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真本[西游记]"

  1985年,澳大利亚柳存仁教授在香港《明报》月刊第233期—237期上撰文指出,《西游记》中所引用的一些韵文,出自道数典籍,并进而提出“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也许还有一个现在已经散佚或失落了的全真教本子的小说《西游记》存在的可能”(《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

  柳存仁先生所指小说《西游记》引用的韵文,如第八回引首词《苏武慢》、第五十回引首词《南柯子》、第九十一回引首词《瑞鹧鸪》、第七十八回比丘国道士国丈夸称的尊道韵语等,据查,确是出自道教典籍《鸣鹤余音》等。柳存仁认为,这显然是道教文化的痕迹,并由此可以推测,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有一种全真本《西游记》,而前者正是在后者基础上改造加工的,但却未能完全剔除掉全真教的气息。柳存仁指出,百回本《西游记》对全真本《西游记》保存得较多的一段有“二百几十个字”:

  那是第三十六回下半《劈破傍门见月明》的部分。这回文字,似乎没什么“劈破傍门”的叙述,也许已经删割掉了。但是下面的引文,非道教中人恐怕还是写不出来的。这里的前文叙唐僧师徒当夜住在宝林寺,唐僧因感月色清光皎洁,对月思归,就口占了一首长篇古风。……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此外,柳存仁还指出,在百回本《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中,还保留有全真本《西游记》的另一“原装货”:

  行者摇身一变成了个游方的云水全真。他在城门口和出来查点拽车的和尚们勤惰的两名道士相别之后,就“径往沙滩之上,过了双关,转下夹脊”,去找做长工的五百名和尚谈话。后来他用铁棒把那两名道士打死,又率领僧众,“径至沙滩上,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碎。把那些砖瓦木植尽抛下坡坂”。

  柳存仁认为,“双关”、“夹脊”等乃道教术语,上述部分源出全真教典籍《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柳存仁最后说:

  如果题虞集撰的《西游证道书序》证明是可靠的,那么《序》里所说的紫琼道人张模就很有可能是依托了丘处机撰写这个全真本子的,而汪憺漪、黄笑苍夸示的他们根据古本或大略堂本《释厄传》应该就是全真的那个本子。

  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真有一个全真教的《西游记》么?这百回本果真是自全真本脱胎而出的么?为此,杭州大学中文系徐朔方教授在《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一文,指出:

  第一,柳存仁所称的百回本《西游记》那些出自道教典籍的韵文固然属实,但是,柳存仁却忘记了:小说成书时,正是三教合一盛行之际。那时,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而以儒为主的儒者,或三教合一而以道教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而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正因为如此,以佛教为主的《西游记》才会引用全真教尊师的诗文,而这些诗文本来就采用佛家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纯而又纯的全真教典籍可说并不存在。正因为如此,唐僧的那篇尊佛韵语(指第三十六回),一方面对道家某些手段加以批评:“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另一方面却引《庄子》为同调:“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这是宋元明时代中国思想界的实际情况。

  第二,关于《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中“双关”、“夹脊”的道教术语,其实那时修炼金丹的知识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即使不是信徒,也对它的一些术语耳熟能详。《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敬服用金丹致死的描写只是这种习气的一点残留而已。柳存仁虽是正确地指出了第四十四回的这一部分源出全真教典籍《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但却半途而废,没有寻根究底。实际上《西游记》这一回某些描写固然源出于全真教经典,可是全真教经典却又源出于佛典。这是因为当时三教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这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的结论。而在百回本之前,根本就没有一个全真本《西游记》,那只能是柳先生子虚乌有的主观臆测。

  对于徐朔方与柳存仁的讨论,笔者以为,柳先生所提出的猜测未必没有可能。但是,柳先生关于百回本《西游记》因为带有全真道的痕迹,所以就必脱胎于全真本的观点,有着一个致命伤,这就是没有说明全真道本身就是一个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的一个道教流派。正如《全真教祖碑》言:“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方可以修证。”倘沿着这条思路提出全真本《西游记》的假说,其论证便会稍微丰满些。而徐朔方抓住宋元明时期三教圆融混一这一特征反驳柳存仁,似也对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且系主动)这一关键点视而不见。假使柳先生再顺势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百回本《西游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而全真教也正是主张三教合一的,那么,百回本《西游记》不正是源自全真本《西游记》么——徐先生还能回答么?自然,笔者这里并非有意诘难,而只是想说:双方提出看法时都当留有余地,不必把话说死。再说,双方都仅凭百回本《西游记》的某些语言氛围就轻率地提出或否定一个假说,颇使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1985年,澳大利亚柳存仁教授在香港《明报》月刊第233期—237期上撰文指出,《西游记》中所引用的一些韵文,出自道数典籍,并进而提出“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也许还有一个现在已经散佚或失落了的全真教本子的小说《西游记》存在的可能”(《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

  柳存仁先生所指小说《西游记》引用的韵文,如第八回引首词《苏武慢》、第五十回引首词《南柯子》、第九十一回引首词《瑞鹧鸪》、第七十八回比丘国道士国丈夸称的尊道韵语等,据查,确是出自道教典籍《鸣鹤余音》等。柳存仁认为,这显然是道教文化的痕迹,并由此可以推测,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有一种全真本《西游记》,而前者正是在后者基础上改造加工的,但却未能完全剔除掉全真教的气息。柳存仁指出,百回本《西游记》对全真本《西游记》保存得较多的一段有“二百几十个字”:

