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十大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①  (选自《列子》)      ●列御寇 

  【作品原文】  太行、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 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⑦者,年且⑧九十,面山⑨而居,惩⑩山北之塞(11)、出 入之迂(12)也,聚室而谋(13)曰:“吾与汝毕力(14)平险(15),指通(16) 豫南(17),达于汉阴(18),可乎?”杂然相许(19)。  其妻献疑(20)曰:“以君(21)之力,曾(22)不能损(23)魁父之丘 (24),如太行、王屋何(25)?,且焉(26)置(27)土石?”杂曰(28):“投 诸(29)渤海之尾(30),隐土之北(31)。”  遂(32)率子孙荷担(33)者三夫(34),叩石(35)垦壤(36),箕(37)畚 (38)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39)之孀妻(40)有遗男(41),始龀(42),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43),始一反(44)焉。  河曲智叟(45)笑而止(46)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7)!以残年(48) 余力(4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0),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51)曰:“汝心之固(52),固不可彻(53),曾不若(54) 孀妻弱子(5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56)也,而山不加增,何苦(57)而不平?” 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58)闻之,惧其不已(59)也,告之于帝(60)。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61)二子负(62)二山,一厝(63)朔东(64),一厝雍南(65)。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66)焉。  【注释】  ①本篇选自《列子・汤问》。愚公——寓言中虚拟的人名。 

②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省东部。王屋——即王屋山,在今 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方圆,周围。  ④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  ⑤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的大部,河南、辽宁各一 部分。  ⑥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⑦北山愚公——意思是住在北山的愚公。  ⑧且——将。  ⑨面山——面对着山。  ⑩惩——苦于。  (11)塞——阻塞。  (12)迂——迂回,指绕远路。  (13)聚室——把家里人聚在一起。谋:商量。  (14)毕力——使出全部力量。  (15)平险——铲平险阻。  (16)指——指向。指通——通向目标。  (17)豫——豫州,古地名,

约在今河南省一带。  (18)汉阴——汉水南面。水的南面为阴。  (19)杂然——七嘴八舌的样子。许——赞成。  (20)献疑——献出疑点,即提出疑问的意思。  (21)君——尊称对方为“君”。  (22)曾(z5ng 增)——尚且,还。  (23)损——减损,指挖掉。  (24)丘——小土山。魁父之丘:小土山名。  (25)如太行、王屋何——意思是,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 样呢?  (26)焉——怎样,在哪里。  (27)置——放置。  (28)杂曰——七嘴八舌地说。  (29)投——扔。诸:之于的合音,意思与“之于”相同。  (30)渤海之尾——渤海边上。  (31)隐士——古代传说中东北方向的地名。《淮南子・坠形训》 —— “东北薄州曰隐土。”  (32)遂——于是。  (33)荷(he 贺)——负荷。荷担——挑担。  (34)夫——男子称夫。三夫——三个男子。  (35)叩石——叩击石头,即锤石、凿石。  (36)垦壤——挖土。  (37)箕(j9 基)——簸箕。这里指用箕。  (38)畚(b7n 本)——土筐。这里指用畚。  (39)京城氏——京城是复姓(古代姓氏有别,后代不分)。  (40)孀妻——寡妇。 

(41)遗男——遗腹子(这里指男孩子)。  (42)龀(ch8n 趁)——小孩子换牙。始龀:开始换牙的年龄,约 在七八岁时。  (43)寒暑易节——寒暑节气都更换了,意思是过了一年。  (44)反——同“返”。一反——来回一次。  (45)河曲——地名,在今山西省,但寓言中的地名多非实指。智叟: 寓言中的人名。河曲智叟:住在河曲的智叟。  (46)止——阻止。  (47)惠——通“慧”,聪明的意思。  (48)残年——指人的晚年。  (49)余力——剩余的力气。  (50)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不足道的数量。  (51)长息——长声叹息。  (52)固——顽固,指固守旧的看法、观点。  (53)彻——通,开通。  (54)曾不若——还不如。  (55)弱子——小孩子,儿童。  (56)匮(ku@ 愧)——穷尽。  (57)何苦——怕什么。  (58)操蛇之神——山神,手里拿着蛇。  (59)不已——没完没了。  (60)帝——上帝。  (61)夸娥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  (62)负——背。  (63)厝(cu^ 措)——安放。  (64)朔东——朔方以东,朔方约相当于今山西省。  (65)雍南——雍州南部,雍州约

在今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  (66)陇(l%ng 垄)断——同“垄断”,指没有什么阻隔交通要道。   【作者简介】  列御寇(约公元前 450~公元前 380),一作“列圄寇”、“列圉寇”, 尊称列子,战国初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寓言作家。郑国人,与郑 公 同时,曾在郑国的圃田居住过 40 年,被当时人称为“有道之士”。向他 求学的人很多,有时多到 40 人。庄子很称道他。《庄子》书中提到列子 的有《逍遥游》等 7 篇,还专有《列御寇》1 篇。他家里很穷,脸上经常 带着饥饿的神色,有个客人对当时郑国的相国(宰相)子阳说:“列御 寇是天下知名的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家里,却过着穷困的日子,不是 显得您不好士吗?”郑子阳就命令手下的官员给列子送粟去。列子出来 接见送粟的使者,再三拜谢,却不肯接受郑子阳送来的粟。著作有《列 子》。《列子》是由列子的著作及列子后学根据列子言行及能体现列子 思想的寓言故事荟萃而成。《列子》全书寓言近 100 则,有许多非常精 湛之作,思想深刻,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表现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后世将列子与庄子并称“庄列”,对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今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 7 百里,高 8 万尺,原在冀州的南面,河 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快 90 岁了,住家正面对着这两座大山,苦 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要绕许多弯路,就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 “我和你们拿出全部的精力削平险阻,打通去豫州南面的路,直达汉水 的南面,你们觉得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您这点精力魁父这样的小土山尚且平不 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况且,挖出的石头、泥土往 哪里堆放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把它扔在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凿石头,挖土块,用簸箕 和土筐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开始换牙,也 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寒来暑往,过了一年,才走了一趟来回。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劝阻愚公说:“你也太愚蠢 了!以你这样年老力衰,连山的九牛之一毛尚且毁不掉,对那样多的土 块石头又能怎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思想太顽固了,真是顽固到 底,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但这山却再也不能增

高,还怕平不了它吗?”说得河曲智叟无言可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这番话,害怕愚公挖山不止,报告了上帝,上帝被 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那两座大山,一 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和汉 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大山阻挡了。 

【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与神话传说有着密切关系的寓言。  太行山和王屋山是现实中确有的山,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 3 省边界,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南跨河南省济源县,西跨山西 省垣曲县界,山有 3 重,形状像屋,所以叫王屋山。但是寓言作者却出 人意外地说,这两座山原来不在这里,而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大体上是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那么,怎么会矗立在现在的地方的呢? 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故事的结尾,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是愚公下 定决心移山,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背着这两座山,把它们放在现在 的地方的。  愚公移山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主要原因亦即愚公精神的最大特点就 是“诚”。他的“诚”表现在长期奋斗的毅力,排除万难的勇气,不怕 牺牲的决心。再者,愚公奋斗的目标是彻底改革交通阻塞的现状,这个 目标,符合群众的心愿,得到了他的全家和邻居的支持。这些,都是愚 公移山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这篇寓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这篇寓言恰到好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是年近 90 的愚公的残年 余力和方 7 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的对比。这个对比是如此悬 殊,悬殊的程度突出了愚公移山的难度;而突出愚公移山的难度也就突 出了他的毅力、勇气和决心。其次是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智叟向愚公提 出的问题,看来似乎明智,但他是从短期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而愚 公却是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愚公认为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 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所以,从宏观上 看,愚公实在比智叟眼光远大得多。通过这样的对比,增加了寓言故事 的曲折性,也深化了寓言的主题。  但这篇寓言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本意,它透彻地说明了劳动 可以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知难而进,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这篇寓言 采取了夸张的神话式的表现方法,故事生动,对比鲜明,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所以它具有令人喜爱的永久的魅力。《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 问》篇。《列子》从东晋开始流行后,愚公移山就被用为成语典故,用 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用以称颂有志者

事竟成 的坚毅精神。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愚 公移山的典故。这篇闭幕词并以《愚公移山》为题,从此,愚公移山就 成了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 利的愚公精神,对中国人民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的结尾是愚公挖山不止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 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搬走了。上帝当然是没有的,只是人民的力量 的曲折的反映;在《愚公移山》里,就是“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的 曲折的反映。说到底,上帝就是人们自己。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里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喻为两座大山, 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 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 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 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 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02 页,人民出版

社 1991 年 6 月第 2 版),在这里,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的寓意作了深 刻的分析,对这篇寓言中的上帝是谁,作了精湛的解释和发挥。毛泽东 的这篇文章,帮助人们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和 启迪。 

鲲鹏斥 ①  (选自《庄子》)      ●庄周 

  【作品原文】  穷发②之北有冥海③者。天池④也。有鱼焉,其广⑤数千里,未有 知其修⑥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⑦,翼⑧若垂天 ⑨之云。搏⑩扶摇羊角(11)而上者九万里,绝(12)云气(13),负(14)青 天,然后图南(15),且适南冥(16)也。斥 笑之曰(17):“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18)蓬蒿(19)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20)。 而彼且奚适也(21)!” 

 

  【注释】  ①本篇选自《庄子・逍遥游》。  ②发——草。穷发:传说中的地名,意思是寸草不长的地方。  ③冥海——传说中的海名。  ④天池——极言其广大,犹如天上的池。  ⑤广——宽。  ⑥修——长。  ⑦泰山——山名,在今山东省。  ⑧翼——鸟翅。  ⑨垂——边。垂天——天边。  ⑩搏——搏击。  (11)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羊角——形如羊角的旋风。  (12)绝——穿过,越过。  (13)云气——云层和大气。  (14)负——背负。  (15)图南——打算飞向南方。图——谋,打算。 

(16)且——将。南冥——传说中的南方的大海。  (17)斥——小沼泽。 (y4n 晏)——小鸟名, 雀。  (18)翱(2o 熬)翔——自由自在地来回飞翔。  (19)蓬蒿——蓬草与蒿草。  (20)至——尽头、顶点。  (21)奚——哪里。  【作者简介】 

庄周(约公元前 369~公元前 286),尊称庄子,战国时的哲学家和 文学家。宋国蒙地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看管漆树园的小官)。他家 里很穷,住在一条狭窄的街巷里。楚威王听说庄周是个贤才,派了使者, 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担任楚国的宰相,却被他拒绝了。他到过楚国、 齐国和魏国,和曾经担任过魏国宰相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是好朋友。他 学问渊博,他的学说以老子为依归。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有《庄子》。《庄 子》是庄周及其后学作品的汇编。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寓言作家,“寓言”一词,就是庄子首创的。 庄子自己说他的著作是“寓言十九”,司马迁也说庄子“其著书十余万 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来阐发哲理。他以其丰富的想 象力,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加以创造性的利用,改造和 发展,创作了独具一格的大量寓言。他的寓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 化等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庄子寓言和他所 要表达的正意多能做到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庄子的寓言对后代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  【作品今译】  荒凉的不毛之地的北面有号称天池的冥海。冥海中有名叫鲲的大鱼。 鲲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变成大鸟以后,名叫 鹏。大鹏的背部象泰山一般高耸,它的翅膀象天边的浓云下垂一样。它 鼓动着双翅,结聚风力,借助那急剧地盘旋上升的象羊角模样的旋风, 飞上 9 万里的高空。它飞得超过了云层,超过了大气,背负着青天,然 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往南冥。 

小雀儿

  看到大鹏从它的头顶上振翼飞过,觉得不可理解。它讥笑

大鹏说:“大鹏它究竟要飞往哪里去呀!我扑腾着、跳跃着向上飞,飞 了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回旋飞翔在刺蓬蒿草之间。我觉得这也就达到 飞行的极点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  【作品赏析】  《鲲鹏斥 》这篇寓言采取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寓言中叫做鲲的大 鱼,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这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在 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大鱼又能变成叫做鹏的大鸟,它的脊背好像泰山, 背负青天,这也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在现实中也是不存

在的。显然,这 是一篇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寓言。在这篇寓言中,“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万里”的大鹏,与“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 雀,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茫茫宇宙,万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是很自然的 现象。神话中的事物也只是现实中的实物的虚幻的反映。但庄子却没有 停留在自然现象上,他以自然现象的反差为基础,驰骋想象,虚构出精 神境界的反差。 雀眼光短浅,它只能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飞几丈高 就觉得自己已经尽了飞翔的能事,它不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高,于 是,讥笑大鹏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大鹏志向远大,而不骄不矜; 雀安 于现状,而自鸣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把深 刻的寓意表达出来了。  一篇优秀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层次的。庄子这篇寓言还有这样一层 寓意: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大鹏在 9 万里以上高飞,是为了更 有效地凭借风力,减少干扰和避免阻塞。斥 不能理解大鹏的作为和志 向,却反而讥笑大鹏,实在是太委琐无知了。  我们对这篇寓言还可以领会到这样的意思:阅历很浅、眼光狭小的 人不能理解有非凡才智和远大抱负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往往从旁讥笑, 指手画脚,妄加非议,但这也恰好暴露了他们的浅陋与无知。  庄子的这篇寓言,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鲲鹏的形象经常出现 在后代的诗文中,许多文学家还对这篇寓言加以发挥,进行再创作。唐 代大诗人李白在年轻的时候, 就根据庄子这篇寓言, 作了一篇 《大鹏赋》 , 抒写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鹏图”等成语典故,用以比喻人的壮志、奋发有为和 前程远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取这篇寓言的寓意作为自己的名字,如 “鹏”、“鹏举”、“万里”、“图南”等等,成为称谓文化的一种非 常有意义的现象。比如南宋爱国英雄岳飞,字鹏举,名和字都是取自庄 子的这篇寓言。毛泽东 1965 年秋写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其前阙 ( qu8 ,确。前阕,词的前段)为:“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 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 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对庄子的这篇寓言,用革命的现实主 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了全新的发挥。他在这首词里, 充分肯定了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蓬间雀的胆小怕事、鼠目寸光,进行了 尖锐的讽刺。 

刻舟求剑①  (选自《吕氏春秋》)      ●吕不韦 

  【作品原文】  楚人有涉江②者,其剑

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⑥乎?  【注释】  ①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也见《淮南子・说林训》。   ②涉江——渡江。  ③遽(j) 据)——立即、急忙。  ④契——刻。  ⑤是——此,这里。  ⑥惑——糊涂。  【作者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 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 南禹县)的大商人,后在赵国的都城邯郸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 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他帮助子楚到秦国活动,得到秦孝文王的夫 人华阳夫人的支持,子楚被立为太子。子楚(即秦庄襄王)即位后,任 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秦王政(即秦始皇)年幼即位, 吕不韦继续掌握政权,被尊为“仲父”。秦王政亲理政务后,吕不韦因 罪被免职,不久被迁往蜀郡,畏罪自杀。 

  吕不韦担任相国时,集合门客集体编写了《吕氏春秋》。书成后, 把它公布在咸阳城门,在城门上悬挂了千金,宣告有能对《吕氏春秋》 增减一个字的,就把这千金给他,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敢对《吕氏春秋》 增减一个字。《吕氏春秋》中有寓言 200 余则,内容很杂,带有各家学 派思想的鲜明印记;在形式方面,往往采取先提论点或命题,然后依次 引述一至数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的方式。《吕氏春秋》的寓言,在寓言 文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品今译】  楚国有个坐船过江的,他佩带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江水里,他急忙地 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道“这是我的剑掉下水里去的地方。”船停下后, 他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他掉在水里的剑。  船已经开走了,但是剑是不会走的。这个楚国人用在船上刻记号的 方法找掉在水里的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作品赏析】  在春秋战国时,佩剑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时尚。士大夫用剑防身、 习武、舞蹈和锻练身体,也作为装饰品,表示自己的身份,所以,这篇 寓言里的楚人,乘船渡江时还带着剑。一不小心,剑从船上掉到江里去 了。他不马上到江水里去找,却想出了个自以为高明,实在愚蠢透顶的 办法,急急忙忙地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还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 的。”可是,船一直是在走的,当船走了一段时间后,再从船上刻记号 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就大错特错了,这那能找得到!故事虽然简单,但 却把一个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而又刚愎自用的人的可笑形象,生动地刻画 出来了。  这篇寓言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

