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4、《长亭送别》VCD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写了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围绕
送别,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感人的送别场景呢?不要急着回答,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学生读课文)谁来说说看?
(板书:饯行 话别 目送)评价:你回答得非常准确。
4、三个送别的场景虽然描绘的画面不同,但都表达了李白和孟
浩然之间同一份真挚的情感,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呢?(板书:依依惜别)评价:你找得真准。
5、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分别走进这些感人的送别场景,透过
字里行间,用心地品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学习第一、二段
1、引入情境:暮春三月,正是一年好风景。(音乐起,出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图片)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季节,走进第一个送别的场景。(出示第一二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
地方能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读书的过程中
圈划出关键的词句。(学生自由读,圈圈划划,教师巡视)
3、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围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展开交流。
还有谁再来说说?
同学们,你们注意这个字了吗?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句话,特别
要联系前半句思考一下,看看李白和孟浩然是怎样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的?(学生自由交流,点“一会儿„„一会儿”)
师:他们真的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真的是在远眺江上美景吗?
李白和孟浩然意不在蓝天白云,意不在江上美景,他们只是借赏景来隐藏内心的这份情啊。一个“藏”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不舍情!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
小结学法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抓文中的关键词句读出了李白和
孟浩然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藏情”)你还从哪里也感受到这份情了?
预设2:
学生交流:我从“饯行”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
谊了。„„
点拨:“饯行”什么意思?(设酒席为别人送行)看李白正在为
孟浩然饯行呢!李白在哪里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写黄鹤楼的,一起读。(出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黄鹤楼怎样?(非常高,很美,很壮观,很有气势)。看,这就是黄鹤楼,它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出示图片),多么有气势,不愧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李白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设宴如此隆重地为孟浩然送别,你体会到什么?(是啊,就是因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情深厚,他们才不舍得分别呀。)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是啊,就是因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情深厚,他们才
不舍得分别呀。)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呀,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如何话别的。(出示第三段课文,指名读课文)
2、听了他们的话别,你从哪里能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这种
3、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个字,刚才这位同学捕捉文字的能力真强,他已经关注到了)李白短短的一段话中,他用了几个“您”字?对,李白竟然用了6个“您”字啊!你有什么感受?(李白对孟浩然是无比的尊敬,无比敬仰。)
小结:简单的一个字,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李白对孟浩然无比的敬仰和无限的不舍之情! 让我们再来读读李白饱含深情的话语。(齐读)
7、李白深情的话语让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又对李白说些什么?谁来读孟浩然说的话?
指名读
8从孟浩然的话语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他对李白这种深厚的情意了?
A、引导学生抓住王勃的诗句中的“知己”来说。(学生自由交流:是的,孟浩然也不舍得和李白分开,他引用了王勃的话,是想说自己和李白是知己,孟浩然当然不舍得和这样的知己分开。)
B、你还从哪里读出了孟浩然对李白有着深厚的情意?(引导学生抓住“友谊„„永世不绝”来回答。)
9、小结:孟浩然和李白感情深厚,他也不舍得和李白分别呀!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说这番话还有另一层含义呢,你读懂了吗? 你从哪里读出了孟浩然是想安慰李白的?
A、学生扣王勃的诗句来说。评价:这是孟浩然借王勃的诗来安慰李
白呢!
A、学生扣“暂时”来说。评价:分别是暂时,我们还会再相聚的,
这同样是在安慰李白呀。
A、学生扣“永世不绝”来说。评价: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永世不
绝,这更是在安慰李白呀!
7、我们替孟浩然一起来安慰安慰李白吧。(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两位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临别之际,他们深情地倾诉着自己内心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诉情)。
6、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充满深情的话语吧!谁来读李白的话?孟浩然的话谁来读?旁白大家一起来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四段
师:不忍离别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孟浩然吧。(听课文录音。)
1、 在这段话中,你从哪里也能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A、学生扣“依然伫立”来交流。(伫立是很长时间站立的意思。我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孟浩然的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但李白还是久久地站立在江边,没有离开。)
过渡:再读读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也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这份情?
