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ENHUIFENG
育人惠风
关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国宏
摘
杨峰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
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而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更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使学生尽快由纯粹的“学生”转变为相对复杂的“职业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简介:国宏(1981-),女,石家庄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杨峰(1979-),男,山西临汾人,石家庄铁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1-0077-03
生涯规划,高职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缺失。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具备职业生涯指导能力,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学习与成长的目标和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与成就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计划就业时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何有针对性的安排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达到目标。
(二)高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拥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开始。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本着因人而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定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只有在临近就业时,学校才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最近几年中,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由纯粹的“学生人”转变为相对复杂的“职业人”。然而,由于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校可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不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犹为突出的是:许多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缺乏明确认识,对将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全无认知,职业意识模糊。学习期间迷茫、困惑,就业前紧张、盲动,就业后悔恨、抱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增
强自信,提升成功机会。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
职教论坛/2010.11
77
育人惠风YUREN
HUIFENG
重新评估个人价值,明确定位。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分析,也可以逐渐树立起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前瞻性的职业定位,寻找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2.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扶持。从
教育管理部门到各个院校的学校领导,都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教育经费匮乏。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长期培养缺乏战略性眼光,学校甚至在就业环境的重压下,为了追求就业率而牺牲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没有好好把握职业教育的精髓。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目
的性与计划性,提高学习效率,促成学生自我的实现。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一套详实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规划安排自己的课程,使学习更有前瞻性,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3.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具体
的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中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成才成长紧密的联系起来,仅仅是当做一门普通的选修课程,满足于让学生学,却并不关心其教学效果如何,作用怎样。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依靠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通过开设临时性讲座、座谈会等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学生应对竞争的能
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高职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未雨绸缪,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这样就更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求职时,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其他高校辅导员的交流,与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并发现目前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容乐观。
(一)公众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围绕着高考设计教育模式,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模糊,意识淡薄,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很多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认同,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实际作用,忽视漠视的大有人在,客观上没有形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利环境。
(二)家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没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阶段是职业意识的萌芽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通常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孩子们喜欢的事情不能做,而不喜欢的事情却被成人和社会强加,个人的天赋兴趣无从发展,职业潜能无法得到培养和挖掘,无形中形成的职业意识往往是扭曲的、畸形的。
(三)没有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4.职业指导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不完善。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辅助性的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严重缺乏。
三、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一)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通过以上论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中,设立相应的机构,保证教育经费、教学力量的配给,在方向上予以倾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最好列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挂钩,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际效用;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加大投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任教,加强对教师、辅导员以及相关学生工作者的培训等方式,提高职业规划生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校园活动中,组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邀请成功人士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亲身经历;观看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媒体资料;开展主题演讲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进职业测评的体系,职业测评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进行测量,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自己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从而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更科学更理性。
(二)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以职业生涯教育带动职业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唯一动力,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
1.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力量薄
弱。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目前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还是空白,到大学阶段才刚刚起步。大学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无法持续培养专业人才。职业规划研究机构科研力量薄弱、研究人员匮乏,没有开展专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职业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题研究。
78
职教论坛/2010.11
YURENHUIFENG
育人惠风
也很难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特别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却不了解只有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应在大学教育阶段逐步完成由学生到人才的角色转换。加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只是到学生快要毕业了才安排几个讲座,搞一点咨询和指导,学生不解渴,教师干着急。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着力点。学生从一进校就对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乃至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初步规划,这样会给学生成才增加新的原动力,因为对职业追求的目标越高,学习的动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自然就会越大。
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早日成才。因此我们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对读书成才和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有一个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一个既连续又递进,各个阶段、各个层次有子目标的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子目标,选择自己在大学读书期间侧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职业素质。这样学生自己对(上接第76页)一半的学生不回家,95%的学生参加过勤工助学,全院学生一年勤工俭学的创收可达2500万元,有的甚至还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学院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达11%,首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更是超过60%。2009年,我院毕业生中更是有15%的学生是以小老板的身份走向社会。目前,学院在校生创业达18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的达1200多人,刚毕业的2009届毕业生中,信誉度达皇冠级有10家。在校生中,信誉度达皇冠的有2家,钻级以上的有400多家,校园内已形成一条电子商务供应链,还有多家快递公司进驻学院专门给这些创业学生提供快递服务;一个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中心也已形成,商业触角已遍及海内外。
2.勤工助学活动催生了学生创业制度。学院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创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办法》、《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园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奖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创业学生可通过网上交作业,个别辅导、单独考试等形式修完课程,创业实践可抵学分。建立“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的评价机制,设创业奖作为在校学生的最高奖励。将学生的打工率和创业率作为评价优秀班级的重要指标,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决贫困生问题。
3.学院为学生搭建完成了创业平台。2008年12月,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打破专业界限,专门成立以“学生老板”为招收对象的“创业学院”。创业学
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减少了整齐划一的盲从,自主性、针对性、实用性都更强。学生形成围绕职业求索知识、增强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观意识将读书学习与锻炼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大学生活的一开始就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从而更好地把求职的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有过的硬的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的的培养与其由老师替学生着想替学生着急,不如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规划设计好未来,自己主动求知。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出发点、支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啸.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6(03).
