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论文
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1班
姓 名: 马林
学 号: 201150809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关系
汉字,这一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暂且称它为一种东西吧。我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它所编织的环境里,直到生命的终结它依然存在。在我所知道的有限知识里,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由它所记载,它的来源、演变、发展......以我这浅陋的知识确实难以说的清楚,在此仅讨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字典中汉字的注释: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仓颉造字到它演变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文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石,汉字蕴含着文化,而文化又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现如今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而这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及它所蕴含的艺术文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关于汉字有这么几个小故事。第一则,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第二则是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第三则,《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
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白话文译文:《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真是让人不折服都难啊!汉字的魅力不管你在意没在意过,它一直都在那里。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
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再从汉字来看看我们的姓名文化,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今天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杜甫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 “雅号”。晋代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宋人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古代,有资格得到谥号的,不仅仅是皇帝,诸侯大夫、文武百官、皇后、妃死后,也可得谥号。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来说,其称号可分为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类。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年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尊号是对某一位帝王的特殊尊称。唐代武则天的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清末之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
昭穆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文化的彼此交流,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品成为各国艺术家关注的对象,中国书法展览多次赴德国、法国、美国展出,为世人所惊叹。“书”字本义,“著于竹帛为之书”。因此书就是用毛笔写字。“书法”二字连起来解释,一般指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也就是说,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日益艺术化的毛笔字书写艺术。不仅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主要字体,还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书体流派。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和深邃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奇观。
在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
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约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使用对偶句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联与汉字及书法紧紧相扣,成为中国珍贵的文化。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包含字谜,如: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答案是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答案是田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当然最有趣的当属那些幽默又不失文化的歇后语。如: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扯胡子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
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
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如此多的文化,我们不难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汉字文化不仅仅涉及到了精神领域,也涉及到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现在汉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并且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来多的关注,汉语和中国文化正受到许多国家大众的喜爱。希望中国的汉字和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得到推广。
文化语言学论文
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1班
姓 名: 马林
学 号: 201150809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关系
汉字,这一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暂且称它为一种东西吧。我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它所编织的环境里,直到生命的终结它依然存在。在我所知道的有限知识里,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由它所记载,它的来源、演变、发展......以我这浅陋的知识确实难以说的清楚,在此仅讨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字典中汉字的注释: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仓颉造字到它演变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文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石,汉字蕴含着文化,而文化又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现如今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而这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及它所蕴含的艺术文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关于汉字有这么几个小故事。第一则,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第二则是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第三则,《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
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白话文译文:《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真是让人不折服都难啊!汉字的魅力不管你在意没在意过,它一直都在那里。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
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再从汉字来看看我们的姓名文化,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今天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杜甫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 “雅号”。晋代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宋人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古代,有资格得到谥号的,不仅仅是皇帝,诸侯大夫、文武百官、皇后、妃死后,也可得谥号。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来说,其称号可分为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类。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年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尊号是对某一位帝王的特殊尊称。唐代武则天的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清末之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
昭穆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文化的彼此交流,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品成为各国艺术家关注的对象,中国书法展览多次赴德国、法国、美国展出,为世人所惊叹。“书”字本义,“著于竹帛为之书”。因此书就是用毛笔写字。“书法”二字连起来解释,一般指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也就是说,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日益艺术化的毛笔字书写艺术。不仅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主要字体,还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书体流派。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和深邃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奇观。
在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
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约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使用对偶句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联与汉字及书法紧紧相扣,成为中国珍贵的文化。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包含字谜,如: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答案是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答案是田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当然最有趣的当属那些幽默又不失文化的歇后语。如: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扯胡子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
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
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如此多的文化,我们不难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汉字文化不仅仅涉及到了精神领域,也涉及到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现在汉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并且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来多的关注,汉语和中国文化正受到许多国家大众的喜爱。希望中国的汉字和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