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射礼"指的是射箭吗?

先秦社会是一个宗族礼法社会,中国很多礼仪都滥觞于这一时期,射礼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有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讲的是贵族青年需要修习的六种技艺。其中的“射”,自然指的就是射箭了。先秦时代去古未远,尚武之风浓烈,而先秦时期的贵族是当时战争的主力,射箭自然是必备的技能。而射礼,是对这一活动的礼仪化、规范化,所以射礼跟射箭还是有关系的。

然而,一个行动既然称之为“礼”,就一定会附加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所以“射礼”既然能成为一种“礼”,就不仅仅局限于射箭本身。射礼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在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

(一)有宗教性质的射礼

射礼起源不详,可能出现的时间甚早。但摆脱宗教成分的射礼,要到西周时期了。故西周之前的射礼,都是带有宗教性质的。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王室和贵族常常聚集起来举行射礼。射礼往往在水泽原野处进行,水畔建有与习射有关的建筑,并连天累日的举行射箭比赛,射的对象不是固定的箭靶,更不是什么“壶”,而是奔跑跳跃的虎豹熊罴。比赛结束之后,以是否射获猎物、是否没有不中的箭矢为标准来颁奖受功。

在比赛结束之后,还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这样的形式,“射礼”就把修武备的军事性质和慎终追远的宗教性质结合了起来。

(二)西周以后的射礼

商人重鬼,周人重文。殷周鼎革之后,很多具有宗教性质的礼仪都褪去了神秘色彩,射礼也不例外。西周早期的射礼,虽然还是存留了射箭比赛的内容,但已经和商代以猎物为“射”的对象有了不同,设置了专门的箭靶,以射中箭靶的次数决定冠军的归属。

记录射中次数的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以筹来统计。冠军的奖品,从传世金文柞伯簋铭文来看,既有纯金做的扳指,也有用来铸造纪念礼器的青铜。比赛之后,会举行酒会,有献酒与罚酒两个环节。而商代射礼的一部分--祭祖仪式,则被取消。

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周人尚文的气质在射礼中进一步凸显。射礼变得更加繁琐,比赛的性质有所消退,礼的性质愈加浓厚。“射”分为三轮,即古书中讲的三番射。这三轮射箭中,各种叩拜、作揖都被规定的很细,射礼变成了非常程式化的礼仪。其中,第三轮射箭还必须在钟鼓奏出的音乐声中进行,不按音乐节拍射出的箭则不能算入比赛结果。

与商朝射礼只在高层进行不同,西周创设了“乡射”制度,将射礼推广到基层。升降揖让等等礼节浸润下的射礼,还兼具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射礼中蕴含的仁爱思想,被后世的经学家很好的阐发了。《谷粱传集解》中说:“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这和当今体育比赛的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倒有几分神似。《射义》上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周代射礼所体现的礼制精神,和克己尽心的儒家精神也多有渊源联系。

战国秦汉以降,射礼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由它演变而来的、与它性质类似但娱乐性更强的投壶取代了它的地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汉民族尚武精神的式微。

参考文献:

宋镇豪:《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1期。

《礼记正义.卷六十二》射义第四十六

射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按照一定的仪节规程,举行的弓矢竞射礼和举行仪式的象征性的射箭礼仪。它包括射牲、射余获、射侯、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学射、军中射礼、巫术性射礼利由射礼衍生而来的投壶礼等。既然是礼仪,就有一定的显示身份地位的含义,所以最初的射礼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社会等级结构,不过随着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到来,射礼就逐渐转变成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种规则。

西周时期是古代射礼最为盛行的时代。射礼是贵族必须掌握的礼仪技能。其性质与目的或为巫术诅咒,或为军事训练,或为人才选拔,或为德行考察,或为笼络感情。其特点是种类多、规格高、场面宏大、仪节内容逐渐繁琐;射礼礼仪已完全程式化与制度化。不仅竞射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在举行程序与时间上也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与制度;而且射礼的政治目的非常强,宾射礼和燕射礼的娱乐性也日益加重。

《礼记·射义》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又记载曰:"射者,仁之道也。射者,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所以说,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射礼中有大量的华夏文明精华积淀,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

先秦社会是一个宗族礼法社会,中国很多礼仪都滥觞于这一时期,射礼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有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讲的是贵族青年需要修习的六种技艺。其中的“射”,自然指的就是射箭了。先秦时代去古未远,尚武之风浓烈,而先秦时期的贵族是当时战争的主力,射箭自然是必备的技能。而射礼,是对这一活动的礼仪化、规范化,所以射礼跟射箭还是有关系的。

然而,一个行动既然称之为“礼”,就一定会附加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所以“射礼”既然能成为一种“礼”,就不仅仅局限于射箭本身。射礼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在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

