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说课设计
永修县艾城中心小学 淦作春
指导老师:程小爱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49页。比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分数除法、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比?”是我思考和设计的重点。比是两种量之间的一种抽象的关系,强调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关于比的数学模型建构如何更为清晰且丰富呢?我在教学中将依据概念同化的三个阶段(原概念提供—新旧概念联结——概念本质辨析)来考虑学生的认知状态,组织思维操作活动,架构认知网线。
2、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学生在学习“比”之前,对“比”已有一定的接触,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组织预设本堂课的教学活动。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比值。
②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③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
5、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创设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经
历数学概念本质的真正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真正结构化;并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表象
市场上有一种橙汁浓浆,它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纯净水冲配成美味可口的橙汁饮料,那么浓浆和纯净水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冲配味道才比较好呢?该产品作了这样的推荐说明:1份浓浆加配6份纯净水,味道比较纯正。
1、独立思考: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你还能用其他的说法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交流:
(1)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浓浆是纯净水的1/6
追问你能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吗? 1÷6=1/6
(2)也有学生可能会说:纯净水是浓浆的6倍 6÷1=6
(3)还有可能会说: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比6
能上台写一写吗?尝试写出1:6
④大家看到过这样的表示形式吗?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种表示形式?
3、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的这些,有的,还真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4、介绍比号及读写
(这样设计,不仅关注了“对于比,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这一认知经验储备状态,更关注了“为什么要学习比”这一心理源点问题。引发了学生从生活层面的需求性对比予以了关注,有助于激发学生吸收接纳新概念的兴趣。)
(二)比较归纳,揭示概念
1、迁移:由“1份浓浆加配6份纯净水”我们联想到了除法、分数、倍数、比。
2、猜一猜: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6与老方法哪种意思是一样的?(和“浓浆是纯净水的1/6”意思是一样的。)
(轻轻一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触点,为新旧概念联结提供了一个切口。)
在数学上像“浓浆是纯净水的1/6”又可以说成“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6” 1:6=1÷6=1/6(板书)
3、思考:纯净水是浓浆的6倍,用新方法该怎么表示呢?
纯净水和浓浆的比是6:1 6:1=6÷1=6
4、判断:1:6和6:1两个比一样吗?
5、引导学生归纳: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6、比较:对“除法、分数、比”进行比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体验新概念“比”在生活应用上的便捷性,回应巩固了学习新概念的必需性,从心理视角为学生学习新概念提供了一种动力支撑)
7、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渗透比和比值的区别)
(整个环节我注重了联想、推理、自学,抓住了新旧概念的联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念同化的效果。)
(三)深入探讨,丰富认知
1、①(出示主题图):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国旗的画面。(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15cm,宽10cm
出示国旗,请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
②随后出示国旗法内容: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宽为三与二之比„„” ③思考:其长与宽为三与二之比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吗?
④判断:15:10 符合国旗法内容吗?→借助求比值进行判断
(在判断中,把“除法”,“分数”与“比”的联系有效建立起来,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实现了同步迁移。)
2、出示信息窗(一)
①思考: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表示就请写出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是谁与谁的比,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②尝试判断后交流评判
③继续思考:写出的两个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现在你对“比”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相比,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
(概念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质疑活动,出示信息窗一,通过一组相同的数(同为5、4两个量数),从正反例角度进行区分,促使学生从它的本质属性“是否具有相除关系”来辨别比。只有通过概念内涵的不断反刍,才有可能将其落实至思维深处)
3、出示信息窗(二)
①写出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和花的钱数之比,并求出比值。(渗透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整数、小数。)
②质疑:2.4︰6可以吗?你认为与2.4可以比的是哪几条信息?
③关于比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信息窗二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当两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两个量的比,从比的实际意义来关注可比性。并引导学生从“数”转移到“量”进行判别,思辨两个量的可比性和比的现实意义。为学习后续内容“正比例”作孕伏。)
4、小组合作,探究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表示他们之间都有一定
的联系。
小组合作填表:
思考: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通过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5、打开信息窗(三)
为什么这里比的后面可以是0,这个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有何不同?