秋》是杂家的代表著

作,各家思想都有。在《察今》篇中,这篇寓言后面还有这样几句话: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 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刻舟求剑是愚蠢的,“以此故法为其国”,同样是愚蠢的。时代已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却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用那只适合古代 情况的法来治理现时的国家,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刻舟求剑这篇寓言, 就是对泥古不化,不知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保守派的尖锐讽刺。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江水和 在江水里行走的船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变化着。掉在江水里的剑和剑 掉下去的地方,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它不会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流动, 随着船的行走而行走。这个楚人只看到了相对静止的一面,而没有看到 时刻运动变化的一面,所以才干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由这篇寓言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刻舟求剑”,用以比喻拘泥固执、 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由于生动易懂,所以,常被人们引用。  《吕氏春秋・察今》篇,为了阐明因时变法的重要性,除《刻舟求 剑》这篇寓言外,还运用了《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两篇寓言。《循 表夜涉》是说,楚军要袭击宋国,派人到澭(y#ng 音雍,古水名)水 测量水深,在可以徒涉的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澭水暴涨,楚军还按原来 的标记乘夜徒涉澭水,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引婴投江》是说,有人 抱着婴儿,要把他丢掉江里去,别人问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人回答 说,这孩子的父亲水性很好。这三篇寓言都以楚人为主角,以江河为背 景,虽然都是阐明因时变法的重要性的,但着重点却各有不同。《刻舟 求剑》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循表夜涉》着重于时间的推移,《引婴投 江》着重于人物的差异,分别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三个角 度,阐明了因时变法的重要与必要,批判了墨守成规的可笑与可悲。把 必须明察当今的时势而变法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  这三篇寓言比较起来,《刻舟求剑》尤其精湛。因为它既有空间的 变化,又有时间的变化,而又构思奇特,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 刻,所以它更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也更为广泛。  先秦寓言中有许多愚人寓言。这些寓言,把愚人或是自作聪明的人 作为讥讽对象,对愚人或是自作聪明的人可笑与无知,加以无情的揭露, 使人们从他们的可笑与无知中很自然地得出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正确的结 论。《刻舟求剑》一类的寓言,就是这样的愚人寓言。  佛经寓言故事集《百喻经》中也有许多愚人寓言。

《百喻经》中有 一篇寓言《乘船失 (y* 音盂,僧人的食器)喻》:  有一个人,坐了船过海,失手把一个银碗掉在水里了。这个人就在 水面画了一个记号,吩咐自己说:“你要记牢,银碗是掉在水里的,过 几天不要忘记捞起来。”经过了两个月,他旅行了很多地方,来到了叫 做狮子国的国界,看见了一条河,他就说:“我今天有空,去捞起我的 银碗来吧。”说了就跳下水去了。人家看见,问他说:“你在捞什么呀?” 他回答说:“我捞我掉在水里的银碗!我在两个月前初下海的时候掉下 去的,当时我在水面上画过一个记号,提醒我自己记牢在水里,幸好我 的记性还不错,所以我今天就到水里来捞了。”人家听了,都禁不住地 大笑了。 

我们把这个故事和《刻舟求剑》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故事结构几 乎完全相同,连具体的情节也是十分近似的。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 现象。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佛经传入中国最早是在后汉初年。《吕 氏春秋》成书早于佛经传入中国约 300 年,《刻舟求剑》是不可能受到 佛经的影响的。那么,《乘船失 喻》是不是受到了《刻舟求剑》的影 响呢?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这样肯定。看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两 篇故事的相似完全是巧合;二是古代相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这些,在我们赏析《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时,也是应该了解的。 

自相矛盾①  (选自《韩非子》)      ●韩非 

  【作品原文】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②,誉③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④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⑤。”或⑥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⑦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  ②楚人——楚国人。鬻(y) 玉)——卖。楯——同“盾”,防御用 的盾牌。矛——长矛,用以刺杀对方的兵器。  ③誉——赞誉,夸奖。  ④陷——陷没,这里指刺透。  ⑤于物无不陷——没有刺不透的。  ⑥或——有人。  ⑦应——回答。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 280~公元前 233),尊称韩非子、韩子,战国末期

哲学家和寓言作家,法家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是韩国 的公子,屡次向韩王进谏变法图强,未被采用,乃作《孤愤》、《五蠹》、 《说难》等 55 篇 10 余万字。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即秦始皇) 看到了说:“我要是能够见到这个著书的人,和他交游,我就死而无恨 了!”李斯说:“这是韩非著

的书,他和我一道向荀况学习过。”秦国 因此急攻韩国,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和韩非交谈,非常高兴,后 遭到李斯谗害。韩非不但未被重用,反被治罪下狱,李斯派人送毒药给 他,他自杀于狱中;待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他时,他已经死了。著作 有《韩非子》。韩非的文章,文笔犀利,论证透辟,尤善于用寓言故事 进行说理。《韩非子》中的寓言共有 300 余则,都是政治哲理寓言,寓 言主人公和寓言情节,多取材于人类社会,故事情节较完整,因而形成 了与庄子寓言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作品今译】  有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称赞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接着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 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 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作品赏析】  这篇寓言的原意是揭露儒家既美化尧又美化舜的矛盾。儒家对尧和 舜都非常推崇,说他们都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可又说舜纠正过尧当天子 的时候的许多弊端。韩非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既然尧是圣人,明察 在上,天下就不会有弊端,既然如此,舜也就没有什么弊端可以去纠正 的了,如果舜所纠正的真是尧当天子的时候的弊端,那就说明尧不是圣 人。按儒家自己的说法认真分析,尧和舜是不可能都是圣人的。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韩非讲了这篇著名的《自相矛盾》的寓言。矛 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是用来进攻刺杀的,盾是用来防御、抵挡进 攻刺杀的,两者的作用正好相反。寓言故事中的这个人同时卖矛和盾, 既吹嘘他的矛能刺破任何东西,又吹嘘他的盾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它,以 致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时,他不能自圆其说,无言 以对,因为,他说的话前后不一致,前一句话是吹嘘他的矛,是对矛的 肯定,而后一句话是吹嘘他的盾,是对矛的否定。对他的盾来说,前一 句实际是否定。总之,使人越听越胡涂,弄不清究竟是他的矛利害还是 他的盾利害。由于实际生活中这类现象经常发生,这个寓言很形象、易 懂,给人印象较深,所以,后人把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都称作“矛盾”。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注意,这里说的矛盾属于逻辑矛盾,是由于违反 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的思维错误,它与辩证法中所述的矛盾不是一 回事,关于辩证矛盾这里不去提它。  这篇寓言不但寓意深刻,艺术性也很高。它只有寥寥 73 字,

但却塑 造两个互相对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卖矛与盾的人,几句话就勾 勒出了他的自吹自擂、洋 洋得意的面貌;一个是对卖主提出质问的人“以 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这种写 法,单刀直入,峭刻犀利,是韩非子寓言的典型风格。 

狐假虎威①  (选自《战国策》)     

  【作品原文】  虎求②百兽③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④使我 长百兽⑤,今子食我,是逆⑥天帝命⑦也。子以我为不信⑧,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⑨乎?”  虎以为然⑩,故遂与之行(11)。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战国策・楚一》,也见《尹文子》(逸文)、《新序・杂 事》。假——借,凭借。  ②求——寻求,寻找。  ③百兽——众多的兽,“百”是极言其多,不是确数。  ④天帝——上帝。  ⑤长百兽——为百兽之长。  ⑥逆——违背。  ⑦命——命令,旨意。  ⑧子以我为不信——你如果以为我说的不真实。  ⑨走——跑,逃跑。  ⑩然——对,表示同意。  (11)遂——就,于是。之——它,指狐。  【出处介绍】  《战国策》,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载了战国初期至秦并 六国约 240 年间的史事。本非一书,有《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数种,确切的作者已无法知道,大约 是战国时史官、策士所作或辑录。西汉刘向等人对这些书进行整理,删 除重复,订为三十三篇,汇成一书,并因其内容主要是战国时游士们的 策谋与言论,故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长于叙事,具有铺张渲 染、气势宏伟的特点。书中有寓言五十余则,这些寓言现实性、针对性 都很强,而且情节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拟人化手法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战国策》及其寓言,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作品今译】  老虎在山林里寻找各种野兽吃,一天,它抓住了一只狐狸。狐狸对 老虎说:“你是不敢吃我的,我是上帝派我到山林来作百兽的首领,统 管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违抗上帝的命令了。如果你觉得我的话不 可靠,那么,我走在你的前面,你跟在我的后面,请你看看,野兽们见 了我还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觉得狐狸的话说得有道理,就跟着它一起走,野兽见了它们都 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那些野兽是因为害怕它自己才逃跑的,还认为它 们是害怕狐狸呢!  【作品赏析】  《战国策・楚一》记载:战国时的楚宣王问群

臣说:“我听说北方 各国都怕昭奚恤(楚国将军),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的。 从魏国出使楚国的江一回答楚宣王的这个问题时,讲了这个狐假虎威的 寓言。  江一讲这个寓言,是用虎来比喻楚王和楚国的兵力,用狐来比喻昭 奚恤,但不是简单的一般的类比,而是用在狐被虎抓住的特定的场合。 狐被虎抓住后,首先谎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统领百兽的,用上帝来威慑老 虎,使老虎不敢吃它。接着,为了使老虎相信它,提出它走在前面,虎 跟在后面,看野兽见了它有没有胆敢不逃跑的。它们果真这样做了,野 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那些野兽是因为害怕它才逃跑的, 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这个寓言回答了楚宣王提出的问题:北方 各国表面上好像是怕昭奚恤,实际是害怕楚王和楚国强大的兵力。由于 比喻贴切,由这个寓言故事所引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这个寓言故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它在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时,除 了符合动物的自然特性外,还注意了把动物的自然特性和与之相对应的 人的社会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狐狸是狡猾、奸诈的,权臣也是狡猾 奸诈的;老虎是威力强大的,国王和国家的兵力也是威力强大的。老百 姓、邻国怕国王及其强大的兵力,就像百兽怕老虎一样。这样巧妙而有 机的结合,使得寓言故事的寓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个寓言故事的形象意义,远远超出了江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本意。 一方面,它深刻讽刺了招摇撞骗、作威作福、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 这些坏人,自己并没有什么力量,只是依仗他人的权势,欺压弱小,干 着种种卑劣的勾当。另一方面,对权势者和强暴者也进行了嘲讽。权势 者和强暴者自以为厉害,可有时他们受了别人的蒙蔽,做了别人的工具, 竟然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也说明了他们的极端昏庸和愚蠢。  这个民间故事被记载在《尹文子》、《战国策》和《新序》后,被 人们作为成语典故经常引用,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 故事情节有所改变, 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了。 如藏族民间故事 《狐狸为王》 , 故事开头说一只狐狸掉进了染缸,身上发出宝石一样的颜色,别的狐狸 问它是谁,它回答说:“我叫夹朝。玉皇大帝派我来,叫我来做四只脚 的野兽的国王的。”这个开头的狐狸的话和狐假虎威故事开头的狐狸的 话,是非常相像的。 

叶公好龙①  (选自《新序》)      ●刘向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②好龙,钩以写龙③,凿以写龙④,屋室雕文⑤以写龙。 于是天龙⑥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⑦,施尾

于堂⑧。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⑨,失其魂魄⑩,五色无主(11)。  是(12)叶公非好龙也。好夫(13)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新序・杂事五》。  ②叶公子高——楚国贵族,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叶是他的封地, 故称叶公。  ③钩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在带钩上画龙。钩,带钩。  ④凿以写龙——在酒器上画龙。凿,“爵”的借用字,一种盛酒的 器具。  ⑤屋室雕文——房屋、内室雕刻的花纹。  ⑥天龙——传说中天上的真龙。  ⑦窥(ku9 亏)——探看。牖(y%u 有)——窗户。  ⑧施(y@ 艺)——延伸,这里是“拖”的意思。堂——厅堂,古代 房屋的中央部分。  ⑨弃——抛弃,这里是“躲开”的意思。还走:掉头就跑。  ⑩魂魄——古时称人的精神为魂魄,以为可以脱离人的形体而存在。 失其魂魄——吓得丧魂失魄。  (11)色——脸色。五色——泛指面部表情。  (12)是——这样,这里有“这样看来”的意思。  (13)夫——指示代词,那种,那些。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 77~公元前 6),前汉经学家、目录学、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后改名向,沛人。刘向为人忠直,因反对宦官弘恭 石显,两次下狱;并曾多次向皇帝上书论事,言词恳切,切中时弊,皇 帝曾经想重用他,但由于受到外戚王氏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重 用。曾奉命校阅整理群书,每校完一本书,刘向就写一篇《叙录》,记 述新定本的目录、校定过程、全书大意、著者事迹、时代背景等,后来

将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一书。《别录》是我国目录学的第一部 著作(已佚)。今存著作有《刘中垒集》、《新序》、《说苑》、《列 女传》等。《新序》是刘向所编著的劝戒性历史、寓言故事集,原为 30 卷,后残缺,经宋曾巩整理为 10 卷。其中寓言,多系加工剪裁旧文而成, 大部分独立成篇,叙事简约,主旨亦有所发展,多具有劝戒性,《新序》 与《说苑》中的寓言,是汉代劝戒性寓言的代表作。  【作品今译】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在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器上画着龙,房屋 卧室凡是雕画花纹的地方到处都刻、画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到这件事,降落到叶公这里,把头伸进窗户里探看, 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转身逃走,丧魂失魄,脸色变 得青一阵白一阵的。  这样看来,叶公并不是真正喜欢龙,只是喜欢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 东西呵!  【作品赏析】  刘向《新序・杂事五》记载,子张谒见鲁哀公,过了 7

天,鲁哀公 仍不给他以礼遇。子张委托仆夫向鲁哀公告辞说:“我听说您爱好贤士, 所以不远千里之外,冒着风霜雨露,灰尘污垢,走了上百天的路,脚上 长了一层一层的茧子,来到鲁国。我来到鲁国已经 7 天了,您却还不给 我以礼遇。您的爱好贤士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呵!”接着讲了叶公好龙这 个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运用了先扬后抑、欲抑故扬的叙述方法。寓言 首先说叶公是那样喜欢龙:在带钩上画龙,在酒器上画龙,在房屋、内 室到处雕刻龙形的花纹,以便随时随地看到龙、触摸到龙,叶公对龙简 直到了着迷的程度。这是极度的“扬”。可当真龙到了叶公这里的时候, 他却吓得掉头就跑,魂飞魄散,脸上改变了颜色。这是极度的“抑”。 就在这一扬一抑中,叶公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原来叶公并不是真正喜 欢龙,只是喜欢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这种先扬后抑、欲抑故扬的 手法,极大地加强了寓言的讽刺效果。  这篇寓言故事,还采取从多方面铺陈的写法。“钩以写龙,凿以写 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从钩、凿、屋室三方面铺陈,以突出叶公对似 龙非龙的东西的喜爱。“窥头于牖,施尾于堂”,从龙的头、尾两方面 铺陈,以突出真龙的夭矫形象。“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从叶公的动作、内心、外貌三方面铺陈,以突出叶公对真龙的惧怕。经 过这样反复的多方面的铺陈,加强了寓言故事的生动性和寓言形象的立 体感,也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这篇寓言艺术性强,寓意深刻,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这篇寓言, 我们可以领会到:有的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表面上爱好某种东西, 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只是爱好似是而非的东西,用以粉饰、标榜自己, 而对于真事物,骨子里却是惧怕的。这种人的平时表现,往往掺杂着一 些假象,关键时刻才能暴露出本质。我们决不可被这种人的假象所迷惑, 以免受骗上当。  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成语“叶公好龙”,主要用以讽刺名 不副实,言行不符、徒有虚名的人,在后人的诗文中广泛作为成语典故

引用。 

黔驴技穷①  (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 

  【作品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②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③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⑤。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⑥,远遁⑦,以为且噬⑧己也,甚恐。然往 来视之,觉无异能⑨者,益习其声⑩,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1)。稍 近益狎,荡倚冲冒(12),驴不胜(13)怒,蹄之(14)。虎因喜,

计之(15) 曰:“技止此耳(16)!”因跳踉大㘎(1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18),声之宏(19)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20), 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21)焉,悲夫(22)! 