[2]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对大学生职[3]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
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01).
责任编辑谢荣国院设立工商税务、营销策略等创业课程,着重提升企业家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者。进入创业学院有门槛:一是在校生月收入不低于8000元;二是从事电子商务的学生,信用等级要达到四颗钻以上。目前,创业学院已招收三批学员,共计120名,主要是从事电子商务、旅游外贸、婚庆礼仪、书画培训等创业活动。学院目前已开创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给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电子商务、仓储、商谈为一体的创业平台。
总之,高校应积极扶持高职生在校创业,通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勤工助学的内涵,实现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的和谐与统一,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创造学业与创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2]曾嘉华.勤工助学与高职生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3]刘景刚.高校勤工助学经营型基地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
[4]张晓琴.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05(6).
[5]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4(2).
[6]熊花.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新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12).
责任编辑
谢荣国
职教论坛/2010.11
79
YURENHUIFENG
育人惠风
关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国宏
摘
杨峰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
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而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更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使学生尽快由纯粹的“学生”转变为相对复杂的“职业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简介:国宏(1981-),女,石家庄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杨峰(1979-),男,山西临汾人,石家庄铁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1-0077-03
生涯规划,高职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缺失。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具备职业生涯指导能力,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学习与成长的目标和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与成就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计划就业时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何有针对性的安排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达到目标。
(二)高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拥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开始。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本着因人而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定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只有在临近就业时,学校才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最近几年中,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由纯粹的“学生人”转变为相对复杂的“职业人”。然而,由于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校可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不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犹为突出的是:许多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缺乏明确认识,对将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全无认知,职业意识模糊。学习期间迷茫、困惑,就业前紧张、盲动,就业后悔恨、抱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增
强自信,提升成功机会。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
职教论坛/2010.11
77
育人惠风YUREN
HUIFENG
重新评估个人价值,明确定位。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分析,也可以逐渐树立起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前瞻性的职业定位,寻找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2.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扶持。从
教育管理部门到各个院校的学校领导,都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教育经费匮乏。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长期培养缺乏战略性眼光,学校甚至在就业环境的重压下,为了追求就业率而牺牲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没有好好把握职业教育的精髓。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目
的性与计划性,提高学习效率,促成学生自我的实现。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一套详实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规划安排自己的课程,使学习更有前瞻性,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3.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具体
的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中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成才成长紧密的联系起来,仅仅是当做一门普通的选修课程,满足于让学生学,却并不关心其教学效果如何,作用怎样。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依靠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通过开设临时性讲座、座谈会等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学生应对竞争的能
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高职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未雨绸缪,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这样就更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求职时,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其他高校辅导员的交流,与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并发现目前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容乐观。
(一)公众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围绕着高考设计教育模式,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模糊,意识淡薄,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很多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认同,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实际作用,忽视漠视的大有人在,客观上没有形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利环境。
(二)家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没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阶段是职业意识的萌芽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通常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孩子们喜欢的事情不能做,而不喜欢的事情却被成人和社会强加,个人的天赋兴趣无从发展,职业潜能无法得到培养和挖掘,无形中形成的职业意识往往是扭曲的、畸形的。
(三)没有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4.职业指导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不完善。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辅助性的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严重缺乏。
