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堂实录

一、扣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师:(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歌吗?它的歌名叫《为了谁》,歌颂那些平凡而又不平 凡的人们。在咱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学生齐答)老汉!可是,课文的题目却是—— 生:(齐读课题)桥!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注意,课后有这样一个学习提示——

(大屏幕出示,指名一生读)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师: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拿起笔,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句子)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你想用哪个字? 生:狂。

生:猛。

生:大。

师:是啊!大、猛、狂!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大屏幕出示)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三个语句。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哪一个语句中有着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个!像泼。像倒。

师: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雨下得很猛。

生:感觉很急。

师:大、猛、急,这感觉绝对是,肯定是,但不仅仅是,咱们再来读读,看有怎样的感觉?

(生朗读,语势比较平缓)

师:读得再有力些!

(生语气开始加重)

师: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全班一起来。

(生齐读,语调短促而有气势)

师:短而有力,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这种表达特色!再看第二句,有四个分句,咱们换一种方式读。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前面三个分句,最后一个分句,全班一起读。

(生按教师的分配读句子,但声音较小)

师:你说说,什么感觉?

生:没有力度,没有读出山洪的狂。

师:没有把洪水咄咄逼人的气势读出来。问题出在哪儿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音乐力度记号:渐强号和渐弱号)

师:如果让你选一种符号用到这句话的朗读中,你选哪一种符号呢? 生:(异口同声)渐强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山洪越来越凶猛,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生:因为情况越来越危急,危险离人们越来越近。

师:同学们真聪明!咱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试试!(教师用手势指挥学生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第三个语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来发现吧! 生: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是不是说它跳着优美的舞蹈?

生:不是。是形容水势非常的猛,水在来回地波动,像在跳舞一样。 师:你读出了一种形象,这跳的是一曲什么舞?

生:我觉得跳的是剥夺人们生命的死亡之舞。

师:是的,我们仿佛已经闻到了一股死亡的气息。同学们,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吗?

生:(朗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朗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朗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请看——

(大屏幕出示这几个语句)

师:跳舞、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很美好,好像在和人们怎么样? 生:好像在和人们一起玩耍。

生:好像在和人们玩着死亡的游戏。

师:可是,咱们再细读,你还觉得它是在玩耍,在游戏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恐怖。

生:它随意地摆布着人们的生命。

师:生命在它的手上简直成了儿戏。恐怖,可怕,令人胆战心惊!

师: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表达特色吗?这叫用美好来写洪魔的恐怖!谁能把这种恐怖的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朗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我听出了你的感情,不过,老师给你个建议,如果在“逼近”这个词前面稍作停顿,“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看看有什么感觉?大家一起读。

(生按教师指点的方式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洪水在渐渐逼近。

生:死亡离人们越来越近了。

师:是啊!这就叫读书的味道!谁读第三句?

生:(朗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此时此刻,洪水舔着人们的腰,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觉越来越紧张了。

师:把这种感觉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

(生再读此句)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生:(朗读,每个字都读得很重)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老师再教你一招,咱们读书啊,不一定都得重读,有时候,咱们可以用轻声来强调。你把“爬”字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按要求读,效果很好)

师:听到了吗?轻声也是一种强调。此刻,她用轻声表达的是对老汉的那份担忧,那份牵挂。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

二、抓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师:此时,洪魔的恐怖笼罩着整个山村,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10段,画出描写村民表现的关键词语。 (生边读边画后,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师: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哪些词语又是表现老汉的?请大家也在第3~10自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说你的思考和发现吗?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读出老汉的镇定。

师:加上这些词语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你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了,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的目光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吗?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说:“大家一定不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现在老师要把掌声送给她!第一,她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她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就叫会读书。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

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

师:老师要和你握手。因为你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啊!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思考,现在,我们再来对比着读。左边的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的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左)左拥右挤。

师:读得快点儿,再来——(生再读)

生:(右)站着。

师:要站得稳一点儿——(生再读)

生:(左)疯了似的。

师:此时已没有理智了!(生再读)

生:(右)盯着。

师:目光里透着威严,再读——(生再读)

生:(右)像一座山。

师:要读得像山一样镇定——(生再读)

„„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课件播放:汹涌的洪水。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教师指导学生在洪水的汹涌声中读句子,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

师: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它的重要性了吗? (生沉默)

师:想想,为什么首先要强调桥窄?

生: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导致桥毁人亡。

生:第三句也很重要。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 师:你们能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三、寻亲情,走进人物内心

师:(出示课文插图)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

(生观看)

师:(指着老汉的儿子)他是谁?

生:老汉的儿子。

师:(板书:儿子)老汉在干吗?

生: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明知故问)难道老汉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吗?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感情吗?

生:不是。

师:当只剩下两个人没过桥时,儿子让父亲先过桥,老汉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一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老汉对儿子有情还是无情?