  【注释】  ①本篇选自 《柳河东集・ 三戒》 原题 , 《黔之驴》。黔( qi2n 前) —— 唐代的黔中道,约在今贵州省。贵州省今仍简称黔。  ②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③庞然——个儿很大的样子。  ④蔽——隐蔽,躲。窥:偷看。  ⑤慭慭 y@n 印) ( 然——谨慎小心的样子。 相知——相亲。 莫相知—— 不敢相亲。  ⑥骇——害怕。  ⑦遁——逃跑。  ⑧噬(sh@ 侍)——咬。  ⑨异能——特殊本领。  ⑩习其声——听惯了它的叫声。  (11)搏——扑过去搏击。  (12)荡——冲撞。冲冒——冲撞冒犯。  (13)不胜(sh5ng 生)——禁不起。  (14)蹄之——蹄字作动词用,用蹄踢它。  (15)计之——心里盘算它。  (16)技止此耳——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17)跳踉( li2ng 良)——跳跃。㘎( h3n 罕)——虎发怒的样子。   (18)类——好像。德——德行。  (19)宏——洪亮。 

(20)向——当初。出——使出,拿出。  (21)是——这样。  (22)悲夫——可悲呵!夫——语气词。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 773~公元 819),唐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寓言 作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顺宗永贞年间, 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为 永州司马(永州今属湖南省,司马为州官的副职),后改任柳州刺史(柳 州今属广西,刺史为一州的长官),故又称他为柳柳州。著作有《柳河 东集》等。他的进步的文学主张和杰出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他与 韩愈所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向前发展,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在继 承先秦寓言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印度佛经寓言,创作了许多寓 言和寓言诗。其寓言独立成篇,形式多样,技巧纯熟,使寓言完全摆脱 了散文附庸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他有意识地把寓 言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或揭露社会黑暗,或讥刺时弊,都写得真实深 刻,警策犀利,意味深远,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有极强的战斗性。他对寓言文学的发展,有极为突出的贡献。  【作品今译】  从前,贵州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运到贵州,运

来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见驴身躯那样高大, 以为是个什么神,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后来,又小心翼翼地稍稍走出 来一点接近驴子,仍然搞不清驴的底细。  有一天,驴突然长鸣一声,老虎听了,非常害怕,吓得它跑得远远 的,以为驴要吃它了。以后老虎多次观察驴,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 领,对驴的长鸣声也习惯了。它走近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但到底还是 不敢和驴搏斗。后来,老虎离驴更近些,对它更加随便戏弄,摇晃它, 倚靠它,侧面冲撞它,正面冒犯它,惹得驴大发脾气,抬起腿来,用蹄 子踢老虎。老虎一见,非常高兴,心里盘算:“这家伙也就这点本事罢 了!”于是,老虎腾空一跃,大吼一声,向驴扑了过去,咬断了它的喉 咙,吃完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 初它要是不拿出它那一点小小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但心里对驴子怀 着疑虑和畏惧,是不敢吃掉它的;现在落到了这样的结果,实在可悲呵!   【作品赏析】  本篇原题《黔之驴》。  寓言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贵州本来是没有驴的,是好事者 用船把它运来的。运来以后,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闲放在山下。  故事的角色只有两个:驴和虎。寓言主人公显然是驴,但作者却匠 心独运,着重从虎的角度着笔,写虎见到从未见过的驴以后的心理活动 及其相应的动作。写虎的同时就写了驴。开始虎看到庞然大物的驴,以 为是神,不敢接近,隐蔽在林中偷看,是何等的敬畏!当虎听到了驴的 宏亮的叫声,就吓得远远逃走,又是何等地惊恐!这是因为虎只看到驴 的外表,害怕驴会吃掉自己。但是虎害怕驴吃它,只不过是一场虚惊。 为什么躯体庞大,叫声宏亮的驴竟没有吃它,甚至没有要抓住它、吃掉 它的意向,这就使得虎要进一步地观察了。经过虎对驴往来反复察看, 听惯了驴的叫声。于是,从暗中观察,发展到逐步接近,最后更发展到 公开挑衅,对驴摇晃、倚靠、侧面冲撞、正面冒犯。这样挑衅的目的, 是想激怒驴,看驴在自己的尊严受到如此侵犯和践踏的时候,究竟能拿 出什么看家本事来,但驴只不过是用蹄子踢踢而已。这就使虎得出结论, 驴不过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只有这么一点小能耐的家伙。虎得到这 个正确的认识,是它对驴长期观察、试探的结果,因而它最后放心大胆 地咬断了驴的咽喉,饱吃了驴肉。  这篇寓言维妙维肖地刻画了老虎的心理活动,形象地描写了老虎对

驴的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不但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性,也

使它所要表达 的寓意,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原意是,告诫人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要显示 自己并不高明的本事去激怒强者,以免遭到祸害。但我们对这篇寓言故 事,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驴是那种虚张声势,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实则并没有什么真本事者的典型形象,而老虎则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并终于取得了胜利的典型形象。所以这篇寓言常用以讽刺、揭露貌似强 大可怕,实则本质虚弱腐朽的反动统治者和社会邪恶势力,只要了解了 它们的底细,弄清了它们虚弱的本质,是不难战胜它们的。  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成语“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 用以比喻拙劣的技能与有限的技能已经用尽,再也无计可施。毛泽东在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写道:“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 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 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最后,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 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 子的。”在这里,毛泽东运用柳宗元《黔驴技穷》这篇寓言,对日本侵 略者外强中干的本质作了充分揭露,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 勇气和信心。  这篇寓言是柳宗元著名寓言《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共包括三 篇寓言,除本篇外,还有《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是说临江有人猎得一只麋,和自家的狗一起喂养,狗害怕主人,不敢吃 它,麋长大后独自出门,见到许多狗,想和它们一起游戏,结果被这群 狗咬死吃掉了。说明依靠主子的势力逞强,终究是要倒霉的。《永某氏 之鼠》是说永州有个人属鼠,因此爱鼠,任凭老鼠横行。几年后,这人 搬了家,新搬来的人看见老鼠闹得很凶,他用猫捕抓、用水灌,又雇人 搜捕,杀死的老鼠堆积如山。说明某些邪恶尽管可能侥幸得逞,但终于 是会被消灭的。  这三篇寓言各自独立成篇,有不同的寓意,但又是一个整体。柳宗 元在《三戒》的序言中说,他很痛恨世上那些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或实际能力,而妄图依仗某种外在权势、力量或时机而为所欲为的人, 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三戒》就是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说明这一 个共同的主题的。所以我们在学习《黔驴技穷》(《黔之驴》)这篇寓 言时,同时学习《三戒》中的另两篇,对于进一步探讨《黔驴技穷》(《黔 之驴》)的深层寓意,是大有裨益的。 

鬼怕恶人①  (选自《艾子杂说》)      ●苏轼 

  【作品原文】  艾子行水②,涂见一

庙,矮小而装饰甚严③。前有一小沟。有人行 至水,不可涉④,顾⑤庙中,而辄⑥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⑦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⑧!”乃自 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  须臾⑨,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 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⑩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 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盛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 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11)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艾子杂说》。  ②行水——水路旅行。  ③严——整齐庄严。  ④涉——指徒步涉水而过。  ⑤顾——回顾,这里是“回”的意思。  ⑥辄——即,就。  ⑦履——踩着它。  ⑧直有——竟有。亵(xi8 谢)慢——侮辱,轻慢。  ⑨须臾(y* 于)——片刻,一会儿。  ⑩谴——责备,处罚。  (11)安——怎么。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 1037~公元 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寓言作家、书画家。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 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被贬到黄州(今属湖北省)。司马光 担任宰相时,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因此也得不 到重用。宋哲宗复行新法,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属广东省)等地。哲 宗去世才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著作有《东坡先生全集》等。苏轼散 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居士艾子杂说》(一作《艾子》),是我 国寓言史上第一部寓言专集,《艾子杂说》嘲讽世情,讥刺时病,具有 较强的战斗性,风格诙谐幽默,对后代寓言、笑话的创作,影响极大。  【作品今译】 

艾子从水路行走,途中遇见一座庙宇,但装饰得整齐威严。庙的前 面,有一条小沟。有个人走到沟边,沟水太深,不能徒涉,回头看看庙 里,便把庙里供奉的大王雕像搬来横搁在沟上,踩着大王雕像走了过去。   又有一个人走来,看见了横搁在沟上的大王雕像,再三叹气说:“对 神像,竟有这样侮辱轻慢的!”于是,他自己把神像扶起来,用衣服擦 干净神像上面的脏土,然后把它捧到神座上,一拜再拜才离开。  一会儿,艾子听到庙里的小鬼说:“大王在这里为神,享受老百姓 的祭祀,反而受到愚民的侮辱,何不降一点灾祸惩罚他们呢?”大王说: “既然这样,就把灾祸降给后来的那个人。”小鬼又说:“前面那个人 用脚踩大王,再没有比这侮辱更严重的了,大王却

不给他降祸;后来的 那个人是尊敬大王的,大王反而降祸给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大王说: “前面那个人已经不信神,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  艾子听了后说:“真是鬼怕恶人呵!”  【作品赏析】  鬼神本来是没有的,是人造出来的幻影。起初人造出鬼神,是用来 解释一些人们还不理解的自然现象的。人们祈求鬼神保护自己,管辖自 己,惩恶扬善,降福消祸。久而久之,本来是虚幻的鬼神,似乎成了一 种客观存在,能够掌握人的命运,决定人的祸福生死了。  这种愚昧的迷信,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艾子杂说》的这篇 寓言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上。  艾子是苏轼的寓言集《艾子杂说》中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这篇寓 言开始写艾子的亲眼所见:有人走到大王庙前的水沟边,不能过沟,搬 来大王神像,横搁在沟上,踩着神像过了沟;接着,有人扶起神像,把 它捧回了神座,再三跪拜才离开。故事中这两个人对神的态度截然相反, 前者对神侮辱轻慢,后者对神毕恭毕敬。  一般人对神的看法是:神总是聪明正直、主持公道的。按照这个看 法,故事应该朝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方向发展,但却完全出人意外。 寓言接着写艾子的亲耳所闻:庙里的小鬼看到大王受到愚民的侮辱,要 求大王降祸给愚民,大王却要降祸给后面那个对大王毕恭毕敬的人,当 小鬼提出疑问时,大王竟说:前面的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怎么能降祸给 他呢?  寓言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写得煞有介事,使人相信。这篇寓言,写 的都是艾子的所见所闻,使得人们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增强了寓 言的说服力。  艾子最后的感叹:“真是鬼怕恶人也。”点出了作者创作这篇寓言 的原意:鬼神也是害怕不信鬼神,不敬鬼神的所谓“恶人”的人,人们 又何必信鬼神,怕鬼神呢?  这篇寓言故事的形象意义还不止此。我们从这篇寓言故事可以领会 到,所谓鬼神可以惩恶扬善,降福消祸,不过是骗人的。鬼神也是欺软 怕硬的,只要不信鬼神,不怕鬼神,不把鬼神当回事,鬼神也是拿他没 有办法的;还可以循此进一步引申,一切邪恶势力,一切困难,都是欺 软怕硬的,只要人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鬼怕恶人”,本来就是流行的俗语。在这篇寓言后,“鬼怕恶人” 的俗语,更经常在人们口头上和各类作品中引用。 

蹶叔三悔①  (选自《郁离子》)      ●刘基 

  【作品原文】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②。田于龟阴③,取其原为稻,而隰为粱④。 其友谓之曰:“粱喜亢⑤,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

,其何以能获?” 弗听。积十稔而仓无储⑥。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乃拜曰: 予知悔矣。”  既而商于汶上⑦,必相货之急于时考趋之⑧,无所往而不与人争。 比得⑨,而趋者毕至⑩,辄不获市(11)。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入 所不争(12),时来利必信(13),此白圭之所以富也(14)。”弗听。又十 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  他日以舶入于海(15), 要其友与偕(16), 则泛滥而东, 临于巨渊(17)。 其友曰:“是归墟也(18),往且不可复。”又弗听,则入于大壑之中(19), 九年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20)。比还而发尽白,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 乃再拜稽首以谢其友(21), 仰天而矢之曰(22): “予所弗悔者, 有如日。 ” 其友笑曰:“悔则悔矣,夫何及乎!” 

  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23),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郁离子・虞孚》。蹶叔:作者假托的人名。  ②违——违反。  ③田——种田。龟阴——地名,在今山东省。《左傅・定公十年》: “齐人来归郓、灌、龟阴之田。”当为本篇所本。  ④原——指高而平坦的地方。隰:低湿的地方。  ⑤亢——高而干旱。  ⑥稔(r7n 忍)——年。  ⑦汶——水名,在今山东省。  ⑧相——看。  ⑨比——等到。  ⑩毕至——全都来了。  (11)辄——常常。 不获市——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 (12)贾—— 经商。  (13)时——时机。  (14)白圭——战国时周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5)舶(b¥ 伯)——大船。  (16)要——同“邀”。  (17)泛滥——这里是航行的意思。  (18)归墟——指大海海水的流归处,见《列子・汤问》。  (19)大壑——指东海深处。  (20)化鲲之涛——传说鲲化为鹏,见《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

时所起的波涛称化鲲之涛。  (21)稽(q! 起)首——叩头到地。  (22)矢——同“誓”字,发誓。  (23)没齿——一辈子。  【作者简介】  刘基(公元 1311~公元 1375),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寓言作家, 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省)人。在元朝末年,曾经做过县丞(县长的 副职)等小官,因屡次遭受排挤,弃官回到青田山中隐居。朱元璋(即 明太祖)听说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征聘他到应天(今南京)。从此他辅 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封诚意伯。后来受到丞相李善 长排挤,告老还乡;再后又被胡惟庸诬陷,忧愤而

死。一说被胡惟庸毒 死。著作有《诚意伯文集》。刘基在元末写了《郁离子》,共 195 则, 绝大部分是寓言珍品。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他爱民、任贤、 轻赋税、明赏罚的政治主张。其寓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象鲜 明,情节生动,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寓言史 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作品今译】  蹶叔很自信,喜欢和别人唱反调。开始他在龟阴种田,在地势高的 平地种稻子,低湿的洼地种高粱。他的朋友劝告他说:“高粱喜欢高亢, 稻子喜欢低湿,而您却弄颠倒了,不合乎它们的习性,怎么会有好收成 呢?”他不听朋友的劝告,一直这样种了十个年头,搞得粮仓里一点储 存也没有。他这才到他的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那些田地,没有不像这位 朋友说的那样得到好收成的。于是,他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说:“我知 道悔改了!”  不久,蹶叔到汶上经商,他总是看到哪种货物最畅销,就赶着去抢 购,没有哪一处是不和别人竞争的。等到他把货物抢购到手,经销这种 货物的商人也都赶来了,因而总是卖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诉他:“会 做买卖的人,收购人家所不争购的货物,等待时机再卖,就会获得成倍 的利润,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听他朋友的话,一直这样经 商十年,搞得非常穷困,这才想起他朋友的话。于是他又怀着歉意向朋 友作揖说:“我从此以后,不敢不悔改了。” 

  后来,他乘大船去航海,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航海东行, 到了深海的边沿。他的朋友对他说:“这就是归墟呀!进去以后,就回 不来了。”他又不听,船开进了深海的大坑里,在那里面呆了九年,遇 到鲲变为鹏激起的巨大波涛,才把船冲了回来。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头 发全白了,身体像干肉一样瘦,没有谁能够认出他来。于是他向朋友拜 了两拜,叩头道歉,仰望天空发誓说:“我要是再不悔改,有太阳作证!” 他的朋友笑着说:“你悔改倒是悔改了,只是来不及了!”  人们说:“蹶叔悔过三次而终其一生,还不如不像他那样悔改,忧 患还少一些。”  【作品赏析】  以人物为题材的我国古代寓言,寓言角色常常用一些能够体现其某 一方面的特征的名字,给名字赋予一种象征意义,如列子寓言中的愚公、 智叟,庄子寓言中的支离疏、浑沌等。刘基这篇寓言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叫蹶叔,蹶是跌倒的意思,从名字看,他就是个经常遭到失败挫折的人。   蹶叔的三次失败:第一次在龟阴种田,高处种稻,低处种高粱,把 稻和粱的自然习性弄颠倒了,闹得十年粮食歉收。第

