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乐_孔子

《论语》说乐_孔子

时间:2011-05-25 07:23:07 孔子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乐与礼。

关键词:论语,乐,孔子,礼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历代多有研究,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乐”在《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 4处,另有一处虽未出现“乐”字,却是指《韶》、《武》,其实也是言乐,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多种含义。首先是作为一般艺术形式的音乐,其次是乐教,再次是颜回之乐。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孔子在《论语》中“乐”的思想做一梳理。

  一、孔子之乐

  《论语》第一章就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学习、交友中的乐。学习、践行,有所体悟,原来迷惘的问题,豁然开朗,不由得不感到内心喜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孔子,自己的思想得到朋友认同,喜得知音;又从朋友处得到启发,喜获新知,自然也是一大乐事

  在《论语》中3次述及音乐,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里的“乐”是作为一般的音乐形式出现的,并细致地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表现技巧,及其所具有的感官和审美愉悦性。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懂音乐,并且酷爱音乐,在《论语.先进》有一段是孔子对音乐的看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势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当所有的人都打算从政时,唯独曾皙选择了有音乐的生活方式,而这却得到了孔子的首肯,这就是基于孔子对音乐的喜爱,那么喜爱到什么程度了呢?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儿,曰:“不图为乐之至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在齐国终于听到了朝思暮想的《韶》乐,乐之优美,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儿。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已经达到沉醉与痴迷的程度。孔子对于音乐的热爱是与他长久以来的积累与修养密切相关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以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气志也。’有间,曰:‘以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孔子,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这段记载讲了孔子如何师襄子学琴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孔子对音乐的表现便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孔子对音乐欣赏与理解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徐复观说:“到了孔子才有对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的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且“就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地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二、乐与礼

  在《论语》中礼乐并用的很多,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因为礼和仁是我们所要继承的孔子的核心思想,礼是一种规范,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规定;而礼乐并用时,乐则包括舞以及音乐,则是礼这一规矩的所配享的物质与精神形式。在周代,礼乐本是统一的,并且在孔子看来,以一种完美的样态存在或展现出来的,就是“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无从周。”(《论语。八侑》)这就是孔子所向往的非常严密,非常精美的一种制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但自春秋起,伴随着礼崩乐坏的现实,这样一种统一以及它的完美形态便渐渐被毁弃了。孔子也不幸的亲眼看到了此类事实,如三家以《雍》彻和季氏八侑舞与庭,这大夫越而享用天子之礼的鲜活例证,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责问:“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为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与三家之堂。’”(《论语。八侑》)“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不过,通过这些事实,孔子也认识到礼乐实际是和德仁联系在一起的,在制度与它的形式后面,更透露出内在的德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八侑》)

  正由于恢复原来的制度希望渺茫,和对德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孔子才逐渐把注意力和兴趣转向人的培养上,虽然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了,但理想人格的培养还是有可能的。退而求其次,淡化礼乐原本的社会性质,而强化其修养的内涵。这样一来,礼乐的意义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它不再首先呈现以往那种等级性、身份性或地位性的特质,而是演变成教养的内容和科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志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

  可以看到孔子培养人的基本理念:德艺双备,质闻并重。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从孔子的另一些论述来看,乐在修养中的地位或境界可能还高于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这里乐对于礼是有终结的意思。对此徐复观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立教宗旨。”

  三、颜回之乐

   在《论语》里,对颜回之乐有直接叙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是和孔子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相呼应的。显然,“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当孔子和颜回或“曲肱”、“饮水”或“箪食”、“瓢饮”,处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困境时仍自得其乐,这种快乐绝不是名利面前刻意表现出的清高,也不是在贫困窘境下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经历了深层次的价值抉择与长期的自我磨砺,超越了个人的苦乐与得失,因此,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同样怡然自得。

  “孔颜乐处”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孔子家语·在厄》篇中,孔子自觉于时不遇,感叹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且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对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世不我用, 有国者之丑也。”《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也说:“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笑曰:“有是哉! 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颜所说的“乐”也并不完全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之乐,而是兼济天下的人生大乐,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3、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4、南怀瑾·

《论语别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5、殷明耀·《论孔颜乐处》[J]“孔子研究”2006第7期;

0

《论语》说乐_孔子

时间:2011-05-25 07:23:07 孔子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乐与礼。

关键词:论语,乐,孔子,礼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历代多有研究,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乐”在《论语》中总共出现过1 4处,另有一处虽未出现“乐”字,却是指《韶》、《武》,其实也是言乐,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多种含义。首先是作为一般艺术形式的音乐,其次是乐教,再次是颜回之乐。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孔子在《论语》中“乐”的思想做一梳理。

