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的味道

茶禅一味是何味?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呢?

茶禅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禅茶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演茶。

“茶禅一味”的由来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是汉字“茶”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奥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茶实现了人与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就是“禅茶一味”的最初因由。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是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其日本弟子荣西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珠光、千利休、昭明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制茶技艺。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揉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成就于武夷。

“茶禅一味”的解读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着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

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工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都特别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茶是菩萨的心肠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有自觉、觉他的两层含义;“萨埵”指有情众生;“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如同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片片舟楫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好茶期待好水,遇水则舍己,冲泡出杯杯茶水,为众生解渴,滋养心性,此即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如同戒定真香,熄贪嗔痴,发戒定慧,喻之持戒波罗蜜。采摘、杀青、炒青、揉捻、焙火,历经千锤百炼,是为忍辱波罗蜜。涤烦疗渴,提神益思,去睡助禅,是为精进波罗蜜。浓淡咸宜,冷暖自知,和净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波罗蜜。入百姓家,行方便法,解毒治病,消怨致和,是为智慧波罗蜜。

茶是罗汉的自在

《法华经》云:“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茶叶经热水之冲泡,荡涤尘嚣,洗净铅华,无染清净,了断烦恼。茶漏滤出尘渣,流下自然汁液纯正茶水,象征罗汉诸漏已尽,证无漏智慧,得法喜禅悦。茶味由浓而淡,直至无味,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施茶之道,无有分别,平等对待,提起放下,心无“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隐忍

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折腾,任劳任怨,委曲求全,却能始终隐忍。佛陀涅槃后教化弟子以戒为师,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每当五蕴之火上来的时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气降灭于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无论是大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大雅的“琴棋书画烟酒茶”,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从来佳茗似佳人”。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千红一窟”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

茶韵禅机

如“铁观音”,有香高而秀、蜜底兰香的“观音韵”;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凤凰单枞”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的香气清鲜而持久,有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

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

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这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产生“六识”(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茶中有“骨”的理念,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但“骨”为何物?不得而知。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当年大慧禅师把他的师父圆悟禅师写的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独自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茶禅一味是何味?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呢?

茶禅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禅茶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演茶。

“茶禅一味”的由来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是汉字“茶”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奥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茶实现了人与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就是“禅茶一味”的最初因由。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是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其日本弟子荣西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珠光、千利休、昭明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制茶技艺。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揉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成就于武夷。

“茶禅一味”的解读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着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

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工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都特别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茶是菩萨的心肠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有自觉、觉他的两层含义;“萨埵”指有情众生;“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如同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片片舟楫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好茶期待好水,遇水则舍己,冲泡出杯杯茶水,为众生解渴,滋养心性,此即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如同戒定真香,熄贪嗔痴,发戒定慧,喻之持戒波罗蜜。采摘、杀青、炒青、揉捻、焙火,历经千锤百炼,是为忍辱波罗蜜。涤烦疗渴,提神益思,去睡助禅,是为精进波罗蜜。浓淡咸宜,冷暖自知,和净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波罗蜜。入百姓家,行方便法,解毒治病,消怨致和,是为智慧波罗蜜。

茶是罗汉的自在

《法华经》云:“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茶叶经热水之冲泡,荡涤尘嚣,洗净铅华,无染清净,了断烦恼。茶漏滤出尘渣,流下自然汁液纯正茶水,象征罗汉诸漏已尽,证无漏智慧,得法喜禅悦。茶味由浓而淡,直至无味,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施茶之道,无有分别,平等对待,提起放下,心无“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隐忍

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折腾,任劳任怨,委曲求全,却能始终隐忍。佛陀涅槃后教化弟子以戒为师,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每当五蕴之火上来的时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气降灭于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无论是大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大雅的“琴棋书画烟酒茶”,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从来佳茗似佳人”。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千红一窟”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

茶韵禅机

如“铁观音”,有香高而秀、蜜底兰香的“观音韵”;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凤凰单枞”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的香气清鲜而持久,有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

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

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这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产生“六识”(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茶中有“骨”的理念,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但“骨”为何物?不得而知。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当年大慧禅师把他的师父圆悟禅师写的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独自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相关内容

  • 沉香味道的无穷无尽
  • [沉香味道的无穷无尽] 说到沉香,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沉香的味道,对沉香味道描述的词数不胜数:神奇.多变.好闻.无穷无尽--太多太多,味道是沉香的一种身份的肯定,众多香友也是因为沉香所散发的味道才对其如此喜爱. 沉香为什么会有味道?而且为什么会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主要是因沉香所蕴含的油脂.油脂是香味散发 ...