二次蹶叔在汶上经 商,他不懂得商品的畅销与否,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他总是看到那种 商品好销就去想法搞这种商品,等到蹶叔大量收购了人所争收的商品后, 这种商品在市场上早已饱和,很难出售了,闹得十年货物滞销。种田和 经商,取材于现实生活,种田和经商的失败,也是现实生活常见的;第 三次蹶叔航海,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寓言说 蹶叔航海往东, 一味盲目航行, 结果陷于归墟之中。 归墟取材于 《列子・ 汤 问》,说是渤海之东,有一处无底之谷,名叫归墟。蹶叔的船,陷入了 归墟的无底之谷,又是怎样脱险回来的呢?是“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 的。“化鲲之涛”取材于庄子寓言(请参看本书《鲲鹏斥 》)。刘基

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了充分的想像,想像在鲲化为鹏时,掀起了巨大的 波涛,这波涛嘘一口气,就把蹶叔陷在归墟里的船吹回来了。  作者在蹶叔面前,树立了一个对立面,这就是蹶叔的友人。在蹶叔 的每次失败前,他的友人都曾经提出过忠告,但是他都不听。由于有友 人作为对立面来反衬,使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的性格,充分显示 出来了。  蹶叔三次失败,三次后悔,一次比一次深刻。第一次失败后,蹶叔 说:“予知悔矣。”语气还是一般的。第二次失败后,蹶叔说:“予今 而后,不敢不悔矣。”似乎是要下决心改正错误了。第三次失败后,蹶 叔说:“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对天发誓,沉痛已极。后悔语气的逐 步加重,表示其认识的逐步深入,但到最后,痛心疾首的后悔也没用了。   刘基寓言善于向民间故事学习。《蹶叔三悔》写得这样精彩,就是 他认真向民间故事学习的结果。民间故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为 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或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给人以理想的闪 光,往往在故事发展的某一环节或在结尾处展开幻想,并使现实与幻想 密切结合。《蹶叔三悔》中,蹶叔三次失败,前两次失败是现实生活常 有的,第三次则是虚幻的。虚幻的情节使故事带有奇异的色彩,引人入 胜。民间故事多采取对衬的方法,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如聪明人和傻子 的对衬、善人和恶人的对衬等。《蹶叔三悔》中,蹶叔也有他的友人和 他对衬,使蹶叔的刚愎自用的性格表现得更为突出。民间故事结构完整, 有的民间故事采取反复三次的叙述方法,形成“三段式”(或“三叠式”) 结构,而且情节的反复,多用相似而又略有变化的语句来表述。这种反 复,不是同一事件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展开情节, 使故事更加曲折,矛盾更进一

步深化,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蹶叔三 悔》中,蹶叔三次失败,三次后悔,也采取了这种“三段式”结构,增 加了寓言的艺术性,深化了寓意。刘基寓言善于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 《蹶叔三悔》是从民间故事吸取营养取得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一篇。  寓言结尾处的话:“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点明了寓意。像蹶叔那样的人,做事情不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盲目自 信,而又喜违人言,不听内行人的劝告,只能招致失败。失败后,虽然 口头上有后悔的改正错误的表示,但并未认真吸取教训,仍然一意孤行, 重蹈覆辙。岁月蹉跎,最终必将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一事无成,悔恨 终身。  这篇寓言,对我们的工作、研究、学习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作 用。 

劳山道士①  (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 

  【作品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②。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③。 登一顶,有观宇④,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⑤,而神观爽迈 ⑥。叩而与语,理甚玄妙⑦,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⑧。” 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 足重茧⑨,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未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 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⑩。诸门人环听奔走(11)。一客曰: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12),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13),竞饮先釂(14),惟 恐樽尽(15)。而往复挹注(16),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 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17),何不呼嫦娥来(18)?”乃以箸掷月中(19),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20),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 翩作《霓裳舞》(21)。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22)!”其声清越(23),烈如箫管(24)。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 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 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25)?” 

  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 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26),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27)。几 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 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28)。”众诺而退。王窃忻慕(29

),归念 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 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 今阅两三月(30),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31)!”道士 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 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 “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 以诀(32),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 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33)。” 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 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34),否则不验。”遂助斧资(35),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所为,去墙数尺, 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36)。妻 揶揄之,王惭愤,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注释】  ①本篇选自《聊斋志异》。劳山——即崂山。在今山东崂山县。  ②故家子——世家子弟。  ③笈(j0 及)——书箱。  ④观(gu1n 贯)宇——道教庙宇。 

⑤素发——白头发。  ⑥神观——指精神面貌。  ⑦玄妙——深奥难懂的意思。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⑧作苦——耐劳吃苦。  ⑨重茧——因繁重劳动磨出的厚茧。  ⑩光鉴毫芒——光亮照见了纤细的毫毛和麦芒(谷芒)。  (11)听——听命。  (12)赉(l4i 赖)——赏赐。  (13)盎(4ng )——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盂——圆口盛器。  (14)釂(ji4o 醮)——喝干杯中酒。  (15)樽——酒杯,这里指杯中的酒。  (16)挹(y@ 邑)注——把液体从一个盛器注入另一个盛器。  (17)尔——这样。  (18)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灵药,飞入月宫。  (19)箸——筷子。  (20)盈——满。  (21)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古舞蹈名。  (22)广寒——广寒宫,神话中的月宫。  (23)清越——指声音清脆高扬。越,远。  (24)烈——强烈,指声音高昂响亮。  (25)饯——用酒食送行。  (26)然——同“燃”。  (27)杳(y3o 咬)——看不见踪影。  (28)苏——取草。  (29)忻——同“欣”。  (30)阅——过。  (31)谙——熟悉。  (32)诀——口诀。  (33)

逡(q&n 囷)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34)洁持——用心地纯洁的态度对待。  (35)斧资——路费。  (36)坟起——突起。  (37)揶揄(y6y* 爷于)——嘲笑。  【作者简介】  蒲松龄(公元 1640~公元 1715),清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 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当塾师,一度当 过幕客,直到 71 岁才援例成为贡生(科举时代,经考选,送到国子监肄 业的秀才)。著作有《聊斋志异》、《文集》、《诗集》、《俚曲集》、 《农桑经》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近 500 篇小说,表面 上是谈狐志怪,实际上却寄托了作者的“孤愤”,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 败,贪官污吏的横暴和地主豪绅的凶残,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表现了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从广义上讲,多数故事都带有寓言色彩,但 也包括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寓言作品。有的作品可视为寓言小说,从而在

我国寓言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作品今译】  县里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第七,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的子弟。 他从小就羡慕道术,听说劳山有许多仙人,就背着书箱前往求教。到了 劳山,他登上一个山顶,山顶上有一座道观,非常幽静。一个道士在蒲 团上打坐,白发披肩,但神气清爽,气概豪迈。王生上前叩见,和他交 谈,觉得道士讲的道理非常深奥难懂,于是,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道 士说:“只怕你娇生惯养,吃不了苦。”王生回答说:“我能够吃苦。” 道士的弟子很多,到了傍晚,都集合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拜见,于 是就留在了道观里。  第二天大清早,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要他跟大家一 起去砍柴,王生恭恭敬敬地受领了任务,过了一个多月,手脚都结了几 层厚茧,王生受不了这种苦,暗中有了离山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傅在一起喝酒,天黑了,还没 有燃灯点烛。师傅拿起纸,剪成一面圆镜贴在墙壁上。一会儿,那纸镜 变成了月亮,把室内照得通亮,连最细小的东西也看得清清楚楚。弟子 们都听师傅的吩咐来回奔走。一位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绝妙的 乐趣,弟子们不可不同我们一起分享。”于是,在案上取了一壶酒,分 给众弟子,并且嘱咐大家要尽量喝,喝醉为止。王生暗自思忖,七八个 弟子,只有一壶酒,怎么能每个人都喝够?只见弟子们各自寻找酒器, 唯恐壶里的酒没有了,但是反覆斟了又斟,酒壶里的酒竟一点也不见减 少。王生心里觉得很奇怪。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

蒙赏赐一轮明 月来照亮,只是这样寂寞地饮酒,为什么不叫嫦娥来呢?”就用筷子往 墙上的月亮里一扔,只见一个美人,从月光中走了出来,刚开始还不满 一尺长,到地上的时候,就和常人一般高了。她细细的腰儿,清秀的颈 项,翩翩地跳起霓裳舞,接着唱着:“仙人呵!你回来了呵!可我还关 在广寒宫呵!”歌声清脆嘹亮,就跟洞箫和笛子一样,唱完歌,她又盘 旋而舞,跳到了几案上面,正当大家惊看的时候,已经又变成筷子了。 三个喝酒的人一起大笑了起来。一个客人又说:“今晚最快乐,但我快 要喝醉了,您可以在月亮里为我饯行吧?”三个人移动座席,渐渐地移 到了月亮中。大家看这三个人,坐在月亮中饮酒,胡子眉毛都看得清清 楚楚,就像镜子里的影子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月光渐渐暗淡了,弟子 们把蜡烛点燃拿来,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那里,两位客人杳无踪影了, 几案上吃剩的菜肴和果品还在,墙上的月亮,只不过像圆镜子的薄纸罢 了。道士问大家:“你们都喝够了吗?”大家回答说:“喝够了。”道 士吩咐:“喝够了就早点睡觉吧,不要耽误了明天砍柴!”大家诺诺连 声地退了下去。王生私下里又高兴,又羡慕,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生活,但道士仍然一 种法术都没有传授给他。王生心急,不能再等了,于是向道士告辞说: “弟子从几百里以外,到这里来向仙师学习,即使不能学到长生不老的 道术,只要您稍稍传授一点小法术,也可以安慰弟子向您求教的一片诚 心;现在时间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早出晚归地打柴,弟子在家里的时候, 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道士笑着说:“我原来就说过你不能吃苦, 现在果然这样。明天早晨就打发你回去吧!”王生说:“弟子在您这里 操劳了这些日子,师傅要是传授给我一点小法术,我也就没有白来这一 趟了。”道士问道:“你要我教给你什么法术呢?”王生回答说:“我 常常看见师傅走路,墙壁都不能挡住您,我要是学到这个法术就心满意 足了。”道士微笑着答应了,于是,传给王生一个口诀,教王生自己把 这口诀念一遍,喊道:“进墙去!”王生面对着墙不敢向前走,道士又 说:“试着进去吧!”王生果然从容地往前进,到了墙跟前又被挡住了。 道士说:“低下头,猛然过去,不要迟疑!”王生果然离墙几步,跑步 进去,到了墙,只觉得空空洞洞的,像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回头一看, 果然自己已到墙外了。王生非常高兴,进屋拜谢道士。道士说:“回去 以后,要好好修身养性,不要有邪心杂念,要

不法术就不灵了。”于是, 给王生一点路费,打发他回家了。  王生回家后,自己夸耀遇到了神仙,学到了法术,再坚硬的墙壁也 不能阻挡。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仿照先前做的样子,离墙几步,跑步 进去,脑袋碰到坚硬的墙壁,猛然跌倒在地上。妻子把他扶起来一看, 他的额上突起一个像大鸡蛋一样的包,妻子取笑他,王生又惭愧又气忿, 只是痛骂老道士居心不良罢了!  【作品赏析】  《劳山道士》这篇寓言,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劳山道士和向他学道

的王生。  学道是需要吃苦的,而王生是个世家子弟,娇生惯养,从来没吃过 什么苦。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故事就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展开了。  故事一开始就交待王生“少慕道”,一个“慕”字,透露出他信道 不诚,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果然,他和大家砍柴一个多月之后, 就不堪手足重茧之苦,暗中有回去的念头了。这是一个小的曲折、小的 波澜。但当他看到劳山道士剪纸为月,掷箸成女,显示了非凡的道术之 后,他又非常羡慕,不再想回家了。可“娇惰不能作苦”的矛盾,并没 有真正解决,又过了一个月,他实在忍受不了那份苦,还是要求回去。 这又是一个小的曲折,小的波澜。  故事经过两次小的曲折和波澜之后,到此一顿,把矛盾冲突推向了 高潮。当劳山道士同意王生回家后,王生提出要传授给他穿墙之术。王 生为什么要学穿墙之术呢?不外乎以此自炫,总之是动机不纯,这怎么 能做到劳山道士授技时所要求的“洁持”呢?所以当他回家自炫,再穿 墙时,却落得个“头触硬壁,蓦然而踣”,“额上坟起如巨卵焉”的下 场,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取得了引人发笑的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展开上,采取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劳山道士与两位客人夜饮的一大段描写:拿起纸就剪成了月亮,扔筷子 就变成了美人,一壶酒许多人怎么喝都喝不完等等。这些情节都是写劳 山道士道术的高明和神奇,但写道士是为了反衬王生。王生本来因为吃 不了苦,暗中打算回去了,但当他亲眼看到劳山道士这些高明神奇的道 术后,由猜疑而惊奇,由惊奇而羡慕,由羡慕而打消了暗中想回家的打 算。王生是不是真的从此下定了学道的决心呢,不是的,他只不过是妄 想道术学成以后,就可以过那美酒丽人、轻歌曼舞的神仙过的日子罢了。 这样写,使王生的性格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也决定了王生学道的必然失 败。  蒲松龄在采取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时,是广泛借鉴了六朝 志怪小说、唐宋传奇等前人的成果的,比如《劳山道士》中的穿墙

术,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就曾经写过。剪纸成月,唐代段成式的《酉阳 杂俎》中就曾经写过。蒲松龄在创作《劳山道士》这篇寓言时,在这些 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使情节更加神奇,故事更加曲折, 并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这样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性, 也有助于表达和加深寓言的寓意。  蒲松龄在这篇寓言故事后,用异史氏的名义评论说:“闻此事,未 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可见这篇寓言的寓意 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有些人,不知道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情,要精通 一门学问,熟练地掌握一门艺术或技术,就应该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 从头学起,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像 寓言中的王生,看到别人学问、艺术、技术的精深,非常羡慕,可自己 却怕苦怕累,不愿下苦功夫,妄想投机取巧,轻易地取得成功,还没有 学到什么东西,就哗众取宠,向人夸耀。这样的人,一定是会被碰得头 破血流的。  鉴赏《劳山道士》这篇寓言时,还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就是像《劳 山道士》这样的寓言,既可以把它当作寓言看,也可以把它当作小说看,

它是介乎寓言和小说两者之间的。像这样的作品,现在称之为寓言小说。   一般寓言虽要求故事性,但不要求过多的细致描写,只要能表达寓 意就可以了。而小说则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自然景物、社会环境、 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关系等方面的细致描 写,作品主题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蒲松龄将 小说的这些写作方法,引入了寓言。在《劳山道士》中夜饮一段,就有 自然景物,饮酒和歌舞的生活场景,主客和师生的言谈、举动以及心理 状况等方面的细致描写;王生回家前后学习和运用穿墙术的细致过程, 特别是心理状况变化的描写,都是用的小说手法。正是由于小说手法的 成功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这篇寓言的艺术魅力。  在《聊斋志异》中,像《劳山道士》这样的寓言小说还有很多。蒲 松龄以前,虽然也有人写寓言小说,像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 但他们都只是偶尔写那么一两篇。蒲松龄是倾注心血,从事寓言小说的 创作,并取得极大成功的第一个作家。蒲松龄寓言小说的成功经验,对 当代寓言创作特别是寓言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中国十大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①  (选自《列子》)      ●列御寇 

  【作品原文】  太行、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 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⑦者,年且⑧九十,面山⑨而居,惩⑩山北之塞(11)、出 入之迂(12)也,聚室而谋(13)曰:“吾与汝毕力(14)平险(15),指通(16) 豫南(17),达于汉阴(18),可乎?”杂然相许(19)。  其妻献疑(20)曰:“以君(21)之力,曾(22)不能损(23)魁父之丘 (24),如太行、王屋何(25)?,且焉(26)置(27)土石?”杂曰(28):“投 诸(29)渤海之尾(30),隐土之北(31)。”  遂(32)率子孙荷担(33)者三夫(34),叩石(35)垦壤(36),箕(37)畚 (38)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39)之孀妻(40)有遗男(41),始龀(42),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43),始一反(44)焉。  河曲智叟(45)笑而止(46)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7)!以残年(48) 余力(4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0),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51)曰:“汝心之固(52),固不可彻(53),曾不若(54) 孀妻弱子(5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56)也,而山不加增,何苦(57)而不平?” 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58)闻之,惧其不已(59)也,告之于帝(60)。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61)二子负(62)二山,一厝(63)朔东(64),一厝雍南(65)。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66)焉。  【注释】  ①本篇选自《列子・汤问》。愚公——寓言中虚拟的人名。 