(一)有宗教性质的射礼

射礼起源不详,可能出现的时间甚早。但摆脱宗教成分的射礼,要到西周时期了。故西周之前的射礼,都是带有宗教性质的。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王室和贵族常常聚集起来举行射礼。射礼往往在水泽原野处进行,水畔建有与习射有关的建筑,并连天累日的举行射箭比赛,射的对象不是固定的箭靶,更不是什么“壶”,而是奔跑跳跃的虎豹熊罴。比赛结束之后,以是否射获猎物、是否没有不中的箭矢为标准来颁奖受功。

在比赛结束之后,还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这样的形式,“射礼”就把修武备的军事性质和慎终追远的宗教性质结合了起来。

(二)西周以后的射礼

商人重鬼,周人重文。殷周鼎革之后,很多具有宗教性质的礼仪都褪去了神秘色彩,射礼也不例外。西周早期的射礼,虽然还是存留了射箭比赛的内容,但已经和商代以猎物为“射”的对象有了不同,设置了专门的箭靶,以射中箭靶的次数决定冠军的归属。

记录射中次数的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以筹来统计。冠军的奖品,从传世金文柞伯簋铭文来看,既有纯金做的扳指,也有用来铸造纪念礼器的青铜。比赛之后,会举行酒会,有献酒与罚酒两个环节。而商代射礼的一部分--祭祖仪式,则被取消。

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周人尚文的气质在射礼中进一步凸显。射礼变得更加繁琐,比赛的性质有所消退,礼的性质愈加浓厚。“射”分为三轮,即古书中讲的三番射。这三轮射箭中,各种叩拜、作揖都被规定的很细,射礼变成了非常程式化的礼仪。其中,第三轮射箭还必须在钟鼓奏出的音乐声中进行,不按音乐节拍射出的箭则不能算入比赛结果。

与商朝射礼只在高层进行不同,西周创设了“乡射”制度,将射礼推广到基层。升降揖让等等礼节浸润下的射礼,还兼具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射礼中蕴含的仁爱思想,被后世的经学家很好的阐发了。《谷粱传集解》中说:“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这和当今体育比赛的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倒有几分神似。《射义》上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周代射礼所体现的礼制精神,和克己尽心的儒家精神也多有渊源联系。

战国秦汉以降,射礼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由它演变而来的、与它性质类似但娱乐性更强的投壶取代了它的地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汉民族尚武精神的式微。

参考文献:

宋镇豪:《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1期。

《礼记正义.卷六十二》射义第四十六

射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按照一定的仪节规程,举行的弓矢竞射礼和举行仪式的象征性的射箭礼仪。它包括射牲、射余获、射侯、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学射、军中射礼、巫术性射礼利由射礼衍生而来的投壶礼等。既然是礼仪,就有一定的显示身份地位的含义,所以最初的射礼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社会等级结构,不过随着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到来,射礼就逐渐转变成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种规则。

西周时期是古代射礼最为盛行的时代。射礼是贵族必须掌握的礼仪技能。其性质与目的或为巫术诅咒,或为军事训练,或为人才选拔,或为德行考察,或为笼络感情。其特点是种类多、规格高、场面宏大、仪节内容逐渐繁琐;射礼礼仪已完全程式化与制度化。不仅竞射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在举行程序与时间上也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与制度;而且射礼的政治目的非常强,宾射礼和燕射礼的娱乐性也日益加重。

《礼记·射义》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又记载曰:"射者,仁之道也。射者,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所以说,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射礼中有大量的华夏文明精华积淀,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


相关内容

  • 浅谈蒙古族射箭运动及其文化价值_锋晖
  • 2014年第4期 西部蒙古论坛 №.20144. rnaloftheWesternMonanStudiesouoli Jg 浅谈蒙古族射箭运动及其文化价值 锋 晖*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乌鲁木齐 805430 [内容提要]"射"是蒙古文化中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蒙古 ...

  • 从[战国策]看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学记载
  • 摘要:<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编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生活情境进行了生动地记载,对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人文社会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本文将以<战国策>的文学记录为基本载体,对其中的武术文学描写进行解读,加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世界的了解. 关键词:< ...

  • [孟子]故事
  • <孟子>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 ...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学习体会 三岔中心校 邓庆忠 上课的标准 一堂课是否上得好,是否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就要看是否符合三条标准. 1.以学生为主. "课标"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看学生的活动是否活跃 ...

  •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生1:更羸是射手. 生2:更羸是猎手. 生3:更羸是能手.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 ...

  • 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 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导语: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而很少知道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及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同样描 ...

  • 孔子家语第七卷内容解析
  • 孔子家语 卷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原文] 孔子观于乡射①,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②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③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 ...

  • [优秀作文]观锡伯民俗风情园
  • 观锡伯民俗风情园 去年暑假,我和姑姑一家一起来到锡伯民俗风情园游玩. 民俗风情园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西六公里处,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一下车,我们就兴致勃勃地来到风情园入口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具有锡伯族建筑风格的景区大门,大门和围墙是仿古城墙建造的,上面配有锡伯族猎手射箭和舞蹈的浮雕图案. ...

  •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 第30卷第15期 2015年8月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Vol.30 No.15 Aug.201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王福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30) 摘 要:李广将箭误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