  那是第三十六回下半《劈破傍门见月明》的部分。这回文字,似乎没什么“劈破傍门”的叙述,也许已经删割掉了。但是下面的引文,非道教中人恐怕还是写不出来的。这里的前文叙唐僧师徒当夜住在宝林寺,唐僧因感月色清光皎洁,对月思归,就口占了一首长篇古风。……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此外,柳存仁还指出,在百回本《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中,还保留有全真本《西游记》的另一“原装货”:

  行者摇身一变成了个游方的云水全真。他在城门口和出来查点拽车的和尚们勤惰的两名道士相别之后,就“径往沙滩之上,过了双关,转下夹脊”,去找做长工的五百名和尚谈话。后来他用铁棒把那两名道士打死,又率领僧众,“径至沙滩上,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碎。把那些砖瓦木植尽抛下坡坂”。

  柳存仁认为,“双关”、“夹脊”等乃道教术语,上述部分源出全真教典籍《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柳存仁最后说:

  如果题虞集撰的《西游证道书序》证明是可靠的,那么《序》里所说的紫琼道人张模就很有可能是依托了丘处机撰写这个全真本子的,而汪憺漪、黄笑苍夸示的他们根据古本或大略堂本《释厄传》应该就是全真的那个本子。

  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真有一个全真教的《西游记》么?这百回本果真是自全真本脱胎而出的么?为此,杭州大学中文系徐朔方教授在《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一文,指出:

  第一,柳存仁所称的百回本《西游记》那些出自道教典籍的韵文固然属实,但是,柳存仁却忘记了:小说成书时,正是三教合一盛行之际。那时,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而以儒为主的儒者,或三教合一而以道教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而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正因为如此,以佛教为主的《西游记》才会引用全真教尊师的诗文,而这些诗文本来就采用佛家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纯而又纯的全真教典籍可说并不存在。正因为如此,唐僧的那篇尊佛韵语(指第三十六回),一方面对道家某些手段加以批评:“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另一方面却引《庄子》为同调:“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这是宋元明时代中国思想界的实际情况。

  第二,关于《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中“双关”、“夹脊”的道教术语,其实那时修炼金丹的知识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即使不是信徒,也对它的一些术语耳熟能详。《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敬服用金丹致死的描写只是这种习气的一点残留而已。柳存仁虽是正确地指出了第四十四回的这一部分源出全真教典籍《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但却半途而废,没有寻根究底。实际上《西游记》这一回某些描写固然源出于全真教经典,可是全真教经典却又源出于佛典。这是因为当时三教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这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的结论。而在百回本之前,根本就没有一个全真本《西游记》,那只能是柳先生子虚乌有的主观臆测。

  对于徐朔方与柳存仁的讨论,笔者以为,柳先生所提出的猜测未必没有可能。但是,柳先生关于百回本《西游记》因为带有全真道的痕迹,所以就必脱胎于全真本的观点,有着一个致命伤,这就是没有说明全真道本身就是一个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的一个道教流派。正如《全真教祖碑》言:“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方可以修证。”倘沿着这条思路提出全真本《西游记》的假说,其论证便会稍微丰满些。而徐朔方抓住宋元明时期三教圆融混一这一特征反驳柳存仁,似也对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且系主动)这一关键点视而不见。假使柳先生再顺势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百回本《西游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而全真教也正是主张三教合一的,那么,百回本《西游记》不正是源自全真本《西游记》么——徐先生还能回答么?自然,笔者这里并非有意诘难,而只是想说:双方提出看法时都当留有余地,不必把话说死。再说,双方都仅凭百回本《西游记》的某些语言氛围就轻率地提出或否定一个假说,颇使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相关内容

  • 揭秘400年文学史疑案:[西游记]作者真的是吴承恩吗?
  • 2017年03月17日 09:27: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竺洪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西游记>的作者问题,是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谜底可以说至今未解.今人常说作者是吴承恩,其实并非定论. 西游记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竺洪波,原题:&l ...

  •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许勇强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旨在对<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背景.传播机制及特点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全真教的复兴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 ...

  • [河小西小说西游][西游记]
  • [河小西小说西游] "观音姐姐你还不狠K太上老君更待何时?" 历史上,佛教徒和道教徒可没有武侠小说中那么其乐融融,曾经有过几次大撕逼,两教争执的根源,最关键的,就是一本叫做<老子化胡经>的经书. 这是本什么样的经书呢?简而言之,书中说老子出关,渡流沙,入天竺,化为佛陀 ...

  • 文艺常识全真模拟试题4
  • 文艺常识全真模拟试题四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30 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其有关音乐理论的文章 ...

  • 历史上的全真教
  • 丘处机道:"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 ...

  • 西游记作者是谁
  • <西游记>作者并非吴承恩,那西游记的作者是 谁? 2016-01-08 14:36 来源:百山探索编辑整理 作者:佚名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都众所周知.从小我们就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就是吴承恩.但是在聊斋中,蒲松龄一笔带过的语句中,却说是丘处机写的,这与我们从小就背灌输的知识不同,但蒲松 ...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陈 宏 内容提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g ...

  • 西游记主旨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诙谐和奇趣.文章从 ...

  •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 带答案版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 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