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玉米病虫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
(一)、秧苗期主要病虫的症状识别
1、苗叶瘟:病苗最初基部灰黑色,随后叶鞘及叶片变淡红褐色,病斑为圆形或梭形,继而幼苗枯死。
2、赤枯病:因缺钾和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病叶上密生褐色不规则斑点,秧苗僵直矮缩。大田期赤枯病又叫坐蔸,危害严重时远看似火烧,稻株僵直矮缩,不分蘖(发蔸),直至枯死。
3、恶苗病:病苗徒长,纤细,基本不分蘖。大田期病株不抽穗,部份能抽穗病株,穗小、穗粒少。
4、稻秆潜蝇第一代:成虫体长仅3毫米左右,幼虫孵化后先进入叶鞘内侧,而后潜入心叶为害,秧苗被害,抽出的心叶上有不规则的长条形排孔2-4个,叶片枯黄,植株发僵,有的心叶形成扭曲的短枯心,心叶被吃成丝状。
(二)、大田期主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
1、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在水稻移栽后分蘖初期,二化螟初孵幼虫多群集于近水面的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在分蘖盛期,3龄幼虫分散蛀入茎内为害,形成枯心,在孕穗期为害,形成枯孕穗,出现枯鞘时是防治二化螟的关健时期。
2、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在分蘖至孕穗期发生危害,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和上部叶鞘内取食叶肉,随后在稻叶中上部吐丝卷叶成束腰,称为“束腰期”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3、白背飞虱:俗称厌,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发生危害,以成虫或若虫群集在稻株中下部取食为害,使水稻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秕谷增多,受害严重时水稻成片倒伏枯死,出现黄塘。当达到5头/窝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4、褐飞虱:俗称厌、黄塘,多在水稻灌浆至成熟期发生危害,成虫或若虫常群集在稻丛基部吸取汁液,为害严重时使水稻烂秆倒伏(即黄塘)。
5、稻秆潜蝇第二代:在水稻孕穗期,幼虫潜入嫩穗中为害,造成死孕穗,能抽出的穗,也多半穗残粒小,秕谷多,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6、稻蝗:俗称蚱蜢,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产生危害。成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常咬断稻穗。
7、稻苞虫:俗称青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1-2龄幼虫在叶尖边缘纵卷结苞,3龄幼虫在叶片中部纵卷结苞或单叶倒折结苞,4龄幼虫多以2-4个叶片结成较大虫苞,苞外有明显缺刻,5龄幼虫常以5个以上叶片缠结成苞;老熟幼虫腹部有白色腊粉;发生危害严重时,全田稻株被吃成桩桩。
8、稻瘟病:在大田分蘖期发生叶瘟,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典型的梭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内圈黄褐色,中间灰白色。在抽穗扬花期发生穗颈瘟,在穗颈、轴或枝梗上有褐色或黑褐色病斑,重者稻穗折断下垂枯死(断颈)。成熟期发生谷粒瘟,在谷粒上出现圆形灰白色或为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9、纹枯病:又名花脚秆、烂脚瘟,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初期发病,发病初期在近水面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斑点,随后扩大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几个病斑相互连结成云纹状斑块,后期病部表面生出褐色鼠粪状菌核和白色菌丝,受病植株易倒伏,发病部有恶臭味。
10、稻曲病:又称柏香籽,在水稻孕穗期开始发病,此期为预防最佳时期。起初“稻曲”很小,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随稻曲长大,外被薄膜会破裂,颜色由橙黄变黄绿,最后转为墨绿色,外壳龟裂。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1、玉米螟: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又叫包谷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食性很杂,分布极广的害虫。植株心叶被害,展开后出现一横排孔;穗期被害,雄蕊折断,果蕊易干枯,多成“癞子包谷”。第一代幼虫的发生危害,多与包谷的心叶期相吻合。第二代危害一般在玉米扬花、抽穗期。
2、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幼虫俗称土蚕,主要在玉米、蔬菜移栽期发生为害,常造成严重缺苗断行。
3、玉米纹枯病:一般在拔节至抽穗期发病,感病后,初在玉米茎秆基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很清楚的小斑,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至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潮湿时则呈灰绿色至墨绿色,稍带湿润状;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自下而上蔓延。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倒伏,。一般雨水多、地块含水量高、易积水的玉米地发病重。
4、玉米矮花叶病:为病毒病害,又称黄绿条纹病,苗期发病,心叶基部时脉间出现椭圆形退绿小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条点花叶状,并逐渐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后期叶尖叶缘变红紫,病株明显矮化。
5、玉米锈病:主要在玉米中后期发生危害,发病初期先在叶片、叶鞘上出现褪绿黄斑,随后出现铁锈色粉疱,后期粉疱破裂,散发出红褐色粉粒。
三、水稻、玉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水稻病虫害。
