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影响初探

  【摘 要】本文从知识创造视角,通过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方式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存在联动关系,试图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对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转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力型经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正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料、劳动、资本、时间及空间的需要,经济的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不是实物资产的扩张。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等知识创造活动,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的知识创造不仅是提高企业知识环境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内外部诸影响因素作用的枢纽,因此,探索企业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知识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Badafacco(1991)提出知识是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和信息;它也包含了企业所创造的各种形式知识,可以销售或用以改良现有产品、创造新产品,或改变生产过程乃至管理方式的知识。Davenport & Prusak(1998)等人认为组织知识是个人积累的复杂经验,从或多或少有些难以表达的到更为结构化、显性化的经验。Nonaka(2000)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知识是验证个人信念接近于“真实”的人际动态过程。Beijerse(2000)认为知识具有信息、能力、态度二方面特性,是由经验、技巧、文化、性格、个性、感觉等因素交互而成的结果。   目前知识创造模型有五个:知识创造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双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三重螺旋模型、社会学习周期理论模型和战略联盟知识创造模型。   2.技术创新研究   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是由熊彼特在其1928年的首篇英文版文章《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的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的地位。很明显,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外延很宽。   国内学者在50年代将“Technology Innovation”基本理解为“技术革新”,表达的是“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渐变性的改进”含义。90年代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1)技术创新将“新颖性(novelty)”、“多样性(variety)”引入经济系统中,对长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关键;(2)技术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创新等同于“创造”;(3)技术创新包括从新思想开始的基础研究开始,直到最后商业化成功的全过程;(4)技术创新是不断追求卓越、进步、发展的一种理念(陈文化、彭福扬,1999)。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理解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长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它需要整合资源配置,开辟市场等。然而,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强调技术的新颖性和应用性更多依托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   3.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方式   知识在企业学习和创新中的作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主导性贡献与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3.1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Gibbons & Johnston(1977)首次研究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运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源知识、隐性知识、经济场域的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性更强。Moenaert & Souder(1990)认为,知识创造有助于减少创新活动内外部的不确定性。Ltami & Numagami(1992)把技术定义为“关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系统知识”,这说明了技术是知识的一种形式,通过检验知识的发展水平,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变化趋势(Betis & Hit,1995;Mokyr,1990)。Faulkner(1994)分析了不同知识源对公司六类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与Gibbons & Johnston等人一致。Nonaka & Takeuchi(1995)强调知识创造是持续创新的主要来源。Grant (1900)认为新产品开发要求综合多种知识源,这种综合更多地依赖知识创造。杨文明,韩文秀(2003)指出,知识与技术创新关系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或不是知识创造直接引起的,但必然是知识创造间接引起的。   3.2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方式   Johannessen(1994)认为由于创新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Masciteli(2000)介绍了3种相辅相成的方法鼓励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并指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突破创新的氛围使不同的想法、创意和艺术创作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的需求。孟庆伟和刘铁忠(2004)提出,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创造活动。自主性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经历了从难以明言到可以明述,通过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从而生成原创性知识的演化过程。朱明洁、林泽炎(2007)提出,创新团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是团队创新最主要的源泉,知识的高效流动和充分利用是团队创新成功的关键。团队成员间的密切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对知识流转产生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知识创造则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诸影响因素的枢纽。现有的关于企业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视角进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学术界关于知识创造影响知识转移,以及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有必要从企业知识的视角,集成探索知识创造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1版).   [2]李海波.知识创造模型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   [3]王大洲.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   [4]徐和平,孙林岩,穆继丰.虚拟企业中的知识扩散与技术创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   [5]党兴华,李莉,薛伟贤.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创造[J].经济管理,2006.