生:有情!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这样凶巴巴的,还算有情?

生:桥在发抖了,没时间多说了!

生:此刻必须争分夺秒,才可以让儿子脱险。

师:是的。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生朗读此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你读——

(另一生朗读此句)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第三位学生朗读此句。三位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激昂)

师:从这一 “吼”、这一“推”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哦?那我就不明白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朗读此句)

师:那老汉的这一“揪”,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大屏幕出示)

无情?有情?

生:因为老汉已经发出了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儿子是个党员,为了保证队伍能有序撤离,老汉必须忍痛揪出儿子。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

师:好一句“把爱深深藏在心里”,你几乎触摸到一位父亲的心啊! 生: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百姓的安危。

生:老汉是舍小家,顾大家。

师:是啊!道是无情却有情!

四、留深情,感受“桥”之内涵

师:(语气缓慢凝重)五天以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

生(含泪):不要。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的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生: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起的生命之桥! 师:是的,它已经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请大家再读课题——

生:(齐读)桥!

(伴随歌曲《为了谁》,课件播放抗震救灾的画面,教师出示作业:选取一幅生活中的感人画面,用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一、扣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师:(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歌吗?它的歌名叫《为了谁》,歌颂那些平凡而又不平 凡的人们。在咱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学生齐答)老汉!可是,课文的题目却是—— 生:(齐读课题)桥!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注意,课后有这样一个学习提示——

(大屏幕出示,指名一生读)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师: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拿起笔,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句子)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你想用哪个字? 生:狂。

生:猛。

生:大。

师:是啊!大、猛、狂!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大屏幕出示)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三个语句。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哪一个语句中有着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个!像泼。像倒。

师: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雨下得很猛。

生:感觉很急。

师:大、猛、急,这感觉绝对是,肯定是,但不仅仅是,咱们再来读读,看有怎样的感觉?

(生朗读,语势比较平缓)

师:读得再有力些!

(生语气开始加重)

师: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全班一起来。

(生齐读,语调短促而有气势)

师:短而有力,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这种表达特色!再看第二句,有四个分句,咱们换一种方式读。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前面三个分句,最后一个分句,全班一起读。

(生按教师的分配读句子,但声音较小)

师:你说说,什么感觉?

生:没有力度,没有读出山洪的狂。

师:没有把洪水咄咄逼人的气势读出来。问题出在哪儿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音乐力度记号:渐强号和渐弱号)

师:如果让你选一种符号用到这句话的朗读中,你选哪一种符号呢? 生:(异口同声)渐强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山洪越来越凶猛,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生:因为情况越来越危急,危险离人们越来越近。

师:同学们真聪明!咱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试试!(教师用手势指挥学生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第三个语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来发现吧! 生: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是不是说它跳着优美的舞蹈?

生:不是。是形容水势非常的猛,水在来回地波动,像在跳舞一样。 师:你读出了一种形象,这跳的是一曲什么舞?

生:我觉得跳的是剥夺人们生命的死亡之舞。

师:是的,我们仿佛已经闻到了一股死亡的气息。同学们,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吗?

生:(朗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朗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朗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请看——

(大屏幕出示这几个语句)

师:跳舞、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很美好,好像在和人们怎么样? 生:好像在和人们一起玩耍。

生:好像在和人们玩着死亡的游戏。

师:可是,咱们再细读,你还觉得它是在玩耍,在游戏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恐怖。

生:它随意地摆布着人们的生命。

师:生命在它的手上简直成了儿戏。恐怖,可怕,令人胆战心惊!

师: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表达特色吗?这叫用美好来写洪魔的恐怖!谁能把这种恐怖的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朗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我听出了你的感情,不过,老师给你个建议,如果在“逼近”这个词前面稍作停顿,“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看看有什么感觉?大家一起读。

(生按教师指点的方式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洪水在渐渐逼近。

生:死亡离人们越来越近了。

师:是啊!这就叫读书的味道!谁读第三句?

生:(朗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此时此刻,洪水舔着人们的腰,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觉越来越紧张了。

师:把这种感觉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

(生再读此句)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生:(朗读,每个字都读得很重)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老师再教你一招,咱们读书啊,不一定都得重读,有时候,咱们可以用轻声来强调。你把“爬”字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按要求读,效果很好)

师:听到了吗?轻声也是一种强调。此刻,她用轻声表达的是对老汉的那份担忧,那份牵挂。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

二、抓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师:此时,洪魔的恐怖笼罩着整个山村,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10段,画出描写村民表现的关键词语。 (生边读边画后,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师: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哪些词语又是表现老汉的?请大家也在第3~10自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说你的思考和发现吗?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读出老汉的镇定。

师:加上这些词语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你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了,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的目光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吗?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说:“大家一定不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现在老师要把掌声送给她!第一,她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她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就叫会读书。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

