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专访肖淑红教授|体育产业相关问题杂谈
前言
2015年或被称为竞技大年、产业元年、路跑热年,而2016年则无疑是一个体育大年。在2016年已经过去的这几个月,我们看到体育产业依然资本涌动,“热”力无限,各大公司动作频发,这样的现象究竟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目前做体育产业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呢?带着这些问题,体育商业评论专访了北京体育大学肖淑红教授。肖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采访如下:
小编
肖教授,2016年过去的这几个月,整个体育产业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体育市场主体异常活跃,关于各种“热” 您是怎么看的呢?这说明大家对于体育产业市场的热情高涨,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在某些方面,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某些方面也可能供给不足。从整个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角度来说,政府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指导和调控,借助目前国家倡导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初期,着力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设计和优化,防患于未然。对于各个市场主体而言,哪家体育公司能够做到同样的事情,也就是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比别家的成本低,你就为别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你就能够成功。
肖教授
小编
那您认为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应如何平衡技术和商业模式呢?大家都在讨论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体育产业应该怎么做,都讨论一年了,每次总会提到人才问题,只要提到,大家基本锁定在管理层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也看到体育商学院、体育MBA应运而生了。碰巧前天我听了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一场专题讲座:中国离橄榄形社会还有多远。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了橄榄形社会。李强教授用了ISEI(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工具),研究了近10年的变化发现:技术型工人比例在下降,下降比例达1.4%,表明我们社会上的匠人越来越少,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基数大的国家来说,下降1.4%已经很多了。另外,白领(营销、办事人员)增加了10.44%,这又表明,全社会都不在做产品研发,都在做营销。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想采用《老炮儿》里的观点:一码是一码。我并不否认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一部车的两个车轮,哪个都不能偏废。当某一个发展阶段过分偏重一个方面的时候,就容易翻车。因此说两个都很重要。从李强教授的数据看,整个中国社会,更重视造名,而忽视造实。大家隐约都体会到了,所以大家最近总在提匠人精神,因为缺少所以提。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您作为一个体育产业管理领域的教授,本应该特别倡导大家重视管理,为什么又让大家重视技术呢?正是因为对管理的深度研究,所以才觉得应该更加重视技术。技术才能让管理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技术,管理就是虚的,但如果只重视技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酒香还怕巷子深呢。所以双方不能偏废。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上周媒体热议了一件事——关于华为轮值CEO评述了乐视的模式,华为轮值CEO说乐视商业模式是哗众取宠,之后又有网络评论人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低级的,关于这一点,您作为国际价值工程学会注册价值管理专家有什么看法呢?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华为大可不必这么蔑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华为是做硬件的,很重视技术的创新,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不能用低和高来讨论,有很多例证:比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时候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说过,美国在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的就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课本中很多管理理论都是源自于美国各个实业界的实践总结。日本萧条时重振经济也是靠商业模式,是靠管理创新带来经济腾飞的国家,他们曾经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价值工程合并在一起,成立了VIQ推进室,通过管理的创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所以决不能忽视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力量。还要提到很有趣的一点,我认为华为既然说了这件事,就说明华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乐视已经动了自己的奶酪,但是我觉得,目前为止,乐视的模式对华为并不构成什么威胁。
肖教授
小编
那肖教授您对乐视目前所采取的模式持什么样的看法呢?乐视的商业模式在逐渐明朗和清晰的过程中,从前期的一系列商业行为看,乐视在不断巩固他的整条产业链的关键价值点,还在做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乐视的“生态414硬件免费日”,这个举动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打破原来的行业惯例。买会员身份送硬件这个动作,其实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买了会员身份送了硬件,还是买了硬件送了会员身份。据说当天乐视全生态总销售额突破23.6亿元,其中会员总销售额突破20.2亿元,这个实际上是顺应了大众的消费习惯、符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在中国,版权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因此对中国人来说,相比之下硬件的附加价值更大,他们的营销方式切中了大众的要害。现在看来,乐视之前大量购买版权的举动就可以理解了:主要是为了形成寡头垄断,因为只有实现了寡头垄断,才能实现414的模式。大众的消费变成了想看就要进入他的平台,只有寡头垄断出现才能带动硬件,这就是他们价值链的重构,也就是乐视一直在讲的生态圈的构建。正如乐视老板贾跃亭讲的,他们正在形成开放的闭环结构。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那体育产业方向性的东西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技术和管理并重,并且发展的前提是要先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什么是产品研发呢,产品研发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这就又回到了价值创新上。产品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先提升到价值创新的层面上,再谈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之前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倡导“去产能”,弥补高品质功能不足的问题,这就是从产品研发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处在体育产业初级阶段上,首先就是产业定位要清楚,企业定位也要清楚,其实就是功能定位,到底提供什么。我现在在带领团队对众多体育企业进行分析,在研讨过程中,很多成员收集相关企业商业行为时都发现,还存在很多有产业无产品的状况,大家都在并购、协同、融资,以及获取版权的层面上,对于手中各种资源的再创造、产品的形成和细节的处理还要下功夫。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产品定位还是不清晰,希望中国的体育企业界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肖教授
在访谈的最后,肖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界,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奶酪都是被自己拱手相让出去的,企业界要考虑如何把自己掌握的资源价值再造,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编:王逸儒
