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病人的护理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温、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 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 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 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 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二)轻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热衰竭(中暑衰竭) 为最常见的类型。 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4、热射病 (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

四、辅助检查

热射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及管型,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增高。热痉挛血清钠、氯降低。热衰竭可有血液浓缩、高钠血症。

五、治疗原则

(一)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休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口服十滴水、人丹等。

(二)重症中暑

1、热衰竭 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2、热痉挛 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

3、日射病 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4、热射病 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30%。

(1)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

(2)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 其作用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降低器官代谢及耗氧。

(3)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抽搐时肌注地西泮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通畅并给氧,酌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脱水 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疼痛:肌肉痉挛性痛 与中暑后补充钠、氯不足引起中暑痉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 :昏迷 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

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昏迷者则应定时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及体温的变化,并记录。热衰竭者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

2、症状处理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

(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测量肛温时,肛表要深插,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4)降温使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时,滴速要求严格按医嘱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5)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6)昏迷者应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皮肤卫生。

八、健康教育

(1)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外出戴防晒帽,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的老人、产妇、体弱病者,更应作好防暑、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2)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0.3%的饮料。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温、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 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 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 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 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二)轻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热衰竭(中暑衰竭) 为最常见的类型。 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4、热射病 (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

四、辅助检查

热射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及管型,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增高。热痉挛血清钠、氯降低。热衰竭可有血液浓缩、高钠血症。

五、治疗原则

(一)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休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口服十滴水、人丹等。

(二)重症中暑

1、热衰竭 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2、热痉挛 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

3、日射病 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4、热射病 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30%。

(1)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

(2)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 其作用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降低器官代谢及耗氧。

(3)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抽搐时肌注地西泮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通畅并给氧,酌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脱水 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疼痛:肌肉痉挛性痛 与中暑后补充钠、氯不足引起中暑痉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 :昏迷 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

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昏迷者则应定时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及体温的变化,并记录。热衰竭者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

2、症状处理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

(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测量肛温时,肛表要深插,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4)降温使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时,滴速要求严格按医嘱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5)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6)昏迷者应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皮肤卫生。

八、健康教育

(1)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外出戴防晒帽,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的老人、产妇、体弱病者,更应作好防暑、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2)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0.3%的饮料。


相关内容

  • 麻疹护理常规Microsoft Word 文档
  • 麻疹护理常规 (一)按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隔离 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第6天. (三)一般护理 1.休息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必要开窗通气,避免直接吹风及强光刺激,防止受凉. 2.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供给足够水分,多饮水. (四)病情观察 1.注意体温变化, ...

  • 压疮Microsoft Word 文档
  • 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ICU 应急演练督查表 重症医学科发生压疮应急演练记录 时间:2014年1月28日上午09时30分 主题:病人发生压疮应急演练 人员:ICU 全体医护人员 内容:压疮 1.责任组长郭红玲.责任护士彭培珠等对新入病人进行全身皮肤评估. 2.2.1若患者皮肤情况良好,护士袁丽萍记录检查 ...

  • 责任护士十知道模板Microsoft Word 文档
  • 责任护士十知道模板 一.一般资料: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主管医生.家庭情况.过敏史 二.主要诊断:第一诊断 三.主要病情:住院原因.目前身体情况.临床表现.饮食.睡眠.大小便.活动情况.心理情况 四.主要辅助检查的阳性结果 五.用药情况.治疗目的 六.主要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措施 举例: 一.一般资料 ...

  • 医疗废物处置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 医疗废物收集.暂存.转运登记制度 一.各科室建立医疗废物管理情况登记表.登记核对来源.种类. 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二.一次性卫生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等)使用后立即 毁形,由各科室进行1:1000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 ...

  •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1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3)
  • 静脉留臵针输液技术 一.核对医嘱 1.护士审核医嘱,1床张玲 20%甘露醇250mlQ8H 静脉点滴 2.打印执行单,输液卡,由执行护士和医嘱护士将执行单,输液卡与医嘱核对无误后,在执行单上双人签字. 二.评估 1.用药评估:20%甘露醇250ml ,药物有刺激性,250ml 液体,每分钟160滴, ...

  • 无菌技术培训记录Microsoft Word 文档
  •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的概念和原则 无菌技术是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发生感染和交又感染的一项重要的 基本操作,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实践中.如注射.导尿.穿刺.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交叉感染.无菌技术的操作规程是根据科学原则制定的,每个医务人员必须速守,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一.无 ...

  • 氧气吸入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 氧气吸入法 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含量 及血氧饱和度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 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缺氧的类型及原因] 1.乏氧性缺氧(低张性) :表现为血中氧气含量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原因有: (1)呼吸道通气障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 (2)气体弥散障碍: ...

  • 消毒隔离自查总结Microsoft Word 文档
  • 消毒隔离 专项工作自查总结 根据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下发的<关于开展医疗机构消毒隔离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相关内容,主管副院长带队对上述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总结如下: 一:我院成立了以分管副院长为组长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订了各级人员岗位职责,院感监职人员负责消毒隔离督导工作,并对各 ...

  • 2015年现患率调查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
  • 2015年现患率调查总结 为适应监测方法的转变,比较准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并贯彻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状况,了解重要病原体(MRSA .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情况,12月份感控科开展了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