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

师:老师要和你握手。因为你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啊!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思考,现在,我们再来对比着读。左边的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的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左)左拥右挤。

师:读得快点儿,再来——(生再读)

生:(右)站着。

师:要站得稳一点儿——(生再读)

生:(左)疯了似的。

师:此时已没有理智了!(生再读)

生:(右)盯着。

师:目光里透着威严,再读——(生再读)

生:(右)像一座山。

师:要读得像山一样镇定——(生再读)

„„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课件播放:汹涌的洪水。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教师指导学生在洪水的汹涌声中读句子,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

师: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它的重要性了吗? (生沉默)

师:想想,为什么首先要强调桥窄?

生: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导致桥毁人亡。

生:第三句也很重要。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 师:你们能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三、寻亲情,走进人物内心

师:(出示课文插图)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

(生观看)

师:(指着老汉的儿子)他是谁?

生:老汉的儿子。

师:(板书:儿子)老汉在干吗?

生: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明知故问)难道老汉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吗?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感情吗?

生:不是。

师:当只剩下两个人没过桥时,儿子让父亲先过桥,老汉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一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老汉对儿子有情还是无情?

生:有情!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这样凶巴巴的,还算有情?

生:桥在发抖了,没时间多说了!

生:此刻必须争分夺秒,才可以让儿子脱险。

师:是的。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生朗读此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你读——

(另一生朗读此句)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第三位学生朗读此句。三位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激昂)

师:从这一 “吼”、这一“推”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哦?那我就不明白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朗读此句)

师:那老汉的这一“揪”,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大屏幕出示)

无情?有情?

生:因为老汉已经发出了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儿子是个党员,为了保证队伍能有序撤离,老汉必须忍痛揪出儿子。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

师:好一句“把爱深深藏在心里”,你几乎触摸到一位父亲的心啊! 生: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百姓的安危。

生:老汉是舍小家,顾大家。

师:是啊!道是无情却有情!

四、留深情,感受“桥”之内涵

师:(语气缓慢凝重)五天以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

生(含泪):不要。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的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生: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起的生命之桥! 师:是的,它已经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请大家再读课题——

生:(齐读)桥!

(伴随歌曲《为了谁》,课件播放抗震救灾的画面,教师出示作业:选取一幅生活中的感人画面,用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开心网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百 ...

  •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王君篇)
  • 王君,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重庆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150 多篇,近 10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推荐为封面人物.头版人物.曾应邀 ...

  •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的封面赫然油印着华老师的几张课堂实录照片,看起来并不魁梧还有点消瘦的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那双明亮而深邃的小眼睛仿佛对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老师说:"跟我来吧,我传你课堂真经!"这本将近30 ...

  • 研读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有感(陶有杏)
  • 研读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有感 龙街中学 陶有杏 在仔细研读了钱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之后,我深受启发.以前我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主要侧重的是字.词.句和文意的基本把握,只要上文言文,课堂气氛就一片沉寂,学生都感觉非常的枯燥乏味.而钱先生所上的这篇 ...

  • 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课堂实录看教学对话
  • 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课堂实录看教学对话 [关键词]课堂实录教学对话 观察目的:授课教师林凡工作6年,已经进行过高中教学的大循环.我们对她进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她向骨干教师转化.因此,既要发现她课堂的不足,进行矫正性观察:又要注意捕捉她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利于她教学风格的形成. 观察 ...

  • 浅入或能深出_浅读则难深入_评_将进酒_课堂实录_郭惠宇
  •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3月 着好的生成.诗的语言简约凝练,诗的意境含蓄蕴藉,品味诗歌需要慢慢"浸泡".教师用竞聘"摄影家"的方式,把音乐引进课堂,把摄影引进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用绘画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诗意的心灵感知作品,欣赏作品,演绎出一段段荡人 ...

  • [黄山奇石]课堂实录
  • [<黄山奇石>课堂实录] <黄山奇石>课堂实录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二小管建刚执教预设目标:1.随文学习生字及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新词的意义,<黄山奇石>课堂实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 ...

  • 一师一优课技术标准
  •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 "优课"技术标准 一.作品包制作技术标准 (一)作品包定义及规范 在本活 动中,教师展示.交流的基本单元为一个"作品包".作品包须设为一个独立文件夹,由一个课堂教学视频及相关文件组成. ...

  •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观后评析
  • 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观后评析 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读完 ...

  • 窗前的气球课堂实录
  • [窗前的气球课堂实录] 课前师生一起唱<歌声与微笑> 师:带着你的微笑,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看) 齐读课题 师:窗前的气球想看吗?那就打开课文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如果小伙伴读得好,你怎么办?(生:称赞他)如果他读得不好呢?(生:帮助他) 再读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会读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