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陈 烈1,李瑞霞1,王峰玉2

1.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275;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15

摘要: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旅游业甚至家庭消费等各个层面。文中以资源型城市河南省鹤壁市为例,从生物资源账户、能源账户和资源输出账户三部分构建生态足迹框架,突出强调资源开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6.9279 hm2/人,生态承载力0.3781 hm2/人,生态赤字达6.5498 hm2/人,远远超过中国平均生态赤字1.2469 hm2/人,说明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鹤壁市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4-0508-06

1996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雷斯教授(William Rees )和魏克内格教授(Mathis Wackernagel )创造了一套所谓“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的计算方法[1]。1997年在Wackernagel 等人发表的“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的研究成果中,运用该方法估算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析是通过引入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概念,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的生物物理测量方法[2]。该方法因其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3, 4]。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1]。

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国内[4],杨开忠[5]、张志强[6]、孙兆敏[7]、李利锋[8]、曹新向[4]、王书华[9]等人分别从理论、方法、计算模型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徐长春、赵秀勇、郭秀锐、李金平等人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先后对中国1999年、张掖地区1995年、甘肃省1998年、新疆自治区1991—2000年、西部12省区、南京1998年、广州2000年、澳门2001年等地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10~17]。从中不难看出,生态足迹指标的选取及足迹的组分因地区特性而不同。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完善国家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而建立,以输出不可再生资源而发展建设的一批城市。至今资源型城市的枯竭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模式加重了城市自身的生态足迹,制约城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工业城市而言,生态足迹组成的重要部分绝非城市自身的消耗[18]。鉴于此,本文选择全国重要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____河南省

..

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并依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从生物资源账户、能源账户、资源输出账户三个组分构筑生态足迹框架。

1 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

生态足迹是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6]。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真实土地面积(一种整合参数)[6]。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因此,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计算步骤如下[1]: (1)计算各类消费所使用的土地S i

S i =C i /Y i =(P i +I i -E i )/Y i

其中C i 位i 项消费总量;Y i 为i 的土地生产力;P i 为i 的当地生产量;I i 为i 项消费的进口量;E i 为i 项消费的出口量。 (2)计算总土地占用

∑S i =S 1+S 2+S 3+S 4+S 5+S 6

其中S 1为农用地;S 2为草地;S 3为建筑用地;S 4为森林;S 5为近海;S 6为能源用地。 (3)折算为生态足迹E F

E F =∑S i ×F i /P i

其中F i 为各类土地的等量因子;P i 为人口。 由上式可知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19]。将其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

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就能为判断该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如果生态足迹供给低于生态足迹需求,则表明出现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 ),表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反之则称为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则表明本地区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生产基地之一。土地类型组成见表1。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地 107985.96 2688.79 15246.89

0 11995.41 34193.67 41573.85 占全市总面积/%

50.54 1.26 7.14 0 5.61 16.00 19.45 人均面积/hm 0.07606 0.00189 0.01074 0 0.00845 0.02409 0.02928 2 鹤壁市

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3︒59′23″~114︒45′12″,北纬35︒26′~36︒02′59″,东、西、北与安阳市接壤,南与新乡市相邻。全市南北长67 km,东西宽69 km,总土地面积2136.85 km 2,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3%。1957年设市,现辖三区(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两县(浚县、淇县),2002年总人口1419704人,人口密度651人/km2。市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30余种,获得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种。全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6亿 t ,现有煤矿矿区面积114 km2,建有国有煤矿

11对,年实际生产能力600万t 。据统计,2000年底煤炭企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2%以上。鹤壁市是全国重点煤炭

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木材等几大类。各大类下设有一些细分类。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的具体计算中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采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12, 20],将鹤壁市2002年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表2)。

