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教案
一、课程介绍
1. 专业基础课: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事业史
专业核心课: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摄影摄像
2.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上的出公共基础课之外(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其他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我们常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包括史、论、术三大门类,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传播学概论(偏理论),新闻学概论(偏技术),中国新闻事业史(偏历史),均设置在第一学年完成其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如图几门,其实也都是围绕新闻四大技能:采、写、编、评所设置的。
2.《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写知识的主要课程。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准确地把握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原理、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新闻采写训练,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本课程设置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总学时80节,实践教学内容占40节,分两个部分进行,课内实践10节,课外实践30节。
4. 本课程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完成基本教学内容,辅之以课内外新闻采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
1.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基本的专业采访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2. 本课程设立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已
经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以及《新闻学概论》的基础上,是本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利于为以后的新闻编辑以及新闻评论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
1. 国外经典教材系列:《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材》2009年出版
作者【美】 卡罗尔. 里奇
目前市场上有关新闻采写的教程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大多偏重应考,教条色彩严重,理论多于新闻案例,且多为本科院校四年制新闻学生所用教材。针对我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三年制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么课应更偏重实际,偏重案例教学,偏重实践,偏重经验教学。而非一味死板枯燥的让学生诵读理论,记忆教条。同时为了适应新闻发展的国际化需求,所以我们选用由人民大学翻译出版的美国学者卡罗尔. 里奇编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材》
卡罗尔·里奇,现为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她从1970年开始其新闻生涯,在二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她先后在《费城公报》、《太阳一前哨报》、《哈特福德科伦特报》担任记者、编辑。她自1985年开始从事新闻教育,曾在堪萨斯大学任教10年。里奇先后在十多家报纸担任客座写作教练,并在美国各地举办写作研讨会。
本教材从新闻本身、如何采集信息、新闻报道结构、媒介伦理和各种类型的新闻写作技巧五个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新闻采集和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本教材 实例材料丰富翔实,精选自数百家媒体,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注重新闻伦理问题,在每一部分都有所涉及并辟有专章论述。本教材不仅适用于新闻学科的学生,对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极具使用价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使用。
参考教材:1. 当代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新闻采访》武汉大学出版社 006年出版 作者何志武
2.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海贵
另外以何志武教授编写的《新闻采访》以及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贵所著的《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作为参考用书,可以弥补翻译教材缺少本土化的弱点,再加上以每日最新的媒体报道为配套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2. 校外教学场所
郑州二七商业圈;郑州电视台;郑州宏光广告有限公司;
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翰园碑林;开封广播电视报社;
郑州森林公园;陈寨花卉市场„„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 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理解新闻
分析记者行业特色,了解如何才能练就记者的职业技能
了解现代新闻的特性;学校新闻报道的结构和构成元素;
学习报道的语法和选题技巧
第二部分:采集信息
掌握采访的技巧;练习观察和寻找信息源 掌握采访的基本技巧;
掌握采访的基本技巧
第三部分:组织报道结构 具体详细的学习新闻作品的采写
写作程序-导语核心段的采写-主体部分的采写
掌握通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题材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第四部分:理解媒介问题 了解媒体在现实运作中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媒体伦理
第五部分:应用技巧 细分化类型新闻报道
2.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案例引出教学内容—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组织讨论—教师点评、总结重点
3. 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第6章到第14章,补充一点说明,虽然新闻写作知识出现在课本的中间部分,但是在实践教学和每堂课的练习中我们早已把新闻写作的技巧穿插进去,配合学生作业进行针对性讲解。新闻采写这门课,重,重在实践,难,也难在实践。
在讲到新闻真实性以及新闻伦理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首先导入80后偶像作家韩寒当时颇为轰动的一句话,他说周正龙是陈冠希的反义词。他原话是这样的“一个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一个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假的”。这句话和当时媒体炒作最热门的两则新闻关联起来颇让人回味。导入两则新闻案例“周老虎”和“艳照门”。然后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同学分组讨论,比如“是不是只要事件是真实的媒体就一定要报道”,“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性”“媒体在新闻真实性面前的公信力”等问题。找学生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点评,并总结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这个重要意义。仅此作为一例加以说明。
采访案例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4. 教学方法及手段
理论(新闻采写方法) 与实践(新闻敏感的培养)相结合催生采写技能
扩展自修(到媒体亲身感受新闻采写实践活动)
基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中,力求体系化地介绍和诠释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内主要利用“现场式”教学:模拟新闻事件现场、创造一定的现场氛围,进行模拟现场采写,锻炼学生新闻敏感,培养其现场观察、迅速反映与写作能力。课外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实训活动。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问答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新闻写作理论与新闻写作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指导新闻采写实践,又能运用新闻理论解决新闻采写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 校外实训活动 新闻采编实训室
5. 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记忆新闻的特点和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仅仅掌握这些理论是永远不可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所以,对于这门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
让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大量的实践操作演练后让学生自己写的新闻稿件和同类型的已发表稿件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反复学习、模仿、对比分析有助于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5. 考核方法
考试50%(题型多样,覆盖面广,难以适度,注重应用)+
实践20%(新闻采写,实践表现,新闻作品)+
考核30%(课堂出勤,作业完成,综合表现)
具体安排: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本课小结,我采用了课堂知识与自考知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自考题目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检验的方法。
4.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 布置作业。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记忆性的简单问题,到探讨性的复杂问题,再到大量的写作实践,层层深入。
