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
中药药源r陛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关红霞‘许军。
摘要: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引发禁用某些中药的问题。从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入手,分析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Abstract:Chinesemedicmeis
an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039-02
a
extremelyimportantpartofChinesemedicineis
to
geat
treasur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heaut}IoY
to
0fChinesemedicine.”drug—induceddisease”caused出eproblem
a
disablecert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Chinesemedicine
causes
be
corFectunderstandingofthetoxicside—effectsstal4/.in-depthanalysisoftheofdrug-induceddiseasetraditionalChiIIea¥emedicme
a
ofproposedTCMdrug-induceddiseasecontrolmethodspointofview,to
够pec_tsnificance.Key
pass
andcarryforwardtheChmesemedicinehas
gceat¥ig-
words:Drug-induced
diseases,Chinesemedicine,drugo五city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重性,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药源性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有人又将其称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药剂。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一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1。几千年来中草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早在唐代已与国外广泛交流,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仅以某种药物有毒,可致人死亡便将其禁用,是极其不公正、不科
学的。
既然自然界中的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那么隶属于大自然的“药”与“毒”也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该看到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大多数药物中的有毒成份,也是其有效成份,如果将其去掉则丧失了其最有效的部分,如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在临床用药中,古人则运用药物的炮制,君、臣、佐、使的配伍,先煎、包煎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毒性,同时提高治疗效果。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仍,这极有可能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131
2.2对中草药药性把握不当:中药药性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因素发生不同的改变。
2.2.1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引起药性功效的改变。如:大黄生用攻下力强,酒制后则长于活血化瘀,炒炭后又偏重于止血;地黄生品性凉,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炮制后其性由凉转温,清热凉血之功消失。其功以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主。
2.2.2药物在使用不同剂量时,有也不同的作用。如:麦芽学用以治疗饮食积滞,但如大量生用则可产生回乳之功;黄连苦寒清热解毒。量大可致腹泻,但若少量运用却有健胃之功。
2.2.3不同的剂型改变,也可使药物的作用和主治发生改变。如:理中汤汤剂内服作用快而猛,用于病情重而急者;反之,若病情轻而缓,不求急效者。则可改汤为丸。再如枳实或青皮煎水口服无升压之功,但改成注射针剂,则出现了强大的升压作用。
2.2.4不同煎煮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影响,如:乌头、附子、等药物加入蜂蜜慢火久煎去其麻味后服用,则不会出现中毒反应;旋覆花蜜制后包煎,则不会出现对消化道及咽喉部的刺激作用。因此若不识药物的这种可变性,而随意运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无法避免。
2.3中草药应用时辨证不准:中药是中医辨证治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造成辨证用药水平的差异,而辨证不准。增加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初学中医的年青医师,在辨
1正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中药之“毒”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无定论,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毒”即指药物本身特性: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求食物,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如《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也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之说,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1.2“毒”指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而“毒”就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本经》记载:“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因此,《本经》中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的为害有无。而是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大凡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谓之有毒: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之无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本经》将365种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其基本依据就是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把补益气血阴阳之品视为无毒,把汗、下、祛痰、散结等攻邪为主之品看作“有毒”或“多毒”之品。1.3“毒”指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诸病源候论》日:“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在~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下均附有“大毒”、“有毒”和“有小毒”等。此后历代本草对此不断增补和修订,至明代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列有毒草类47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610041)・・成都大学校医院(610106)2010年3月10日收稿
内蒙古中医药