2.2 能源账户组分

谷物 豆类 薯类 油料作物 棉花 蔬菜 瓜果 水果 牛肉 羊肉 猪肉 禽肉 奶类 蜂蜜 禽蛋 山羊毛 绵羊毛 羊绒 木材 2744

1856 12603 1856 1000 18000 18000 1800 33 33 33 33 502 50 400 15 15 15 1.99 m/hm

3

2

农产品

770089 12183 13485 55665 1034 437528 16059 38156

动物产品

1506 8251 59985 66605 4396 51 95128 146 325 82

木材

0.36 m

水产品

3

280644.68 6564.12 1069.98 29991.92 1034 24307.11 892.17 21197.78 45636.36 250030.30 1817727.27 2018333.33 8756.97 1020.00 237820.00 9733.33 21666.67 5466.67 180.91 0.197678

0.004624 0.007536 0.021125 0.000728 0.017121 0.000628 0.014931 0.032145 0.176114 1.280357 1.421658 0.006168 0.000718 0.167514 0.006856 0.015261 0.003851 0.000001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林地

能源平衡帐户部分根据现有的资料处理了如下几种:原煤、其它洗煤、型煤、焦炭、其它焦化产品、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 制品、热力、电力等。能源消费量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

1)

能源类型 原煤 其它洗煤 型煤 焦炭 其它焦化产品 天然气 汽油 煤油 柴油 液化石油气 其他石油制品 热力 电力

/(GJ·hm -2·a -1)

55 55 55 55 55 93 93 93 93 71 93 1000 1000

/(GJ·t -1) 20.934 20.934 20.934 28.47 28.47 38.978 43.124 43.124 42.705 50.20 41.868 29.344 11.840

/t 3320897 6728 19 7597 1200 1

2)

/(GJ·a -1·人-1) 48.967713 0.099207 0.000006 0.152346 0.024062 1.96e-8 0.086357 0.114242 0.331875 0.098476 0.005397

3)

/(hm2·人-1) 0.890322 0.001804 1.16e-6 0.002770 0.000438 3.57e-8 0.001570 0.002077 0.006034 0.001790 0.000098 4.45e-7 0.055144

生物资源类型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建筑用地

2843 3761 11033 2785 183 632333 119545

4)

0.000445 3.032892

1) 表中数据来源于《鹤壁市2003年统计年鉴》;2) 单位为104 m3;3) 单位为109 J;4) 单位为107 W·h

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表3)。

2.3 资源输出账户组分

资源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殊性在于大量资源的输出,自身开采别人利用的发展模式,加重了本地的生态承受能力。正因为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针对鹤壁市的实际情况,选用主要的输出资源:原煤和洗煤两类,对地方的生态足迹进行调整(表4)。

表4 鹤壁市生态足迹计算中资源输出账户组分 Table 4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ledger of resources’

sendout in Hebi City

能源 类型 原煤

全球平 均足迹

-2

-1

折算 系数

-1

消费量 /t

年人均消费热量

-1

-1

人均生 态足迹

2

-1

生物资源

/(GJ·hm ·a ) /(GJ·t )

55

/(GJ·a ·人) /(hm·人) 类型

燃料用地

20.934 8733409 128.776973 2.341399 化石

3 计算结果与讨论

由以上对各种生物资源、能源消费和资源输出等生态足迹的计算,结合2002年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表1),得到如下鹤壁市2002年生态足迹的汇总(表5)。在此需要说明,由于单位面积耕地、化

洗煤 55 20.934 1063268 15.678235 0.285059 化石

燃料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总生态足迹

总面积/hm

2

2

-1

均衡因子

b 2.11 1.35 0.47 0.35 2.11 1.35 6.9279

足迹大小/(hm·人)

c =a ×b 0.5578 0.000001 1.4620 0.0217 0.1164 4.7700

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Co2吸收 总供给面积 生物多样性(12%) 总生态承载力

总面积/hm

d 0.07606 0.01074 0 0.00845 0.02409 0

2

产量因子

e 2.05 0.91 0.72 1 1.66 0 0.4296 0.3781

均衡面积/(hm2·人-1)

f =b ×d ×e 0.3290 0.0132 0 0.0030 0.0844 0 0.0515 a 0.264371 0.000001 3.110642 0.061936 0.055144 3.533362