体育商业评论 微博:体育商业评论
独家
专访肖淑红教授|体育产业相关问题杂谈
前言
2015年或被称为竞技大年、产业元年、路跑热年,而2016年则无疑是一个体育大年。在2016年已经过去的这几个月,我们看到体育产业依然资本涌动,“热”力无限,各大公司动作频发,这样的现象究竟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目前做体育产业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呢?带着这些问题,体育商业评论专访了北京体育大学肖淑红教授。肖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采访如下:
小编
肖教授,2016年过去的这几个月,整个体育产业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体育市场主体异常活跃,关于各种“热” 您是怎么看的呢?这说明大家对于体育产业市场的热情高涨,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在某些方面,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某些方面也可能供给不足。从整个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角度来说,政府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指导和调控,借助目前国家倡导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初期,着力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设计和优化,防患于未然。对于各个市场主体而言,哪家体育公司能够做到同样的事情,也就是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务,比别家的成本低,你就为别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你就能够成功。
肖教授
小编
那您认为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应如何平衡技术和商业模式呢?大家都在讨论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体育产业应该怎么做,都讨论一年了,每次总会提到人才问题,只要提到,大家基本锁定在管理层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也看到体育商学院、体育MBA应运而生了。碰巧前天我听了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一场专题讲座:中国离橄榄形社会还有多远。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了橄榄形社会。李强教授用了ISEI(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工具),研究了近10年的变化发现:技术型工人比例在下降,下降比例达1.4%,表明我们社会上的匠人越来越少,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基数大的国家来说,下降1.4%已经很多了。另外,白领(营销、办事人员)增加了10.44%,这又表明,全社会都不在做产品研发,都在做营销。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想采用《老炮儿》里的观点:一码是一码。我并不否认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一部车的两个车轮,哪个都不能偏废。当某一个发展阶段过分偏重一个方面的时候,就容易翻车。因此说两个都很重要。从李强教授的数据看,整个中国社会,更重视造名,而忽视造实。大家隐约都体会到了,所以大家最近总在提匠人精神,因为缺少所以提。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您作为一个体育产业管理领域的教授,本应该特别倡导大家重视管理,为什么又让大家重视技术呢?正是因为对管理的深度研究,所以才觉得应该更加重视技术。技术才能让管理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技术,管理就是虚的,但如果只重视技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酒香还怕巷子深呢。所以双方不能偏废。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上周媒体热议了一件事——关于华为轮值CEO评述了乐视的模式,华为轮值CEO说乐视商业模式是哗众取宠,之后又有网络评论人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低级的,关于这一点,您作为国际价值工程学会注册价值管理专家有什么看法呢?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华为大可不必这么蔑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华为是做硬件的,很重视技术的创新,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不能用低和高来讨论,有很多例证:比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时候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说过,美国在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的就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课本中很多管理理论都是源自于美国各个实业界的实践总结。日本萧条时重振经济也是靠商业模式,是靠管理创新带来经济腾飞的国家,他们曾经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价值工程合并在一起,成立了VIQ推进室,通过管理的创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所以决不能忽视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力量。还要提到很有趣的一点,我认为华为既然说了这件事,就说明华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乐视已经动了自己的奶酪,但是我觉得,目前为止,乐视的模式对华为并不构成什么威胁。
肖教授
小编
那肖教授您对乐视目前所采取的模式持什么样的看法呢?乐视的商业模式在逐渐明朗和清晰的过程中,从前期的一系列商业行为看,乐视在不断巩固他的整条产业链的关键价值点,还在做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乐视的“生态414硬件免费日”,这个举动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打破原来的行业惯例。买会员身份送硬件这个动作,其实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买了会员身份送了硬件,还是买了硬件送了会员身份。据说当天乐视全生态总销售额突破23.6亿元,其中会员总销售额突破20.2亿元,这个实际上是顺应了大众的消费习惯、符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在中国,版权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因此对中国人来说,相比之下硬件的附加价值更大,他们的营销方式切中了大众的要害。现在看来,乐视之前大量购买版权的举动就可以理解了:主要是为了形成寡头垄断,因为只有实现了寡头垄断,才能实现414的模式。大众的消费变成了想看就要进入他的平台,只有寡头垄断出现才能带动硬件,这就是他们价值链的重构,也就是乐视一直在讲的生态圈的构建。正如乐视老板贾跃亭讲的,他们正在形成开放的闭环结构。
肖教授
小编
肖教授,那体育产业方向性的东西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技术和管理并重,并且发展的前提是要先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什么是产品研发呢,产品研发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这就又回到了价值创新上。产品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先提升到价值创新的层面上,再谈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之前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倡导“去产能”,弥补高品质功能不足的问题,这就是从产品研发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处在体育产业初级阶段上,首先就是产业定位要清楚,企业定位也要清楚,其实就是功能定位,到底提供什么。我现在在带领团队对众多体育企业进行分析,在研讨过程中,很多成员收集相关企业商业行为时都发现,还存在很多有产业无产品的状况,大家都在并购、协同、融资,以及获取版权的层面上,对于手中各种资源的再创造、产品的形成和细节的处理还要下功夫。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产品定位还是不清晰,希望中国的体育企业界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肖教授
在访谈的最后,肖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界,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奶酪都是被自己拱手相让出去的,企业界要考虑如何把自己掌握的资源价值再造,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编:王逸儒
体育商业评论 微博:体育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