  【摘 要】本文从知识创造视角,通过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方式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存在联动关系,试图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对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转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力型经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正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料、劳动、资本、时间及空间的需要,经济的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不是实物资产的扩张。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等知识创造活动,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的知识创造不仅是提高企业知识环境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内外部诸影响因素作用的枢纽,因此,探索企业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知识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Badafacco(1991)提出知识是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和信息;它也包含了企业所创造的各种形式知识,可以销售或用以改良现有产品、创造新产品,或改变生产过程乃至管理方式的知识。Davenport & Prusak(1998)等人认为组织知识是个人积累的复杂经验,从或多或少有些难以表达的到更为结构化、显性化的经验。Nonaka(2000)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知识是验证个人信念接近于“真实”的人际动态过程。Beijerse(2000)认为知识具有信息、能力、态度二方面特性,是由经验、技巧、文化、性格、个性、感觉等因素交互而成的结果。   目前知识创造模型有五个:知识创造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双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三重螺旋模型、社会学习周期理论模型和战略联盟知识创造模型。   2.技术创新研究   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是由熊彼特在其1928年的首篇英文版文章《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的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的地位。很明显,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外延很宽。   国内学者在50年代将“Technology Innovation”基本理解为“技术革新”,表达的是“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渐变性的改进”含义。90年代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1)技术创新将“新颖性(novelty)”、“多样性(variety)”引入经济系统中,对长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关键;(2)技术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创新等同于“创造”;(3)技术创新包括从新思想开始的基础研究开始,直到最后商业化成功的全过程;(4)技术创新是不断追求卓越、进步、发展的一种理念(陈文化、彭福扬,1999)。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理解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长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它需要整合资源配置,开辟市场等。然而,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强调技术的新颖性和应用性更多依托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   3.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方式   知识在企业学习和创新中的作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主导性贡献与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3.1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Gibbons & Johnston(1977)首次研究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运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源知识、隐性知识、经济场域的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性更强。Moenaert & Souder(1990)认为,知识创造有助于减少创新活动内外部的不确定性。Ltami & Numagami(1992)把技术定义为“关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系统知识”,这说明了技术是知识的一种形式,通过检验知识的发展水平,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变化趋势(Betis & Hit,1995;Mokyr,1990)。Faulkner(1994)分析了不同知识源对公司六类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与Gibbons & Johnston等人一致。Nonaka & Takeuchi(1995)强调知识创造是持续创新的主要来源。Grant (1900)认为新产品开发要求综合多种知识源,这种综合更多地依赖知识创造。杨文明,韩文秀(2003)指出,知识与技术创新关系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或不是知识创造直接引起的,但必然是知识创造间接引起的。   3.2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方式   Johannessen(1994)认为由于创新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Masciteli(2000)介绍了3种相辅相成的方法鼓励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并指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突破创新的氛围使不同的想法、创意和艺术创作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的需求。孟庆伟和刘铁忠(2004)提出,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创造活动。自主性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经历了从难以明言到可以明述,通过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从而生成原创性知识的演化过程。朱明洁、林泽炎(2007)提出,创新团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是团队创新最主要的源泉,知识的高效流动和充分利用是团队创新成功的关键。团队成员间的密切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对知识流转产生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知识创造则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诸影响因素的枢纽。现有的关于企业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视角进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学术界关于知识创造影响知识转移,以及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有必要从企业知识的视角,集成探索知识创造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1版).   [2]李海波.知识创造模型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   [3]王大洲.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   [4]徐和平,孙林岩,穆继丰.虚拟企业中的知识扩散与技术创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   [5]党兴华,李莉,薛伟贤.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创造[J].经济管理,2006.


相关内容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 高中英语问题式教学初探 ...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教学方式变革初探[江苏油田第一中学]
  • 教学方式变革初探 作者:Admin  来源:江苏油田第一中学校园网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11-5 11:06:08  点击数:95 [字体: ] 2004-9-6 4:30:47 薛大威 阅读次数: 1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

  • 初探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附件一 鲤城区学校德育优秀论文评选登记表 初探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随着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校也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师.精彩多变的网络资源,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成为小学生学习知识,获 ...

  • "互联网+"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利用"问卷星"在线考试功能
  • 2016・9 (下) "互联网+"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利用"问卷星"在线考试功能 袁 摘 要 青 为了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进一步鞭策.驱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将课堂教学与& ...

  • 女工岗位成才途径初探
  •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女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我们xxxx工厂而言,女工占职工总数的47.34%一线生产岗位女工占83%以上.如何充分发挥好女工的作用,使更多的女工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有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党和 ...

  •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初探
  • 摘要: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期实践.文章对"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谈谈一些体会和设想,希望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

  •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的创造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聚合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活动,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要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