2

-1

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在每种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面积。在供给方面,由于各国或地区的各种生物生产面积的差异很大,在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时,在当量因子的基础上又分别乘上一个产量因子。本文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采用2001年中国生态足迹计算中的数据。同时,在计算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面积。

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大小为6.9279 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3781 hm 2/人,生态赤字为6.5498 hm 2/人,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7.3倍。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该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从以上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可以发现,鹤壁市是输出型城市,对外的贸易已输出矿产资源为主,因此只能是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说明当前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3.1 从生态足迹需求结构分析

从2002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结构看(图1),化石燃料用地的需求空间占到全部需求空间的

从2002年鹤壁市生态承载力结构可知(图2),

其中耕地的生态空间占有达0.3290 hm2

/人,占到总

..

图2 鹤壁市2002年人均承载力结构

Fig. 2 The structure of per-BC of Hebi city in 2002

供给面积的76.6%。再加上预留出但并未利用的

12%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土地空间,说明本地区供给的生态空间类型单一。大量的土地资源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该说也是鹤壁市的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优势。

4 结语

生态足迹侧重于从生态的角度衡量人类的发

展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压力程度,忽略了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再加上数据的准确性、方法的局限性等多因素的限制,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结果难免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但无论如何,生态足迹都为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度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Wackernagel [18]等人就针对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提出了如下的措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自然系统的生产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减少人口以减少消费以及减少人均消费(如小汽车、非必需品等),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可持续性,采取的对策应因地制宜,在前文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提出如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1)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如果说企业办社会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那么现在对体制的改革却是势在必行。针对资源型城市管理中的弊病,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是其必然的保障。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是指缩小政府干

预职能,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即在缩小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精简政府官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把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大量的社会、经济事务交还给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低他中介组织、公务机构。

(2)对资源实施原因导向式预防式开发

由于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的污染,只能采取后果导向的反应式治理,针对出现的污染现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要适时地调整对资源开采的战略,采用原因导向式的预防式开发,根据需要适量开采资源,避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掠夺式开发,并针对开发的过程和对环境影响的后果通过税收等方式进行有偿补贴[21]。

(3)注重城镇建设

“缘矿建镇、连镇成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的写照。小城镇是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下,资源型城市更应借此东风,抓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步转变城市功能单调、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陶在朴.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1: 161, 169.

TAO ZAI-PU. Eco-rucksack and eco-footprint: the conception of weight and area of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3, 11: 161, 169.

[2] 黄青, 任志远, 王晓峰.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足迹研究[J]. 国土与自

然资源研究, 2003(2): 57-58.

HUANG QING, REN ZHI-YUAN, WANG XIAO-FENG.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the China in 1991[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03(2): 57-58.

[3] Wackernagel M,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in Earth[M]. Gabriola Island, B.C.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 曹新向, 梁留科, 丁圣彦.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

法[J]. 自然杂志, 2003, 25(6): 335-339.

CAO XIN-XIANG, LIANG LIU-KE, DING SHENG-YAN. Study development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2003, 25(6): 335-339.

[5] 杨开忠, 杨咏, 陈洁.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YANG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Adn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0, 15(6): 630-636.

[6]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 生态经

济, 2000(10): 8-10.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computer models[J]. Ecological

..

Eonomics, 2000, (10): 8-10.

[7] 孙兆敏, 刘世新, 任世春, 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

法: 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J]. 西北农业学报, 2004, 13(1): 140-144.

SUN ZHAO-MIN, LIU SHI-XIN, REN SHI-CHUN, et al . A ration assessment way about region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 view on the study method of the footprint[J]. Acta Agricalturae Boreali-occidentails Sinica, 2004, 13(1): 140-144.

[8] 李利锋, 成升魁. 生态占用: 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 自然资

源学报, 2000, 15(4): 375-384.

LI LI-FENG, CHENG SHENG-KUI. Ecological footprint: a new indicator for sustainsbilit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4): 375-384.

