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引发的国际争端

  本来为了方便交流通行的凭证,却屡屡引发国际争端,让我们追溯护照的历史,重新梳理人类在漫长岁月里的交流与碰撞。   2012年,曾因一本新版中国电子护照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该“护照事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由一本小小的护照引发的国际争端屡见不鲜。护照源于特许通行令,本是为了方便交流通行的凭证,后来是如何演变为阻碍通行的凭证的呢?追溯护照的历史,也意味着重新梳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交流碰撞的历史。   护照的起源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卡纳迪恩认为最早的护照出现在《圣经》旧约的《尼希米记》第二章里,那里记述了尼希米手持波斯皇帝赐予的诏书去大河西岸犹太省份办事的情形,文中提到这份诏书通知当地官员务必准他通行,并提供安全护送。   欧洲国家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护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五世》里,去法国打仗的英王亨利五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有谁没勇气打这一仗,就随他掉队,我们发给他通行证,并且把沿途所需的旅费放进他的钱袋。我们不愿跟这样一个人死在一块儿。”   而在我国出现明确类似护照作用的东西在唐朝,名叫通关文牒。《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一路行经西域各国,第一等要紧事情,是请官家在唐王签发的护照——通关文牒上,盖印押花。根据护照研究专家、中国驻加蓬大使范振水的研究,这一情节可能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的想象。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差点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这两个故事最好不过地诠释了早期护照的含义:安全和自由通行的权利。不管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权利都不是人人能够得到的。从出现人类社会,边境和边界就日渐壁垒森严,因为有国家,就有了利益分殊、领土区隔,是为主权。这是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阻隔”。   有“阻隔”,就有“交通”(交流、沟通)。当“交通”和“阻隔”碰撞,产生了外交和国际关系,护照就诞生了。   护照引发的争端   其实在护照出现的早期,它的管理和签发制度不严格,中国曾出现过专门贩卖护照的职业——卖关子,人们用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护照。直到19世纪,欧洲各国对护照的要求也非常模糊,英国人想去法国,与其申请一本英国护照,倒不如跑到法国驻伦敦的大使馆,办一本法国护照用着方便。反过来,打算来英国的外国人也同样可以去当地英国使馆申请英国护照。据卡纳迪恩介绍,这种做法直到1858年之前都基本无人过问。那一年发生的一件谋杀案可以说是首个由护照引发国家间争端的事件,也直接导致了现代护照制度的改革。   1858年,意大利革命党人奥西尼办了一本英国护照,化名前往巴黎刺杀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虽然他和同伙向驱车前往歌剧院的拿破仑三世投掷的炸弹炸死了8个人,炸伤了142人,但是拿破仑三世自己安然无恙,奥西尼两个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因为奥西尼是从英国出发,拿的又是英国护照,这件事在英法之间酿出一场风波,最终导致英国帕默斯顿勋爵政府的倒台。而这个事件更长远的影响,就是英国在那以后加强了护照的管理,限制英国护照只发给本国国民。护照开始有了阻隔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通过了《国籍与外国人地位法》,其它国家也都纷纷实施严格管制,没有护照就别想走动。   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敌国间谍特务的渗透,另外也是为了阻止那些有宝贵技术的本国人才外流。   到了1920年,在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操办下,各国协调了护照的形式,32页的护照取代了各国先前使用的各种规格。此时现代护照申请、审核、签发、管理制度才基本完善。“PASSPORT”成了“使用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声誉最高的国际旅行证件”。但此时人们也发现了护照的另一个妙用,它被当成犯罪的庇护伞,也为新的“阻隔”提供了来自现实政治的支持。   用护照来隔离“罪犯”   现代人对于护照的高度认定,确实为犯罪提供了一种新手段,“9·11”调查报告表明,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借助假护照。2010年,英国驱逐一名以色列外交官,理由是以色列应对暗杀哈马斯高级指挥官马巴胡赫嫌疑人使用伪造的英国护照负责。防范刑事罪犯进出国土,日渐成了各国加强护照和签证管理的最好理由。护照上的要塞似乎前所未有地树立起来。   然而,护照的“阻隔”作用终究值得怀疑。1985年,法、德、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5国签署约定, “消除彼此对人民、货物国境限制”,其后又有欧洲10国相继加入,确定了欧洲15国间开放边界的“申根协定”。虽然主权和跨境犯罪之忧,使原定于1993年与欧洲大市场同时启动的协定一直拖到1997年才开始生效,但“申根协定”一国签证15国通行的做法,影响深远,此后又有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问世,持卡人可以在APEC11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自由通行。   “PASSPORT”本身的流通,签证的发明和免签的推广, “阻隔”和“交通”的历史矛盾运动,正说明了“阻隔”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难度。   作为人类社会日趋成熟的象征,开放和交流是必然也是必须,也许有一天,人们渴望的真正能够实现的自由会到来,那时我们将不需要任何束缚和阻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说的那样,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从伦敦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坐上火车,无需护照便能前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水云间荐自《世界博览》)

