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系统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系统总结

目 录

一、植物 (一)根 (二)茎 (一)鱼类 (二)两栖动物 (三)爬行动物 六、地球、宇宙 (一)河外星系 (二)银河系 (三)叶 (四)花 (五)果实 (六)种子

(七)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二、人 (一)人体 (二)消化系统 (三)呼吸系统 (四)神经系统 (五)血液循环器官 (六)人的生长发育——青春期

三、动物

(四)鸟类 (五)哺乳动物 (六)昆虫 (七)软体动物 (八)生物环境 (九)生物科学 四、物理 (一)声 (二)光 (三)热 (四)电 (五)磁 (六)力 (七)机械 五、水和空气

第1页 共28页(三)太阳(四)月球(五)地球(六)星座(七)人类探索(八)地层(九)岩石(十)卵石(十一)矿产(十二)金属(十三)土壤(十四)火山(十五)地震

一、植物

(一)根 1、根的形状

⑴ 直根(松、柏、油菜、大豆、蒲公英等) ⑵ 须根(水稻、小麦、玉米、葱、蒜等) ⑶ 贮藏根

① 肉质直根(萝卜、胡萝卜、甜菜等) ② 块根(甘薯、麦冬、山药、甘草等)

2、根的作用

⑴ 固定植物 ⑵ 吸收水分和养料。 3、根的繁殖

⑴ 直、须根繁殖 ⑵ 块根繁殖。 (二)茎 1、茎的形态

⑴ 地上茎

① 直立茎(松、柏、竹等) ② 缠绕茎(牵牛、菜豆等) ③ 攀援茎(黄瓜等) ④ 匍匐茎(甘薯、草莓等) ⑵ 地下茎

① 根状茎(莲等) ② 块茎(马铃薯等) ③ 球茎(芋头、荸荠等)

第2 页 共28页

④ 鳞茎(百合、水仙等)

2、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茎上都有节,有节是茎的共同特征 3、茎的作用

⑴ 支持作用(支持叶、花、果实等器官) ⑵ 运输作用(将水分和养料运往各处) ⑶ 储藏作用(如蒜、莲等茎能储存养料) 4、茎的繁殖

⑴ 地上茎:① 扦插;② 嫁接;③ 压条 ⑵ 地下茎:① 能储存养料;② 能生芽繁殖 (三)叶

1、叶的形态:心形、卵形、掌形、带形、针形、扇形 2、叶的组成:叶柄;叶片——叶脉

3、叶的作用:气孔——供气体出入;叶绿体——叶绿素

⑴ 蒸腾作用

① 使植物体降温 ② 促根吸收水分养料 ③ 让周围空气湿润

⑵ 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合成养料)

① 吸收水分(从根来的) ② 吸收二氧化碳(从气孔来的) ③ 吸收日光能量

(四)花

1、花的形状:十字形、蝶形、唇形 2、花的构造

⑴ 完全花

第3页 共28页

① 萼片 ② 花瓣

③ 雄蕊—花药—花粉 ④ 雌蕊——柱头;子房

⑵ 不完全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 (五)果实

1、分类(按用途分):水果类、蔬菜类 2、共同特征

⑴ 果皮

① 干果(果皮干燥的果,如花生、牵牛) ② 肉果(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如柿子、桃) ⑵ 种子

① 颜色 ② 形状 ③ 大小

3、果实形成

⑴ 雌蕊

① 柱头 ② 花柱

③ 子房:胚珠——种子;子房壁——果实 ⑵ 雄蕊——花药——花粉 (六)种子 1、种子构造

⑴ 菜豆

① 种皮

第4 页 共28页

② 胚(子叶、胚根、胚芽) ⑵ 玉米

① 种皮 ② 胚乳

③ 胚(子叶、胚根、胚芽)

2、萌发条件

⑴ 适宜温度 ⑵ 水分足够 ⑶ 空气充足

(七)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1、采集(选择完好的植物) 2、压制(将植物压在纸层中) 3、上台纸(植物放在台纸上整形) 4、固定(用线或胶带固定在台纸上) 5、贴标签(把标签粘在台纸上的右下角) 二、人 (一)人体 1、部分名称

⑴ 头(头骨) ⑵ 颈 ⑶ 躯干

① 胸骨、胸大肌 ② 脊柱 ③ 肋骨 ⑷ 四肢

第5页 共28页

① 上肢、上肢骨

Ⅰ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Ⅱ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② 下肢、下肢骨

Ⅰ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Ⅱ 腓肠肌

2、骨骼作用

⑴ 保护 ⑵ 支撑 ⑶ 运动 3、肌肉特点

⑴ 有弹性 ⑵ 能收缩 ⑶ 能舒张 (二)消化系统 1、食物营养成分

⑴ 构成人体材料:蛋白质、水、盐 ⑵ 构成人体能源:淀粉、脂肪 ⑶ 促生长发育

维生素

⑷ 强身抗病 2、器官功能

⑴ 口腔(唾液):初步消化

① 牙(切磨食物) ② 舌(搅拌、辨别味道) ⑵ 食道:食物通道

第6 页 共28页

⑶ 胃(胃液):全面进行食物消化 ⑷ 肝(胰液、胆汁):是最大消化液

⑸ 小肠(肠液):消化吸收在此完成;残渣推进大肠 ⑹ 大肠:吸收水分,排除残渣 3、饮食卫生

⑴ 饭前(洗手,心情平稳) ⑵ 饭中(定量,细嚼慢咽) ⑶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三)呼吸系统 1、名称功能

⑴ 气体通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⑵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保健

⑴ 锻炼身体 ⑵ 讲究呼吸卫生 (四)神经系统 1、脑

⑴ 大脑:管理感觉器官 ⑵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⑶ 脑干(掌管生命中枢) 2、脊髓——调节

