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对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张形成严重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措施研究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3KYQN35)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迁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研究”(编号:14A79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已经对河南省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张形成严重制约。2012年河南省城市镇率为4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6,000多万人还居住在农村,全国除了西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河南。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农村城镇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呈加速发展趋势。河南省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上升到2009年的37.7%,城镇化率每提高10%所用的时间表明,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提高到2000年的23.2%,花费22年时间。2006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32.5%,仅用了6年。特别是2005年之后,河南的GDP总量突破万亿,人均GDP突破万元之后,城镇化率更是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40.57%,全国倒数第五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2012年底,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2.4%。由此可见,进入新世纪之后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二)产业结构处于城镇化中级阶段。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到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在初中期,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而到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情况。2009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7.7%,产业结构为14.2∶56.5∶29.3,201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8.8%,产业结构为14.1∶57.3∶28.6。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镇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三)河南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河南城镇化水平大于或接近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有郑州市、鹤壁市、焦作市和济源市。城镇化率在40%以上的有洛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新乡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是开封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和信阳市,最低的是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各市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郑州和商丘、周口、驻马店相差一倍以上。就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分布来看,愈接近全省的中部,城镇化水平愈高,郑州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其外围一些城市城镇率在40%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距离省会郑州较远的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 (四)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的差距较大。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1978~2006年28年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8.8%,年均增速为0.67%,而全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6%,年均增速达到0.93%。分阶段来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1978~1995年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仅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21%,而同期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1.1%,年均增速0.65%。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增速加快,10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41%,高于同期全国1.34%的平均增速。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的拉力。随着地区工业化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劳动力逐渐从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观察河南省的就业结构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绝对数自2000年开始减少,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较快,6年间上升了6.1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上升了4.5个百分点。从绝对数上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37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287万人。到201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依次为2,712万人、1,753万人和1,577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4.9%、29.0%和26.1%。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弱质没有吸纳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告诉我们,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进行大量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如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发达的金融体系、便捷的交通体系、方便的通讯服务系统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这就为生产性服务业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提高,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业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据此,我们推断造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三、推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降低农民进城成本,规划专门的农民公寓、新村。先期就地转移实现城镇化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政府要做的工作:一是加大对进城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二是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我们认为,现行的房地产政策对于鼓励农民进城不利,绝大部分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按现行楼价去购房居住,这是农村城市化为什么难推动的重要原因。建议在规划中心城镇时,要规划专门的适合新进城农民居住的公寓、新村,以开发成本价出卖给当地愿意离开农村的农民,鼓励首先富裕起来、已经完成了进城原始积累的农民进城居住,逐步实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伟大征程。 (二)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农村政策倾斜。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是农村城镇化的前提条件。要想走出农业,必须立足农业,发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是河南省的基础产业。可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农业的投资比重。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大型农业开发,农业科技教育设施等,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稳步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每年播种前向农民公布,确保农民利益。严格控制农业税和税外负担,不给农民打白条,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在落后地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承包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依靠乡镇企业的积累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鼓励非农产业资金回流农业,依靠非农产业的“反哺”,推动农业现代化;第四,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省、县、乡三级科技指导站,坚持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改革投资体制,开辟城市建设多元投资渠道。资金短缺是制约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一大难题。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根本出路在于城市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要盘活土地资本存量,以土养城,以地生财。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这样做既有利于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大力推行特许经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将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中心、公厕等的经营权和道路、街心花园等的保洁权,通过公开拍卖转让给个人或企业经营;三是挖掘城市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将街道、桥梁、文体场馆、标志性建筑、公交站牌等的冠名权,城市重大活动的广告发布权、赞助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 (四)加速要素流动,增强聚集功能。实现河南农村就地转移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合理布局,促进各种要素向城市聚集,增强城市的聚集功能。一是基础设施的聚集。要有超前性、配套完善性和使用的标准性,要从河南就地城市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现代化的要求来构思、规划、设计建设城市化所需要的设施;二是工业的聚集。就地城市化的建设要与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将乡镇工业聚集到城市中来,形成规模经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三是人口要素的聚集。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聚集,基本生活物质的聚集,民力的聚集,第三产业的聚集。当前要创造两大环境,即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四是资源的聚集。主要是土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聚集。同时,要努力改善就地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五是市场的聚集。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市场,努力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覆盖范围;六是社会事业的聚集。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高起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丹.关于河南城市化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2]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J].农业经济,2010.12. [3]张鼎如.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刍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 [4]安亚宁,熊翼飞.天津滨海新区农村城市化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
