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芭蕉意象的演变
作者:李沛珊
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受各方因素的影响,意象亦会发生改变。芭蕉意象在古代频频出现在中印两国的作品中,在从印度宗教型文化圈到中国伦理型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中,芭蕉意象的内涵被不断挖掘和丰富。
关键词:芭蕉;意象;中国;印度
芭蕉性喜温暖,原产于东亚热带地区。在印度这个宗教文化深入影响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国度,芭蕉具有明显的宗教化倾向。随着佛经汉译,芭蕉的意义内涵被移植继承,成为芭蕉文化内涵重要的源头之一,另一方面又在中国逐渐发展演变出了不一样的意蕴。本文就古代中印文学作品中芭蕉意象出现的原因和所蕴含的意义,旨在分析芭蕉意象从印度宗教型文化圈到中国伦理型文化圈的演变。
一、芭蕉题材产生的原因
蕉类植物一般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印度北部大致处于同一纬度,属亚热带气候,通过文献,可以发现芭蕉这一亚热带植物很早就已生长分布于中印两国。
战国时屈原《九歌·礼魂》有“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南宋朱熹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蕉,生枲也”。“枲”是古时麻的总称,芭蕉的假茎经过加工可以提取纤维织布,古称蕉麻、蕉葛与蕉布。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先生炫耀楚国苑囿之盛时说:“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当描述“蕙圃”中栽植的花木时提到了“诸柘巴苴”。后汉人文颖(字叔良)注:“巴苴草名,一名芭蕉。”[1]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三世纪时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今柬埔寨,属印度宗教型文化圈),汉朝时扶南国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2]
由此可以推测,中国和印度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芭蕉,并发现了芭蕉的实用价值。在人类学中,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会渐渐走向宗教和审美,芭蕉也是如此,因此芭蕉题材会出现在中印文化圈中。
二、印度宗教型文化圈中的芭蕉
宗教在印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芭蕉也与宗教产生了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芭蕉意象的演变
作者:李沛珊
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受各方因素的影响,意象亦会发生改变。芭蕉意象在古代频频出现在中印两国的作品中,在从印度宗教型文化圈到中国伦理型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中,芭蕉意象的内涵被不断挖掘和丰富。
关键词:芭蕉;意象;中国;印度
芭蕉性喜温暖,原产于东亚热带地区。在印度这个宗教文化深入影响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国度,芭蕉具有明显的宗教化倾向。随着佛经汉译,芭蕉的意义内涵被移植继承,成为芭蕉文化内涵重要的源头之一,另一方面又在中国逐渐发展演变出了不一样的意蕴。本文就古代中印文学作品中芭蕉意象出现的原因和所蕴含的意义,旨在分析芭蕉意象从印度宗教型文化圈到中国伦理型文化圈的演变。
一、芭蕉题材产生的原因
蕉类植物一般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印度北部大致处于同一纬度,属亚热带气候,通过文献,可以发现芭蕉这一亚热带植物很早就已生长分布于中印两国。
战国时屈原《九歌·礼魂》有“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南宋朱熹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蕉,生枲也”。“枲”是古时麻的总称,芭蕉的假茎经过加工可以提取纤维织布,古称蕉麻、蕉葛与蕉布。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先生炫耀楚国苑囿之盛时说:“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当描述“蕙圃”中栽植的花木时提到了“诸柘巴苴”。后汉人文颖(字叔良)注:“巴苴草名,一名芭蕉。”[1]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三世纪时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今柬埔寨,属印度宗教型文化圈),汉朝时扶南国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2]
由此可以推测,中国和印度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芭蕉,并发现了芭蕉的实用价值。在人类学中,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会渐渐走向宗教和审美,芭蕉也是如此,因此芭蕉题材会出现在中印文化圈中。
二、印度宗教型文化圈中的芭蕉
宗教在印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芭蕉也与宗教产生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