⑴ 躯干 活动

⑵ 四肢 3、神经

第7页 共28页

⑴ 传入 ⑵ 传出 4、用脑卫生

⑴ 劳逸结合;⑵ 合理作息 (五)血液循环器官 1、心脏

⑴ 构造

⑵ 位置(胸腔中间偏左) ⑶ 形状(像个桃子) 2、血管

⑴ 动脉血管 ⑵ 静脉血管 ⑶ 毛细血管 3、保健

⑴ 适宜的体育锻炼;⑵ 青少年不吸烟不喝酒 (六)人的生长发育——青春期 1、年龄(10岁——12岁) 2、增长快(体重、身高) 3、保健

⑴ 增加营养 ⑵ 保证睡眠 ⑶ 参加锻炼 三、动物 (一)鱼类 1、金鱼

第8 页 共28页

⑴ 身体:头、躯干、尾

⑵ 品种:鹤顶红、狮子头、龙睛、绒球、水泡眼 2、鱼的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鳞 ⑵ 头部有鳃 ⑶ 靠鳍运动 ⑷ 用卵繁殖 ⑸ 终生在水里生活 (二)两栖动物 1、青蛙和蟾蜍

⑴ 身体:头(三角形)、躯干、四肢 ⑵ 食物:蝗虫、蝼蛄、螟蛾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裸露 ⑵ 用卵繁殖后代 ⑶ 发育经过变态 ⑷ 幼时生活在水里 ⑸ 长大生活在陆地 (三)爬行动物 1、壁虎、蛇、乌龟

⑴ 生活环境 ⑵ 身体形状 ⑶ 运动方式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鳞片或甲

第9页 共28页

⑵ 爬行 ⑶ 用卵繁殖 (四)鸟类 1、鸽和鹰

⑴ 身体

① 头 ② 颈 ③ 躯干

④ 四肢:翅(正羽、绒羽);腿 ⑤ 尾 ⑵ 食性

① 鸽:种子 ② 鹰:鼠、小鸟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羽毛;⑵ 卵生 3、保护鸟类(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五)哺乳动物 1、猫和兔

⑴ 身体:头(特征)、颈、躯干、四肢(特征)、尾 ⑵ 运动

① 四肢交替:左前右后、右前左后 ② 跳跃奔跑:四脚离地 ⑶ 食性

① 猫:老鼠、鱼 ② 兔:青菜、青草

页 共28页

第10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毛

⑵ 胎生

⑶ 哺乳

(六)昆虫

1、蚂蚁

⑴ 外形特征;⑵ 生活环境;⑶ 运动方式

2、共同特征——身体

⑴ 头(有一对触角)

⑵ 胸(有三对足)

⑶ 腹

3、变态

⑴ 完全变态: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⑵ 不完全变态:经过三个阶段(卵、若虫、成虫)

4、分类

⑴ 益虫(对人类有益);⑵ 害虫(对人类有害)

(七)软体动物

1、蜗牛

⑴ 外部特征

⑵ 食性

2、主要特征

⑴ 运动方式(腹面扁平形成腹足)

⑵ 身体柔软

⑶ 有一个贝壳

(八)生物环境

第11页 共28页

1、基本环境

⑴ 蚯蚓(适合阴暗潮湿)

⑵ 绿豆(有阳光,水量适宜)

⑶ 条件(光、温度、水等)

2、动植物之间

⑴ 食物链(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⑵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成为网状)

3、珍稀动植物

⑴ 动物:大熊猫(特有)、朱鹮、扬子鳄

⑵ 植物:水杉(特有)、银杉、银杏、人参

4、保持水土

⑴ 关系: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

⑵ 方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5、动物的驯化

⑴ 家禽:鸡、鸭、鹅;⑵ 家畜:马、牛、羊

6、遵守法律法规

(九)生物科学

1、细胞

⑴ 不同:① 大小;② 形状;③ 作用;④ 部分

⑵ 相同

①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② 有生命、会生长

③ 也会衰老和死亡;④ 能繁殖、能变化

2、生物启示

⑴ 古代发明

① 桨(鱼)

第12 页 共28页

② 船(树干)

③ 锯(茅草)

⑵ 现代仿生

① 薄壳屋顶(蛋壳)

② 筒形叶桥(叶形)

③ 照相机(蝇眼)

④ 机器人(人体器官)

⑤ 飞机(鸟)

四、物理

(一)声

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⑴ 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⑵ 方式:以声波方式

⑶ 方向:四面八方

3、声音的种类:⑴ 乐音;⑵ 噪音

4、声音的性质

⑴ 强弱:音量的大小

⑵ 高低:声调的尖粗

5、耳

⑴ 构造

① 外耳

Ⅰ 耳廓:收集声波

Ⅱ 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② 中耳

第13页 共28页

Ⅰ 鼓膜:椭圆形薄膜

Ⅱ 听小骨:传导声波

③ 内耳——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⑵ 听觉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⑶ 耳的卫生

① 不用坚硬的东西挖耳朵

② 要防病菌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二)光

1、光源: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

⑴ 光沿直线传播

⑵ 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4、光的折射

5、光的色散

⑴ 分散成七种色光

⑵ 彩虹形成

⑶ 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6、平面镜

⑴ 特点:表面是平的

⑵ 成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

⑶ 原理:光的反射

⑷ 应用

7、凸透镜

页 共28页 第14

⑴ 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镜片

⑵ 原理:光的折射

⑶ 作用

① 放大作用

② 聚光作用

③ 成像作用

Ⅰ 形成倒像

Ⅱ 放大倒像

Ⅲ 缩小倒像

⑷ 用途

8、眼睛

⑴ 眼球构造: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⑵ 视觉形成——光线→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⑶ 保护:预防近视;防止外伤