②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省东部。王屋——即王屋山,在今 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方圆,周围。  ④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  ⑤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的大部,河南、辽宁各一 部分。  ⑥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⑦北山愚公——意思是住在北山的愚公。  ⑧且——将。  ⑨面山——面对着山。  ⑩惩——苦于。  (11)塞——阻塞。  (12)迂——迂回,指绕远路。  (13)聚室——把家里人聚在一起。谋:商量。  (14)毕力——使出全部力量。  (15)平险——铲平险阻。  (16)指——指向。指通——通向目标。  (17)豫——豫州,古地名,

约在今河南省一带。  (18)汉阴——汉水南面。水的南面为阴。  (19)杂然——七嘴八舌的样子。许——赞成。  (20)献疑——献出疑点,即提出疑问的意思。  (21)君——尊称对方为“君”。  (22)曾(z5ng 增)——尚且,还。  (23)损——减损,指挖掉。  (24)丘——小土山。魁父之丘:小土山名。  (25)如太行、王屋何——意思是,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 样呢?  (26)焉——怎样,在哪里。  (27)置——放置。  (28)杂曰——七嘴八舌地说。  (29)投——扔。诸:之于的合音,意思与“之于”相同。  (30)渤海之尾——渤海边上。  (31)隐士——古代传说中东北方向的地名。《淮南子・坠形训》 —— “东北薄州曰隐土。”  (32)遂——于是。  (33)荷(he 贺)——负荷。荷担——挑担。  (34)夫——男子称夫。三夫——三个男子。  (35)叩石——叩击石头,即锤石、凿石。  (36)垦壤——挖土。  (37)箕(j9 基)——簸箕。这里指用箕。  (38)畚(b7n 本)——土筐。这里指用畚。  (39)京城氏——京城是复姓(古代姓氏有别,后代不分)。  (40)孀妻——寡妇。 

(41)遗男——遗腹子(这里指男孩子)。  (42)龀(ch8n 趁)——小孩子换牙。始龀:开始换牙的年龄,约 在七八岁时。  (43)寒暑易节——寒暑节气都更换了,意思是过了一年。  (44)反——同“返”。一反——来回一次。  (45)河曲——地名,在今山西省,但寓言中的地名多非实指。智叟: 寓言中的人名。河曲智叟:住在河曲的智叟。  (46)止——阻止。  (47)惠——通“慧”,聪明的意思。  (48)残年——指人的晚年。  (49)余力——剩余的力气。  (50)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不足道的数量。  (51)长息——长声叹息。  (52)固——顽固,指固守旧的看法、观点。  (53)彻——通,开通。  (54)曾不若——还不如。  (55)弱子——小孩子,儿童。  (56)匮(ku@ 愧)——穷尽。  (57)何苦——怕什么。  (58)操蛇之神——山神,手里拿着蛇。  (59)不已——没完没了。  (60)帝——上帝。  (61)夸娥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  (62)负——背。  (63)厝(cu^ 措)——安放。  (64)朔东——朔方以东,朔方约相当于今山西省。  (65)雍南——雍州南部,雍州约

在今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  (66)陇(l%ng 垄)断——同“垄断”,指没有什么阻隔交通要道。   【作者简介】  列御寇(约公元前 450~公元前 380),一作“列圄寇”、“列圉寇”, 尊称列子,战国初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寓言作家。郑国人,与郑 公 同时,曾在郑国的圃田居住过 40 年,被当时人称为“有道之士”。向他 求学的人很多,有时多到 40 人。庄子很称道他。《庄子》书中提到列子 的有《逍遥游》等 7 篇,还专有《列御寇》1 篇。他家里很穷,脸上经常 带着饥饿的神色,有个客人对当时郑国的相国(宰相)子阳说:“列御 寇是天下知名的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家里,却过着穷困的日子,不是 显得您不好士吗?”郑子阳就命令手下的官员给列子送粟去。列子出来 接见送粟的使者,再三拜谢,却不肯接受郑子阳送来的粟。著作有《列 子》。《列子》是由列子的著作及列子后学根据列子言行及能体现列子 思想的寓言故事荟萃而成。《列子》全书寓言近 100 则,有许多非常精 湛之作,思想深刻,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表现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后世将列子与庄子并称“庄列”,对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今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 7 百里,高 8 万尺,原在冀州的南面,河 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快 90 岁了,住家正面对着这两座大山,苦 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要绕许多弯路,就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 “我和你们拿出全部的精力削平险阻,打通去豫州南面的路,直达汉水 的南面,你们觉得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您这点精力魁父这样的小土山尚且平不 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况且,挖出的石头、泥土往 哪里堆放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把它扔在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凿石头,挖土块,用簸箕 和土筐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开始换牙,也 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寒来暑往,过了一年,才走了一趟来回。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劝阻愚公说:“你也太愚蠢 了!以你这样年老力衰,连山的九牛之一毛尚且毁不掉,对那样多的土 块石头又能怎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思想太顽固了,真是顽固到 底,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但这山却再也不能增

高,还怕平不了它吗?”说得河曲智叟无言可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这番话,害怕愚公挖山不止,报告了上帝,上帝被 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那两座大山,一 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和汉 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大山阻挡了。 

【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与神话传说有着密切关系的寓言。  太行山和王屋山是现实中确有的山,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 3 省边界,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南跨河南省济源县,西跨山西 省垣曲县界,山有 3 重,形状像屋,所以叫王屋山。但是寓言作者却出 人意外地说,这两座山原来不在这里,而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大体上是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那么,怎么会矗立在现在的地方的呢? 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故事的结尾,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是愚公下 定决心移山,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背着这两座山,把它们放在现在 的地方的。  愚公移山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主要原因亦即愚公精神的最大特点就 是“诚”。他的“诚”表现在长期奋斗的毅力,排除万难的勇气,不怕 牺牲的决心。再者,愚公奋斗的目标是彻底改革交通阻塞的现状,这个 目标,符合群众的心愿,得到了他的全家和邻居的支持。这些,都是愚 公移山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这篇寓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这篇寓言恰到好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是年近 90 的愚公的残年 余力和方 7 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的对比。这个对比是如此悬 殊,悬殊的程度突出了愚公移山的难度;而突出愚公移山的难度也就突 出了他的毅力、勇气和决心。其次是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智叟向愚公提 出的问题,看来似乎明智,但他是从短期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而愚 公却是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愚公认为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 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所以,从宏观上 看,愚公实在比智叟眼光远大得多。通过这样的对比,增加了寓言故事 的曲折性,也深化了寓言的主题。  但这篇寓言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本意,它透彻地说明了劳动 可以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知难而进,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这篇寓言 采取了夸张的神话式的表现方法,故事生动,对比鲜明,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所以它具有令人喜爱的永久的魅力。《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 问》篇。《列子》从东晋开始流行后,愚公移山就被用为成语典故,用 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用以称颂有志者

事竟成 的坚毅精神。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愚 公移山的典故。这篇闭幕词并以《愚公移山》为题,从此,愚公移山就 成了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 利的愚公精神,对中国人民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的结尾是愚公挖山不止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 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搬走了。上帝当然是没有的,只是人民的力量 的曲折的反映;在《愚公移山》里,就是“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的 曲折的反映。说到底,上帝就是人们自己。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里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喻为两座大山, 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 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 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 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 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02 页,人民出版

社 1991 年 6 月第 2 版),在这里,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的寓意作了深 刻的分析,对这篇寓言中的上帝是谁,作了精湛的解释和发挥。毛泽东 的这篇文章,帮助人们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和 启迪。 

鲲鹏斥 ①  (选自《庄子》)      ●庄周 

  【作品原文】  穷发②之北有冥海③者。天池④也。有鱼焉,其广⑤数千里,未有 知其修⑥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⑦,翼⑧若垂天 ⑨之云。搏⑩扶摇羊角(11)而上者九万里,绝(12)云气(13),负(14)青 天,然后图南(15),且适南冥(16)也。斥 笑之曰(17):“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18)蓬蒿(19)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20)。 而彼且奚适也(21)!” 

 

  【注释】  ①本篇选自《庄子・逍遥游》。  ②发——草。穷发:传说中的地名,意思是寸草不长的地方。  ③冥海——传说中的海名。  ④天池——极言其广大,犹如天上的池。  ⑤广——宽。  ⑥修——长。  ⑦泰山——山名,在今山东省。  ⑧翼——鸟翅。  ⑨垂——边。垂天——天边。  ⑩搏——搏击。  (11)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羊角——形如羊角的旋风。  (12)绝——穿过,越过。  (13)云气——云层和大气。  (14)负——背负。  (15)图南——打算飞向南方。图——谋,打算。 

(16)且——将。南冥——传说中的南方的大海。  (17)斥——小沼泽。 (y4n 晏)——小鸟名, 雀。  (18)翱(2o 熬)翔——自由自在地来回飞翔。  (19)蓬蒿——蓬草与蒿草。  (20)至——尽头、顶点。  (21)奚——哪里。  【作者简介】 

庄周(约公元前 369~公元前 286),尊称庄子,战国时的哲学家和 文学家。宋国蒙地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看管漆树园的小官)。他家 里很穷,住在一条狭窄的街巷里。楚威王听说庄周是个贤才,派了使者, 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担任楚国的宰相,却被他拒绝了。他到过楚国、 齐国和魏国,和曾经担任过魏国宰相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是好朋友。他 学问渊博,他的学说以老子为依归。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有《庄子》。《庄 子》是庄周及其后学作品的汇编。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寓言作家,“寓言”一词,就是庄子首创的。 庄子自己说他的著作是“寓言十九”,司马迁也说庄子“其著书十余万 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来阐发哲理。他以其丰富的想 象力,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加以创造性的利用,改造和 发展,创作了独具一格的大量寓言。他的寓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 化等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庄子寓言和他所 要表达的正意多能做到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庄子的寓言对后代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  【作品今译】  荒凉的不毛之地的北面有号称天池的冥海。冥海中有名叫鲲的大鱼。 鲲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变成大鸟以后,名叫 鹏。大鹏的背部象泰山一般高耸,它的翅膀象天边的浓云下垂一样。它 鼓动着双翅,结聚风力,借助那急剧地盘旋上升的象羊角模样的旋风, 飞上 9 万里的高空。它飞得超过了云层,超过了大气,背负着青天,然 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往南冥。 

小雀儿

  看到大鹏从它的头顶上振翼飞过,觉得不可理解。它讥笑

大鹏说:“大鹏它究竟要飞往哪里去呀!我扑腾着、跳跃着向上飞,飞 了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回旋飞翔在刺蓬蒿草之间。我觉得这也就达到 飞行的极点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  【作品赏析】  《鲲鹏斥 》这篇寓言采取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寓言中叫做鲲的大 鱼,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这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在 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大鱼又能变成叫做鹏的大鸟,它的脊背好像泰山, 背负青天,这也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在现实中也是不存

在的。显然,这 是一篇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寓言。在这篇寓言中,“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万里”的大鹏,与“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 雀,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茫茫宇宙,万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是很自然的 现象。神话中的事物也只是现实中的实物的虚幻的反映。但庄子却没有 停留在自然现象上,他以自然现象的反差为基础,驰骋想象,虚构出精 神境界的反差。 雀眼光短浅,它只能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飞几丈高 就觉得自己已经尽了飞翔的能事,它不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高,于 是,讥笑大鹏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大鹏志向远大,而不骄不矜; 雀安 于现状,而自鸣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把深 刻的寓意表达出来了。  一篇优秀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层次的。庄子这篇寓言还有这样一层 寓意: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大鹏在 9 万里以上高飞,是为了更 有效地凭借风力,减少干扰和避免阻塞。斥 不能理解大鹏的作为和志 向,却反而讥笑大鹏,实在是太委琐无知了。  我们对这篇寓言还可以领会到这样的意思:阅历很浅、眼光狭小的 人不能理解有非凡才智和远大抱负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往往从旁讥笑, 指手画脚,妄加非议,但这也恰好暴露了他们的浅陋与无知。  庄子的这篇寓言,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鲲鹏的形象经常出现 在后代的诗文中,许多文学家还对这篇寓言加以发挥,进行再创作。唐 代大诗人李白在年轻的时候, 就根据庄子这篇寓言, 作了一篇 《大鹏赋》 , 抒写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鹏图”等成语典故,用以比喻人的壮志、奋发有为和 前程远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取这篇寓言的寓意作为自己的名字,如 “鹏”、“鹏举”、“万里”、“图南”等等,成为称谓文化的一种非 常有意义的现象。比如南宋爱国英雄岳飞,字鹏举,名和字都是取自庄 子的这篇寓言。毛泽东 1965 年秋写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其前阙 ( qu8 ,确。前阕,词的前段)为:“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 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 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对庄子的这篇寓言,用革命的现实主 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了全新的发挥。他在这首词里, 充分肯定了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蓬间雀的胆小怕事、鼠目寸光,进行了 尖锐的讽刺。 

刻舟求剑①  (选自《吕氏春秋》)      ●吕不韦 

  【作品原文】  楚人有涉江②者,其剑

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⑥乎?  【注释】  ①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也见《淮南子・说林训》。   ②涉江——渡江。  ③遽(j) 据)——立即、急忙。  ④契——刻。  ⑤是——此,这里。  ⑥惑——糊涂。  【作者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 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 南禹县)的大商人,后在赵国的都城邯郸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 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他帮助子楚到秦国活动,得到秦孝文王的夫 人华阳夫人的支持,子楚被立为太子。子楚(即秦庄襄王)即位后,任 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秦王政(即秦始皇)年幼即位, 吕不韦继续掌握政权,被尊为“仲父”。秦王政亲理政务后,吕不韦因 罪被免职,不久被迁往蜀郡,畏罪自杀。 

  吕不韦担任相国时,集合门客集体编写了《吕氏春秋》。书成后, 把它公布在咸阳城门,在城门上悬挂了千金,宣告有能对《吕氏春秋》 增减一个字的,就把这千金给他,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敢对《吕氏春秋》 增减一个字。《吕氏春秋》中有寓言 200 余则,内容很杂,带有各家学 派思想的鲜明印记;在形式方面,往往采取先提论点或命题,然后依次 引述一至数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的方式。《吕氏春秋》的寓言,在寓言 文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品今译】  楚国有个坐船过江的,他佩带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江水里,他急忙地 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道“这是我的剑掉下水里去的地方。”船停下后, 他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他掉在水里的剑。  船已经开走了,但是剑是不会走的。这个楚国人用在船上刻记号的 方法找掉在水里的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作品赏析】  在春秋战国时,佩剑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时尚。士大夫用剑防身、 习武、舞蹈和锻练身体,也作为装饰品,表示自己的身份,所以,这篇 寓言里的楚人,乘船渡江时还带着剑。一不小心,剑从船上掉到江里去 了。他不马上到江水里去找,却想出了个自以为高明,实在愚蠢透顶的 办法,急急忙忙地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还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 的。”可是,船一直是在走的,当船走了一段时间后,再从船上刻记号 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就大错特错了,这那能找得到!故事虽然简单,但 却把一个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而又刚愎自用的人的可笑形象,生动地刻画 出来了。  这篇寓言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

秋》是杂家的代表著

作,各家思想都有。在《察今》篇中,这篇寓言后面还有这样几句话: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 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刻舟求剑是愚蠢的,“以此故法为其国”,同样是愚蠢的。时代已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却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用那只适合古代 情况的法来治理现时的国家,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刻舟求剑这篇寓言, 就是对泥古不化,不知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保守派的尖锐讽刺。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江水和 在江水里行走的船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变化着。掉在江水里的剑和剑 掉下去的地方,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它不会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流动, 随着船的行走而行走。这个楚人只看到了相对静止的一面,而没有看到 时刻运动变化的一面,所以才干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由这篇寓言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刻舟求剑”,用以比喻拘泥固执、 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由于生动易懂,所以,常被人们引用。  《吕氏春秋・察今》篇,为了阐明因时变法的重要性,除《刻舟求 剑》这篇寓言外,还运用了《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两篇寓言。《循 表夜涉》是说,楚军要袭击宋国,派人到澭(y#ng 音雍,古水名)水 测量水深,在可以徒涉的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澭水暴涨,楚军还按原来 的标记乘夜徒涉澭水,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引婴投江》是说,有人 抱着婴儿,要把他丢掉江里去,别人问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人回答 说,这孩子的父亲水性很好。这三篇寓言都以楚人为主角,以江河为背 景,虽然都是阐明因时变法的重要性的,但着重点却各有不同。《刻舟 求剑》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循表夜涉》着重于时间的推移,《引婴投 江》着重于人物的差异,分别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三个角 度,阐明了因时变法的重要与必要,批判了墨守成规的可笑与可悲。把 必须明察当今的时势而变法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  这三篇寓言比较起来,《刻舟求剑》尤其精湛。因为它既有空间的 变化,又有时间的变化,而又构思奇特,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 刻,所以它更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也更为广泛。  先秦寓言中有许多愚人寓言。这些寓言,把愚人或是自作聪明的人 作为讥讽对象,对愚人或是自作聪明的人可笑与无知,加以无情的揭露, 使人们从他们的可笑与无知中很自然地得出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正确的结 论。《刻舟求剑》一类的寓言,就是这样的愚人寓言。  佛经寓言故事集《百喻经》中也有许多愚人寓言。