[9] 王书华, 毛汉英, 王忠静. 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 自

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76-782.

WANG SHU-HUA, MAO HAN-YING, WANG ZHONG-JING.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 over the world[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6): 776-782.

[10] 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等.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

土壤学报, 2002, 39(3): 441-445.

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ZHANG ZHI-QIANG, et al. Calcul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China[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2, 39(3): 441-445.

[11]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 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

方法: 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 生态学报, 2001, 21(9): 1484-1493.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ZHANG ZHI-QIANG.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take Zhangye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9): 1484-1493.

[12]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5): 607-616.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5): 607-616. [13] 徐长春, 熊黑钢, 秦珊, 等. 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1(2): 181-185.

XU CHANG-CHUN, XIONG HEI-GANG, QIN SHAN, et al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Xinjiang in the Lastest Decade[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21(2): 181-185.

[14]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中国西部12省(区市) 的生态足迹[J].

地理学报, 2001, 56(5): 599-610.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et al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the 12 provinces of west China in 199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5): 599-610.

[15] 赵秀勇, 缪旭波, 孙勤芳, 等.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

量研究中的应用: 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2): 58-60.

ZHAO XIU-YONG, MIAO XU-BO, SUN QIN-FANG, et al .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method in measuring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 1998[J]. Rural Eco-Environment, 2003, 19(2): 58-60.

[16]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以广州为例

[J]. 地理研究, 2003, 22(5): 654-662.

GUO XIU-RUI, YANG RONG-JU, MAO XIAN-QIA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5): 654-662. [17] 李金平, 王志石. 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97-203.

LEI KEM-PING, WANG ZHI-SHI,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Macao in 2001[J]. Journal of Natural Researces, 2003, 18(2): 197-203.

[18] WACKERNAGEL M, ONISTO L. Analyses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19] 王书华, 王忠静. 给予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

量评估: 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 山地学报, 2003, 21(3): 324-330. WANG SHU-HUA, WANG ZHONG-JING. Value of the

coordination to eco-economy in mountain distric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3, 21(3): 324-330.

[20] 高长波, 张世喜, 莫创荣, 等.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J]. 生态环境, 2005, 14(1): 57-62. GAO CHANG-BO, ZHANG SHI-XI, MO CHUANG-RONG, et 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2005, 14(1): 57-62.

[21] 李伟烈.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生态环境,

2004, 13(2): 284-286.

LI WEI-LIE.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and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J].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2004, 13(2): 284-286.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resources-based city

CHEN Lie1, LI Rui-xia1, WANG Feng-yu2

1. The Institute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s a biophysical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human appropriation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applied global, country, region, city, tour and family consume. The paper, By taking resources-based city —Hebi City as an example,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logy prints, including the biologic resource account, energy sources account and resource output account, It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that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f Hebi city is 6.9279 hm2·cap -1 in 2002, bio-capacity (BC) is 0.3781 hm2·cap -1 in 2002,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ED) (6.5498 hm2·cap -1 in 2002) was also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1.2469 hm2·cap -1) in China. So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ebi city was no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us.

Key words: resources-based 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bi city

..

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陈 烈1,李瑞霞1,王峰玉2

1.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275;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15

摘要: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旅游业甚至家庭消费等各个层面。文中以资源型城市河南省鹤壁市为例,从生物资源账户、能源账户和资源输出账户三部分构建生态足迹框架,突出强调资源开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6.9279 hm2/人,生态承载力0.3781 hm2/人,生态赤字达6.5498 hm2/人,远远超过中国平均生态赤字1.2469 hm2/人,说明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鹤壁市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4-0508-06

1996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雷斯教授(William Rees )和魏克内格教授(Mathis Wackernagel )创造了一套所谓“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的计算方法[1]。1997年在Wackernagel 等人发表的“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的研究成果中,运用该方法估算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析是通过引入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概念,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的生物物理测量方法[2]。该方法因其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3, 4]。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1]。