(三)热

1、温度

⑴ 温度计

① 构成:玻璃泡、刻度、液柱

② 依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③ 使用方法

⑵ 含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应用:保温、散热

(四)电

1、摩擦起电

第15页 共28页

⑴ 电有两种:正电、负电

⑵ 性质

⑶ 特点

2、简单电路

⑴ 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灯泡

⑵ 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⑶ 电源

3、材料:导体、绝缘体

4、电流:电热、电热器

5、放电:含义、雷电、防雷击

6、安全用电

(五)磁

1、电磁铁

⑴ 性质: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⑵ 磁极

① 电池正负极改变

② 线圈缠绕方向改变

⑶ 磁力

① 串联电池多

② 线圈匝数多

⑷ 制作电磁铁

2、磁铁

⑴ 形状:多种多样

⑵ 性质

① 有磁性

第16 页 共28页

② 有两极

③ 指南北

⑶ 指南针

①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② 测定当时方向

③ 用途:军事、航海、航空

(六)力

1、重心:上轻下重的物体比较稳

2、纸桥:形状不同,承受的力不同

3、弹性

⑴ 弹力;⑵ 应用;⑶ 正确使用测力计

4、摩擦力

⑴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⑵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⑶ 被拉物体重,摩擦力大

⑷ 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

5、反冲

⑴ 当气球内的空气向某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方向运动

⑵ 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是利用反冲原理飞行的

⑶ 我国是制造火箭最早的国家,多次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6、大气压力

⑴ 地球周围厚厚的空气,有压力

⑵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⑶ 应用:方便挂钩、虹吸管、拔火罐

7、浮力

第17页 共28页

⑴ 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⑵ 应用:竹筏、船、浮桥等

8、地球引力

⑴ 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

⑵ 地面上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

9、平衡

⑴ 左右距离一样长,挂的一样多;

⑵ 左右挂的一样多,距离一样长

(七)机械

1、杠杆

⑴ 作用

① 省力

② 费力

③ 不省力不费力

⑵ 应用:钳子、剪子

2、滑轮

⑴ 定滑轮特点

⑵ 动滑轮特点

⑶ 滑轮组特点

3、轮轴:作用、应用

4、斜面:作用、应用

5、机器

⑴ 含义:更复杂的机械,如:车(车的发展、车的用途)

⑵ 组成

① 工作部分;② 动力部分;③ 传动部分(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④ 操纵部分

五、水和空气

页 共28页 第18

(一)水

1、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2、用途

⑴ 生活用水

⑵ 生产用水

⑶ 节约用水贵在平时

3、水轮:⑴ 流力有力量;⑵ 水轮转得快

4、蒸发

⑴ 常温下慢慢变成水蒸气

⑵ 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⑶ 温度高

⑷ 蒸发面积大 加快蒸发 ⑸ 有风

5、沸腾

⑴ 水

受热(100沸腾 水蒸气;

⑵ 会使用酒精灯

6、凝结:水蒸气受冷 水 7、冰晶:水蒸气受冷0℃以下 冰晶

8、三态变化

水蒸气

(气体状态)

水 受 冷

受 热 冰、冰晶

(液体状态) (固体状态)

第19页 共28页

9、水循环

⑴ 露形成

⑵ 霜形成

⑶ 雾和云

⑷ 雨和雪

⑸ 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

10、溶解

⑴ 能溶解一些物质

⑵ 搅拌

⑶ 加热水

⑷ 研成末

11、水源保护

⑴ 人为污染:生活废水、生产废水

⑵ 遵守环境保护法

⑶ 自觉保护自然水域

12、净化:沉淀、过滤、消毒

(二)空气

1、热空气

⑴ 特点(会上升):①空气受热;②体积膨胀;③重量减轻。 ⑵ 应用:①古代孔明灯;②现代热气球

2、风

⑴ 成因(流动成风)

①冷空气重→热空气轻;

②压力大→压力小;

加快溶解

页 共28页 第20

③冷地方→热地方。

⑵ 要素:①风向(风吹来的方向);②风力(指风的大小)。

⑶ 实践:风向、风力观测法

3、成分

⑴ 氧气

①支持燃烧,供动植物、人呼吸;

②无色、透明的气体。

⑵ 二氧化碳

①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②比空气重;

③使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9%。

4、火

⑴ 燃烧(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一定温度。

⑵ 灭火:①基本方法;②报警“119”。

⑶ 安全用火:①守法守规;②防隐患;③不玩火。

5、占据空间

⑴ 占据一定空间;⑵ 空气可被压缩;⑶ 压缩空气有弹性。

6、特征: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7、气象

⑴ 经常见到的天气变化

⑵ 观测记录一周天气情况

⑶ 天气变化与人的关系

8、环境保护

⑴ 污染源

第21页 共28页

①工厂的烟尘、废气;②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

③居民区排出的烟尘。

⑵ 伤害

①动植物的生命受到威胁;②人体受到危害;

③建筑物被腐蚀。

⑶ 保护措施

①遵守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②绿化造林;

③从我做起,保护地球。

六、地球、宇宙

(一)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已观测到的约10亿个,如: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二)银河系

1、概况

⑴ 直径:约10万光年

⑵ 集团:约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

⑶ 铁饼形

2、太阳系

⑴ 恒星:自己发光的星

⑵ 行星:八大行星

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

⑶ 卫星(围绕行星转动)

月球

⑷ 彗星(围绕太阳转动)

由慧核、慧发、慧尾组成

⑸ 流星体:漫游在太阳系空间的石块闯入大气层;石块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

(三)太阳

页 共28页 第22

1、概况

⑴ 表面温度:约6000℃

⑵ 内部温度:约1500万℃

⑶ 体积大:约有130万个地球大小

⑷ 距离远:离地球约1.5亿千米

2、太阳能

⑴ 供给动植物、人类所需的光和热;

