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礼仪

伦理与礼仪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描述人们应该遵守或追求的规则和价值,但不会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伦理学是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体验进行的系统整理工作,目的是确定规则以对人类行为进行指导,确定哪些价值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以及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哪些性格特点(课程内容有所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谓“礼仪”,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人们根据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塑造良好的形象,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从伦理和礼仪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处理对象不同,伦理的处理对象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而礼仪的处理对象为人际交往;伦理的处理对象比礼仪更广泛和抽象。

礼仪是最起码的伦理规范。礼仪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礼仪和伦理,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伦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伦理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我们选择适合“伦理”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伦理”的内助之贤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

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伦理与礼仪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描述人们应该遵守或追求的规则和价值,但不会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伦理学是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体验进行的系统整理工作,目的是确定规则以对人类行为进行指导,确定哪些价值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以及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哪些性格特点(课程内容有所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谓“礼仪”,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人们根据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塑造良好的形象,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从伦理和礼仪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处理对象不同,伦理的处理对象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而礼仪的处理对象为人际交往;伦理的处理对象比礼仪更广泛和抽象。

礼仪是最起码的伦理规范。礼仪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礼仪和伦理,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伦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伦理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我们选择适合“伦理”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伦理”的内助之贤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

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相关内容

  • 礼仪与道德
  • 礼仪与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探讨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1.礼仪的本质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

  • 饮食礼仪中的伦理美
  •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宴会在圆桌上进行, 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 ...

  •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阅读附答案
  •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 ...

  • 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 孔子仁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 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 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应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寻求 ...

  •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修改稿一)
  • 汉族丧葬仪式民俗研究综述 从古至今,死亡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1.人们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来追念死者,安抚生者.丧葬仪式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民俗功能.有关 ...

  • 关于礼仪的主持稿
  •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甲: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乙:学做讲文明的人,学做有礼貌的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双全、明理诚信、明荣知耻的好少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目标。 合:现在,我们宣布,六(12)班——“文明礼仪进校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礼仪是 ...

  • [礼记].[仪礼](校办严跃森)
  • <仪礼> --摘自<读点经典> 又名<礼经><士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贵族非常注重礼仪的演习,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 ...

  • 浅论校园文明礼仪知行合一教育
  •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3 学年至 2014 学年 第学期 学院 化学与药学学院 专 业 化工与制药 学 姓号 名 李 盼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浅论校园文明礼仪知行合一教育 摘要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 ...

  • 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
  • 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所谓"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 ,莫善于化."(注:王符:<潜夫论·德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 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