血分实热,用于实热壅于血分之经闭;大黄炭泻下力极弱而止血力极强,用于肠中积热,大便下血;酒大黄可驱上部火邪下行,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牙痛。故对体实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生大黄,而对于年老、体弱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熟大黄。如果调剂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药房(017000)2010年3月24日收稿


相关内容

  •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摘要:本文叙述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种类,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不良反应, 以及如何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 。关键词 中药 药源性疾病 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因使用中药致使肌体某(几) 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包括正常 用法用量情况下所 ...

  • 精神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
  • 史国堡岱荭堑廑旦!鲤!生!月筮!鲞筮!!翅垦h垫』丛鲤望坐g叁PE!:丛兰鲤!:!生:2:塑!:!兰康复中,医护人员作为治疗者和护理者的角色减弱,而患者和家属作为疾病管理者的角色加强,因此,通过帮助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更好的了解AD的诱因.特点及处理的方法, ...

  • 中药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产业
  • 中药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产业,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而藏药是我国中药产业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中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 ,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市场机遇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中药乃至藏药产业也不例外.在藏药的 ...

  •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概况
  • ·254· 2014244·综 doi :10. 3969/j.issn. 1005-0264. 2014. 04. 023 述·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概况 * 朱云 1,2 成佳黛 3 王立福 2 杨慧银 2 王仲霞 2 周坤 2 肖小河 2 李永纲 2△ 1. 解放军医学院2012级博士 ...

  • 药物与健康 选修课程
  • 学习目的 了解与自身健康有关的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 第一章 药物与健康基本知识 第二章 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第三章 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四章 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第六章 药物的选购与保存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练习+小论文 ...

  •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2265例文献分析
  • ・不良反应监测・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例文献分析 ! 陈丽芳'! ,杨继章$(天津市) :石家庄市%)'0天津市海河医院,%%) *%$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中图分类号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2%, %-%%&') 2'%%- ...

  •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容忽视的疾病
  •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容忽视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都丽萍 梅丹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 )是由某些药物所致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可致血小板数减少至5. 0×109/ L以下. 临 ...

  • 中药鉴定学图谱
  • 中成药的鉴定 《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458种,但全国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已超过5000种。中成药的鉴定方法同中药材一样,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有显微镜鉴别,已成为控制中成药质量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和质量标准内容之一。用薄层色谱 ...

  • 2016中药综合中药的合理应用讲义
  • 2016年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精讲辅导讲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的合理利用2016-8-21 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 一.合理使用中药(基本概念):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