⑵ 人民生活中;⑶ 工业生产上。

3、太阳高度

⑴ 含义:用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

⑵ 测量方法

①量影作图法

②仪器测量法

⑶ 与影子的关系:影子长,角度小;影子短,角度大

⑷ 利用影子移动规律

①日晷:晷面(石制、圆形、有刻度);晷针(铁制,垂直于晷面中心);计时仪器 ②圭表:圭(平卧于正南正北,有刻度);表(垂直于圭正南端);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器

4、日食

⑴ 过程

①日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

②初亏—食既—生光—复圆四个阶段

⑵ 形成:太阳—月球—地球,成一条直线

第23页 共28页

⑶ 种类:日全食、日环食、偏食三种

(四)月球

1、月相

⑴ 成因:①公转(绕地球);②方向(自西向东)。

⑵ 含义: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

2、概况

⑴ 表面:有平原和环形山

⑵ 温度:温差大

⑶ 大小:是地球的1/49

⑷ 引力小:是地球的1/6

⑸ 无生物:无氧气、水,没有动、植物

⑹ 无光:反射太阳光

⑺ 距地球38.4万千米,是地球的卫星

3、探索

⑴ 古代:幻想嫦娥奔月;⑵ 现代:程宇宙飞船登月

4、月食

⑴ 形成:太阳—地球—月球,成一条直线

⑵ 过程

①月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

②初亏—食既—生光—复圆四个食相

页 共28页 第24

(五)地球

1、自转:方式(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2、公转:方式(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1年)

(六)星座

1、春季

⑴ 位置:北天(大熊座)

⑵ 标志:北斗七星(勺形)

2、夏季——银河系

⑴ 位置:银河东岸(天鹰座)

银河西岸(天琴座)

⑵ 标志:扁担形(牛郎星)

梭子形(织女星)

3、秋季

⑴ 位置:北天(仙后座);⑵ 标志:五颗亮星构成M形或W形

4、冬季

⑴ 位置:南天(猎户座);

⑵ 标志:亮星组成四边形,腰部三颗星排成一排

5、含义:把星空划分许多区域

(七)人类探索

1、资料

⑴ 光速:每秒约30万千米

⑵ 光年: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约9.5万亿千米

2、科学家

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学说”

⑵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证明发展哥白尼学说

第25页 共28页

⑶ 开普勒:德国科学家,证明行星运动规律

⑷ 牛顿:英国科学家,证明“万有引力的作用”

3、发明

⑴ 望远镜:观察遥远的天体

⑵ 人造卫星:近距离了解地球以外天体

⑶ 宇宙飞船:送人到其它星球,亲自了解天体

(八)地层

1、沉积层

⑴ 沉积:沉积物多,胶结一起,形成岩石

⑵ 岩层:记录地层的概况,相当于“书页”

2、化石

⑴ 含义: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⑵ 形成:生物体被埋后经千万年变化

⑶ 作用:记录地层的历史,相当于文字

3、沈括:北宋时期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九)岩石

1、常见岩石:龙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

2、识别方法:观颜色、形状,看结构,摸表面(光滑、粗糙),试软硬,滴盐酸

(十)卵石

1、形成:

⑴ 风化: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

⑵ 搬运:山洪河水的冲击

⑶ 磨圆:相互摩擦碰撞

2、特征:形状、大小

(十一)矿产

页 共28页 第26

1、分类

⑴ 燃料矿产:煤(固体)、石油(液体)、天然气(气体) ⑵ 金属矿产:赤铁矿石,黄铜矿石

2、保护矿产资源

3、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十二)金属

1、铜铁铝

⑴ 相同:有金属光泽;⑵ 不同:软硬;⑶ 用途:广泛

2、共同特征

有金属光泽;能传热;能导电;有延展性

(十三)土壤

1、含义: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2、成分

⑴ 砂:颗粒大,无黏性;

⑵ 黏土:颗粒小,有黏性;

⑶ 水

⑷ 空气:缝隙存有空气

⑸ 腐殖质:死亡的动、植物残体

(十四)火山

1、地球内部构成

⑴ 半径6000多千米

⑵ 表面到地心:地壳、地幔、地核

2、喷发原因

⑴ 地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

⑵ 深处:压力大、温度高、有岩浆

第27页 共28页

⑶ 岩浆:沿裂缝上升冲出地面

3、类型

⑴ 活火山:每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 ⑵ 死火山:喷发之后不再喷发 (十五)地震

1、成因

⑴ 岩层:受到巨大挤压 ⑵ 发生:褶皱或断裂

⑶ 释放:巨大能量

2、测报方法

⑴ 精密仪器预测

⑵ 动物惊慌不安

⑶ 地下水突起(井水冒泡)

3、张衡

⑴ 天文学家,东汉时期 ⑵ 发明:候风地动仪

第28 页 共28页

小学科学知识系统总结

目 录

一、植物 (一)根 (二)茎 (一)鱼类 (二)两栖动物 (三)爬行动物 六、地球、宇宙 (一)河外星系 (二)银河系 (三)叶 (四)花 (五)果实 (六)种子

(七)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二、人 (一)人体 (二)消化系统 (三)呼吸系统 (四)神经系统 (五)血液循环器官 (六)人的生长发育——青春期

三、动物

(四)鸟类 (五)哺乳动物 (六)昆虫 (七)软体动物 (八)生物环境 (九)生物科学 四、物理 (一)声 (二)光 (三)热 (四)电 (五)磁 (六)力 (七)机械 五、水和空气