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国内[4],杨开忠[5]、张志强[6]、孙兆敏[7]、李利锋[8]、曹新向[4]、王书华[9]等人分别从理论、方法、计算模型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徐长春、赵秀勇、郭秀锐、李金平等人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先后对中国1999年、张掖地区1995年、甘肃省1998年、新疆自治区1991—2000年、西部12省区、南京1998年、广州2000年、澳门2001年等地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10~17]。从中不难看出,生态足迹指标的选取及足迹的组分因地区特性而不同。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完善国家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而建立,以输出不可再生资源而发展建设的一批城市。至今资源型城市的枯竭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模式加重了城市自身的生态足迹,制约城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工业城市而言,生态足迹组成的重要部分绝非城市自身的消耗[18]。鉴于此,本文选择全国重要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____河南省

..

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并依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从生物资源账户、能源账户、资源输出账户三个组分构筑生态足迹框架。

1 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

生态足迹是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6]。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真实土地面积(一种整合参数)[6]。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因此,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计算步骤如下[1]: (1)计算各类消费所使用的土地S i

S i =C i /Y i =(P i +I i -E i )/Y i

其中C i 位i 项消费总量;Y i 为i 的土地生产力;P i 为i 的当地生产量;I i 为i 项消费的进口量;E i 为i 项消费的出口量。 (2)计算总土地占用

∑S i =S 1+S 2+S 3+S 4+S 5+S 6

其中S 1为农用地;S 2为草地;S 3为建筑用地;S 4为森林;S 5为近海;S 6为能源用地。 (3)折算为生态足迹E F

E F =∑S i ×F i /P i

其中F i 为各类土地的等量因子;P i 为人口。 由上式可知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19]。将其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

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就能为判断该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如果生态足迹供给低于生态足迹需求,则表明出现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 ),表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反之则称为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则表明本地区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生产基地之一。土地类型组成见表1。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地 107985.96 2688.79 15246.89

0 11995.41 34193.67 41573.85 占全市总面积/%

50.54 1.26 7.14 0 5.61 16.00 19.45 人均面积/hm 0.07606 0.00189 0.01074 0 0.00845 0.02409 0.02928 2 鹤壁市

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3︒59′23″~114︒45′12″,北纬35︒26′~36︒02′59″,东、西、北与安阳市接壤,南与新乡市相邻。全市南北长67 km,东西宽69 km,总土地面积2136.85 km 2,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3%。1957年设市,现辖三区(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两县(浚县、淇县),2002年总人口1419704人,人口密度651人/km2。市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30余种,获得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种。全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6亿 t ,现有煤矿矿区面积114 km2,建有国有煤矿

11对,年实际生产能力600万t 。据统计,2000年底煤炭企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2%以上。鹤壁市是全国重点煤炭

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木材等几大类。各大类下设有一些细分类。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的具体计算中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采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12, 20],将鹤壁市2002年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表2)。

2.2 能源账户组分

谷物 豆类 薯类 油料作物 棉花 蔬菜 瓜果 水果 牛肉 羊肉 猪肉 禽肉 奶类 蜂蜜 禽蛋 山羊毛 绵羊毛 羊绒 木材 2744

1856 12603 1856 1000 18000 18000 1800 33 33 33 33 502 50 400 15 15 15 1.99 m/hm

3

2

农产品

770089 12183 13485 55665 1034 437528 16059 38156

动物产品

1506 8251 59985 66605 4396 51 95128 146 325 82

木材

0.36 m

水产品

3

280644.68 6564.12 1069.98 29991.92 1034 24307.11 892.17 21197.78 45636.36 250030.30 1817727.27 2018333.33 8756.97 1020.00 237820.00 9733.33 21666.67 5466.67 180.91 0.197678

0.004624 0.007536 0.021125 0.000728 0.017121 0.000628 0.014931 0.032145 0.176114 1.280357 1.421658 0.006168 0.000718 0.167514 0.006856 0.015261 0.003851 0.000001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牧草地 林地

