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三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历史上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情景,它一直被看作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对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得吐蕃与唐“合同为一家”

C.唐朝加强了对吐蕃的管辖

D.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A、B两项反映的是唐与吐蕃会盟的积极作用;而加强对吐蕃管辖应是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当时吐蕃是与唐朝并立的民族政权,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书籍,还有工匠、种子、农具等,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答案:D

2.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胡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其中饮茶之风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盛行,而甘薯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因此②③都不符合。排除带有②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C

3.(2010·试题调研)史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C.回纥衰落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应注意材料中的“筑宫殿”“粉黛文绣”和“虏俗亦坏”的实质是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

答案:B

4.(2010·改编)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下面理解正确

的是( )

A.唐朝时“胡”人很多

B.“胡”指非汉族,如波斯胡人

C.唐代皇帝对胡风没有限制

D.“胡”是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内迁”

答案:B

5.(2010·试题调研)下图为一幅时政漫画《千年一叹》,图中的公主感慨道:“想当年我来和

亲,整整走了三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仔细观察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中的公主应该是王昭君

B.“想当年”指的是唐朝

C.公主来和亲表明当时西藏已成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

D.人们“方便多了”的原因是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建成

答案:B

6.对唐太宗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后人持有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 )

A.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B.抵御了少数民族劫掠

C.开始了对东突厥有效管辖

D.扩大了唐王朝的疆域

解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任命当地的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政策开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答案:A

7.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

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答案:D

8.据史书记载,唐朝时的一个民族政权“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

以居。……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这段史料说明的情况是( )

A.回纥发展农业

C.渤海全盛时期

答案:C

9.“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

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正确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C.②③ B.①②③ D.③④ B.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D.东突厥的文明进步

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的含义可知③正确。

答案:A

10.唐朝陈陶的《陇西行》诗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对其理解

准确的是( )

A.昭君出塞密切了内地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B.通过和亲,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D.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B。原因是对唐朝时期唐与吐蕃的关系认识模糊。误认为唐朝与吐蕃是中央与地方、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唐朝与吐蕃地位是平等的,不是宗蕃关系,因此不能说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的管理,并且在本题中B与题目材料内容不符。从题目诗中“一半胡风似汉家”强调的应是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C

11.(2010·改编)《日本国史略》记载:“阿倍仲麻吕……从遣唐使西游,为留学生……性聪

敏,好读书,唐玄宗爱其才而厚遇之,于是更姓名为晁衡,遂入仕于唐,官至秘书监。”下面表述和材料无关的是( )

A.唐朝政府任用外国人做官

B.中日两国友好交往

C.中华文明促使日本大化改新

D.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

答案:C

12.(四川宜宾)在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越窑产的瓷器,中国唐墓出土的文

物中也包括非洲黑人陶俑。这表明( )

①中非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②唐朝丝绸之路已远达非洲 ③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④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身毒„„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

材料三 中印两国人民在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文化,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历史,中印两国人民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伴而行、命运与共。

——胡锦涛2006年11月22日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

材料四 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世界文明古国近二十年来选择了两条各不相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它们是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两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两个农业大国都希望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摆脱贫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引擎。

——中国金融网《美专家谈中印经济发展特色》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记载了什么历史事实?反映了什么深层次问题?

(3)试举出近代中印两国人民“结伴而行、命运与共”的三则事例。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中印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相关记载。

(2)材料二记述了唐朝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说明唐朝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

(3)亚洲革命风暴时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互支援;辛亥革命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标志着亚洲的觉醒:二战后中印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任选三则即可)

(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14.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读下列各俑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1)从图一中反映了秦朝文化的什么特点?由此你还联想到哪些有关秦朝兴亡的历史信息?

(2)唐朝时与吐蕃密切交往,吐蕃文化习俗渗入中原,图二反映的这种唐朝女子流行的帽子,是受吐蕃皮帽样式的影响,刘史言曾用“织成蕃帽虚顶尖”的诗句描绘了这一现象。请写出三件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3)图三和图四,分别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答案:(1)特点:气势恢弘。兴亡:以战争灭六国,实现统一。秦朝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朝。

(2)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长庆会盟。

(3)唐朝对外联系已远达非洲。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宋朝时海上交通的发展。

第三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历史上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情景,它一直被看作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对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得吐蕃与唐“合同为一家”

C.唐朝加强了对吐蕃的管辖

D.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A、B两项反映的是唐与吐蕃会盟的积极作用;而加强对吐蕃管辖应是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当时吐蕃是与唐朝并立的民族政权,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书籍,还有工匠、种子、农具等,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答案:D

2.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胡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其中饮茶之风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盛行,而甘薯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因此②③都不符合。排除带有②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C