第1页 共28页(三)太阳(四)月球(五)地球(六)星座(七)人类探索(八)地层(九)岩石(十)卵石(十一)矿产(十二)金属(十三)土壤(十四)火山(十五)地震

一、植物

(一)根 1、根的形状

⑴ 直根(松、柏、油菜、大豆、蒲公英等) ⑵ 须根(水稻、小麦、玉米、葱、蒜等) ⑶ 贮藏根

① 肉质直根(萝卜、胡萝卜、甜菜等) ② 块根(甘薯、麦冬、山药、甘草等)

2、根的作用

⑴ 固定植物 ⑵ 吸收水分和养料。 3、根的繁殖

⑴ 直、须根繁殖 ⑵ 块根繁殖。 (二)茎 1、茎的形态

⑴ 地上茎

① 直立茎(松、柏、竹等) ② 缠绕茎(牵牛、菜豆等) ③ 攀援茎(黄瓜等) ④ 匍匐茎(甘薯、草莓等) ⑵ 地下茎

① 根状茎(莲等) ② 块茎(马铃薯等) ③ 球茎(芋头、荸荠等)

第2 页 共28页

④ 鳞茎(百合、水仙等)

2、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茎上都有节,有节是茎的共同特征 3、茎的作用

⑴ 支持作用(支持叶、花、果实等器官) ⑵ 运输作用(将水分和养料运往各处) ⑶ 储藏作用(如蒜、莲等茎能储存养料) 4、茎的繁殖

⑴ 地上茎:① 扦插;② 嫁接;③ 压条 ⑵ 地下茎:① 能储存养料;② 能生芽繁殖 (三)叶

1、叶的形态:心形、卵形、掌形、带形、针形、扇形 2、叶的组成:叶柄;叶片——叶脉

3、叶的作用:气孔——供气体出入;叶绿体——叶绿素

⑴ 蒸腾作用

① 使植物体降温 ② 促根吸收水分养料 ③ 让周围空气湿润

⑵ 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合成养料)

① 吸收水分(从根来的) ② 吸收二氧化碳(从气孔来的) ③ 吸收日光能量

(四)花

1、花的形状:十字形、蝶形、唇形 2、花的构造

⑴ 完全花

第3页 共28页

① 萼片 ② 花瓣

③ 雄蕊—花药—花粉 ④ 雌蕊——柱头;子房

⑵ 不完全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 (五)果实

1、分类(按用途分):水果类、蔬菜类 2、共同特征

⑴ 果皮

① 干果(果皮干燥的果,如花生、牵牛) ② 肉果(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如柿子、桃) ⑵ 种子

① 颜色 ② 形状 ③ 大小

3、果实形成

⑴ 雌蕊

① 柱头 ② 花柱

③ 子房:胚珠——种子;子房壁——果实 ⑵ 雄蕊——花药——花粉 (六)种子 1、种子构造

⑴ 菜豆

① 种皮

第4 页 共28页

② 胚(子叶、胚根、胚芽) ⑵ 玉米

① 种皮 ② 胚乳

③ 胚(子叶、胚根、胚芽)

2、萌发条件

⑴ 适宜温度 ⑵ 水分足够 ⑶ 空气充足

(七)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1、采集(选择完好的植物) 2、压制(将植物压在纸层中) 3、上台纸(植物放在台纸上整形) 4、固定(用线或胶带固定在台纸上) 5、贴标签(把标签粘在台纸上的右下角) 二、人 (一)人体 1、部分名称

⑴ 头(头骨) ⑵ 颈 ⑶ 躯干

① 胸骨、胸大肌 ② 脊柱 ③ 肋骨 ⑷ 四肢

第5页 共28页

① 上肢、上肢骨

Ⅰ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Ⅱ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② 下肢、下肢骨

Ⅰ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Ⅱ 腓肠肌

2、骨骼作用

⑴ 保护 ⑵ 支撑 ⑶ 运动 3、肌肉特点

⑴ 有弹性 ⑵ 能收缩 ⑶ 能舒张 (二)消化系统 1、食物营养成分

⑴ 构成人体材料:蛋白质、水、盐 ⑵ 构成人体能源:淀粉、脂肪 ⑶ 促生长发育

维生素

⑷ 强身抗病 2、器官功能

⑴ 口腔(唾液):初步消化

① 牙(切磨食物) ② 舌(搅拌、辨别味道) ⑵ 食道:食物通道

第6 页 共28页

⑶ 胃(胃液):全面进行食物消化 ⑷ 肝(胰液、胆汁):是最大消化液

⑸ 小肠(肠液):消化吸收在此完成;残渣推进大肠 ⑹ 大肠:吸收水分,排除残渣 3、饮食卫生

⑴ 饭前(洗手,心情平稳) ⑵ 饭中(定量,细嚼慢咽) ⑶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三)呼吸系统 1、名称功能

⑴ 气体通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⑵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保健

⑴ 锻炼身体 ⑵ 讲究呼吸卫生 (四)神经系统 1、脑

⑴ 大脑:管理感觉器官 ⑵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⑶ 脑干(掌管生命中枢) 2、脊髓——调节

⑴ 躯干 活动

⑵ 四肢 3、神经

第7页 共28页

⑴ 传入 ⑵ 传出 4、用脑卫生

⑴ 劳逸结合;⑵ 合理作息 (五)血液循环器官 1、心脏

⑴ 构造

⑵ 位置(胸腔中间偏左) ⑶ 形状(像个桃子) 2、血管

⑴ 动脉血管 ⑵ 静脉血管 ⑶ 毛细血管 3、保健

⑴ 适宜的体育锻炼;⑵ 青少年不吸烟不喝酒 (六)人的生长发育——青春期 1、年龄(10岁——12岁) 2、增长快(体重、身高) 3、保健

⑴ 增加营养 ⑵ 保证睡眠 ⑶ 参加锻炼 三、动物 (一)鱼类 1、金鱼

第8 页 共28页

⑴ 身体:头、躯干、尾

⑵ 品种:鹤顶红、狮子头、龙睛、绒球、水泡眼 2、鱼的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鳞 ⑵ 头部有鳃 ⑶ 靠鳍运动 ⑷ 用卵繁殖 ⑸ 终生在水里生活 (二)两栖动物 1、青蛙和蟾蜍