  本来为了方便交流通行的凭证,却屡屡引发国际争端,让我们追溯护照的历史,重新梳理人类在漫长岁月里的交流与碰撞。   2012年,曾因一本新版中国电子护照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该“护照事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由一本小小的护照引发的国际争端屡见不鲜。护照源于特许通行令,本是为了方便交流通行的凭证,后来是如何演变为阻碍通行的凭证的呢?追溯护照的历史,也意味着重新梳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交流碰撞的历史。   护照的起源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卡纳迪恩认为最早的护照出现在《圣经》旧约的《尼希米记》第二章里,那里记述了尼希米手持波斯皇帝赐予的诏书去大河西岸犹太省份办事的情形,文中提到这份诏书通知当地官员务必准他通行,并提供安全护送。   欧洲国家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护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五世》里,去法国打仗的英王亨利五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有谁没勇气打这一仗,就随他掉队,我们发给他通行证,并且把沿途所需的旅费放进他的钱袋。我们不愿跟这样一个人死在一块儿。”   而在我国出现明确类似护照作用的东西在唐朝,名叫通关文牒。《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一路行经西域各国,第一等要紧事情,是请官家在唐王签发的护照——通关文牒上,盖印押花。根据护照研究专家、中国驻加蓬大使范振水的研究,这一情节可能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的想象。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差点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这两个故事最好不过地诠释了早期护照的含义:安全和自由通行的权利。不管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权利都不是人人能够得到的。从出现人类社会,边境和边界就日渐壁垒森严,因为有国家,就有了利益分殊、领土区隔,是为主权。这是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阻隔”。   有“阻隔”,就有“交通”(交流、沟通)。当“交通”和“阻隔”碰撞,产生了外交和国际关系,护照就诞生了。   护照引发的争端   其实在护照出现的早期,它的管理和签发制度不严格,中国曾出现过专门贩卖护照的职业——卖关子,人们用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护照。直到19世纪,欧洲各国对护照的要求也非常模糊,英国人想去法国,与其申请一本英国护照,倒不如跑到法国驻伦敦的大使馆,办一本法国护照用着方便。反过来,打算来英国的外国人也同样可以去当地英国使馆申请英国护照。据卡纳迪恩介绍,这种做法直到1858年之前都基本无人过问。那一年发生的一件谋杀案可以说是首个由护照引发国家间争端的事件,也直接导致了现代护照制度的改革。   1858年,意大利革命党人奥西尼办了一本英国护照,化名前往巴黎刺杀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虽然他和同伙向驱车前往歌剧院的拿破仑三世投掷的炸弹炸死了8个人,炸伤了142人,但是拿破仑三世自己安然无恙,奥西尼两个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因为奥西尼是从英国出发,拿的又是英国护照,这件事在英法之间酿出一场风波,最终导致英国帕默斯顿勋爵政府的倒台。而这个事件更长远的影响,就是英国在那以后加强了护照的管理,限制英国护照只发给本国国民。护照开始有了阻隔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通过了《国籍与外国人地位法》,其它国家也都纷纷实施严格管制,没有护照就别想走动。   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敌国间谍特务的渗透,另外也是为了阻止那些有宝贵技术的本国人才外流。   到了1920年,在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操办下,各国协调了护照的形式,32页的护照取代了各国先前使用的各种规格。此时现代护照申请、审核、签发、管理制度才基本完善。“PASSPORT”成了“使用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声誉最高的国际旅行证件”。但此时人们也发现了护照的另一个妙用,它被当成犯罪的庇护伞,也为新的“阻隔”提供了来自现实政治的支持。   用护照来隔离“罪犯”   现代人对于护照的高度认定,确实为犯罪提供了一种新手段,“9·11”调查报告表明,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借助假护照。2010年,英国驱逐一名以色列外交官,理由是以色列应对暗杀哈马斯高级指挥官马巴胡赫嫌疑人使用伪造的英国护照负责。防范刑事罪犯进出国土,日渐成了各国加强护照和签证管理的最好理由。护照上的要塞似乎前所未有地树立起来。   然而,护照的“阻隔”作用终究值得怀疑。1985年,法、德、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5国签署约定, “消除彼此对人民、货物国境限制”,其后又有欧洲10国相继加入,确定了欧洲15国间开放边界的“申根协定”。虽然主权和跨境犯罪之忧,使原定于1993年与欧洲大市场同时启动的协定一直拖到1997年才开始生效,但“申根协定”一国签证15国通行的做法,影响深远,此后又有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问世,持卡人可以在APEC11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自由通行。   “PASSPORT”本身的流通,签证的发明和免签的推广, “阻隔”和“交通”的历史矛盾运动,正说明了“阻隔”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难度。   作为人类社会日趋成熟的象征,开放和交流是必然也是必须,也许有一天,人们渴望的真正能够实现的自由会到来,那时我们将不需要任何束缚和阻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说的那样,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从伦敦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坐上火车,无需护照便能前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水云间荐自《世界博览》)


