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作用: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 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好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导入课文——情景法
初步感知——诵读法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
把握主题,学习写法——讨论法
知识迁移——练习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的学法如下:
1、情境体验法: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读书入境法:训练学生朗读感知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发散联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文教学,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
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视觉感官导入新课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第二环节:展示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走进作者。
第四环节:生字词正音。
第五环节:美文美读。
1、听录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2、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指明学生诵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第六环节: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 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这是一只 海燕。
第二步:合作探究。
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再明确答案。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勇敢的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反复描写大海又是为了什么?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
的描写,联系时代背景,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七环节: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小练笔:
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呢?请写一篇50字的小短文。
设计说明:为了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海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作用: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 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好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导入课文——情景法
初步感知——诵读法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
把握主题,学习写法——讨论法
知识迁移——练习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的学法如下:
1、情境体验法: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读书入境法:训练学生朗读感知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发散联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文教学,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
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视觉感官导入新课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第二环节:展示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走进作者。
第四环节:生字词正音。
第五环节:美文美读。
1、听录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2、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指明学生诵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第六环节: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 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这是一只 海燕。
第二步:合作探究。
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再明确答案。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勇敢的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反复描写大海又是为了什么?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
的描写,联系时代背景,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七环节: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小练笔:
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呢?请写一篇50字的小短文。
设计说明:为了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