证方而极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或见胀就用疏导通利之药,不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见软就用补益之药,不知湿邪内困,越补越乏;遇不眠者一味安神补脑,不知气郁日久之虚烦,不管患者体质强弱。无视年龄大小,不明虚实真假,反越治越重者比比皆是。2.4中草药应用配伍不慎: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如配伍不当与西药共同使用时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甘草及其制荆和鹿茸、首乌及其制剂不能与阿斯匹林及降血糖药物合用。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穿心莲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来实现的,所以红霉素、庆大霉素与穿心莲合用能降低它的疗效;使用茵栀黄时,用维内肝、肝泰乐等药会出现风团样皮疹等等。在I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尚处于无章可循状态,极有可能会因配伍不慎,发生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业与0.9%生理盐水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u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2.5中草药炮制加工不佳:中药炮制得当则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炮制不佳则易引起中毒。中草药大多是生药,其中绝大多数必须经过特定的加工炮制,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降低其毒性或消除毒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的姜制,马兜铃的蜜制,肉豆蔻的煨制,巴豆制霜等。如不依法炮制或该炮制的不炮制,服用后难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由于炮制工艺费时费力增加成本,零售中草药的单位经常出售未经炮制的生药,交由患者自行炮制,不良反应的风险随之增加。同时,部分中药炮制企业炮制过程不当,直接导致了中药的不良反应。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故媒体上不断传来中毒反应的报道。
3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3.1纠正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错误认识:目前,部分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定,不敢使用,甚至私自将处方中的有毒药物划去不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二是则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例如:盛行一时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抗衰老,服用“固元膏”提高免疫力等等。“是药三分毒”,因此应对非中医专业医师加强中药的宣传,告之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合理用药,而不是道听途说,乱补乱清。
3.2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治疗水平:医生的经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临证、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医师不可能包治百病,保证治愈每个患者,但却要避免由于用药的失误给病人带来痛苦。“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杀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M作为一个临床中医生,不仅要对中医学心知肚明,对中草药学也应有全面的了解,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这样才能在临证巾灵活变通,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
综上所述,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的四大法宝,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正确看待和正确运用某些中药的有毒成分,趋利避害,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l】黄俗常.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叨.河南中医,2008,(6).
【2】刘建华.有毒中草药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一附马兜铃酸肾病叨.东
南国防医药.2004.60).
【3]高学敏,等.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宋・寇宗爽.本草衍义.
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刘效军‘
关键词:中药;配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4)040-01
员将生大黄代替熟大黄用,那会使年老体弱者身体更虚。因此,中药处方调剂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药煎剂的疗效。2中药剂量不准影响疗效
一般药房调剂人员习惯于称出单味药总量后,随手分抓于各剂中,因而常常造成各剂药中剂量不均,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常用的价廉草药,以手代秤大把抓,造成剂量不准,影响疗效。比如:甘草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9克左右就有温胃养心的功能,30克以上就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柴胡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30克以上可治疗肝功能异常。升麻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见中药剂量不准,也是影响中药煎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3不遵“脚注”配方影响疗效
由于某些中药的质地、所含成份特殊或毒性大等原因,不宜与其他药同时、同锅、同药煎煮,所以在煎煮时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脚注。对龙牡、薄荷之类的煎煮要求一般不会忽视,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捣碎用的不捣碎的现象很常见,如火麻仁、杏仁、桃仁等。石斛先煎、鱼腥草后下都应另包却放群药中同煎,使前者有效成份煎不出,后者失散挥发油,降低了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房调剂人员在处方配剂时不认真负责,往往会导致中药临床疗效降低的因素。所以中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配剂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制,只有医药默契配合,才能使中医中药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服务
传统的中医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目前不少中医苦于临床用药不能奏效,除了因中药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等因素影响中药质量外,尚与中药调剂人员如何配制中药处方有关,现分析报告如下。1不注意药名前缀影响疗效
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而作用也不同。临床中经常遇到有部分药房调剂人员不注意药名前缀,从而使开出的处方达不到预期疗效。如菊花有杭菊花、滁菊花之分,杭菊花是指杭州所产的菊花,药性偏于疏散风热;而安徽滁州所产的滁菊花,药性偏于平肝明目。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之分,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药性偏于祛风止痛;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药性偏于利水退肿。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川牛膝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药性偏于活血祛瘀;怀牛膝主产于河南,药性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另外,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不同的炮制程度,对中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疗效,如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就显示出不同的治疗作用。生大黄攻积泻下猛烈,用于正盛邪实证;熟大黄泻下、清热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醋大黄擅人肝破血,泻血分实热,用于实热壅于血分之经闭;大黄炭泻下力极弱而止血力极强,用于肠中积热,大便下血;酒大黄可驱上部火邪下行,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牙痛。故对体实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生大黄,而对于年老、体弱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熟大黄。如果调剂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药房(017000)2010年3月24日收稿
2010年5月
中药药源r陛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关红霞‘许军。
