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激活学生阅读体验,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概括山水特点。
积累诗一样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营造气氛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
来描述的,但我国著名作家杨朔却要用他的笔给我们描画桂林山水。
2.激趣导入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
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游桂林的山水。
二、诵前准备
展示平台
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课下准备的有关作者的资料给大家展示。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
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荔枝蜜》《香
山红叶》等散文曾被编入中学生教科书。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1968
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放声朗读课文,随手勾画生字词,理解课题含义
1.特别关注,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嶙峋(l ín xún ) 精髓(su ǐ) 钝(d ùn ) ....
恬静(ti án ) 贮藏(zh ù) 积攒(z ǎn ) ...
2.讨论课题“画山绣水”的含义。
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即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表明其秀美精致,同时它们是我国古老而闻名于世的艺术,
这就点出了桂林山水的著名和其艺术价值。 泛滥(l àn ) .瞭望(li ào ) .怠慢(d ài ) .
四、用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神游桂林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用感情来读,并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桂林的山水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像。
2.速读课文,理层次。
分小组讨论,各自给所理清的部分起名来概括:
桂林美景图(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揭示它的独特之处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感情
和丰富的想像。
趣味故事片(第4~15段):“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展望未来(第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美好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3.静心动脑。试着概括主题。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
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4.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是如何用他的巧手来画山绣水的呢?
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叠词和比喻把挂林水的清澈碧绿写得活灵活现。作者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写出漓江水绿得令人陶醉,用美酒作比很有新意。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在特定的时间里来写水的静,运用通感让人体会其静得恬美。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美的山水辅以人的活动,让人的眼前再现如诗如画的鱼鹰垂钓图。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奇特的形状,再加上丰富的联想,使之变幻无穷。
五、美读课文,积累诗一样的语言
1.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其余同学闭目遐思,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
神奇。
2.请你吟哦讽诵下面的文字,力求达到背诵的要求,并说说语言使用上的特点。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
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别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
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
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教师明确: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
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惹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
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
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
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像。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
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的思考,“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
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六、课文共鸣
组织学生从本文用词、修辞等角度谈杨朔散文的语言美,要求学生讲“用词”要讲出词语的
恰当性和生动性,讲“修辞”要讲清修辞的表达作用。
杨朔语言洗练、清新、别致。如“满眼画山绣水”,“画”和“绣”情韵独具,描绘出了桂林
山水的别具一格的风致。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
心醉”“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
天马腾空欲飞”,丰富的想像,恰当的比喻,凝练的四字短语,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
的独特之美,又在文章句式上造成一种山涧溪流似的轻快而又微微跳荡的节奏感,使语言富有韵
味。
七、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
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意。
八、布置作业
抄写精妙词语与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复述课文,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教师按学号或座位抽查背诵,也可由同学自荐或互荐背诵。然后全班齐诵。
二、走进文本,试试这样学
1.悟读课文,领会感情美(读出感受)。
(1)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它与我们学过的前三篇写山水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课文除了描绘桂林优美的山水风光。还记叙了与山水有关的传说,以写桂林的传说来
带动对山水的描写。
(2)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哪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媳妇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3)有人说,这些传说太凄惨了,与桂林美丽的山水风光不和谐,你赞成吗?这些传说大
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
事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赞成。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
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作者这样写
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要珍惜现在
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之,引用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事物特征。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
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
想像、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感受得到桂林山水的情趣。
2.练练我们的铁齿铜牙。
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
述传说故事。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遵循原文,尤其是课文中使用的优美精当的词语要用上,以达到学生学习
语言的目标。还可以自己有创意地发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探作者的写法,增进我们的技巧。
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地方?