(一)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逐年更换使用高产新品种,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水稻按宽窄行规范化移栽,合理密植亩栽1-1.3万窝;玉米实行营养体育苗单株定向移栽,亩栽3000-3500株;有利于通风、透气、透光,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3、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不偏施氮肥,并与农家肥配合使用,可提高植株抗病虫的能力。
(二)人工防治措施
1、在冬前翻犁田土,将稻桩和玉米杆埋入泥土中,减少二化螟和玉米螟等害虫的越冬场所。
2、在春季播种前铲除田边、土边、沟边的杂草、残留稻桩,集中烧毁,及时处理稻草和玉米秆,可杀死二化螟、玉米螟、稻杆潜蝇等害虫的部分越冬幼虫,并减少小地老虎成虫产卵场所。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危害。
3、清晨在被害玉米苗附近浅土下直接捕杀小地老虎幼虫(土蚕)。
(三)物理防治
在水稻、玉米集中种植区示范安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大部份农作物害虫,示范应用效果较好。
(四)、生物防治
1、推广应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玉米病虫害,保护青蛙、稻田蜘蛛等天敌昆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有条件的玉米种植区,人工释放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五)、化学药剂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杜绝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它禁用农药的流通和使用,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施用农药,推广应用精准施药技术,精量、精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种子处理:推广应用水稻、玉米包衣种,对非包衣种,在播种前用沼液浸种,或用25%使百克、净种灵或强氯精兑水浸种进行种子消毒,可杀死大部份病菌,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病害。
2、苗床消毒:在播种育苗前,每平方米床土用90﹪敌克松5克兑细土100-150克均匀撒施、或10﹪广枯灵10毫升兑水3~5公斤泼施或用沼液泼施,进行苗床消毒,预防苗期病害。
3、在病害发生初期和虫害防治适期,选用对路农药防治2~3次,每隔7~10天一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玉米粘虫等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在发生普遍和严重时,应组织开展联防联治。
①在枯鞘期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250克或90%杀虫单原粉50克或锐颈特(5%氟虫腈)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二化螟(钻心虫),重点喷施稻株中下部。可兼防稻纵卷叶螟和稻蝗。
②在“束腰期”亩用25%毒•唑乳油60~80毫升、20%阿维•唑磷乳油40~65毫升或锐颈特(5%氟虫腈)30-40毫升或13.5%高渗三唑磷乳油20~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兼防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蝗。
③在白背飞虱、褐飞虱达到5-10头/窝时,亩用10%全红可湿性粉剂24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朴虱灵(噻•杀可湿性粉剂)35~50克或25%粉虱净(噻•异可湿性粉剂)25~3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对稻丛基部重点喷药。
④在稻苞虫幼虫3龄前可用20%阿维•唑磷、准杀、大众天箭等农药防治。
⑤亩用48%乐斯本乳油75毫升或1%阿维菌素12.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稻秆潜蝇,在秧苗移栽前7天用药防治第一代稻秆蝇,在孕穗期用药防治第二代稻秆蝇。
⑥在稻瘟病发生初期,亩用25%使百克30毫升或稻洁(13%春•三环可湿性粉剂)60克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克或20%三环唑50-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苗叶瘟时期防治是关健,可预防和减轻后期穗颈瘟和谷粒瘟的发生危害。在8月初抽穗期用以上药剂防治1~2次,是预防穗颈瘟的关键。
⑦亩用1公斤锌铵钾或0.5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喷雾可防治秧床期赤枯病,亩用1公斤锌铵钾兑30公斤细土撒施可防治大田期赤枯病(坐蔸)。
⑧亩用25%井冈霉素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30%纹枯利500倍液防治水稻、玉米纹枯病。
⑨在抽穗期亩用25%使百克30毫升或86.2%铜大师兑水50公斤喷雾,预防稻曲病和穗瘟。 ⑩掌握卵孵始盛期,防治初龄幼虫。亩用5.7%氟氯氰菊酯(百树得)20~30毫升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30~4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亩用BT (苏云金秆菌)200~300倍液灌心,每株20毫升左右,也可用药1份兑煤渣面或细砂40份,制成颗粒剂丢心,每株2~3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心,或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幼虫。
⑾在玉米移栽时,结合施肥,每1000斤清粪水加1斤40%辛硫磷混匀淋窝进行毒杀土蚕;或用1斤90%晶体敌百虫加5斤水拌100斤切碎菜叶或蒲公英叶制成毒铒诱杀土蚕。 ⑿选用10%吡虫啉或50%辟蚜雾兑水喷雾防治蚜虫,防止蚜虫将病毒带入玉米地;选用10%病毒王或20%病毒A 兑水喷雾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⒀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防治玉米锈病
