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六国论》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广义通假,仅供参考)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有待讨论的通假字,仅供参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2.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2.良将犹在 副词,还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 才,副词

1.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兵

1.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五、文言句式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6。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8。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六国论》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广义通假,仅供参考)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有待讨论的通假字,仅供参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2.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2.良将犹在 副词,还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 才,副词

1.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兵

1.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五、文言句式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6。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8。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相关内容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点整理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 ...

  • 阿房宫赋_知识点整理
  •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 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 ...

  • 高一语文必修二古诗文整理与练习
  • 六国论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 ...

  • [六国论]的有关教学资料
  • 六 国 论 苏洵 一.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 ...

  • 项羽之死伶官传序庖丁解牛过大孤山小孤山六国论知识点全整理
  •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于/是 在 这种情况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刈YI 旗:割砍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 ...

  •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十一.焉 [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 ...

  •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武器:锋利 破灭之道也 原因 六国互丧 交互,相继:灭亡 率赂秦耶 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 大概 其实百倍 代词"那":实际上 (古今异义) 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奉之弥繁 更加:多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确定 以地事秦 侍奉 ...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3
  • 游褒禅山记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

  •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
  •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作者:蓦然回首 来自:敏思博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浅易的标准: 1. 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寓有哲理的小品文. 2. 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3. 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