说课教案
一、课程介绍
1. 专业基础课: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事业史
专业核心课: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摄影摄像
2.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上的出公共基础课之外(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其他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我们常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包括史、论、术三大门类,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传播学概论(偏理论),新闻学概论(偏技术),中国新闻事业史(偏历史),均设置在第一学年完成其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如图几门,其实也都是围绕新闻四大技能:采、写、编、评所设置的。
2.《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写知识的主要课程。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准确地把握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原理、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新闻采写训练,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本课程设置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总学时80节,实践教学内容占40节,分两个部分进行,课内实践10节,课外实践30节。
4. 本课程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完成基本教学内容,辅之以课内外新闻采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
1.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基本的专业采访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2. 本课程设立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已
经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以及《新闻学概论》的基础上,是本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利于为以后的新闻编辑以及新闻评论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
1. 国外经典教材系列:《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材》2009年出版
作者【美】 卡罗尔. 里奇
目前市场上有关新闻采写的教程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大多偏重应考,教条色彩严重,理论多于新闻案例,且多为本科院校四年制新闻学生所用教材。针对我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三年制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么课应更偏重实际,偏重案例教学,偏重实践,偏重经验教学。而非一味死板枯燥的让学生诵读理论,记忆教条。同时为了适应新闻发展的国际化需求,所以我们选用由人民大学翻译出版的美国学者卡罗尔. 里奇编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材》
卡罗尔·里奇,现为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她从1970年开始其新闻生涯,在二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她先后在《费城公报》、《太阳一前哨报》、《哈特福德科伦特报》担任记者、编辑。她自1985年开始从事新闻教育,曾在堪萨斯大学任教10年。里奇先后在十多家报纸担任客座写作教练,并在美国各地举办写作研讨会。
本教材从新闻本身、如何采集信息、新闻报道结构、媒介伦理和各种类型的新闻写作技巧五个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新闻采集和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本教材 实例材料丰富翔实,精选自数百家媒体,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注重新闻伦理问题,在每一部分都有所涉及并辟有专章论述。本教材不仅适用于新闻学科的学生,对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极具使用价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使用。
参考教材:1. 当代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新闻采访》武汉大学出版社 006年出版 作者何志武
2.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海贵
另外以何志武教授编写的《新闻采访》以及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贵所著的《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作为参考用书,可以弥补翻译教材缺少本土化的弱点,再加上以每日最新的媒体报道为配套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2. 校外教学场所
郑州二七商业圈;郑州电视台;郑州宏光广告有限公司;
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翰园碑林;开封广播电视报社;
郑州森林公园;陈寨花卉市场„„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 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理解新闻
分析记者行业特色,了解如何才能练就记者的职业技能
了解现代新闻的特性;学校新闻报道的结构和构成元素;
学习报道的语法和选题技巧
第二部分:采集信息
掌握采访的技巧;练习观察和寻找信息源 掌握采访的基本技巧;
掌握采访的基本技巧
第三部分:组织报道结构 具体详细的学习新闻作品的采写
写作程序-导语核心段的采写-主体部分的采写
掌握通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题材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第四部分:理解媒介问题 了解媒体在现实运作中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媒体伦理
第五部分:应用技巧 细分化类型新闻报道
2.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案例引出教学内容—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组织讨论—教师点评、总结重点
3. 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第6章到第14章,补充一点说明,虽然新闻写作知识出现在课本的中间部分,但是在实践教学和每堂课的练习中我们早已把新闻写作的技巧穿插进去,配合学生作业进行针对性讲解。新闻采写这门课,重,重在实践,难,也难在实践。
在讲到新闻真实性以及新闻伦理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首先导入80后偶像作家韩寒当时颇为轰动的一句话,他说周正龙是陈冠希的反义词。他原话是这样的“一个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一个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假的”。这句话和当时媒体炒作最热门的两则新闻关联起来颇让人回味。导入两则新闻案例“周老虎”和“艳照门”。然后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同学分组讨论,比如“是不是只要事件是真实的媒体就一定要报道”,“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性”“媒体在新闻真实性面前的公信力”等问题。找学生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点评,并总结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这个重要意义。仅此作为一例加以说明。
采访案例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4. 教学方法及手段
理论(新闻采写方法) 与实践(新闻敏感的培养)相结合催生采写技能
扩展自修(到媒体亲身感受新闻采写实践活动)
基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中,力求体系化地介绍和诠释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内主要利用“现场式”教学:模拟新闻事件现场、创造一定的现场氛围,进行模拟现场采写,锻炼学生新闻敏感,培养其现场观察、迅速反映与写作能力。课外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实训活动。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问答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新闻写作理论与新闻写作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指导新闻采写实践,又能运用新闻理论解决新闻采写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 校外实训活动 新闻采编实训室
5. 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记忆新闻的特点和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仅仅掌握这些理论是永远不可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所以,对于这门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
让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大量的实践操作演练后让学生自己写的新闻稿件和同类型的已发表稿件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反复学习、模仿、对比分析有助于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5. 考核方法
考试50%(题型多样,覆盖面广,难以适度,注重应用)+
实践20%(新闻采写,实践表现,新闻作品)+
考核30%(课堂出勤,作业完成,综合表现)
具体安排: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本课小结,我采用了课堂知识与自考知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自考题目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检验的方法。
4.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 布置作业。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记忆性的简单问题,到探讨性的复杂问题,再到大量的写作实践,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