水稻、玉米病虫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
(一)、秧苗期主要病虫的症状识别
1、苗叶瘟:病苗最初基部灰黑色,随后叶鞘及叶片变淡红褐色,病斑为圆形或梭形,继而幼苗枯死。
2、赤枯病:因缺钾和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病叶上密生褐色不规则斑点,秧苗僵直矮缩。大田期赤枯病又叫坐蔸,危害严重时远看似火烧,稻株僵直矮缩,不分蘖(发蔸),直至枯死。
3、恶苗病:病苗徒长,纤细,基本不分蘖。大田期病株不抽穗,部份能抽穗病株,穗小、穗粒少。
4、稻秆潜蝇第一代:成虫体长仅3毫米左右,幼虫孵化后先进入叶鞘内侧,而后潜入心叶为害,秧苗被害,抽出的心叶上有不规则的长条形排孔2-4个,叶片枯黄,植株发僵,有的心叶形成扭曲的短枯心,心叶被吃成丝状。
(二)、大田期主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
1、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在水稻移栽后分蘖初期,二化螟初孵幼虫多群集于近水面的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在分蘖盛期,3龄幼虫分散蛀入茎内为害,形成枯心,在孕穗期为害,形成枯孕穗,出现枯鞘时是防治二化螟的关健时期。
2、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在分蘖至孕穗期发生危害,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和上部叶鞘内取食叶肉,随后在稻叶中上部吐丝卷叶成束腰,称为“束腰期”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3、白背飞虱:俗称厌,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发生危害,以成虫或若虫群集在稻株中下部取食为害,使水稻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秕谷增多,受害严重时水稻成片倒伏枯死,出现黄塘。当达到5头/窝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4、褐飞虱:俗称厌、黄塘,多在水稻灌浆至成熟期发生危害,成虫或若虫常群集在稻丛基部吸取汁液,为害严重时使水稻烂秆倒伏(即黄塘)。
5、稻秆潜蝇第二代:在水稻孕穗期,幼虫潜入嫩穗中为害,造成死孕穗,能抽出的穗,也多半穗残粒小,秕谷多,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6、稻蝗:俗称蚱蜢,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产生危害。成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常咬断稻穗。
7、稻苞虫:俗称青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1-2龄幼虫在叶尖边缘纵卷结苞,3龄幼虫在叶片中部纵卷结苞或单叶倒折结苞,4龄幼虫多以2-4个叶片结成较大虫苞,苞外有明显缺刻,5龄幼虫常以5个以上叶片缠结成苞;老熟幼虫腹部有白色腊粉;发生危害严重时,全田稻株被吃成桩桩。
8、稻瘟病:在大田分蘖期发生叶瘟,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典型的梭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内圈黄褐色,中间灰白色。在抽穗扬花期发生穗颈瘟,在穗颈、轴或枝梗上有褐色或黑褐色病斑,重者稻穗折断下垂枯死(断颈)。成熟期发生谷粒瘟,在谷粒上出现圆形灰白色或为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9、纹枯病:又名花脚秆、烂脚瘟,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初期发病,发病初期在近水面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斑点,随后扩大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几个病斑相互连结成云纹状斑块,后期病部表面生出褐色鼠粪状菌核和白色菌丝,受病植株易倒伏,发病部有恶臭味。
10、稻曲病:又称柏香籽,在水稻孕穗期开始发病,此期为预防最佳时期。起初“稻曲”很小,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随稻曲长大,外被薄膜会破裂,颜色由橙黄变黄绿,最后转为墨绿色,外壳龟裂。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1、玉米螟: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又叫包谷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食性很杂,分布极广的害虫。植株心叶被害,展开后出现一横排孔;穗期被害,雄蕊折断,果蕊易干枯,多成“癞子包谷”。第一代幼虫的发生危害,多与包谷的心叶期相吻合。第二代危害一般在玉米扬花、抽穗期。
2、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幼虫俗称土蚕,主要在玉米、蔬菜移栽期发生为害,常造成严重缺苗断行。
3、玉米纹枯病:一般在拔节至抽穗期发病,感病后,初在玉米茎秆基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很清楚的小斑,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至深褐色,中部草黄色至灰白色,潮湿时则呈灰绿色至墨绿色,稍带湿润状;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自下而上蔓延。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倒伏,。一般雨水多、地块含水量高、易积水的玉米地发病重。
4、玉米矮花叶病:为病毒病害,又称黄绿条纹病,苗期发病,心叶基部时脉间出现椭圆形退绿小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条点花叶状,并逐渐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后期叶尖叶缘变红紫,病株明显矮化。
5、玉米锈病:主要在玉米中后期发生危害,发病初期先在叶片、叶鞘上出现褪绿黄斑,随后出现铁锈色粉疱,后期粉疱破裂,散发出红褐色粉粒。
三、水稻、玉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水稻病虫害。