[提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对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张形成严重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措施研究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3KYQN35)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迁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研究”(编号:14A79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已经对河南省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张形成严重制约。2012年河南省城市镇率为4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6,000多万人还居住在农村,全国除了西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河南。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农村城镇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呈加速发展趋势。河南省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上升到2009年的37.7%,城镇化率每提高10%所用的时间表明,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提高到2000年的23.2%,花费22年时间。2006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32.5%,仅用了6年。特别是2005年之后,河南的GDP总量突破万亿,人均GDP突破万元之后,城镇化率更是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40.57%,全国倒数第五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2012年底,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2.4%。由此可见,进入新世纪之后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二)产业结构处于城镇化中级阶段。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到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在初中期,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而到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情况。2009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7.7%,产业结构为14.2∶56.5∶29.3,201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8.8%,产业结构为14.1∶57.3∶28.6。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镇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三)河南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河南城镇化水平大于或接近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有郑州市、鹤壁市、焦作市和济源市。城镇化率在40%以上的有洛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新乡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是开封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和信阳市,最低的是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各市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郑州和商丘、周口、驻马店相差一倍以上。就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分布来看,愈接近全省的中部,城镇化水平愈高,郑州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其外围一些城市城镇率在40%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距离省会郑州较远的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 (四)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的差距较大。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1978~2006年28年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8.8%,年均增速为0.67%,而全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6%,年均增速达到0.93%。分阶段来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1978~1995年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仅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21%,而同期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1.1%,年均增速0.65%。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增速加快,10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41%,高于同期全国1.34%的平均增速。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的拉力。随着地区工业化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劳动力逐渐从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观察河南省的就业结构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绝对数自2000年开始减少,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较快,6年间上升了6.1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上升了4.5个百分点。从绝对数上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37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287万人。到201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依次为2,712万人、1,753万人和1,577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4.9%、29.0%和26.1%。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弱质没有吸纳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告诉我们,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进行大量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如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发达的金融体系、便捷的交通体系、方便的通讯服务系统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这就为生产性服务业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提高,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业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据此,我们推断造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三、推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降低农民进城成本,规划专门的农民公寓、新村。先期就地转移实现城镇化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政府要做的工作:一是加大对进城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二是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我们认为,现行的房地产政策对于鼓励农民进城不利,绝大部分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按现行楼价去购房居住,这是农村城市化为什么难推动的重要原因。建议在规划中心城镇时,要规划专门的适合新进城农民居住的公寓、新村,以开发成本价出卖给当地愿意离开农村的农民,鼓励首先富裕起来、已经完成了进城原始积累的农民进城居住,逐步实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伟大征程。 (二)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农村政策倾斜。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是农村城镇化的前提条件。要想走出农业,必须立足农业,发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是河南省的基础产业。可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农业的投资比重。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大型农业开发,农业科技教育设施等,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稳步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每年播种前向农民公布,确保农民利益。严格控制农业税和税外负担,不给农民打白条,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在落后地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承包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依靠乡镇企业的积累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鼓励非农产业资金回流农业,依靠非农产业的“反哺”,推动农业现代化;第四,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省、县、乡三级科技指导站,坚持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改革投资体制,开辟城市建设多元投资渠道。资金短缺是制约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一大难题。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根本出路在于城市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要盘活土地资本存量,以土养城,以地生财。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这样做既有利于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大力推行特许经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将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中心、公厕等的经营权和道路、街心花园等的保洁权,通过公开拍卖转让给个人或企业经营;三是挖掘城市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将街道、桥梁、文体场馆、标志性建筑、公交站牌等的冠名权,城市重大活动的广告发布权、赞助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 (四)加速要素流动,增强聚集功能。实现河南农村就地转移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合理布局,促进各种要素向城市聚集,增强城市的聚集功能。一是基础设施的聚集。要有超前性、配套完善性和使用的标准性,要从河南就地城市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现代化的要求来构思、规划、设计建设城市化所需要的设施;二是工业的聚集。就地城市化的建设要与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将乡镇工业聚集到城市中来,形成规模经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三是人口要素的聚集。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聚集,基本生活物质的聚集,民力的聚集,第三产业的聚集。当前要创造两大环境,即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四是资源的聚集。主要是土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聚集。同时,要努力改善就地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五是市场的聚集。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市场,努力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覆盖范围;六是社会事业的聚集。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高起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丹.关于河南城市化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2]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J].农业经济,2010.12. [3]张鼎如.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刍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 [4]安亚宁,熊翼飞.天津滨海新区农村城市化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