摘要: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引发禁用某些中药的问题。从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入手,分析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Abstract:Chinesemedicmeis
an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039-02
a
extremelyimportantpartofChinesemedicineis
to
geat
treasur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heaut}IoY
to
0fChinesemedicine.”drug—induceddisease”caused出eproblem
a
disablecert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Chinesemedicine
causes
be
corFectunderstandingofthetoxicside—effectsstal4/.in-depthanalysisoftheofdrug-induceddiseasetraditionalChiIIea¥emedicme
a
ofproposedTCMdrug-induceddiseasecontrolmethodspointofview,to
够pec_tsnificance.Key
pass
andcarryforwardtheChmesemedicinehas
gceat¥ig-
words:Drug-induced
diseases,Chinesemedicine,drugo五city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重性,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药源性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有人又将其称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药剂。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一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1。几千年来中草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早在唐代已与国外广泛交流,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仅以某种药物有毒,可致人死亡便将其禁用,是极其不公正、不科
学的。
既然自然界中的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那么隶属于大自然的“药”与“毒”也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该看到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大多数药物中的有毒成份,也是其有效成份,如果将其去掉则丧失了其最有效的部分,如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在临床用药中,古人则运用药物的炮制,君、臣、佐、使的配伍,先煎、包煎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的毒性,同时提高治疗效果。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
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仍,这极有可能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131
2.2对中草药药性把握不当:中药药性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因素发生不同的改变。
2.2.1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引起药性功效的改变。如:大黄生用攻下力强,酒制后则长于活血化瘀,炒炭后又偏重于止血;地黄生品性凉,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炮制后其性由凉转温,清热凉血之功消失。其功以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主。
2.2.2药物在使用不同剂量时,有也不同的作用。如:麦芽学用以治疗饮食积滞,但如大量生用则可产生回乳之功;黄连苦寒清热解毒。量大可致腹泻,但若少量运用却有健胃之功。
2.2.3不同的剂型改变,也可使药物的作用和主治发生改变。如:理中汤汤剂内服作用快而猛,用于病情重而急者;反之,若病情轻而缓,不求急效者。则可改汤为丸。再如枳实或青皮煎水口服无升压之功,但改成注射针剂,则出现了强大的升压作用。
2.2.4不同煎煮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影响,如:乌头、附子、等药物加入蜂蜜慢火久煎去其麻味后服用,则不会出现中毒反应;旋覆花蜜制后包煎,则不会出现对消化道及咽喉部的刺激作用。因此若不识药物的这种可变性,而随意运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无法避免。
2.3中草药应用时辨证不准:中药是中医辨证治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造成辨证用药水平的差异,而辨证不准。增加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初学中医的年青医师,在辨
1正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中药之“毒”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无定论,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毒”即指药物本身特性: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求食物,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如《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也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之说,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1.2“毒”指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而“毒”就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本经》记载:“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因此,《本经》中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的为害有无。而是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大凡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谓之有毒: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之无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本经》将365种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其基本依据就是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把补益气血阴阳之品视为无毒,把汗、下、祛痰、散结等攻邪为主之品看作“有毒”或“多毒”之品。1.3“毒”指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诸病源候论》日:“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在~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下均附有“大毒”、“有毒”和“有小毒”等。此后历代本草对此不断增补和修订,至明代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列有毒草类47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610041)・・成都大学校医院(610106)2010年3月10日收稿
内蒙古中医药