(一)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逐年更换使用高产新品种,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水稻按宽窄行规范化移栽,合理密植亩栽1-1.3万窝;玉米实行营养体育苗单株定向移栽,亩栽3000-3500株;有利于通风、透气、透光,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3、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不偏施氮肥,并与农家肥配合使用,可提高植株抗病虫的能力。
(二)人工防治措施
1、在冬前翻犁田土,将稻桩和玉米杆埋入泥土中,减少二化螟和玉米螟等害虫的越冬场所。
2、在春季播种前铲除田边、土边、沟边的杂草、残留稻桩,集中烧毁,及时处理稻草和玉米秆,可杀死二化螟、玉米螟、稻杆潜蝇等害虫的部分越冬幼虫,并减少小地老虎成虫产卵场所。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危害。
3、清晨在被害玉米苗附近浅土下直接捕杀小地老虎幼虫(土蚕)。
(三)物理防治
在水稻、玉米集中种植区示范安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大部份农作物害虫,示范应用效果较好。
(四)、生物防治
1、推广应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玉米病虫害,保护青蛙、稻田蜘蛛等天敌昆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有条件的玉米种植区,人工释放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五)、化学药剂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杜绝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它禁用农药的流通和使用,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施用农药,推广应用精准施药技术,精量、精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种子处理:推广应用水稻、玉米包衣种,对非包衣种,在播种前用沼液浸种,或用25%使百克、净种灵或强氯精兑水浸种进行种子消毒,可杀死大部份病菌,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病害。
2、苗床消毒:在播种育苗前,每平方米床土用90﹪敌克松5克兑细土100-150克均匀撒施、或10﹪广枯灵10毫升兑水3~5公斤泼施或用沼液泼施,进行苗床消毒,预防苗期病害。
3、在病害发生初期和虫害防治适期,选用对路农药防治2~3次,每隔7~10天一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玉米粘虫等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在发生普遍和严重时,应组织开展联防联治。
①在枯鞘期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250克或90%杀虫单原粉50克或锐颈特(5%氟虫腈)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二化螟(钻心虫),重点喷施稻株中下部。可兼防稻纵卷叶螟和稻蝗。
②在“束腰期”亩用25%毒•唑乳油60~80毫升、20%阿维•唑磷乳油40~65毫升或锐颈特(5%氟虫腈)30-40毫升或13.5%高渗三唑磷乳油20~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兼防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蝗。
③在白背飞虱、褐飞虱达到5-10头/窝时,亩用10%全红可湿性粉剂24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朴虱灵(噻•杀可湿性粉剂)35~50克或25%粉虱净(噻•异可湿性粉剂)25~3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对稻丛基部重点喷药。
④在稻苞虫幼虫3龄前可用20%阿维•唑磷、准杀、大众天箭等农药防治。
⑤亩用48%乐斯本乳油75毫升或1%阿维菌素12.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稻秆潜蝇,在秧苗移栽前7天用药防治第一代稻秆蝇,在孕穗期用药防治第二代稻秆蝇。
⑥在稻瘟病发生初期,亩用25%使百克30毫升或稻洁(13%春•三环可湿性粉剂)60克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克或20%三环唑50-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苗叶瘟时期防治是关健,可预防和减轻后期穗颈瘟和谷粒瘟的发生危害。在8月初抽穗期用以上药剂防治1~2次,是预防穗颈瘟的关键。
⑦亩用1公斤锌铵钾或0.5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喷雾可防治秧床期赤枯病,亩用1公斤锌铵钾兑30公斤细土撒施可防治大田期赤枯病(坐蔸)。
⑧亩用25%井冈霉素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30%纹枯利500倍液防治水稻、玉米纹枯病。
⑨在抽穗期亩用25%使百克30毫升或86.2%铜大师兑水50公斤喷雾,预防稻曲病和穗瘟。 ⑩掌握卵孵始盛期,防治初龄幼虫。亩用5.7%氟氯氰菊酯(百树得)20~30毫升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30~4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亩用BT (苏云金秆菌)200~300倍液灌心,每株20毫升左右,也可用药1份兑煤渣面或细砂40份,制成颗粒剂丢心,每株2~3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心,或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幼虫。
⑾在玉米移栽时,结合施肥,每1000斤清粪水加1斤40%辛硫磷混匀淋窝进行毒杀土蚕;或用1斤90%晶体敌百虫加5斤水拌100斤切碎菜叶或蒲公英叶制成毒铒诱杀土蚕。 ⑿选用10%吡虫啉或50%辟蚜雾兑水喷雾防治蚜虫,防止蚜虫将病毒带入玉米地;选用10%病毒王或20%病毒A 兑水喷雾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⒀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防治玉米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