  一、孔子之乐

  《论语》第一章就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学习、交友中的乐。学习、践行,有所体悟,原来迷惘的问题,豁然开朗,不由得不感到内心喜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切磋孔子,自己的思想得到朋友认同,喜得知音;又从朋友处得到启发,喜获新知,自然也是一大乐事

  在《论语》中3次述及音乐,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里的“乐”是作为一般的音乐形式出现的,并细致地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表现技巧,及其所具有的感官和审美愉悦性。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懂音乐,并且酷爱音乐,在《论语.先进》有一段是孔子对音乐的看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势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当所有的人都打算从政时,唯独曾皙选择了有音乐的生活方式,而这却得到了孔子的首肯,这就是基于孔子对音乐的喜爱,那么喜爱到什么程度了呢?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儿,曰:“不图为乐之至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在齐国终于听到了朝思暮想的《韶》乐,乐之优美,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儿。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已经达到沉醉与痴迷的程度。孔子对于音乐的热爱是与他长久以来的积累与修养密切相关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以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气志也。’有间,曰:‘以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孔子,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这段记载讲了孔子如何师襄子学琴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孔子对音乐的表现便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孔子对音乐欣赏与理解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徐复观说:“到了孔子才有对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的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且“就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地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二、乐与礼

  在《论语》中礼乐并用的很多,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因为礼和仁是我们所要继承的孔子的核心思想,礼是一种规范,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规定;而礼乐并用时,乐则包括舞以及音乐,则是礼这一规矩的所配享的物质与精神形式。在周代,礼乐本是统一的,并且在孔子看来,以一种完美的样态存在或展现出来的,就是“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无从周。”(《论语。八侑》)这就是孔子所向往的非常严密,非常精美的一种制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但自春秋起,伴随着礼崩乐坏的现实,这样一种统一以及它的完美形态便渐渐被毁弃了。孔子也不幸的亲眼看到了此类事实,如三家以《雍》彻和季氏八侑舞与庭,这大夫越而享用天子之礼的鲜活例证,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责问:“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为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与三家之堂。’”(《论语。八侑》)“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不过,通过这些事实,孔子也认识到礼乐实际是和德仁联系在一起的,在制度与它的形式后面,更透露出内在的德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八侑》)

  正由于恢复原来的制度希望渺茫,和对德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孔子才逐渐把注意力和兴趣转向人的培养上,虽然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了,但理想人格的培养还是有可能的。退而求其次,淡化礼乐原本的社会性质,而强化其修养的内涵。这样一来,礼乐的意义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它不再首先呈现以往那种等级性、身份性或地位性的特质,而是演变成教养的内容和科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志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

  可以看到孔子培养人的基本理念:德艺双备,质闻并重。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从孔子的另一些论述来看,乐在修养中的地位或境界可能还高于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这里乐对于礼是有终结的意思。对此徐复观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立教宗旨。”

  三、颜回之乐

   在《论语》里,对颜回之乐有直接叙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是和孔子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相呼应的。显然,“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当孔子和颜回或“曲肱”、“饮水”或“箪食”、“瓢饮”,处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困境时仍自得其乐,这种快乐绝不是名利面前刻意表现出的清高,也不是在贫困窘境下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经历了深层次的价值抉择与长期的自我磨砺,超越了个人的苦乐与得失,因此,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同样怡然自得。

  “孔颜乐处”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孔子家语·在厄》篇中,孔子自觉于时不遇,感叹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且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对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世不我用, 有国者之丑也。”《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也说:“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笑曰:“有是哉! 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颜所说的“乐”也并不完全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之乐,而是兼济天下的人生大乐,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3、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4、南怀瑾·

《论语别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5、殷明耀·《论孔颜乐处》[J]“孔子研究”2006第7期;

0


相关内容

  • 孔子语录100句
  • 孔子语录100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

  • 从[论语]看孔子论交友
  • 摘要: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论语>堪称博大精深.本文择取"交友"这一主题,从孔子论交友的目的.标准.方法.原则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阐释孔子的交友观,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管中窥豹,感受孔子的高尚情操和博奥内涵. 关键词:孔子;<论语>; ...

  •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

  •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江西社会科学!""#$%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甘筱青 文师华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论语]的智慧
  • 中国大学慕客网 <论语>的智慧 主讲人:西安交通大学 陆卫明教授 2016年5月20日 目录 讲师介绍 ...................................................... 1 第一周 <论语>其书 .................. ...

  • 走进孔子,走进论语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 ...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教案(1)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 ...

  • [论语]第9章子罕个人翻译及解读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 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