能源平衡帐户部分根据现有的资料处理了如下几种:原煤、其它洗煤、型煤、焦炭、其它焦化产品、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 制品、热力、电力等。能源消费量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

1)

能源类型 原煤 其它洗煤 型煤 焦炭 其它焦化产品 天然气 汽油 煤油 柴油 液化石油气 其他石油制品 热力 电力

/(GJ·hm -2·a -1)

55 55 55 55 55 93 93 93 93 71 93 1000 1000

/(GJ·t -1) 20.934 20.934 20.934 28.47 28.47 38.978 43.124 43.124 42.705 50.20 41.868 29.344 11.840

/t 3320897 6728 19 7597 1200 1

2)

/(GJ·a -1·人-1) 48.967713 0.099207 0.000006 0.152346 0.024062 1.96e-8 0.086357 0.114242 0.331875 0.098476 0.005397

3)

/(hm2·人-1) 0.890322 0.001804 1.16e-6 0.002770 0.000438 3.57e-8 0.001570 0.002077 0.006034 0.001790 0.000098 4.45e-7 0.055144

生物资源类型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建筑用地

2843 3761 11033 2785 183 632333 119545

4)

0.000445 3.032892

1) 表中数据来源于《鹤壁市2003年统计年鉴》;2) 单位为104 m3;3) 单位为109 J;4) 单位为107 W·h

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表3)。

2.3 资源输出账户组分

资源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殊性在于大量资源的输出,自身开采别人利用的发展模式,加重了本地的生态承受能力。正因为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针对鹤壁市的实际情况,选用主要的输出资源:原煤和洗煤两类,对地方的生态足迹进行调整(表4)。

表4 鹤壁市生态足迹计算中资源输出账户组分 Table 4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ledger of resources’

sendout in Hebi City

能源 类型 原煤

全球平 均足迹

-2

-1

折算 系数

-1

消费量 /t

年人均消费热量

-1

-1

人均生 态足迹

2

-1

生物资源

/(GJ·hm ·a ) /(GJ·t )

55

/(GJ·a ·人) /(hm·人) 类型

燃料用地

20.934 8733409 128.776973 2.341399 化石

3 计算结果与讨论

由以上对各种生物资源、能源消费和资源输出等生态足迹的计算,结合2002年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表1),得到如下鹤壁市2002年生态足迹的汇总(表5)。在此需要说明,由于单位面积耕地、化

洗煤 55 20.934 1063268 15.678235 0.285059 化石

燃料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 总生态足迹

总面积/hm

2

2

-1

均衡因子

b 2.11 1.35 0.47 0.35 2.11 1.35 6.9279

足迹大小/(hm·人)

c =a ×b 0.5578 0.000001 1.4620 0.0217 0.1164 4.7700

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Co2吸收 总供给面积 生物多样性(12%) 总生态承载力

总面积/hm

d 0.07606 0.01074 0 0.00845 0.02409 0

2

产量因子

e 2.05 0.91 0.72 1 1.66 0 0.4296 0.3781

均衡面积/(hm2·人-1)

f =b ×d ×e 0.3290 0.0132 0 0.0030 0.0844 0 0.0515 a 0.264371 0.000001 3.110642 0.061936 0.055144 3.533362

2

-1

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在每种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面积。在供给方面,由于各国或地区的各种生物生产面积的差异很大,在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时,在当量因子的基础上又分别乘上一个产量因子。本文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采用2001年中国生态足迹计算中的数据。同时,在计算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面积。

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大小为6.9279 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3781 hm 2/人,生态赤字为6.5498 hm 2/人,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7.3倍。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该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从以上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可以发现,鹤壁市是输出型城市,对外的贸易已输出矿产资源为主,因此只能是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说明当前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3.1 从生态足迹需求结构分析

从2002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结构看(图1),化石燃料用地的需求空间占到全部需求空间的

从2002年鹤壁市生态承载力结构可知(图2),

其中耕地的生态空间占有达0.3290 hm2

/人,占到总

..