  • 家乡的味道,属于老玉溪的味道!
  • [复制链接] 文艺狗 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3 天前|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 常听老玉溪们这样说:"哇家大营街的烤鸭比北京烤鸭还好吃." 木瓜水的清凉是家乡夏天的味道 各个工序都要拿捏得当,用赵建蓝的话说就是:"米要泡透,磨出来的浆要像雪花糕一样细腻,蒸出来的卷粉才不会 ...

  • 品尝茶的味道
  • 品尝茶的味道 我喜欢喝茶,品尝茶的那些味. 柠檬味 我不大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给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酸.如果泡得浓,甚至会有一些中药的苦味:还有就是它不像其它茶,饮后口齿间留有一些清香,它留下的只有酸-- 茉莉花茶作文 刚刚泡好,就有一股清香迎面吹来,使人急于去品尝它,而被烫到嘴.它从入口到饮毕, ...

  • 过年的味道作文500字
  • 篇一: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是多变的,有着跳跳糖般的快乐,有着棉花糖般的香软,有着巧克力糖般的苦中带甜,还有着薄荷糖般的清新. 一九九九年,刚刚出生的我才刚会用双眼观察这世界.爷爷便用干瘦的手把我抱起来,一家人围着电视热热闹闹的看春晚.饿了吃糯米饭,渴了喝碗果珍.家中气氛格外欢乐,过年的味道有着跳跳 ...

  • 中班科学活动:饮料店开张了(酸甜苦辣)
  • 中班科学活动:饮料店开张了(酸甜苦辣) 中二班 陈海燕 设计意图:酸.甜.苦.辣这几种味道,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中班下学期 的幼儿具备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相结合的年龄特征,非常乐意运用 自己的感官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中 班幼儿在饮料店的情景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尤其是 ...

  • 9.咖啡的味道和品尝
  • 咖啡的味道和品尝 一.咖啡豆的味道 咖啡香味的感官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嗅觉.味觉和口感. 一.咖啡嗅觉 嗅觉指嗅觉器官的感觉.人之所以闻到气味,是因为处于鼻隔膜处的感受器受到挥发性的,通常含有氢.碳.氮.氧或硫磺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当这些化学物质以气体的形式被用力吸入人体或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吞咽被排出体 ...

  • 那味道,真特别(8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那味道,真特别(800字)作文 酸,甜,苦,辣,涩.这五种味道是许多人所知的所有的味道.而我却要说,世 上还有第六中味道,即苦中带甜,甜中有苦. 自古甜苦不相容,但种味道非但无丝毫不 协调,反倒是发人深省. 近年来天气阴晴不定,喜怒无常,令人越来越难以捉摸.就连 我所处的江南一带也一如北方 ...

  • 父爱的味道(7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父爱的味道(700字)作文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然而每天萦绕 在我身边,令我最熟悉的味道则是父亲的味道. 我的父亲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行业,但是, 近几年,他成为了一名动物医生(即兽医).他每天早出晚归,奔忙与各大猪场,鸡场之间. 自然少不了与动物接触,身上也自然有些许难闻的味道.但 ...

  • 幼儿园教案设计大班艺术"画"味道
  •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画"味道 教学目标: 1.通过尝味.说味.画味活动,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地运用语言及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各种味道的食品,如:奶塘.柠檬.苦瓜.辣味牛肉干.黄连.姜糖.穿心凉糖. ...

  • [.....的味道]优秀作文
  • 友谊的味道 她曾经说,我们的友谊是绽放在豆蔻年华的栀子花,清香袭人. 我们的友谊味道像什么?我拙劣的文字勾勒不出. 校园中,古朴的箜篌吟诵着韶华的和弦,粉妆玉砌的冬天焦急地等待着草长莺飞的季节:教室里,疾驰的笔尖流淌着极富文采的句子,娇小玲珑的女孩正低头沉浸在墨香中-- 她叫陈晓宇,是我的好朋友.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