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字词攻关。
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出示自学提纲: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3.)知道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理清文章的脉络。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体会它的作用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3、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4、检查生字认读。
5、检查生字书写。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4、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5、小组内交流: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6、 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检测。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欧洲 覆盖 恶劣 贸易 派遣 煎熬 恐怖 融洽 日夜兼程
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罗( ) 贯( ) 乃( ) 练( ) 萝( ) 惯( ) 仍( ) 炼( )
3.文章中的过渡段是第( )自然段,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解决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中国 (古代商路) 欧洲
第二课时
三、目标导航,释疑解惑
1、出示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及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问题归纳
1.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2.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为什么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3.开辟丝绸之路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品词析句,精读感悟。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再次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五、积累语言,练习运用。
请以一名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来历、形成、开辟的意义及作用,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开辟者:张骞(外交家、探险家,为丝绸之路花费了一生)
测试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栩栩如生、(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 摹写句子: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并提高摘录速度。
2、注意易错字
3、积累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4、阅读文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蜀鄙二僧》。
3、围绕主题“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重点
围绕“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难点
学习两篇有关路的文章,拓宽对路的理解,理解以及《蜀鄙二僧》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读词句,理解含义
2、小组内听写
3、教师强调个别字词。
二、易错字
1、学生开火车说每个字的易错之处。
2、师生共同补充
3、组词抄写。
三、关于路的名言
1、学生自读,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分析讲解大意。以及部分名言出处。
3、教师再补充关于路的名言。
4、齐读名言。
四、畅所欲言
1、说说你知道的路
2、你都了解上面的哪些路?
3、联系实际你还了解哪些路?
4、人生之路与其他路不同在哪儿?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摘录笔记。
2、背诵关于路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2、思考: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全班交流。
爱国、敬业、坚强、无私。
4、再读课文感悟邓稼先不凡的一生。
二、学习《蜀鄙二僧》
1、自读课文。
2、思考:
(1)二僧经济差距很大,可为什么贫穷的和尚却实现了目标?
(2)读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示?
3、全班交流。
四、初显身手(课余进行)。
制作游戏棋盘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原子弹专家的故事。
2、完成初显身手
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
一、出示习作要求。
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记录自己的成长道路。
二、指导。
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1)让学生留心观察放学回家的路,观察路的变化。
(2)做观察笔记,对路进行描写,为习作作准备。
2、记录自己的成长道路。
选几件反应你成长里程碑的事,进行简单描述。
三、范文讲解。
四、学生习作。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单元反思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字词攻关。
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出示自学提纲: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3.)知道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理清文章的脉络。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体会它的作用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3、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4、检查生字认读。
5、检查生字书写。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4、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5、小组内交流: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6、 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检测。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欧洲 覆盖 恶劣 贸易 派遣 煎熬 恐怖 融洽 日夜兼程
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罗( ) 贯( ) 乃( ) 练( ) 萝( ) 惯( ) 仍( ) 炼( )
3.文章中的过渡段是第( )自然段,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解决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中国 (古代商路) 欧洲
第二课时
三、目标导航,释疑解惑
1、出示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及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问题归纳
1.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2.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为什么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3.开辟丝绸之路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品词析句,精读感悟。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再次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五、积累语言,练习运用。
请以一名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来历、形成、开辟的意义及作用,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开辟者:张骞(外交家、探险家,为丝绸之路花费了一生)
测试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栩栩如生、(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 摹写句子: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并提高摘录速度。
2、注意易错字
3、积累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4、阅读文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蜀鄙二僧》。
3、围绕主题“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重点
围绕“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难点
学习两篇有关路的文章,拓宽对路的理解,理解以及《蜀鄙二僧》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读词句,理解含义
2、小组内听写
3、教师强调个别字词。
二、易错字
1、学生开火车说每个字的易错之处。
2、师生共同补充
3、组词抄写。
三、关于路的名言
1、学生自读,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分析讲解大意。以及部分名言出处。
3、教师再补充关于路的名言。
4、齐读名言。
四、畅所欲言
1、说说你知道的路
2、你都了解上面的哪些路?
3、联系实际你还了解哪些路?
4、人生之路与其他路不同在哪儿?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摘录笔记。
2、背诵关于路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2、思考: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全班交流。
爱国、敬业、坚强、无私。
4、再读课文感悟邓稼先不凡的一生。
二、学习《蜀鄙二僧》
1、自读课文。
2、思考:
(1)二僧经济差距很大,可为什么贫穷的和尚却实现了目标?
(2)读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示?
3、全班交流。
四、初显身手(课余进行)。
制作游戏棋盘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原子弹专家的故事。
2、完成初显身手
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
一、出示习作要求。
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记录自己的成长道路。
二、指导。
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1)让学生留心观察放学回家的路,观察路的变化。
(2)做观察笔记,对路进行描写,为习作作准备。
2、记录自己的成长道路。
选几件反应你成长里程碑的事,进行简单描述。
三、范文讲解。
四、学生习作。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单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