图2 鹤壁市2002年人均承载力结构

Fig. 2 The structure of per-BC of Hebi city in 2002

供给面积的76.6%。再加上预留出但并未利用的

12%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土地空间,说明本地区供给的生态空间类型单一。大量的土地资源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该说也是鹤壁市的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优势。

4 结语

生态足迹侧重于从生态的角度衡量人类的发

展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压力程度,忽略了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再加上数据的准确性、方法的局限性等多因素的限制,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结果难免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但无论如何,生态足迹都为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度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Wackernagel [18]等人就针对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提出了如下的措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自然系统的生产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减少人口以减少消费以及减少人均消费(如小汽车、非必需品等),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可持续性,采取的对策应因地制宜,在前文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提出如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1)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如果说企业办社会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那么现在对体制的改革却是势在必行。针对资源型城市管理中的弊病,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是其必然的保障。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是指缩小政府干

预职能,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即在缩小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精简政府官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把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大量的社会、经济事务交还给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低他中介组织、公务机构。

(2)对资源实施原因导向式预防式开发

由于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的污染,只能采取后果导向的反应式治理,针对出现的污染现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要适时地调整对资源开采的战略,采用原因导向式的预防式开发,根据需要适量开采资源,避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掠夺式开发,并针对开发的过程和对环境影响的后果通过税收等方式进行有偿补贴[21]。

(3)注重城镇建设

“缘矿建镇、连镇成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的写照。小城镇是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下,资源型城市更应借此东风,抓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步转变城市功能单调、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陶在朴.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1: 161, 169.

TAO ZAI-PU. Eco-rucksack and eco-footprint: the conception of weight and area of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3, 11: 161, 169.

[2] 黄青, 任志远, 王晓峰.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足迹研究[J]. 国土与自

然资源研究, 2003(2): 57-58.

HUANG QING, REN ZHI-YUAN, WANG XIAO-FENG.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the China in 1991[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03(2): 57-58.

[3] Wackernagel M,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in Earth[M]. Gabriola Island, B.C.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 曹新向, 梁留科, 丁圣彦.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

法[J]. 自然杂志, 2003, 25(6): 335-339.

CAO XIN-XIANG, LIANG LIU-KE, DING SHENG-YAN. Study development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2003, 25(6): 335-339.

[5] 杨开忠, 杨咏, 陈洁.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YANG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Adn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0, 15(6): 630-636.

[6]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 生态经

济, 2000(10): 8-10.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computer models[J]. Ecological

..

Eonomics, 2000, (10): 8-10.

[7] 孙兆敏, 刘世新, 任世春, 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

法: 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J]. 西北农业学报, 2004, 13(1): 140-144.

SUN ZHAO-MIN, LIU SHI-XIN, REN SHI-CHUN, et al . A ration assessment way about region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 view on the study method of the footprint[J]. Acta Agricalturae Boreali-occidentails Sinica, 2004, 13(1): 140-144.

[8] 李利锋, 成升魁. 生态占用: 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 自然资

源学报, 2000, 15(4): 375-384.

LI LI-FENG, CHENG SHENG-KUI. Ecological footprint: a new indicator for sustainsbilit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4): 375-384.

[9] 王书华, 毛汉英, 王忠静. 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 自

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76-782.

WANG SHU-HUA, MAO HAN-YING, WANG ZHONG-JING.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 over the world[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6): 776-782.

[10] 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等.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

土壤学报, 2002, 39(3): 441-445.

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ZHANG ZHI-QIANG, et al. Calcul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China[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2, 39(3): 441-445.

[11]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 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

方法: 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 生态学报, 2001, 21(9): 1484-1493.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ZHANG ZHI-QIANG.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take Zhangye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9): 1484-1493.

[12]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5): 607-616.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5): 607-616. [13] 徐长春, 熊黑钢, 秦珊, 等. 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1(2): 181-185.

XU CHANG-CHUN, XIONG HEI-GANG, QIN SHAN, et al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Xinjiang in the Lastest Decade[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21(2): 181-185.

