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
授课时间:27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模块课程目标
1.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史,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会对物质分类,认识胶体
2. 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化学中常用重要物理量
3. 会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氧化剂与还原剂,掌握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4. 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例子,初步认识碳、氮、硫等元素
5. 了解并掌握与生活相关的一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课程内容: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
基本方法和程序;明确摩尔的含义,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安排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1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1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课时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课程内容: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能够明白物质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初步认识胶体;会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重点把握氧化还原反应,能熟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各个特征。
⊙教学安排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课时
第二节 电解质及其电离 1课时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课时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1课时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课程内容:掌握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细致说出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肥、硝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氮的循环以及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明白硫的存在以及不同价态之间的转换,掌握硫的化合物对环
境的影响;了解海水这个资源宝库。
⊙教学安排
第一节
第二节 碳的多样性 1课时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课时
氨和铵态氮肥 1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课时
第三节 自然界中的硫 1课时
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酸雨及其防治 1课时
第四节 海水——元素宝库 镁与海水提镁 1课时
溴与海水提溴 1课时
第四章 材料家族中的元素
⊙课程内容:认识硅以及二氧化硅,了解硅酸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掌握铝和铝合金,了解金属和金属材料;了解复合材料。
⊙教学安排
第一节 单质硅与半导体材料 光导纤维 1课时
硅酸盐与非金属材料 1课时
第二节 铝与铝合金 1课时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1课时
金属与金属材料 1课时
第三节 复合材料 1课时
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
2、
3、 教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 练习:课后习题,学案练习,《优化方案》 实验室:利用仪器和设备,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化学
二、 实施手段
1、
2、 编制学案:根据学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分组实验:完成必要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操作实验
三、 学习方法
1、 问题驱动法: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收集、筛选,整合教材,设置有趣的
问题情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
2、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中所有的探索性实验,经历科学探索
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索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验证有关物质的性质,进而应用。
3、 小组讨论:以小组合作和同伴合作的方式,尝试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课程评价
1、 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注意力、参与活动、学案完成情况、实验技能、课堂
提问、完成作业情况、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等)划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情况。
2、 每学期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获得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
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59分以及一下为不合格
3、 学分认定:学习态度、模块成绩合格者获得2个学分,不合格者不能获得
学分,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
所需条件:
1、 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并能够
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2、
3、 所教班级纪律良好,班级整体学习气氛良好,学习愿意参加相关活动。 学校以及有关单位给予硬件设备上的支持,并在适当时候,让老师去参加
相关培训活动,增长见识。
2012-09-01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
授课时间:27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模块课程目标
1.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史,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会对物质分类,认识胶体
2. 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化学中常用重要物理量
3. 会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氧化剂与还原剂,掌握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4. 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例子,初步认识碳、氮、硫等元素
5. 了解并掌握与生活相关的一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课程内容: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
基本方法和程序;明确摩尔的含义,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安排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1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1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课时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课程内容: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能够明白物质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初步认识胶体;会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重点把握氧化还原反应,能熟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各个特征。
⊙教学安排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课时
第二节 电解质及其电离 1课时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课时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1课时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课程内容:掌握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细致说出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肥、硝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氮的循环以及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明白硫的存在以及不同价态之间的转换,掌握硫的化合物对环
境的影响;了解海水这个资源宝库。
⊙教学安排
第一节
第二节 碳的多样性 1课时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课时
氨和铵态氮肥 1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课时
第三节 自然界中的硫 1课时
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酸雨及其防治 1课时
第四节 海水——元素宝库 镁与海水提镁 1课时
溴与海水提溴 1课时
第四章 材料家族中的元素
⊙课程内容:认识硅以及二氧化硅,了解硅酸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掌握铝和铝合金,了解金属和金属材料;了解复合材料。
⊙教学安排
第一节 单质硅与半导体材料 光导纤维 1课时
硅酸盐与非金属材料 1课时
第二节 铝与铝合金 1课时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1课时
金属与金属材料 1课时
第三节 复合材料 1课时
课程实施
一、 课程资源
1、
2、
3、 教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 练习:课后习题,学案练习,《优化方案》 实验室:利用仪器和设备,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化学
二、 实施手段
1、
2、 编制学案:根据学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分组实验:完成必要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操作实验
三、 学习方法
1、 问题驱动法: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收集、筛选,整合教材,设置有趣的
问题情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
2、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中所有的探索性实验,经历科学探索
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索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验证有关物质的性质,进而应用。
3、 小组讨论:以小组合作和同伴合作的方式,尝试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课程评价
1、 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注意力、参与活动、学案完成情况、实验技能、课堂
提问、完成作业情况、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等)划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情况。
2、 每学期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获得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
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59分以及一下为不合格
3、 学分认定:学习态度、模块成绩合格者获得2个学分,不合格者不能获得
学分,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
所需条件:
1、 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能够做到教学相长,并能够
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2、
3、 所教班级纪律良好,班级整体学习气氛良好,学习愿意参加相关活动。 学校以及有关单位给予硬件设备上的支持,并在适当时候,让老师去参加
相关培训活动,增长见识。
20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