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徐翠燕段焕英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年度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徐翠燕段焕英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年度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