[14]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中国西部12省(区市) 的生态足迹[J].

地理学报, 2001, 56(5): 599-610.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et al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the 12 provinces of west China in 199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5): 599-610.

[15] 赵秀勇, 缪旭波, 孙勤芳, 等.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

量研究中的应用: 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2): 58-60.

ZHAO XIU-YONG, MIAO XU-BO, SUN QIN-FANG, et al .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method in measuring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 1998[J]. Rural Eco-Environment, 2003, 19(2): 58-60.

[16]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以广州为例

[J]. 地理研究, 2003, 22(5): 654-662.

GUO XIU-RUI, YANG RONG-JU, MAO XIAN-QIA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5): 654-662. [17] 李金平, 王志石. 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97-203.

LEI KEM-PING, WANG ZHI-SHI,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Macao in 2001[J]. Journal of Natural Researces, 2003, 18(2): 197-203.

[18] WACKERNAGEL M, ONISTO L. Analyses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19] 王书华, 王忠静. 给予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

量评估: 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 山地学报, 2003, 21(3): 324-330. WANG SHU-HUA, WANG ZHONG-JING. Value of the

coordination to eco-economy in mountain distric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3, 21(3): 324-330.

[20] 高长波, 张世喜, 莫创荣, 等.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J]. 生态环境, 2005, 14(1): 57-62. GAO CHANG-BO, ZHANG SHI-XI, MO CHUANG-RONG, et 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2005, 14(1): 57-62.

[21] 李伟烈.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生态环境,

2004, 13(2): 284-286.

LI WEI-LIE.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and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J].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2004, 13(2): 284-286.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resources-based city

CHEN Lie1, LI Rui-xia1, WANG Feng-yu2

1. The Institute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s a biophysical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human appropriation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applied global, country, region, city, tour and family consume. The paper, By taking resources-based city —Hebi City as an example,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logy prints, including the biologic resource account, energy sources account and resource output account, It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that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f Hebi city is 6.9279 hm2·cap -1 in 2002, bio-capacity (BC) is 0.3781 hm2·cap -1 in 2002,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ED) (6.5498 hm2·cap -1 in 2002) was also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1.2469 hm2·cap -1) in China. So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ebi city was no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us.

Key words: resources-based 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bi city

..


相关内容

  •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压力
  •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Eco l ogy 2009, 28(5) :943-949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压力 (东北大学资源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沈阳110004) * 顾晓薇 王 青 冯 民 于宏民 张 波 王忠鑫 摘 要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沈阳市1991) ...

  • 甘南牧区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_赵雪雁
  • 第65卷第11期 2010年11月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 ol.65, No.11Nov., 2010 甘南牧区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赵雪雁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以生态足迹作为测度环境影响的指标,在计算1980-2007年甘 ...

  •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6卷 第 2期 20 07年 4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 EA I RES AR( E : AND H l DEVEL P砸 NT 0l Vo . 6 No 2 I2 . Ap .2 0 r 07 国 内生态 足 迹 模 型 研 究 进 展 ...

  •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15卷第6期2000年12月学术论文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INEARTHSCIENCESVol.15 No.6Dec.,2000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杨开忠,杨 咏,陈 洁 X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可持续发展的量度问题是 ...

  •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_基于内容分析法
  • 资源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专辑 Special edition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 ■ 李华姣/安海忠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

  •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探讨
  • 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探讨 朱从旭1,刘贵芬2,张云峰2 2.莱芜市环境保护局,(1.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莱芜271100:山东莱芜271100) 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的摘要:为了便于对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和测度, 实际情况,探讨了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 ...

  • 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生态县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简述福建省长汀县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展望其良好 ...

  • 城市生态学试题补充和答案(复习资料)
  • 什么是城市化 • "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篇) 城市 集中居住人口达两万以上的地点?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居民 城市化包 ...

  •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 第./卷第.期!地理学报 23456789:;?@A 章锦河D; SD6@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BC-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 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 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16D1Z@PT 游生态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