明确: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
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
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
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我们在写游记类散文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丰富我们作文的内容。
三、畅谈感受,检点收获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
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
材料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
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五、布置作业
(2007年桂林市中考题)下列诗句都是描写桂林山水的,你最欣赏哪一句?说明理由。
(1)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谁作丹青画本工。——(明)
孔镛
(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
(3)桂用江上石凌空,谁作丹青画本工。——(明)唐寅
(4)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浑宏。——郭沫若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图漓江美景图 鱼鹰捕鱼图父子岩 寡妇桥 望夫石 媳妇娘岩 美丽景物+神奇传说
清奇峭拔的神态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想像
教学反思
教学散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1)让学生在
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得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2)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
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语文的学习总离不了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吟哦讽诵中积累语言、学习诗意的表达是中学生
学习的重要一环,每节课都不该忽略此项任务,从而实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标。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名家眼里的桂林山水
送任五之桂林
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桂林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初三语文自主学习记录卡
初三语文课课练 (35分钟)
课题 《画山绣水》 命题: 做题: 审核: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萧sâ_瑟___ 褒贬 biǎn lín__嶙___峋 tī_剔_透 攒聚 cuán _ .
恍惚_ hū 戳_ chuō 穿 íng_玲__珑 tián_恬__静 迟dùn钝__ 精髓 suǐ 瞭 liào 望 袅袅 niǎo qiào_峭_拔 二、诗文名句默写。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各领风骚数百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 。 4. 春蚕到死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5。 6.,出门俱是看花人。
7. 8.相见时难别亦难,
9.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10.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
四、综合实践
学习了本文后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个和家乡风景名胜有关的故事。
后看不过,上前拦住,卧佛长叹一声:“在位四十年已矣!”意即仁宗有文曲包拯、武曲狄青辅弼,打一巴掌在皇位一年,后果如卧佛所言。仁宗即位时,卧佛早已仙逝。常听母后讲起这段神奇经历的宋仁宗,为表达对卧佛的纪念之情,即位之初便赐额改承天寺为能仁寺,并敕建妙通塔于能
仁教寺,以悼卧佛之奇能、之神妙,故妙通塔又称能仁宝塔。
五、名著题。
(1)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吴用
情节:智取生辰纲 智取大名府 智取文安县 牌九宫八卦阵等。
(2)下面所列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所提供的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比较。
(2)第二组同:都有治军才能,充充满智慧,有儒将风度;
不同:周心胸狭窄,亮小心谨慎,谋事周密。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激活学生阅读体验,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概括山水特点。
积累诗一样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营造气氛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
来描述的,但我国著名作家杨朔却要用他的笔给我们描画桂林山水。
2.激趣导入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
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游桂林的山水。
二、诵前准备
展示平台
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课下准备的有关作者的资料给大家展示。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
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荔枝蜜》《香
山红叶》等散文曾被编入中学生教科书。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1968
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放声朗读课文,随手勾画生字词,理解课题含义
1.特别关注,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嶙峋(l ín xún ) 精髓(su ǐ) 钝(d ùn ) ....
恬静(ti án ) 贮藏(zh ù) 积攒(z ǎn ) ...
2.讨论课题“画山绣水”的含义。
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即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表明其秀美精致,同时它们是我国古老而闻名于世的艺术,
这就点出了桂林山水的著名和其艺术价值。 泛滥(l àn ) .瞭望(li ào ) .怠慢(d ài ) .
四、用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神游桂林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用感情来读,并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桂林的山水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像。
2.速读课文,理层次。
分小组讨论,各自给所理清的部分起名来概括:
桂林美景图(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揭示它的独特之处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感情
和丰富的想像。
趣味故事片(第4~15段):“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展望未来(第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美好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3.静心动脑。试着概括主题。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
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4.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是如何用他的巧手来画山绣水的呢?