相关内容

  • 2014年国际公法司法考试真题解析
  • 2014年国际公法司法考试真题解析 一.单选题 32. 甲国分立为 A. 乙国在联大投赞成票支持 B. C. D. 经安理会9个理事国同意后,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选项A正确.国际法上的承认一般是指既存国家对于新国家.新政府或其他事态的出现,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接受或同时表明愿意与其发展正常 ...

  • 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 2014.4(总420)WorldAgriculture 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的 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以质量.技术.卫生.环保等标准对中国出口设限等为代表的国际贸 ...

  • 司法考试_国际法_历年真题汇集.答桉及解析[1]
  • 2009 年国际法 一.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关于国家主权原则的说法是正确的? A.国家主权包括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和自保权 B.主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是国际法赋予各个主权国家的 C.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从属于外来意志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D.主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下列哪几项不属于国家债 ...

  • 历史文物主义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视 角 下 钓 鱼 岛 问 题 研 究 农村与区域发展 李小强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钓鱼岛问题研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李小强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

  • 黄岩岛与南海问题论文
  • 摘 要: 21 世纪伊始,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岛礁归属.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等问 题争端再起.南海周边国家不断强化其海洋发展战略,"屯兵占海.据海产油.以油养兵"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应对南海争端的共同战略.近一个月以来,菲律宾在我国中沙黄岩岛海域不断制造事端,袭扰中国渔船,提出国际仲裁等等 ...

  • 国际法背景下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国立场文件
  • 立场文件 代表: 学校: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委员会:联合国大会 议题:国际法背景下的领土争端问题 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范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 ...

  • 2017年三国法司考讲义笔记
  • 国际法-根据司法考试整理 第一章 渊源与效力 国际法渊源,1国际条约.只约束缔约国: 2国际习惯,a 的国际法主体.bc 构成要素,物质因素[行为实践].心里因素[被各国认为具有法拘束力]. 3一般法原则,a 的b 补充.辅助地位.c 各国法. 4不属于渊源的,国际司法,国际.可成为一般法原则的来源 ...

  • 国际法重点
  • 1. 国际法主体: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 行国际求偿能力者.+3特征 书P46 2. 继承:国际权利和义务由于一个国际人格者发生某些变化而从该国际人格者转向另一个 国际人格者的法律关系上的转移.(对象:1条约2国家财产3国家债务4国家档案) 3. ★保护性管 ...

  • 国际法庭仲裁领土争端
  • 国际法庭,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也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成立于1946年4月3日.主要功能就是对主权国家所提交的案件,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仲裁,也可以审理涉嫌违反国际法的案件 领土争端虽然是一种最传统的冲突类型,但直到目前仍是威胁国家安全和引发战争的因素之一.解决领土争端的途径除了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