《百喻经》中有 一篇寓言《乘船失 (y* 音盂,僧人的食器)喻》:  有一个人,坐了船过海,失手把一个银碗掉在水里了。这个人就在 水面画了一个记号,吩咐自己说:“你要记牢,银碗是掉在水里的,过 几天不要忘记捞起来。”经过了两个月,他旅行了很多地方,来到了叫 做狮子国的国界,看见了一条河,他就说:“我今天有空,去捞起我的 银碗来吧。”说了就跳下水去了。人家看见,问他说:“你在捞什么呀?” 他回答说:“我捞我掉在水里的银碗!我在两个月前初下海的时候掉下 去的,当时我在水面上画过一个记号,提醒我自己记牢在水里,幸好我 的记性还不错,所以我今天就到水里来捞了。”人家听了,都禁不住地 大笑了。 

我们把这个故事和《刻舟求剑》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故事结构几 乎完全相同,连具体的情节也是十分近似的。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 现象。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佛经传入中国最早是在后汉初年。《吕 氏春秋》成书早于佛经传入中国约 300 年,《刻舟求剑》是不可能受到 佛经的影响的。那么,《乘船失 喻》是不是受到了《刻舟求剑》的影 响呢?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这样肯定。看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两 篇故事的相似完全是巧合;二是古代相邻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这些,在我们赏析《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时,也是应该了解的。 

自相矛盾①  (选自《韩非子》)      ●韩非 

  【作品原文】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②,誉③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④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⑤。”或⑥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⑦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  ②楚人——楚国人。鬻(y) 玉)——卖。楯——同“盾”,防御用 的盾牌。矛——长矛,用以刺杀对方的兵器。  ③誉——赞誉,夸奖。  ④陷——陷没,这里指刺透。  ⑤于物无不陷——没有刺不透的。  ⑥或——有人。  ⑦应——回答。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 280~公元前 233),尊称韩非子、韩子,战国末期

哲学家和寓言作家,法家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是韩国 的公子,屡次向韩王进谏变法图强,未被采用,乃作《孤愤》、《五蠹》、 《说难》等 55 篇 10 余万字。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即秦始皇) 看到了说:“我要是能够见到这个著书的人,和他交游,我就死而无恨 了!”李斯说:“这是韩非著

的书,他和我一道向荀况学习过。”秦国 因此急攻韩国,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和韩非交谈,非常高兴,后 遭到李斯谗害。韩非不但未被重用,反被治罪下狱,李斯派人送毒药给 他,他自杀于狱中;待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他时,他已经死了。著作 有《韩非子》。韩非的文章,文笔犀利,论证透辟,尤善于用寓言故事 进行说理。《韩非子》中的寓言共有 300 余则,都是政治哲理寓言,寓 言主人公和寓言情节,多取材于人类社会,故事情节较完整,因而形成 了与庄子寓言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作品今译】  有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称赞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接着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 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 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作品赏析】  这篇寓言的原意是揭露儒家既美化尧又美化舜的矛盾。儒家对尧和 舜都非常推崇,说他们都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可又说舜纠正过尧当天子 的时候的许多弊端。韩非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既然尧是圣人,明察 在上,天下就不会有弊端,既然如此,舜也就没有什么弊端可以去纠正 的了,如果舜所纠正的真是尧当天子的时候的弊端,那就说明尧不是圣 人。按儒家自己的说法认真分析,尧和舜是不可能都是圣人的。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韩非讲了这篇著名的《自相矛盾》的寓言。矛 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是用来进攻刺杀的,盾是用来防御、抵挡进 攻刺杀的,两者的作用正好相反。寓言故事中的这个人同时卖矛和盾, 既吹嘘他的矛能刺破任何东西,又吹嘘他的盾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它,以 致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时,他不能自圆其说,无言 以对,因为,他说的话前后不一致,前一句话是吹嘘他的矛,是对矛的 肯定,而后一句话是吹嘘他的盾,是对矛的否定。对他的盾来说,前一 句实际是否定。总之,使人越听越胡涂,弄不清究竟是他的矛利害还是 他的盾利害。由于实际生活中这类现象经常发生,这个寓言很形象、易 懂,给人印象较深,所以,后人把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都称作“矛盾”。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注意,这里说的矛盾属于逻辑矛盾,是由于违反 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的思维错误,它与辩证法中所述的矛盾不是一 回事,关于辩证矛盾这里不去提它。  这篇寓言不但寓意深刻,艺术性也很高。它只有寥寥 73 字,

但却塑 造两个互相对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卖矛与盾的人,几句话就勾 勒出了他的自吹自擂、洋 洋得意的面貌;一个是对卖主提出质问的人“以 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这种写 法,单刀直入,峭刻犀利,是韩非子寓言的典型风格。 

狐假虎威①  (选自《战国策》)     

  【作品原文】  虎求②百兽③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④使我 长百兽⑤,今子食我,是逆⑥天帝命⑦也。子以我为不信⑧,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⑨乎?”  虎以为然⑩,故遂与之行(11)。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战国策・楚一》,也见《尹文子》(逸文)、《新序・杂 事》。假——借,凭借。  ②求——寻求,寻找。  ③百兽——众多的兽,“百”是极言其多,不是确数。  ④天帝——上帝。  ⑤长百兽——为百兽之长。  ⑥逆——违背。  ⑦命——命令,旨意。  ⑧子以我为不信——你如果以为我说的不真实。  ⑨走——跑,逃跑。  ⑩然——对,表示同意。  (11)遂——就,于是。之——它,指狐。  【出处介绍】  《战国策》,战国时期的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载了战国初期至秦并 六国约 240 年间的史事。本非一书,有《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数种,确切的作者已无法知道,大约 是战国时史官、策士所作或辑录。西汉刘向等人对这些书进行整理,删 除重复,订为三十三篇,汇成一书,并因其内容主要是战国时游士们的 策谋与言论,故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长于叙事,具有铺张渲 染、气势宏伟的特点。书中有寓言五十余则,这些寓言现实性、针对性 都很强,而且情节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拟人化手法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战国策》及其寓言,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作品今译】  老虎在山林里寻找各种野兽吃,一天,它抓住了一只狐狸。狐狸对 老虎说:“你是不敢吃我的,我是上帝派我到山林来作百兽的首领,统 管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违抗上帝的命令了。如果你觉得我的话不 可靠,那么,我走在你的前面,你跟在我的后面,请你看看,野兽们见 了我还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觉得狐狸的话说得有道理,就跟着它一起走,野兽见了它们都 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那些野兽是因为害怕它自己才逃跑的,还认为它 们是害怕狐狸呢!  【作品赏析】  《战国策・楚一》记载:战国时的楚宣王问群

臣说:“我听说北方 各国都怕昭奚恤(楚国将军),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的。 从魏国出使楚国的江一回答楚宣王的这个问题时,讲了这个狐假虎威的 寓言。  江一讲这个寓言,是用虎来比喻楚王和楚国的兵力,用狐来比喻昭 奚恤,但不是简单的一般的类比,而是用在狐被虎抓住的特定的场合。 狐被虎抓住后,首先谎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统领百兽的,用上帝来威慑老 虎,使老虎不敢吃它。接着,为了使老虎相信它,提出它走在前面,虎 跟在后面,看野兽见了它有没有胆敢不逃跑的。它们果真这样做了,野 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那些野兽是因为害怕它才逃跑的, 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这个寓言回答了楚宣王提出的问题:北方 各国表面上好像是怕昭奚恤,实际是害怕楚王和楚国强大的兵力。由于 比喻贴切,由这个寓言故事所引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这个寓言故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它在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时,除 了符合动物的自然特性外,还注意了把动物的自然特性和与之相对应的 人的社会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狐狸是狡猾、奸诈的,权臣也是狡猾 奸诈的;老虎是威力强大的,国王和国家的兵力也是威力强大的。老百 姓、邻国怕国王及其强大的兵力,就像百兽怕老虎一样。这样巧妙而有 机的结合,使得寓言故事的寓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个寓言故事的形象意义,远远超出了江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本意。 一方面,它深刻讽刺了招摇撞骗、作威作福、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 这些坏人,自己并没有什么力量,只是依仗他人的权势,欺压弱小,干 着种种卑劣的勾当。另一方面,对权势者和强暴者也进行了嘲讽。权势 者和强暴者自以为厉害,可有时他们受了别人的蒙蔽,做了别人的工具, 竟然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也说明了他们的极端昏庸和愚蠢。  这个民间故事被记载在《尹文子》、《战国策》和《新序》后,被 人们作为成语典故经常引用,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 故事情节有所改变, 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了。 如藏族民间故事 《狐狸为王》 , 故事开头说一只狐狸掉进了染缸,身上发出宝石一样的颜色,别的狐狸 问它是谁,它回答说:“我叫夹朝。玉皇大帝派我来,叫我来做四只脚 的野兽的国王的。”这个开头的狐狸的话和狐假虎威故事开头的狐狸的 话,是非常相像的。 

叶公好龙①  (选自《新序》)      ●刘向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②好龙,钩以写龙③,凿以写龙④,屋室雕文⑤以写龙。 于是天龙⑥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⑦,施尾

于堂⑧。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⑨,失其魂魄⑩,五色无主(11)。  是(12)叶公非好龙也。好夫(13)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新序・杂事五》。  ②叶公子高——楚国贵族,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叶是他的封地, 故称叶公。  ③钩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在带钩上画龙。钩,带钩。  ④凿以写龙——在酒器上画龙。凿,“爵”的借用字,一种盛酒的 器具。  ⑤屋室雕文——房屋、内室雕刻的花纹。  ⑥天龙——传说中天上的真龙。  ⑦窥(ku9 亏)——探看。牖(y%u 有)——窗户。  ⑧施(y@ 艺)——延伸,这里是“拖”的意思。堂——厅堂,古代 房屋的中央部分。  ⑨弃——抛弃,这里是“躲开”的意思。还走:掉头就跑。  ⑩魂魄——古时称人的精神为魂魄,以为可以脱离人的形体而存在。 失其魂魄——吓得丧魂失魄。  (11)色——脸色。五色——泛指面部表情。  (12)是——这样,这里有“这样看来”的意思。  (13)夫——指示代词,那种,那些。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 77~公元前 6),前汉经学家、目录学、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后改名向,沛人。刘向为人忠直,因反对宦官弘恭 石显,两次下狱;并曾多次向皇帝上书论事,言词恳切,切中时弊,皇 帝曾经想重用他,但由于受到外戚王氏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重 用。曾奉命校阅整理群书,每校完一本书,刘向就写一篇《叙录》,记 述新定本的目录、校定过程、全书大意、著者事迹、时代背景等,后来

将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一书。《别录》是我国目录学的第一部 著作(已佚)。今存著作有《刘中垒集》、《新序》、《说苑》、《列 女传》等。《新序》是刘向所编著的劝戒性历史、寓言故事集,原为 30 卷,后残缺,经宋曾巩整理为 10 卷。其中寓言,多系加工剪裁旧文而成, 大部分独立成篇,叙事简约,主旨亦有所发展,多具有劝戒性,《新序》 与《说苑》中的寓言,是汉代劝戒性寓言的代表作。  【作品今译】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在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器上画着龙,房屋 卧室凡是雕画花纹的地方到处都刻、画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到这件事,降落到叶公这里,把头伸进窗户里探看, 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转身逃走,丧魂失魄,脸色变 得青一阵白一阵的。  这样看来,叶公并不是真正喜欢龙,只是喜欢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 东西呵!  【作品赏析】  刘向《新序・杂事五》记载,子张谒见鲁哀公,过了 7

天,鲁哀公 仍不给他以礼遇。子张委托仆夫向鲁哀公告辞说:“我听说您爱好贤士, 所以不远千里之外,冒着风霜雨露,灰尘污垢,走了上百天的路,脚上 长了一层一层的茧子,来到鲁国。我来到鲁国已经 7 天了,您却还不给 我以礼遇。您的爱好贤士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呵!”接着讲了叶公好龙这 个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运用了先扬后抑、欲抑故扬的叙述方法。寓言 首先说叶公是那样喜欢龙:在带钩上画龙,在酒器上画龙,在房屋、内 室到处雕刻龙形的花纹,以便随时随地看到龙、触摸到龙,叶公对龙简 直到了着迷的程度。这是极度的“扬”。可当真龙到了叶公这里的时候, 他却吓得掉头就跑,魂飞魄散,脸上改变了颜色。这是极度的“抑”。 就在这一扬一抑中,叶公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原来叶公并不是真正喜 欢龙,只是喜欢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这种先扬后抑、欲抑故扬的 手法,极大地加强了寓言的讽刺效果。  这篇寓言故事,还采取从多方面铺陈的写法。“钩以写龙,凿以写 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从钩、凿、屋室三方面铺陈,以突出叶公对似 龙非龙的东西的喜爱。“窥头于牖,施尾于堂”,从龙的头、尾两方面 铺陈,以突出真龙的夭矫形象。“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从叶公的动作、内心、外貌三方面铺陈,以突出叶公对真龙的惧怕。经 过这样反复的多方面的铺陈,加强了寓言故事的生动性和寓言形象的立 体感,也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这篇寓言艺术性强,寓意深刻,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这篇寓言, 我们可以领会到:有的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表面上爱好某种东西, 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只是爱好似是而非的东西,用以粉饰、标榜自己, 而对于真事物,骨子里却是惧怕的。这种人的平时表现,往往掺杂着一 些假象,关键时刻才能暴露出本质。我们决不可被这种人的假象所迷惑, 以免受骗上当。  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成语“叶公好龙”,主要用以讽刺名 不副实,言行不符、徒有虚名的人,在后人的诗文中广泛作为成语典故

引用。 

黔驴技穷①  (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 

  【作品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②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③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⑤。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⑥,远遁⑦,以为且噬⑧己也,甚恐。然往 来视之,觉无异能⑨者,益习其声⑩,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1)。稍 近益狎,荡倚冲冒(12),驴不胜(13)怒,蹄之(14)。虎因喜,

计之(15) 曰:“技止此耳(16)!”因跳踉大㘎(1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18),声之宏(19)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20), 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21)焉,悲夫(22)! 