B、学生扣“凝视”来交流。(凝视是是集中注意力看,虽然孟浩然的船已经看不见了,但李白还是不甘心,他还是望着远方,可见他对孟浩然的离开是多么的不舍。)
评价:“依然伫立”的身影折射出李白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凝视的目光中传达的是李白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传情) 同学们,人有情,物也有情啊。岸边依依的杨柳、江上的点点沙鸥,以及那一江春水,对孟浩然又饱含着怎样的情谊呢?(点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一江春水)
学生交流
评价:你非常了不起,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不仅读出了这些景物包含的情,也读出了作者的意图。作者这是在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啊!(板书:借景抒情)
(乐曲起)人有情,景含情(播放视频画面:杨柳依依)依依的杨柳随风漫舞,好像在为友人踏歌送行,又像是挥别的手臂。(播放视频画面:沙鸥点点)点点沙鸥带着朋友的挚爱之心,翱翔蓝天,„„(播放视频画面:春水东流)那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似乎要和友人一路同行,带着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同学们,此时此刻,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心里会默默地对远去的友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用你们的笔走进这位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写话)
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有说不完的话呀,他的千言万语都凝聚在了这首千古绝句之中。我们一起读:
(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2、李白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都凝聚在了这首诗当中,再仔细读读,这种情感特别凝聚在哪些词句当中了?
预设1:(点拨,我觉得长江上一定是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学生扣“孤帆”交流。(江面上一定有许多船只,但因为李白对孟浩然非常的不舍,所以他对于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可见他对孟浩然的离开是多么的不舍。)
师:千帆过尽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一个“孤”字饱含着李白对孟浩然千般的不舍和万般的留恋啊!
过渡:你还从哪个词中也读出了李白的这份情?
预设2:学生扣“唯见”交流。
师:“唯”这个字什么意思?孟浩然的船只已经看不见了,待在江边久久不肯离去的李白只看见什么?有一句话这样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唯字又承载着李白多少的离别之愁啊。
小结:孤中含情,唯中见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短短的一首诗包含了李白对孟浩然多少深厚的情谊啊!(板书:吟诗抒情)
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用情朗读这首诗。
(齐读。)
五、诵读名诗名句:
自古多情伤离别,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名句。这一节课的最后,王老师想把我搜集到的一些送给大家。
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这短暂而美妙的40分钟的相聚吧!(诵读名诗名句)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李白 孟浩然
饯行藏情
话别诉情
目送传情
吟诗抒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4、《长亭送别》VCD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写了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围绕
送别,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感人的送别场景呢?不要急着回答,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学生读课文)谁来说说看?
(板书:饯行 话别 目送)评价:你回答得非常准确。
4、三个送别的场景虽然描绘的画面不同,但都表达了李白和孟
浩然之间同一份真挚的情感,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呢?(板书:依依惜别)评价:你找得真准。
5、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分别走进这些感人的送别场景,透过
字里行间,用心地品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学习第一、二段
1、引入情境:暮春三月,正是一年好风景。(音乐起,出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图片)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季节,走进第一个送别的场景。(出示第一二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
地方能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读书的过程中
圈划出关键的词句。(学生自由读,圈圈划划,教师巡视)
3、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围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展开交流。
还有谁再来说说?
同学们,你们注意这个字了吗?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句话,特别
要联系前半句思考一下,看看李白和孟浩然是怎样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的?(学生自由交流,点“一会儿„„一会儿”)
师:他们真的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真的是在远眺江上美景吗?
李白和孟浩然意不在蓝天白云,意不在江上美景,他们只是借赏景来隐藏内心的这份情啊。一个“藏”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不舍情!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
小结学法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抓文中的关键词句读出了李白和
孟浩然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藏情”)你还从哪里也感受到这份情了?
预设2:
学生交流:我从“饯行”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
谊了。„„
点拨:“饯行”什么意思?(设酒席为别人送行)看李白正在为
孟浩然饯行呢!李白在哪里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写黄鹤楼的,一起读。(出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黄鹤楼怎样?(非常高,很美,很壮观,很有气势)。看,这就是黄鹤楼,它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出示图片),多么有气势,不愧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李白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设宴如此隆重地为孟浩然送别,你体会到什么?(是啊,就是因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情深厚,他们才不舍得分别呀。)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是啊,就是因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情深厚,他们才
不舍得分别呀。)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呀,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如何话别的。(出示第三段课文,指名读课文)
2、听了他们的话别,你从哪里能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这种
3、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个字,刚才这位同学捕捉文字的能力真强,他已经关注到了)李白短短的一段话中,他用了几个“您”字?对,李白竟然用了6个“您”字啊!你有什么感受?(李白对孟浩然是无比的尊敬,无比敬仰。)
小结:简单的一个字,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李白对孟浩然无比的敬仰和无限的不舍之情! 让我们再来读读李白饱含深情的话语。(齐读)
7、李白深情的话语让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又对李白说些什么?谁来读孟浩然说的话?