⑴ 身体:头(三角形)、躯干、四肢 ⑵ 食物:蝗虫、蝼蛄、螟蛾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裸露 ⑵ 用卵繁殖后代 ⑶ 发育经过变态 ⑷ 幼时生活在水里 ⑸ 长大生活在陆地 (三)爬行动物 1、壁虎、蛇、乌龟

⑴ 生活环境 ⑵ 身体形状 ⑶ 运动方式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鳞片或甲

第9页 共28页

⑵ 爬行 ⑶ 用卵繁殖 (四)鸟类 1、鸽和鹰

⑴ 身体

① 头 ② 颈 ③ 躯干

④ 四肢:翅(正羽、绒羽);腿 ⑤ 尾 ⑵ 食性

① 鸽:种子 ② 鹰:鼠、小鸟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羽毛;⑵ 卵生 3、保护鸟类(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五)哺乳动物 1、猫和兔

⑴ 身体:头(特征)、颈、躯干、四肢(特征)、尾 ⑵ 运动

① 四肢交替:左前右后、右前左后 ② 跳跃奔跑:四脚离地 ⑶ 食性

① 猫:老鼠、鱼 ② 兔:青菜、青草

页 共28页

第10

2、共同特征

⑴ 身体表面有毛

⑵ 胎生

⑶ 哺乳

(六)昆虫

1、蚂蚁

⑴ 外形特征;⑵ 生活环境;⑶ 运动方式

2、共同特征——身体

⑴ 头(有一对触角)

⑵ 胸(有三对足)

⑶ 腹

3、变态

⑴ 完全变态: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⑵ 不完全变态:经过三个阶段(卵、若虫、成虫)

4、分类

⑴ 益虫(对人类有益);⑵ 害虫(对人类有害)

(七)软体动物

1、蜗牛

⑴ 外部特征

⑵ 食性

2、主要特征

⑴ 运动方式(腹面扁平形成腹足)

⑵ 身体柔软

⑶ 有一个贝壳

(八)生物环境

第11页 共28页

1、基本环境

⑴ 蚯蚓(适合阴暗潮湿)

⑵ 绿豆(有阳光,水量适宜)

⑶ 条件(光、温度、水等)

2、动植物之间

⑴ 食物链(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⑵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成为网状)

3、珍稀动植物

⑴ 动物:大熊猫(特有)、朱鹮、扬子鳄

⑵ 植物:水杉(特有)、银杉、银杏、人参

4、保持水土

⑴ 关系: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

⑵ 方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5、动物的驯化

⑴ 家禽:鸡、鸭、鹅;⑵ 家畜:马、牛、羊

6、遵守法律法规

(九)生物科学

1、细胞

⑴ 不同:① 大小;② 形状;③ 作用;④ 部分

⑵ 相同

①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② 有生命、会生长

③ 也会衰老和死亡;④ 能繁殖、能变化

2、生物启示

⑴ 古代发明

① 桨(鱼)

第12 页 共28页

② 船(树干)

③ 锯(茅草)

⑵ 现代仿生

① 薄壳屋顶(蛋壳)

② 筒形叶桥(叶形)

③ 照相机(蝇眼)

④ 机器人(人体器官)

⑤ 飞机(鸟)

四、物理

(一)声

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⑴ 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⑵ 方式:以声波方式

⑶ 方向:四面八方

3、声音的种类:⑴ 乐音;⑵ 噪音

4、声音的性质

⑴ 强弱:音量的大小

⑵ 高低:声调的尖粗

5、耳

⑴ 构造

① 外耳

Ⅰ 耳廓:收集声波

Ⅱ 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② 中耳

第13页 共28页

Ⅰ 鼓膜:椭圆形薄膜

Ⅱ 听小骨:传导声波

③ 内耳——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⑵ 听觉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⑶ 耳的卫生

① 不用坚硬的东西挖耳朵

② 要防病菌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二)光

1、光源: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

⑴ 光沿直线传播

⑵ 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4、光的折射

5、光的色散

⑴ 分散成七种色光

⑵ 彩虹形成

⑶ 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6、平面镜

⑴ 特点:表面是平的

⑵ 成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

⑶ 原理:光的反射

⑷ 应用

7、凸透镜

页 共28页 第14

⑴ 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镜片

⑵ 原理:光的折射

⑶ 作用

① 放大作用

② 聚光作用

③ 成像作用

Ⅰ 形成倒像

Ⅱ 放大倒像

Ⅲ 缩小倒像

⑷ 用途

8、眼睛

⑴ 眼球构造: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⑵ 视觉形成——光线→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⑶ 保护:预防近视;防止外伤

(三)热

1、温度

⑴ 温度计

① 构成:玻璃泡、刻度、液柱

② 依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③ 使用方法

⑵ 含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应用:保温、散热

(四)电

1、摩擦起电

第15页 共28页

⑴ 电有两种:正电、负电

⑵ 性质

⑶ 特点

2、简单电路

⑴ 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灯泡

⑵ 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⑶ 电源

3、材料:导体、绝缘体

4、电流:电热、电热器

5、放电:含义、雷电、防雷击

6、安全用电

(五)磁

1、电磁铁

⑴ 性质: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⑵ 磁极

① 电池正负极改变

② 线圈缠绕方向改变

⑶ 磁力

① 串联电池多

② 线圈匝数多

⑷ 制作电磁铁

2、磁铁

⑴ 形状:多种多样

⑵ 性质

① 有磁性

第16 页 共28页

② 有两极

③ 指南北

⑶ 指南针

①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② 测定当时方向

③ 用途:军事、航海、航空

(六)力

1、重心:上轻下重的物体比较稳

2、纸桥:形状不同,承受的力不同

3、弹性

⑴ 弹力;⑵ 应用;⑶ 正确使用测力计

4、摩擦力

⑴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⑵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⑶ 被拉物体重,摩擦力大