3.(2010·试题调研)史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C.回纥衰落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应注意材料中的“筑宫殿”“粉黛文绣”和“虏俗亦坏”的实质是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

答案:B

4.(2010·改编)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下面理解正确

的是( )

A.唐朝时“胡”人很多

B.“胡”指非汉族,如波斯胡人

C.唐代皇帝对胡风没有限制

D.“胡”是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内迁”

答案:B

5.(2010·试题调研)下图为一幅时政漫画《千年一叹》,图中的公主感慨道:“想当年我来和

亲,整整走了三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仔细观察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中的公主应该是王昭君

B.“想当年”指的是唐朝

C.公主来和亲表明当时西藏已成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

D.人们“方便多了”的原因是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建成

答案:B

6.对唐太宗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后人持有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 )

A.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B.抵御了少数民族劫掠

C.开始了对东突厥有效管辖

D.扩大了唐王朝的疆域

解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任命当地的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政策开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答案:A

7.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

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答案:D

8.据史书记载,唐朝时的一个民族政权“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

以居。……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这段史料说明的情况是( )

A.回纥发展农业

C.渤海全盛时期

答案:C

9.“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

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正确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C.②③ B.①②③ D.③④ B.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D.东突厥的文明进步

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的含义可知③正确。

答案:A

10.唐朝陈陶的《陇西行》诗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对其理解

准确的是( )

A.昭君出塞密切了内地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B.通过和亲,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D.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B。原因是对唐朝时期唐与吐蕃的关系认识模糊。误认为唐朝与吐蕃是中央与地方、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唐朝与吐蕃地位是平等的,不是宗蕃关系,因此不能说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的管理,并且在本题中B与题目材料内容不符。从题目诗中“一半胡风似汉家”强调的应是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C

11.(2010·改编)《日本国史略》记载:“阿倍仲麻吕……从遣唐使西游,为留学生……性聪

敏,好读书,唐玄宗爱其才而厚遇之,于是更姓名为晁衡,遂入仕于唐,官至秘书监。”下面表述和材料无关的是( )

A.唐朝政府任用外国人做官

B.中日两国友好交往

C.中华文明促使日本大化改新

D.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

答案:C

12.(四川宜宾)在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越窑产的瓷器,中国唐墓出土的文

物中也包括非洲黑人陶俑。这表明( )

①中非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②唐朝丝绸之路已远达非洲 ③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④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身毒„„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

材料三 中印两国人民在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文化,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历史,中印两国人民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伴而行、命运与共。

——胡锦涛2006年11月22日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

材料四 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世界文明古国近二十年来选择了两条各不相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它们是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两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两个农业大国都希望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摆脱贫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引擎。

——中国金融网《美专家谈中印经济发展特色》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记载了什么历史事实?反映了什么深层次问题?

(3)试举出近代中印两国人民“结伴而行、命运与共”的三则事例。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中印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相关记载。

(2)材料二记述了唐朝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说明唐朝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

(3)亚洲革命风暴时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互支援;辛亥革命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标志着亚洲的觉醒:二战后中印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任选三则即可)

(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14.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读下列各俑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1)从图一中反映了秦朝文化的什么特点?由此你还联想到哪些有关秦朝兴亡的历史信息?

(2)唐朝时与吐蕃密切交往,吐蕃文化习俗渗入中原,图二反映的这种唐朝女子流行的帽子,是受吐蕃皮帽样式的影响,刘史言曾用“织成蕃帽虚顶尖”的诗句描绘了这一现象。请写出三件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3)图三和图四,分别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答案:(1)特点:气势恢弘。兴亡:以战争灭六国,实现统一。秦朝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秦朝。

(2)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长庆会盟。

(3)唐朝对外联系已远达非洲。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宋朝时海上交通的发展。


相关内容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2012春季学期七年级下册 历 史 教 案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 南北起止及中 ...

  • 张艳苓-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和反思
  • 第4课 一.课程内容标准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4 课的教 学内容.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 键作用.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 ...

  •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 ...

  •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韩雅洁,王羽霏编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特征:繁荣与开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的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南北归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继西晋以后,南北重归统一. 3.统一意义: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 ...

  • 初一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初一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 ...

  • 第6课_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 课题 知 识 能 力 品 德教 学 目 标教 材 分 析重 点 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 以及它与当 难 今的开放的区别 点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遣唐使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 :唐 日本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佛 经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唐 天竺 玄奘西游 ...

  • 七年级下学期135班历史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学期135班历史教学计划 坪塘镇白泉学校 李莉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35班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只有少数同学 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算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 成绩有更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 ...

  •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
  • 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课时重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 经济发展的表现 儒学复兴 [难点] 三生六部制的内容以及作用 儒学复兴的原因 授课过程: [阶段综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 ...

  • 中国古代史专题
  •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