  【注释】  ①本篇选自 《柳河东集・ 三戒》 原题 , 《黔之驴》。黔( qi2n 前) —— 唐代的黔中道,约在今贵州省。贵州省今仍简称黔。  ②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③庞然——个儿很大的样子。  ④蔽——隐蔽,躲。窥:偷看。  ⑤慭慭 y@n 印) ( 然——谨慎小心的样子。 相知——相亲。 莫相知—— 不敢相亲。  ⑥骇——害怕。  ⑦遁——逃跑。  ⑧噬(sh@ 侍)——咬。  ⑨异能——特殊本领。  ⑩习其声——听惯了它的叫声。  (11)搏——扑过去搏击。  (12)荡——冲撞。冲冒——冲撞冒犯。  (13)不胜(sh5ng 生)——禁不起。  (14)蹄之——蹄字作动词用,用蹄踢它。  (15)计之——心里盘算它。  (16)技止此耳——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17)跳踉( li2ng 良)——跳跃。㘎( h3n 罕)——虎发怒的样子。   (18)类——好像。德——德行。  (19)宏——洪亮。 

(20)向——当初。出——使出,拿出。  (21)是——这样。  (22)悲夫——可悲呵!夫——语气词。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 773~公元 819),唐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寓言 作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顺宗永贞年间, 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为 永州司马(永州今属湖南省,司马为州官的副职),后改任柳州刺史(柳 州今属广西,刺史为一州的长官),故又称他为柳柳州。著作有《柳河 东集》等。他的进步的文学主张和杰出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他与 韩愈所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向前发展,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在继 承先秦寓言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印度佛经寓言,创作了许多寓 言和寓言诗。其寓言独立成篇,形式多样,技巧纯熟,使寓言完全摆脱 了散文附庸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他有意识地把寓 言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或揭露社会黑暗,或讥刺时弊,都写得真实深 刻,警策犀利,意味深远,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有极强的战斗性。他对寓言文学的发展,有极为突出的贡献。  【作品今译】  从前,贵州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运到贵州,运

来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见驴身躯那样高大, 以为是个什么神,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后来,又小心翼翼地稍稍走出 来一点接近驴子,仍然搞不清驴的底细。  有一天,驴突然长鸣一声,老虎听了,非常害怕,吓得它跑得远远 的,以为驴要吃它了。以后老虎多次观察驴,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 领,对驴的长鸣声也习惯了。它走近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但到底还是 不敢和驴搏斗。后来,老虎离驴更近些,对它更加随便戏弄,摇晃它, 倚靠它,侧面冲撞它,正面冒犯它,惹得驴大发脾气,抬起腿来,用蹄 子踢老虎。老虎一见,非常高兴,心里盘算:“这家伙也就这点本事罢 了!”于是,老虎腾空一跃,大吼一声,向驴扑了过去,咬断了它的喉 咙,吃完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 初它要是不拿出它那一点小小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但心里对驴子怀 着疑虑和畏惧,是不敢吃掉它的;现在落到了这样的结果,实在可悲呵!   【作品赏析】  本篇原题《黔之驴》。  寓言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贵州本来是没有驴的,是好事者 用船把它运来的。运来以后,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闲放在山下。  故事的角色只有两个:驴和虎。寓言主人公显然是驴,但作者却匠 心独运,着重从虎的角度着笔,写虎见到从未见过的驴以后的心理活动 及其相应的动作。写虎的同时就写了驴。开始虎看到庞然大物的驴,以 为是神,不敢接近,隐蔽在林中偷看,是何等的敬畏!当虎听到了驴的 宏亮的叫声,就吓得远远逃走,又是何等地惊恐!这是因为虎只看到驴 的外表,害怕驴会吃掉自己。但是虎害怕驴吃它,只不过是一场虚惊。 为什么躯体庞大,叫声宏亮的驴竟没有吃它,甚至没有要抓住它、吃掉 它的意向,这就使得虎要进一步地观察了。经过虎对驴往来反复察看, 听惯了驴的叫声。于是,从暗中观察,发展到逐步接近,最后更发展到 公开挑衅,对驴摇晃、倚靠、侧面冲撞、正面冒犯。这样挑衅的目的, 是想激怒驴,看驴在自己的尊严受到如此侵犯和践踏的时候,究竟能拿 出什么看家本事来,但驴只不过是用蹄子踢踢而已。这就使虎得出结论, 驴不过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只有这么一点小能耐的家伙。虎得到这 个正确的认识,是它对驴长期观察、试探的结果,因而它最后放心大胆 地咬断了驴的咽喉,饱吃了驴肉。  这篇寓言维妙维肖地刻画了老虎的心理活动,形象地描写了老虎对

驴的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不但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性,也

使它所要表达 的寓意,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原意是,告诫人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要显示 自己并不高明的本事去激怒强者,以免遭到祸害。但我们对这篇寓言故 事,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驴是那种虚张声势,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实则并没有什么真本事者的典型形象,而老虎则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并终于取得了胜利的典型形象。所以这篇寓言常用以讽刺、揭露貌似强 大可怕,实则本质虚弱腐朽的反动统治者和社会邪恶势力,只要了解了 它们的底细,弄清了它们虚弱的本质,是不难战胜它们的。  这篇寓言在流传过程中,形成成语“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 用以比喻拙劣的技能与有限的技能已经用尽,再也无计可施。毛泽东在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写道:“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 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 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最后,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 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 子的。”在这里,毛泽东运用柳宗元《黔驴技穷》这篇寓言,对日本侵 略者外强中干的本质作了充分揭露,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 勇气和信心。  这篇寓言是柳宗元著名寓言《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共包括三 篇寓言,除本篇外,还有《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是说临江有人猎得一只麋,和自家的狗一起喂养,狗害怕主人,不敢吃 它,麋长大后独自出门,见到许多狗,想和它们一起游戏,结果被这群 狗咬死吃掉了。说明依靠主子的势力逞强,终究是要倒霉的。《永某氏 之鼠》是说永州有个人属鼠,因此爱鼠,任凭老鼠横行。几年后,这人 搬了家,新搬来的人看见老鼠闹得很凶,他用猫捕抓、用水灌,又雇人 搜捕,杀死的老鼠堆积如山。说明某些邪恶尽管可能侥幸得逞,但终于 是会被消灭的。  这三篇寓言各自独立成篇,有不同的寓意,但又是一个整体。柳宗 元在《三戒》的序言中说,他很痛恨世上那些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或实际能力,而妄图依仗某种外在权势、力量或时机而为所欲为的人, 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三戒》就是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说明这一 个共同的主题的。所以我们在学习《黔驴技穷》(《黔之驴》)这篇寓 言时,同时学习《三戒》中的另两篇,对于进一步探讨《黔驴技穷》(《黔 之驴》)的深层寓意,是大有裨益的。 

鬼怕恶人①  (选自《艾子杂说》)      ●苏轼 

  【作品原文】  艾子行水②,涂见一

庙,矮小而装饰甚严③。前有一小沟。有人行 至水,不可涉④,顾⑤庙中,而辄⑥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⑦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⑧!”乃自 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  须臾⑨,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 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⑩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 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盛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 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11)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艾子杂说》。  ②行水——水路旅行。  ③严——整齐庄严。  ④涉——指徒步涉水而过。  ⑤顾——回顾,这里是“回”的意思。  ⑥辄——即,就。  ⑦履——踩着它。  ⑧直有——竟有。亵(xi8 谢)慢——侮辱,轻慢。  ⑨须臾(y* 于)——片刻,一会儿。  ⑩谴——责备,处罚。  (11)安——怎么。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 1037~公元 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寓言作家、书画家。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 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被贬到黄州(今属湖北省)。司马光 担任宰相时,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因此也得不 到重用。宋哲宗复行新法,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属广东省)等地。哲 宗去世才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著作有《东坡先生全集》等。苏轼散 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居士艾子杂说》(一作《艾子》),是我 国寓言史上第一部寓言专集,《艾子杂说》嘲讽世情,讥刺时病,具有 较强的战斗性,风格诙谐幽默,对后代寓言、笑话的创作,影响极大。  【作品今译】 

艾子从水路行走,途中遇见一座庙宇,但装饰得整齐威严。庙的前 面,有一条小沟。有个人走到沟边,沟水太深,不能徒涉,回头看看庙 里,便把庙里供奉的大王雕像搬来横搁在沟上,踩着大王雕像走了过去。   又有一个人走来,看见了横搁在沟上的大王雕像,再三叹气说:“对 神像,竟有这样侮辱轻慢的!”于是,他自己把神像扶起来,用衣服擦 干净神像上面的脏土,然后把它捧到神座上,一拜再拜才离开。  一会儿,艾子听到庙里的小鬼说:“大王在这里为神,享受老百姓 的祭祀,反而受到愚民的侮辱,何不降一点灾祸惩罚他们呢?”大王说: “既然这样,就把灾祸降给后来的那个人。”小鬼又说:“前面那个人 用脚踩大王,再没有比这侮辱更严重的了,大王却

不给他降祸;后来的 那个人是尊敬大王的,大王反而降祸给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大王说: “前面那个人已经不信神,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  艾子听了后说:“真是鬼怕恶人呵!”  【作品赏析】  鬼神本来是没有的,是人造出来的幻影。起初人造出鬼神,是用来 解释一些人们还不理解的自然现象的。人们祈求鬼神保护自己,管辖自 己,惩恶扬善,降福消祸。久而久之,本来是虚幻的鬼神,似乎成了一 种客观存在,能够掌握人的命运,决定人的祸福生死了。  这种愚昧的迷信,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艾子杂说》的这篇 寓言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上。  艾子是苏轼的寓言集《艾子杂说》中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这篇寓 言开始写艾子的亲眼所见:有人走到大王庙前的水沟边,不能过沟,搬 来大王神像,横搁在沟上,踩着神像过了沟;接着,有人扶起神像,把 它捧回了神座,再三跪拜才离开。故事中这两个人对神的态度截然相反, 前者对神侮辱轻慢,后者对神毕恭毕敬。  一般人对神的看法是:神总是聪明正直、主持公道的。按照这个看 法,故事应该朝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方向发展,但却完全出人意外。 寓言接着写艾子的亲耳所闻:庙里的小鬼看到大王受到愚民的侮辱,要 求大王降祸给愚民,大王却要降祸给后面那个对大王毕恭毕敬的人,当 小鬼提出疑问时,大王竟说:前面的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怎么能降祸给 他呢?  寓言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写得煞有介事,使人相信。这篇寓言,写 的都是艾子的所见所闻,使得人们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增强了寓 言的说服力。  艾子最后的感叹:“真是鬼怕恶人也。”点出了作者创作这篇寓言 的原意:鬼神也是害怕不信鬼神,不敬鬼神的所谓“恶人”的人,人们 又何必信鬼神,怕鬼神呢?  这篇寓言故事的形象意义还不止此。我们从这篇寓言故事可以领会 到,所谓鬼神可以惩恶扬善,降福消祸,不过是骗人的。鬼神也是欺软 怕硬的,只要不信鬼神,不怕鬼神,不把鬼神当回事,鬼神也是拿他没 有办法的;还可以循此进一步引申,一切邪恶势力,一切困难,都是欺 软怕硬的,只要人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鬼怕恶人”,本来就是流行的俗语。在这篇寓言后,“鬼怕恶人” 的俗语,更经常在人们口头上和各类作品中引用。 

蹶叔三悔①  (选自《郁离子》)      ●刘基 

  【作品原文】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②。田于龟阴③,取其原为稻,而隰为粱④。 其友谓之曰:“粱喜亢⑤,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

,其何以能获?” 弗听。积十稔而仓无储⑥。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乃拜曰: 予知悔矣。”  既而商于汶上⑦,必相货之急于时考趋之⑧,无所往而不与人争。 比得⑨,而趋者毕至⑩,辄不获市(11)。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入 所不争(12),时来利必信(13),此白圭之所以富也(14)。”弗听。又十 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  他日以舶入于海(15), 要其友与偕(16), 则泛滥而东, 临于巨渊(17)。 其友曰:“是归墟也(18),往且不可复。”又弗听,则入于大壑之中(19), 九年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20)。比还而发尽白,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 乃再拜稽首以谢其友(21), 仰天而矢之曰(22): “予所弗悔者, 有如日。 ” 其友笑曰:“悔则悔矣,夫何及乎!” 

  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23),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郁离子・虞孚》。蹶叔:作者假托的人名。  ②违——违反。  ③田——种田。龟阴——地名,在今山东省。《左傅・定公十年》: “齐人来归郓、灌、龟阴之田。”当为本篇所本。  ④原——指高而平坦的地方。隰:低湿的地方。  ⑤亢——高而干旱。  ⑥稔(r7n 忍)——年。  ⑦汶——水名,在今山东省。  ⑧相——看。  ⑨比——等到。  ⑩毕至——全都来了。  (11)辄——常常。 不获市——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 (12)贾—— 经商。  (13)时——时机。  (14)白圭——战国时周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5)舶(b¥ 伯)——大船。  (16)要——同“邀”。  (17)泛滥——这里是航行的意思。  (18)归墟——指大海海水的流归处,见《列子・汤问》。  (19)大壑——指东海深处。  (20)化鲲之涛——传说鲲化为鹏,见《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

时所起的波涛称化鲲之涛。  (21)稽(q! 起)首——叩头到地。  (22)矢——同“誓”字,发誓。  (23)没齿——一辈子。  【作者简介】  刘基(公元 1311~公元 1375),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寓言作家, 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省)人。在元朝末年,曾经做过县丞(县长的 副职)等小官,因屡次遭受排挤,弃官回到青田山中隐居。朱元璋(即 明太祖)听说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征聘他到应天(今南京)。从此他辅 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封诚意伯。后来受到丞相李善 长排挤,告老还乡;再后又被胡惟庸诬陷,忧愤而

死。一说被胡惟庸毒 死。著作有《诚意伯文集》。刘基在元末写了《郁离子》,共 195 则, 绝大部分是寓言珍品。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他爱民、任贤、 轻赋税、明赏罚的政治主张。其寓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象鲜 明,情节生动,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寓言史 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作品今译】  蹶叔很自信,喜欢和别人唱反调。开始他在龟阴种田,在地势高的 平地种稻子,低湿的洼地种高粱。他的朋友劝告他说:“高粱喜欢高亢, 稻子喜欢低湿,而您却弄颠倒了,不合乎它们的习性,怎么会有好收成 呢?”他不听朋友的劝告,一直这样种了十个年头,搞得粮仓里一点储 存也没有。他这才到他的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那些田地,没有不像这位 朋友说的那样得到好收成的。于是,他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说:“我知 道悔改了!”  不久,蹶叔到汶上经商,他总是看到哪种货物最畅销,就赶着去抢 购,没有哪一处是不和别人竞争的。等到他把货物抢购到手,经销这种 货物的商人也都赶来了,因而总是卖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诉他:“会 做买卖的人,收购人家所不争购的货物,等待时机再卖,就会获得成倍 的利润,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听他朋友的话,一直这样经 商十年,搞得非常穷困,这才想起他朋友的话。于是他又怀着歉意向朋 友作揖说:“我从此以后,不敢不悔改了。” 

  后来,他乘大船去航海,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航海东行, 到了深海的边沿。他的朋友对他说:“这就是归墟呀!进去以后,就回 不来了。”他又不听,船开进了深海的大坑里,在那里面呆了九年,遇 到鲲变为鹏激起的巨大波涛,才把船冲了回来。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头 发全白了,身体像干肉一样瘦,没有谁能够认出他来。于是他向朋友拜 了两拜,叩头道歉,仰望天空发誓说:“我要是再不悔改,有太阳作证!” 他的朋友笑着说:“你悔改倒是悔改了,只是来不及了!”  人们说:“蹶叔悔过三次而终其一生,还不如不像他那样悔改,忧 患还少一些。”  【作品赏析】  以人物为题材的我国古代寓言,寓言角色常常用一些能够体现其某 一方面的特征的名字,给名字赋予一种象征意义,如列子寓言中的愚公、 智叟,庄子寓言中的支离疏、浑沌等。刘基这篇寓言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叫蹶叔,蹶是跌倒的意思,从名字看,他就是个经常遭到失败挫折的人。   蹶叔的三次失败:第一次在龟阴种田,高处种稻,低处种高粱,把 稻和粱的自然习性弄颠倒了,闹得十年粮食歉收。第

二次蹶叔在汶上经 商,他不懂得商品的畅销与否,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他总是看到那种 商品好销就去想法搞这种商品,等到蹶叔大量收购了人所争收的商品后, 这种商品在市场上早已饱和,很难出售了,闹得十年货物滞销。种田和 经商,取材于现实生活,种田和经商的失败,也是现实生活常见的;第 三次蹶叔航海,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寓言说 蹶叔航海往东, 一味盲目航行, 结果陷于归墟之中。 归墟取材于 《列子・ 汤 问》,说是渤海之东,有一处无底之谷,名叫归墟。蹶叔的船,陷入了 归墟的无底之谷,又是怎样脱险回来的呢?是“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 的。“化鲲之涛”取材于庄子寓言(请参看本书《鲲鹏斥 》)。刘基

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了充分的想像,想像在鲲化为鹏时,掀起了巨大的 波涛,这波涛嘘一口气,就把蹶叔陷在归墟里的船吹回来了。  作者在蹶叔面前,树立了一个对立面,这就是蹶叔的友人。在蹶叔 的每次失败前,他的友人都曾经提出过忠告,但是他都不听。由于有友 人作为对立面来反衬,使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的性格,充分显示 出来了。  蹶叔三次失败,三次后悔,一次比一次深刻。第一次失败后,蹶叔 说:“予知悔矣。”语气还是一般的。第二次失败后,蹶叔说:“予今 而后,不敢不悔矣。”似乎是要下决心改正错误了。第三次失败后,蹶 叔说:“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对天发誓,沉痛已极。后悔语气的逐 步加重,表示其认识的逐步深入,但到最后,痛心疾首的后悔也没用了。   刘基寓言善于向民间故事学习。《蹶叔三悔》写得这样精彩,就是 他认真向民间故事学习的结果。民间故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为 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或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给人以理想的闪 光,往往在故事发展的某一环节或在结尾处展开幻想,并使现实与幻想 密切结合。《蹶叔三悔》中,蹶叔三次失败,前两次失败是现实生活常 有的,第三次则是虚幻的。虚幻的情节使故事带有奇异的色彩,引人入 胜。民间故事多采取对衬的方法,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如聪明人和傻子 的对衬、善人和恶人的对衬等。《蹶叔三悔》中,蹶叔也有他的友人和 他对衬,使蹶叔的刚愎自用的性格表现得更为突出。民间故事结构完整, 有的民间故事采取反复三次的叙述方法,形成“三段式”(或“三叠式”) 结构,而且情节的反复,多用相似而又略有变化的语句来表述。这种反 复,不是同一事件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展开情节, 使故事更加曲折,矛盾更进一

步深化,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蹶叔三 悔》中,蹶叔三次失败,三次后悔,也采取了这种“三段式”结构,增 加了寓言的艺术性,深化了寓意。刘基寓言善于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 《蹶叔三悔》是从民间故事吸取营养取得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一篇。  寓言结尾处的话:“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点明了寓意。像蹶叔那样的人,做事情不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盲目自 信,而又喜违人言,不听内行人的劝告,只能招致失败。失败后,虽然 口头上有后悔的改正错误的表示,但并未认真吸取教训,仍然一意孤行, 重蹈覆辙。岁月蹉跎,最终必将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一事无成,悔恨 终身。  这篇寓言,对我们的工作、研究、学习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作 用。 

劳山道士①  (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 

  【作品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②。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③。 登一顶,有观宇④,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⑤,而神观爽迈 ⑥。叩而与语,理甚玄妙⑦,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⑧。” 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 足重茧⑨,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未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 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⑩。诸门人环听奔走(11)。一客曰: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12),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13),竞饮先釂(14),惟 恐樽尽(15)。而往复挹注(16),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 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17),何不呼嫦娥来(18)?”乃以箸掷月中(19),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20),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 翩作《霓裳舞》(21)。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22)!”其声清越(23),烈如箫管(24)。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 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 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25)?” 