证方而极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或见胀就用疏导通利之药,不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见软就用补益之药,不知湿邪内困,越补越乏;遇不眠者一味安神补脑,不知气郁日久之虚烦,不管患者体质强弱。无视年龄大小,不明虚实真假,反越治越重者比比皆是。2.4中草药应用配伍不慎: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如配伍不当与西药共同使用时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甘草及其制荆和鹿茸、首乌及其制剂不能与阿斯匹林及降血糖药物合用。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穿心莲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来实现的,所以红霉素、庆大霉素与穿心莲合用能降低它的疗效;使用茵栀黄时,用维内肝、肝泰乐等药会出现风团样皮疹等等。在I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尚处于无章可循状态,极有可能会因配伍不慎,发生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业与0.9%生理盐水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u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2.5中草药炮制加工不佳:中药炮制得当则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炮制不佳则易引起中毒。中草药大多是生药,其中绝大多数必须经过特定的加工炮制,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降低其毒性或消除毒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的姜制,马兜铃的蜜制,肉豆蔻的煨制,巴豆制霜等。如不依法炮制或该炮制的不炮制,服用后难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由于炮制工艺费时费力增加成本,零售中草药的单位经常出售未经炮制的生药,交由患者自行炮制,不良反应的风险随之增加。同时,部分中药炮制企业炮制过程不当,直接导致了中药的不良反应。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故媒体上不断传来中毒反应的报道。
3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3.1纠正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错误认识:目前,部分患者或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药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定,不敢使用,甚至私自将处方中的有毒药物划去不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二是则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例如:盛行一时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抗衰老,服用“固元膏”提高免疫力等等。“是药三分毒”,因此应对非中医专业医师加强中药的宣传,告之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合理用药,而不是道听途说,乱补乱清。
3.2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治疗水平:医生的经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临证、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医师不可能包治百病,保证治愈每个患者,但却要避免由于用药的失误给病人带来痛苦。“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杀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M作为一个临床中医生,不仅要对中医学心知肚明,对中草药学也应有全面的了解,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这样才能在临证巾灵活变通,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
综上所述,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的四大法宝,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正确看待和正确运用某些中药的有毒成分,趋利避害,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l】黄俗常.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叨.河南中医,2008,(6).
【2】刘建华.有毒中草药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一附马兜铃酸肾病叨.东
南国防医药.2004.60).
【3]高学敏,等.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宋・寇宗爽.本草衍义.
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刘效军‘
关键词:中药;配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4)040-01
员将生大黄代替熟大黄用,那会使年老体弱者身体更虚。因此,中药处方调剂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药煎剂的疗效。2中药剂量不准影响疗效
一般药房调剂人员习惯于称出单味药总量后,随手分抓于各剂中,因而常常造成各剂药中剂量不均,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常用的价廉草药,以手代秤大把抓,造成剂量不准,影响疗效。比如:甘草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9克左右就有温胃养心的功能,30克以上就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柴胡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30克以上可治疗肝功能异常。升麻用3克左右在药方中有升阳举陷的功能,10克左右在药方中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见中药剂量不准,也是影响中药煎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3不遵“脚注”配方影响疗效
由于某些中药的质地、所含成份特殊或毒性大等原因,不宜与其他药同时、同锅、同药煎煮,所以在煎煮时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脚注。对龙牡、薄荷之类的煎煮要求一般不会忽视,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捣碎用的不捣碎的现象很常见,如火麻仁、杏仁、桃仁等。石斛先煎、鱼腥草后下都应另包却放群药中同煎,使前者有效成份煎不出,后者失散挥发油,降低了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房调剂人员在处方配剂时不认真负责,往往会导致中药临床疗效降低的因素。所以中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配剂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制,只有医药默契配合,才能使中医中药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服务
传统的中医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目前不少中医苦于临床用药不能奏效,除了因中药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等因素影响中药质量外,尚与中药调剂人员如何配制中药处方有关,现分析报告如下。1不注意药名前缀影响疗效
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而作用也不同。临床中经常遇到有部分药房调剂人员不注意药名前缀,从而使开出的处方达不到预期疗效。如菊花有杭菊花、滁菊花之分,杭菊花是指杭州所产的菊花,药性偏于疏散风热;而安徽滁州所产的滁菊花,药性偏于平肝明目。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之分,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药性偏于祛风止痛;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药性偏于利水退肿。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川牛膝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药性偏于活血祛瘀;怀牛膝主产于河南,药性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另外,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不同的炮制程度,对中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疗效,如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就显示出不同的治疗作用。生大黄攻积泻下猛烈,用于正盛邪实证;熟大黄泻下、清热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醋大黄擅人肝破血,泻血分实热,用于实热壅于血分之经闭;大黄炭泻下力极弱而止血力极强,用于肠中积热,大便下血;酒大黄可驱上部火邪下行,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牙痛。故对体实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生大黄,而对于年老、体弱者用泻下剂时应用熟大黄。如果调剂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中药房(017000)2010年3月24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