三、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一)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通过以上论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中,设立相应的机构,保证教育经费、教学力量的配给,在方向上予以倾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最好列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挂钩,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际效用;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加大投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任教,加强对教师、辅导员以及相关学生工作者的培训等方式,提高职业规划生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校园活动中,组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邀请成功人士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亲身经历;观看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媒体资料;开展主题演讲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进职业测评的体系,职业测评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进行测量,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自己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从而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更科学更理性。
(二)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以职业生涯教育带动职业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唯一动力,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
1.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力量薄
弱。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目前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还是空白,到大学阶段才刚刚起步。大学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无法持续培养专业人才。职业规划研究机构科研力量薄弱、研究人员匮乏,没有开展专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职业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题研究。
78
职教论坛/2010.11
YURENHUIFENG
育人惠风
也很难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特别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却不了解只有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应在大学教育阶段逐步完成由学生到人才的角色转换。加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只是到学生快要毕业了才安排几个讲座,搞一点咨询和指导,学生不解渴,教师干着急。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着力点。学生从一进校就对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乃至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初步规划,这样会给学生成才增加新的原动力,因为对职业追求的目标越高,学习的动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自然就会越大。
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早日成才。因此我们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对读书成才和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有一个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一个既连续又递进,各个阶段、各个层次有子目标的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子目标,选择自己在大学读书期间侧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职业素质。这样学生自己对(上接第76页)一半的学生不回家,95%的学生参加过勤工助学,全院学生一年勤工俭学的创收可达2500万元,有的甚至还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学院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达11%,首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更是超过60%。2009年,我院毕业生中更是有15%的学生是以小老板的身份走向社会。目前,学院在校生创业达18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的达1200多人,刚毕业的2009届毕业生中,信誉度达皇冠级有10家。在校生中,信誉度达皇冠的有2家,钻级以上的有400多家,校园内已形成一条电子商务供应链,还有多家快递公司进驻学院专门给这些创业学生提供快递服务;一个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中心也已形成,商业触角已遍及海内外。
2.勤工助学活动催生了学生创业制度。学院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创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办法》、《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园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奖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创业学生可通过网上交作业,个别辅导、单独考试等形式修完课程,创业实践可抵学分。建立“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的评价机制,设创业奖作为在校学生的最高奖励。将学生的打工率和创业率作为评价优秀班级的重要指标,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决贫困生问题。
3.学院为学生搭建完成了创业平台。2008年12月,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打破专业界限,专门成立以“学生老板”为招收对象的“创业学院”。创业学
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减少了整齐划一的盲从,自主性、针对性、实用性都更强。学生形成围绕职业求索知识、增强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观意识将读书学习与锻炼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大学生活的一开始就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从而更好地把求职的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有过的硬的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的的培养与其由老师替学生着想替学生着急,不如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规划设计好未来,自己主动求知。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出发点、支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啸.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6(03).
[2]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对大学生职[3]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
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01).
责任编辑谢荣国院设立工商税务、营销策略等创业课程,着重提升企业家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者。进入创业学院有门槛:一是在校生月收入不低于8000元;二是从事电子商务的学生,信用等级要达到四颗钻以上。目前,创业学院已招收三批学员,共计120名,主要是从事电子商务、旅游外贸、婚庆礼仪、书画培训等创业活动。学院目前已开创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给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电子商务、仓储、商谈为一体的创业平台。
总之,高校应积极扶持高职生在校创业,通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勤工助学的内涵,实现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的和谐与统一,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创造学业与创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2]曾嘉华.勤工助学与高职生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3]刘景刚.高校勤工助学经营型基地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
[4]张晓琴.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05(6).
[5]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4(2).
[6]熊花.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新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12).
责任编辑
谢荣国
职教论坛/2010.1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