⑷ 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

5、反冲

⑴ 当气球内的空气向某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方向运动

⑵ 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是利用反冲原理飞行的

⑶ 我国是制造火箭最早的国家,多次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6、大气压力

⑴ 地球周围厚厚的空气,有压力

⑵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⑶ 应用:方便挂钩、虹吸管、拔火罐

7、浮力

第17页 共28页

⑴ 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⑵ 应用:竹筏、船、浮桥等

8、地球引力

⑴ 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

⑵ 地面上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

9、平衡

⑴ 左右距离一样长,挂的一样多;

⑵ 左右挂的一样多,距离一样长

(七)机械

1、杠杆

⑴ 作用

① 省力

② 费力

③ 不省力不费力

⑵ 应用:钳子、剪子

2、滑轮

⑴ 定滑轮特点

⑵ 动滑轮特点

⑶ 滑轮组特点

3、轮轴:作用、应用

4、斜面:作用、应用

5、机器

⑴ 含义:更复杂的机械,如:车(车的发展、车的用途)

⑵ 组成

① 工作部分;② 动力部分;③ 传动部分(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④ 操纵部分

五、水和空气

页 共28页 第18

(一)水

1、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2、用途

⑴ 生活用水

⑵ 生产用水

⑶ 节约用水贵在平时

3、水轮:⑴ 流力有力量;⑵ 水轮转得快

4、蒸发

⑴ 常温下慢慢变成水蒸气

⑵ 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⑶ 温度高

⑷ 蒸发面积大 加快蒸发 ⑸ 有风

5、沸腾

⑴ 水

受热(100沸腾 水蒸气;

⑵ 会使用酒精灯

6、凝结:水蒸气受冷 水 7、冰晶:水蒸气受冷0℃以下 冰晶

8、三态变化

水蒸气

(气体状态)

水 受 冷

受 热 冰、冰晶

(液体状态) (固体状态)

第19页 共28页

9、水循环

⑴ 露形成

⑵ 霜形成

⑶ 雾和云

⑷ 雨和雪

⑸ 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

10、溶解

⑴ 能溶解一些物质

⑵ 搅拌

⑶ 加热水

⑷ 研成末

11、水源保护

⑴ 人为污染:生活废水、生产废水

⑵ 遵守环境保护法

⑶ 自觉保护自然水域

12、净化:沉淀、过滤、消毒

(二)空气

1、热空气

⑴ 特点(会上升):①空气受热;②体积膨胀;③重量减轻。 ⑵ 应用:①古代孔明灯;②现代热气球

2、风

⑴ 成因(流动成风)

①冷空气重→热空气轻;

②压力大→压力小;

加快溶解

页 共28页 第20

③冷地方→热地方。

⑵ 要素:①风向(风吹来的方向);②风力(指风的大小)。

⑶ 实践:风向、风力观测法

3、成分

⑴ 氧气

①支持燃烧,供动植物、人呼吸;

②无色、透明的气体。

⑵ 二氧化碳

①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②比空气重;

③使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9%。

4、火

⑴ 燃烧(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一定温度。

⑵ 灭火:①基本方法;②报警“119”。

⑶ 安全用火:①守法守规;②防隐患;③不玩火。

5、占据空间

⑴ 占据一定空间;⑵ 空气可被压缩;⑶ 压缩空气有弹性。

6、特征: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7、气象

⑴ 经常见到的天气变化

⑵ 观测记录一周天气情况

⑶ 天气变化与人的关系

8、环境保护

⑴ 污染源

第21页 共28页

①工厂的烟尘、废气;②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

③居民区排出的烟尘。

⑵ 伤害

①动植物的生命受到威胁;②人体受到危害;

③建筑物被腐蚀。

⑶ 保护措施

①遵守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②绿化造林;

③从我做起,保护地球。

六、地球、宇宙

(一)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已观测到的约10亿个,如: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二)银河系

1、概况

⑴ 直径:约10万光年

⑵ 集团:约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

⑶ 铁饼形

2、太阳系

⑴ 恒星:自己发光的星

⑵ 行星:八大行星

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

⑶ 卫星(围绕行星转动)

月球

⑷ 彗星(围绕太阳转动)

由慧核、慧发、慧尾组成

⑸ 流星体:漫游在太阳系空间的石块闯入大气层;石块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

(三)太阳

页 共28页 第22

1、概况

⑴ 表面温度:约6000℃

⑵ 内部温度:约1500万℃

⑶ 体积大:约有130万个地球大小

⑷ 距离远:离地球约1.5亿千米

2、太阳能

⑴ 供给动植物、人类所需的光和热;

⑵ 人民生活中;⑶ 工业生产上。

3、太阳高度

⑴ 含义:用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

⑵ 测量方法

①量影作图法

②仪器测量法

⑶ 与影子的关系:影子长,角度小;影子短,角度大

⑷ 利用影子移动规律

①日晷:晷面(石制、圆形、有刻度);晷针(铁制,垂直于晷面中心);计时仪器 ②圭表:圭(平卧于正南正北,有刻度);表(垂直于圭正南端);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器