  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 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26),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27)。几 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 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28)。”众诺而退。王窃忻慕(29

),归念 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 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 今阅两三月(30),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31)!”道士 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 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 “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 以诀(32),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 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33)。” 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 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34),否则不验。”遂助斧资(35),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所为,去墙数尺, 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36)。妻 揶揄之,王惭愤,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注释】  ①本篇选自《聊斋志异》。劳山——即崂山。在今山东崂山县。  ②故家子——世家子弟。  ③笈(j0 及)——书箱。  ④观(gu1n 贯)宇——道教庙宇。 

⑤素发——白头发。  ⑥神观——指精神面貌。  ⑦玄妙——深奥难懂的意思。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⑧作苦——耐劳吃苦。  ⑨重茧——因繁重劳动磨出的厚茧。  ⑩光鉴毫芒——光亮照见了纤细的毫毛和麦芒(谷芒)。  (11)听——听命。  (12)赉(l4i 赖)——赏赐。  (13)盎(4ng )——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盂——圆口盛器。  (14)釂(ji4o 醮)——喝干杯中酒。  (15)樽——酒杯,这里指杯中的酒。  (16)挹(y@ 邑)注——把液体从一个盛器注入另一个盛器。  (17)尔——这样。  (18)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灵药,飞入月宫。  (19)箸——筷子。  (20)盈——满。  (21)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古舞蹈名。  (22)广寒——广寒宫,神话中的月宫。  (23)清越——指声音清脆高扬。越,远。  (24)烈——强烈,指声音高昂响亮。  (25)饯——用酒食送行。  (26)然——同“燃”。  (27)杳(y3o 咬)——看不见踪影。  (28)苏——取草。  (29)忻——同“欣”。  (30)阅——过。  (31)谙——熟悉。  (32)诀——口诀。  (33)

逡(q&n 囷)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34)洁持——用心地纯洁的态度对待。  (35)斧资——路费。  (36)坟起——突起。  (37)揶揄(y6y* 爷于)——嘲笑。  【作者简介】  蒲松龄(公元 1640~公元 1715),清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 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当塾师,一度当 过幕客,直到 71 岁才援例成为贡生(科举时代,经考选,送到国子监肄 业的秀才)。著作有《聊斋志异》、《文集》、《诗集》、《俚曲集》、 《农桑经》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近 500 篇小说,表面 上是谈狐志怪,实际上却寄托了作者的“孤愤”,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 败,贪官污吏的横暴和地主豪绅的凶残,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表现了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从广义上讲,多数故事都带有寓言色彩,但 也包括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寓言作品。有的作品可视为寓言小说,从而在

我国寓言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作品今译】  县里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第七,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的子弟。 他从小就羡慕道术,听说劳山有许多仙人,就背着书箱前往求教。到了 劳山,他登上一个山顶,山顶上有一座道观,非常幽静。一个道士在蒲 团上打坐,白发披肩,但神气清爽,气概豪迈。王生上前叩见,和他交 谈,觉得道士讲的道理非常深奥难懂,于是,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道 士说:“只怕你娇生惯养,吃不了苦。”王生回答说:“我能够吃苦。” 道士的弟子很多,到了傍晚,都集合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拜见,于 是就留在了道观里。  第二天大清早,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要他跟大家一 起去砍柴,王生恭恭敬敬地受领了任务,过了一个多月,手脚都结了几 层厚茧,王生受不了这种苦,暗中有了离山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傅在一起喝酒,天黑了,还没 有燃灯点烛。师傅拿起纸,剪成一面圆镜贴在墙壁上。一会儿,那纸镜 变成了月亮,把室内照得通亮,连最细小的东西也看得清清楚楚。弟子 们都听师傅的吩咐来回奔走。一位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绝妙的 乐趣,弟子们不可不同我们一起分享。”于是,在案上取了一壶酒,分 给众弟子,并且嘱咐大家要尽量喝,喝醉为止。王生暗自思忖,七八个 弟子,只有一壶酒,怎么能每个人都喝够?只见弟子们各自寻找酒器, 唯恐壶里的酒没有了,但是反覆斟了又斟,酒壶里的酒竟一点也不见减 少。王生心里觉得很奇怪。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

蒙赏赐一轮明 月来照亮,只是这样寂寞地饮酒,为什么不叫嫦娥来呢?”就用筷子往 墙上的月亮里一扔,只见一个美人,从月光中走了出来,刚开始还不满 一尺长,到地上的时候,就和常人一般高了。她细细的腰儿,清秀的颈 项,翩翩地跳起霓裳舞,接着唱着:“仙人呵!你回来了呵!可我还关 在广寒宫呵!”歌声清脆嘹亮,就跟洞箫和笛子一样,唱完歌,她又盘 旋而舞,跳到了几案上面,正当大家惊看的时候,已经又变成筷子了。 三个喝酒的人一起大笑了起来。一个客人又说:“今晚最快乐,但我快 要喝醉了,您可以在月亮里为我饯行吧?”三个人移动座席,渐渐地移 到了月亮中。大家看这三个人,坐在月亮中饮酒,胡子眉毛都看得清清 楚楚,就像镜子里的影子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月光渐渐暗淡了,弟子 们把蜡烛点燃拿来,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那里,两位客人杳无踪影了, 几案上吃剩的菜肴和果品还在,墙上的月亮,只不过像圆镜子的薄纸罢 了。道士问大家:“你们都喝够了吗?”大家回答说:“喝够了。”道 士吩咐:“喝够了就早点睡觉吧,不要耽误了明天砍柴!”大家诺诺连 声地退了下去。王生私下里又高兴,又羡慕,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生活,但道士仍然一 种法术都没有传授给他。王生心急,不能再等了,于是向道士告辞说: “弟子从几百里以外,到这里来向仙师学习,即使不能学到长生不老的 道术,只要您稍稍传授一点小法术,也可以安慰弟子向您求教的一片诚 心;现在时间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早出晚归地打柴,弟子在家里的时候, 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道士笑着说:“我原来就说过你不能吃苦, 现在果然这样。明天早晨就打发你回去吧!”王生说:“弟子在您这里 操劳了这些日子,师傅要是传授给我一点小法术,我也就没有白来这一 趟了。”道士问道:“你要我教给你什么法术呢?”王生回答说:“我 常常看见师傅走路,墙壁都不能挡住您,我要是学到这个法术就心满意 足了。”道士微笑着答应了,于是,传给王生一个口诀,教王生自己把 这口诀念一遍,喊道:“进墙去!”王生面对着墙不敢向前走,道士又 说:“试着进去吧!”王生果然从容地往前进,到了墙跟前又被挡住了。 道士说:“低下头,猛然过去,不要迟疑!”王生果然离墙几步,跑步 进去,到了墙,只觉得空空洞洞的,像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回头一看, 果然自己已到墙外了。王生非常高兴,进屋拜谢道士。道士说:“回去 以后,要好好修身养性,不要有邪心杂念,要

不法术就不灵了。”于是, 给王生一点路费,打发他回家了。  王生回家后,自己夸耀遇到了神仙,学到了法术,再坚硬的墙壁也 不能阻挡。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仿照先前做的样子,离墙几步,跑步 进去,脑袋碰到坚硬的墙壁,猛然跌倒在地上。妻子把他扶起来一看, 他的额上突起一个像大鸡蛋一样的包,妻子取笑他,王生又惭愧又气忿, 只是痛骂老道士居心不良罢了!  【作品赏析】  《劳山道士》这篇寓言,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劳山道士和向他学道

的王生。  学道是需要吃苦的,而王生是个世家子弟,娇生惯养,从来没吃过 什么苦。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故事就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展开了。  故事一开始就交待王生“少慕道”,一个“慕”字,透露出他信道 不诚,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果然,他和大家砍柴一个多月之后, 就不堪手足重茧之苦,暗中有回去的念头了。这是一个小的曲折、小的 波澜。但当他看到劳山道士剪纸为月,掷箸成女,显示了非凡的道术之 后,他又非常羡慕,不再想回家了。可“娇惰不能作苦”的矛盾,并没 有真正解决,又过了一个月,他实在忍受不了那份苦,还是要求回去。 这又是一个小的曲折,小的波澜。  故事经过两次小的曲折和波澜之后,到此一顿,把矛盾冲突推向了 高潮。当劳山道士同意王生回家后,王生提出要传授给他穿墙之术。王 生为什么要学穿墙之术呢?不外乎以此自炫,总之是动机不纯,这怎么 能做到劳山道士授技时所要求的“洁持”呢?所以当他回家自炫,再穿 墙时,却落得个“头触硬壁,蓦然而踣”,“额上坟起如巨卵焉”的下 场,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取得了引人发笑的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展开上,采取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劳山道士与两位客人夜饮的一大段描写:拿起纸就剪成了月亮,扔筷子 就变成了美人,一壶酒许多人怎么喝都喝不完等等。这些情节都是写劳 山道士道术的高明和神奇,但写道士是为了反衬王生。王生本来因为吃 不了苦,暗中打算回去了,但当他亲眼看到劳山道士这些高明神奇的道 术后,由猜疑而惊奇,由惊奇而羡慕,由羡慕而打消了暗中想回家的打 算。王生是不是真的从此下定了学道的决心呢,不是的,他只不过是妄 想道术学成以后,就可以过那美酒丽人、轻歌曼舞的神仙过的日子罢了。 这样写,使王生的性格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也决定了王生学道的必然失 败。  蒲松龄在采取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时,是广泛借鉴了六朝 志怪小说、唐宋传奇等前人的成果的,比如《劳山道士》中的穿墙

术,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就曾经写过。剪纸成月,唐代段成式的《酉阳 杂俎》中就曾经写过。蒲松龄在创作《劳山道士》这篇寓言时,在这些 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使情节更加神奇,故事更加曲折, 并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这样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性, 也有助于表达和加深寓言的寓意。  蒲松龄在这篇寓言故事后,用异史氏的名义评论说:“闻此事,未 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可见这篇寓言的寓意 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有些人,不知道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情,要精通 一门学问,熟练地掌握一门艺术或技术,就应该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 从头学起,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像 寓言中的王生,看到别人学问、艺术、技术的精深,非常羡慕,可自己 却怕苦怕累,不愿下苦功夫,妄想投机取巧,轻易地取得成功,还没有 学到什么东西,就哗众取宠,向人夸耀。这样的人,一定是会被碰得头 破血流的。  鉴赏《劳山道士》这篇寓言时,还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就是像《劳 山道士》这样的寓言,既可以把它当作寓言看,也可以把它当作小说看,

它是介乎寓言和小说两者之间的。像这样的作品,现在称之为寓言小说。   一般寓言虽要求故事性,但不要求过多的细致描写,只要能表达寓 意就可以了。而小说则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自然景物、社会环境、 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关系等方面的细致描 写,作品主题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蒲松龄将 小说的这些写作方法,引入了寓言。在《劳山道士》中夜饮一段,就有 自然景物,饮酒和歌舞的生活场景,主客和师生的言谈、举动以及心理 状况等方面的细致描写;王生回家前后学习和运用穿墙术的细致过程, 特别是心理状况变化的描写,都是用的小说手法。正是由于小说手法的 成功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这篇寓言的艺术魅力。  在《聊斋志异》中,像《劳山道士》这样的寓言小说还有很多。蒲 松龄以前,虽然也有人写寓言小说,像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 但他们都只是偶尔写那么一两篇。蒲松龄是倾注心血,从事寓言小说的 创作,并取得极大成功的第一个作家。蒲松龄寓言小说的成功经验,对 当代寓言创作特别是寓言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寓言述论
  • 作者:干天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3期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有显著地位.中国.希腊和印度被世界文坛公认为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自先秦到清末,有许多寓言作品问世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被今人称为"先秦寓言"的一大批 ...

  • 传统寓言故事在现代动漫创作题材研究中的应用
  • 传统寓言故事在现代动漫创作题材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博大精深,现在比较热门动漫<功夫熊猫>系列在中国上市引起了票房的巨大成功,虽然剧情依旧是老套的凡夫俗子变身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但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元素,同样说的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好莱坞梦工厂拍出的片子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我们 ...

  • 小学文化常识积累
  • 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杨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晏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姚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叶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易姓的起源 2017-02-27中国民俗故事文化:殷姓的起源 2017-02-27 ...

  • 关于寓言概念定义的考证
  •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XINXIANGUNIVERSITY Eeb.2009v01.23No.1 关于"寓言 王菊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摘要:"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4.v-m来命名文 ...

  • "中国梦"的故事化传播
  • 在政治传播视角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的隔阂不断加大,甚至割裂为两个语言体系.如果官方语言不主动变革,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将不愿听.也听不懂官方语言. 近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理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梦"理念为中国对内对外 ...

  • 2017,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的想象力
  • 又一次,我们祝福新年!又一次,我们感恩时间!无论你在过去的一年,经历了怎样的喧嚣与挑战,我们都祝福你在新年能开启自己的梦想之旅.没有什么能改变时间,它会校正谬误,它会积聚热情,它会彰显真理,它会慰藉苦难.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请接受时间的祝福,祝福你眼中永存阳光!祝福你内心永怀正义!祝福你生命永驻大爱! ...

  • 小学生好书推荐目录
  • 小学生好书推荐目录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好书推荐 <十万个为什么> <三国演义> <格林童话> <童年> <淘气马小跳> <没有尾巴的狼> <爱的教育> <巴黎圣母院> <哈佛女孩刘亦婷> ...

  • 讲好中国故事教案
  • 讲好中国故事 --公民意识与公共外交的视角 教学设计 主讲人:胡尉尉 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 时间:2015年12月 一.本课程的基本信息: 二.本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篇不断书写奇迹的宏大叙事.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为特 ...

  • 连环画 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14册)缺1册
  • P.186 连环画 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14册)中国诗歌故事14 积分:300 P.170 连环画 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14册)中国诗歌故事13 积分:300 P.170 连环画 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14册)中国诗歌故事12 积分:300 P.162 连环画 中国诗歌故事(上海版14册)中国诗歌故事 ...

  •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中国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上演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国家形象,关系我国际话语权,关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重庆面向全球开展"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聚焦普通人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