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叠词和比喻把挂林水的清澈碧绿写得活灵活现。作者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写出漓江水绿得令人陶醉,用美酒作比很有新意。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在特定的时间里来写水的静,运用通感让人体会其静得恬美。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美的山水辅以人的活动,让人的眼前再现如诗如画的鱼鹰垂钓图。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奇特的形状,再加上丰富的联想,使之变幻无穷。
五、美读课文,积累诗一样的语言
1.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其余同学闭目遐思,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
神奇。
2.请你吟哦讽诵下面的文字,力求达到背诵的要求,并说说语言使用上的特点。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
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别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
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
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教师明确: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
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惹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
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
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
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像。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
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的思考,“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
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六、课文共鸣
组织学生从本文用词、修辞等角度谈杨朔散文的语言美,要求学生讲“用词”要讲出词语的
恰当性和生动性,讲“修辞”要讲清修辞的表达作用。
杨朔语言洗练、清新、别致。如“满眼画山绣水”,“画”和“绣”情韵独具,描绘出了桂林
山水的别具一格的风致。如“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
心醉”“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
天马腾空欲飞”,丰富的想像,恰当的比喻,凝练的四字短语,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
的独特之美,又在文章句式上造成一种山涧溪流似的轻快而又微微跳荡的节奏感,使语言富有韵
味。
七、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
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意。
八、布置作业
抄写精妙词语与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复述课文,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教师按学号或座位抽查背诵,也可由同学自荐或互荐背诵。然后全班齐诵。
二、走进文本,试试这样学
1.悟读课文,领会感情美(读出感受)。
(1)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它与我们学过的前三篇写山水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课文除了描绘桂林优美的山水风光。还记叙了与山水有关的传说,以写桂林的传说来
带动对山水的描写。
(2)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哪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媳妇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3)有人说,这些传说太凄惨了,与桂林美丽的山水风光不和谐,你赞成吗?这些传说大
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
事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赞成。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
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作者这样写
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要珍惜现在
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之,引用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事物特征。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
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
想像、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感受得到桂林山水的情趣。
2.练练我们的铁齿铜牙。
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
述传说故事。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遵循原文,尤其是课文中使用的优美精当的词语要用上,以达到学生学习
语言的目标。还可以自己有创意地发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探作者的写法,增进我们的技巧。
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地方?
明确: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
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
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
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我们在写游记类散文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丰富我们作文的内容。
三、畅谈感受,检点收获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
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
材料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
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五、布置作业
(2007年桂林市中考题)下列诗句都是描写桂林山水的,你最欣赏哪一句?说明理由。
(1)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谁作丹青画本工。——(明)
孔镛
(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
(3)桂用江上石凌空,谁作丹青画本工。——(明)唐寅
(4)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浑宏。——郭沫若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图漓江美景图 鱼鹰捕鱼图父子岩 寡妇桥 望夫石 媳妇娘岩 美丽景物+神奇传说
清奇峭拔的神态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想像
教学反思
教学散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1)让学生在
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得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2)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
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语文的学习总离不了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吟哦讽诵中积累语言、学习诗意的表达是中学生
学习的重要一环,每节课都不该忽略此项任务,从而实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标。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名家眼里的桂林山水
送任五之桂林
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桂林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初三语文自主学习记录卡
初三语文课课练 (35分钟)
课题 《画山绣水》 命题: 做题: 审核: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萧sâ_瑟___ 褒贬 biǎn lín__嶙___峋 tī_剔_透 攒聚 cuán _ .
恍惚_ hū 戳_ chuō 穿 íng_玲__珑 tián_恬__静 迟dùn钝__ 精髓 suǐ 瞭 liào 望 袅袅 niǎo qiào_峭_拔 二、诗文名句默写。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各领风骚数百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 。 4. 春蚕到死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5。 6.,出门俱是看花人。
7. 8.相见时难别亦难,
9.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10.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
四、综合实践
学习了本文后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个和家乡风景名胜有关的故事。
后看不过,上前拦住,卧佛长叹一声:“在位四十年已矣!”意即仁宗有文曲包拯、武曲狄青辅弼,打一巴掌在皇位一年,后果如卧佛所言。仁宗即位时,卧佛早已仙逝。常听母后讲起这段神奇经历的宋仁宗,为表达对卧佛的纪念之情,即位之初便赐额改承天寺为能仁寺,并敕建妙通塔于能
仁教寺,以悼卧佛之奇能、之神妙,故妙通塔又称能仁宝塔。
五、名著题。
(1)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吴用
情节:智取生辰纲 智取大名府 智取文安县 牌九宫八卦阵等。
(2)下面所列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所提供的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比较。
(2)第二组同:都有治军才能,充充满智慧,有儒将风度;
不同:周心胸狭窄,亮小心谨慎,谋事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