4、日食

⑴ 过程

①日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

②初亏—食既—生光—复圆四个阶段

⑵ 形成:太阳—月球—地球,成一条直线

第23页 共28页

⑶ 种类:日全食、日环食、偏食三种

(四)月球

1、月相

⑴ 成因:①公转(绕地球);②方向(自西向东)。

⑵ 含义: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

2、概况

⑴ 表面:有平原和环形山

⑵ 温度:温差大

⑶ 大小:是地球的1/49

⑷ 引力小:是地球的1/6

⑸ 无生物:无氧气、水,没有动、植物

⑹ 无光:反射太阳光

⑺ 距地球38.4万千米,是地球的卫星

3、探索

⑴ 古代:幻想嫦娥奔月;⑵ 现代:程宇宙飞船登月

4、月食

⑴ 形成:太阳—地球—月球,成一条直线

⑵ 过程

①月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

②初亏—食既—生光—复圆四个食相

页 共28页 第24

(五)地球

1、自转:方式(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2、公转:方式(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1年)

(六)星座

1、春季

⑴ 位置:北天(大熊座)

⑵ 标志:北斗七星(勺形)

2、夏季——银河系

⑴ 位置:银河东岸(天鹰座)

银河西岸(天琴座)

⑵ 标志:扁担形(牛郎星)

梭子形(织女星)

3、秋季

⑴ 位置:北天(仙后座);⑵ 标志:五颗亮星构成M形或W形

4、冬季

⑴ 位置:南天(猎户座);

⑵ 标志:亮星组成四边形,腰部三颗星排成一排

5、含义:把星空划分许多区域

(七)人类探索

1、资料

⑴ 光速:每秒约30万千米

⑵ 光年: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约9.5万亿千米

2、科学家

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学说”

⑵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证明发展哥白尼学说

第25页 共28页

⑶ 开普勒:德国科学家,证明行星运动规律

⑷ 牛顿:英国科学家,证明“万有引力的作用”

3、发明

⑴ 望远镜:观察遥远的天体

⑵ 人造卫星:近距离了解地球以外天体

⑶ 宇宙飞船:送人到其它星球,亲自了解天体

(八)地层

1、沉积层

⑴ 沉积:沉积物多,胶结一起,形成岩石

⑵ 岩层:记录地层的概况,相当于“书页”

2、化石

⑴ 含义: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⑵ 形成:生物体被埋后经千万年变化

⑶ 作用:记录地层的历史,相当于文字

3、沈括:北宋时期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九)岩石

1、常见岩石:龙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

2、识别方法:观颜色、形状,看结构,摸表面(光滑、粗糙),试软硬,滴盐酸

(十)卵石

1、形成:

⑴ 风化: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

⑵ 搬运:山洪河水的冲击

⑶ 磨圆:相互摩擦碰撞

2、特征:形状、大小

(十一)矿产

页 共28页 第26

1、分类

⑴ 燃料矿产:煤(固体)、石油(液体)、天然气(气体) ⑵ 金属矿产:赤铁矿石,黄铜矿石

2、保护矿产资源

3、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十二)金属

1、铜铁铝

⑴ 相同:有金属光泽;⑵ 不同:软硬;⑶ 用途:广泛

2、共同特征

有金属光泽;能传热;能导电;有延展性

(十三)土壤

1、含义: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2、成分

⑴ 砂:颗粒大,无黏性;

⑵ 黏土:颗粒小,有黏性;

⑶ 水

⑷ 空气:缝隙存有空气

⑸ 腐殖质:死亡的动、植物残体

(十四)火山

1、地球内部构成

⑴ 半径6000多千米

⑵ 表面到地心:地壳、地幔、地核

2、喷发原因

⑴ 地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

⑵ 深处:压力大、温度高、有岩浆

第27页 共28页

⑶ 岩浆:沿裂缝上升冲出地面

3、类型

⑴ 活火山:每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 ⑵ 死火山:喷发之后不再喷发 (十五)地震

1、成因

⑴ 岩层:受到巨大挤压 ⑵ 发生:褶皱或断裂

⑶ 释放:巨大能量

2、测报方法

⑴ 精密仪器预测

⑵ 动物惊慌不安

⑶ 地下水突起(井水冒泡)

3、张衡

⑴ 天文学家,东汉时期 ⑵ 发明:候风地动仪

第28 页 共28页


相关内容

  • 物理国培计划感言
  • 大家好,我们知道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准备可以有效的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就应该有所感知衔接的重要,在此我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衔接艺术问题的个人理解略做阐 ...

  • 小学2012-2013学年度工作总结
  • 一学年来,按照<xx区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的总体要求,按照学年初校长签订的<xx区学校目标责任书>的目标任务,我校在xx-xx学年教育教学工作中,突出了"以谋划学校科学发展为关键,以增强科学规范管理为支撑,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以创建'五园'学校建设为抓手,以 ...

  • 科技兴趣小组计划总结
  •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2014-----2015学年(上) 学校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现将本学期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在全校各班广泛宣传,形 ...

  • 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
  •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师资水平,根据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部分:教科室的工作职责   教科室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与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室并行,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向校长负责,它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是行政性的,全校的教职工应认真执行。   其 ...

  • 临沂市小学各科教学策略(全简)
  •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1.自读识字 学习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操作要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 2.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巩固 ...

  •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 ...

  • 幼小初衔接立项方案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 <幼小初学段衔接的实验与研究> 课 题 立 项 方 案 开宗明义 本课题针对目前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内在衔接,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现状,立足于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围绕构 ...

  • 小学教育学简答题
  • 简答题: 1. 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 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 ...

  • 小学2013年"六五"普法工作计划
  •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上级“六五”文件精神,有力地实施《xx县xx小学“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在学校开展“六五”工作,特制定《xx县xx小学2012年“六五”普法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东洲小学 吴文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 (一)生物与环境 (二)光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四)运动和力 二,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