指名读
8从孟浩然的话语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他对李白这种深厚的情意了?
A、引导学生抓住王勃的诗句中的“知己”来说。(学生自由交流:是的,孟浩然也不舍得和李白分开,他引用了王勃的话,是想说自己和李白是知己,孟浩然当然不舍得和这样的知己分开。)
B、你还从哪里读出了孟浩然对李白有着深厚的情意?(引导学生抓住“友谊„„永世不绝”来回答。)
9、小结:孟浩然和李白感情深厚,他也不舍得和李白分别呀!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说这番话还有另一层含义呢,你读懂了吗? 你从哪里读出了孟浩然是想安慰李白的?
A、学生扣王勃的诗句来说。评价:这是孟浩然借王勃的诗来安慰李
白呢!
A、学生扣“暂时”来说。评价:分别是暂时,我们还会再相聚的,
这同样是在安慰李白呀。
A、学生扣“永世不绝”来说。评价: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永世不
绝,这更是在安慰李白呀!
7、我们替孟浩然一起来安慰安慰李白吧。(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两位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临别之际,他们深情地倾诉着自己内心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诉情)。
6、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充满深情的话语吧!谁来读李白的话?孟浩然的话谁来读?旁白大家一起来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四段
师:不忍离别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孟浩然吧。(听课文录音。)
1、 在这段话中,你从哪里也能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A、学生扣“依然伫立”来交流。(伫立是很长时间站立的意思。我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孟浩然的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但李白还是久久地站立在江边,没有离开。)
过渡:再读读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也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这份情?
B、学生扣“凝视”来交流。(凝视是是集中注意力看,虽然孟浩然的船已经看不见了,但李白还是不甘心,他还是望着远方,可见他对孟浩然的离开是多么的不舍。)
评价:“依然伫立”的身影折射出李白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凝视的目光中传达的是李白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传情) 同学们,人有情,物也有情啊。岸边依依的杨柳、江上的点点沙鸥,以及那一江春水,对孟浩然又饱含着怎样的情谊呢?(点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一江春水)
学生交流
评价:你非常了不起,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不仅读出了这些景物包含的情,也读出了作者的意图。作者这是在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啊!(板书:借景抒情)
(乐曲起)人有情,景含情(播放视频画面:杨柳依依)依依的杨柳随风漫舞,好像在为友人踏歌送行,又像是挥别的手臂。(播放视频画面:沙鸥点点)点点沙鸥带着朋友的挚爱之心,翱翔蓝天,„„(播放视频画面:春水东流)那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似乎要和友人一路同行,带着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同学们,此时此刻,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心里会默默地对远去的友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用你们的笔走进这位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写话)
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有说不完的话呀,他的千言万语都凝聚在了这首千古绝句之中。我们一起读:
(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2、李白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都凝聚在了这首诗当中,再仔细读读,这种情感特别凝聚在哪些词句当中了?
预设1:(点拨,我觉得长江上一定是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学生扣“孤帆”交流。(江面上一定有许多船只,但因为李白对孟浩然非常的不舍,所以他对于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可见他对孟浩然的离开是多么的不舍。)
师:千帆过尽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一个“孤”字饱含着李白对孟浩然千般的不舍和万般的留恋啊!
过渡:你还从哪个词中也读出了李白的这份情?
预设2:学生扣“唯见”交流。
师:“唯”这个字什么意思?孟浩然的船只已经看不见了,待在江边久久不肯离去的李白只看见什么?有一句话这样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唯字又承载着李白多少的离别之愁啊。
小结:孤中含情,唯中见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短短的一首诗包含了李白对孟浩然多少深厚的情谊啊!(板书:吟诗抒情)
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用情朗读这首诗。
(齐读。)
五、诵读名诗名句:
自古多情伤离别,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名句。这一节课的最后,王老师想把我搜集到的一些送给大家。
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这短暂而美妙的40分钟的相聚吧!(诵读名诗名句)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李白 孟浩然
饯行藏情
话别诉情
目送传情
吟诗抒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