(让生活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并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和知识。让学生构造一个丰满、立体的数学概念。)
整个环节,我采用了信息窗的设置,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梳理整合,让学生经历了概念本质的真正抽象。
(四)全课总结,明确收获
关于比,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文化熏陶
1、欣赏美:五星红旗、维纳斯、古埃及金字塔„„
2、出示教材中的你知道吗?
3、在生活中如挑选模特、发型师设计发型等也运用到了黄金比。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丽,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更热爱科学,更热爱学习,更热爱生活。)
最后来说一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实用,旨在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的意义》说课设计
永修县艾城中心小学 淦作春
指导老师:程小爱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49页。比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分数除法、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比?”是我思考和设计的重点。比是两种量之间的一种抽象的关系,强调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关于比的数学模型建构如何更为清晰且丰富呢?我在教学中将依据概念同化的三个阶段(原概念提供—新旧概念联结——概念本质辨析)来考虑学生的认知状态,组织思维操作活动,架构认知网线。
2、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学生在学习“比”之前,对“比”已有一定的接触,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组织预设本堂课的教学活动。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比值。
②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③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
5、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创设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经
历数学概念本质的真正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真正结构化;并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表象
市场上有一种橙汁浓浆,它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纯净水冲配成美味可口的橙汁饮料,那么浓浆和纯净水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冲配味道才比较好呢?该产品作了这样的推荐说明:1份浓浆加配6份纯净水,味道比较纯正。
1、独立思考: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你还能用其他的说法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交流:
(1)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浓浆是纯净水的1/6
追问你能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吗? 1÷6=1/6
(2)也有学生可能会说:纯净水是浓浆的6倍 6÷1=6
(3)还有可能会说: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比6
能上台写一写吗?尝试写出1:6
④大家看到过这样的表示形式吗?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种表示形式?
3、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的这些,有的,还真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4、介绍比号及读写
(这样设计,不仅关注了“对于比,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这一认知经验储备状态,更关注了“为什么要学习比”这一心理源点问题。引发了学生从生活层面的需求性对比予以了关注,有助于激发学生吸收接纳新概念的兴趣。)
(二)比较归纳,揭示概念
1、迁移:由“1份浓浆加配6份纯净水”我们联想到了除法、分数、倍数、比。
2、猜一猜: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6与老方法哪种意思是一样的?(和“浓浆是纯净水的1/6”意思是一样的。)
(轻轻一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触点,为新旧概念联结提供了一个切口。)
在数学上像“浓浆是纯净水的1/6”又可以说成“浓浆和纯净水的比是1:6” 1:6=1÷6=1/6(板书)
3、思考:纯净水是浓浆的6倍,用新方法该怎么表示呢?
纯净水和浓浆的比是6:1 6:1=6÷1=6
4、判断:1:6和6:1两个比一样吗?
5、引导学生归纳: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6、比较:对“除法、分数、比”进行比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体验新概念“比”在生活应用上的便捷性,回应巩固了学习新概念的必需性,从心理视角为学生学习新概念提供了一种动力支撑)
7、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渗透比和比值的区别)
(整个环节我注重了联想、推理、自学,抓住了新旧概念的联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念同化的效果。)
(三)深入探讨,丰富认知
1、①(出示主题图):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国旗的画面。(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15cm,宽10cm
出示国旗,请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
②随后出示国旗法内容: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宽为三与二之比„„” ③思考:其长与宽为三与二之比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吗?
④判断:15:10 符合国旗法内容吗?→借助求比值进行判断
(在判断中,把“除法”,“分数”与“比”的联系有效建立起来,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实现了同步迁移。)
2、出示信息窗(一)
①思考: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表示就请写出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是谁与谁的比,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②尝试判断后交流评判
③继续思考:写出的两个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现在你对“比”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相比,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
(概念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质疑活动,出示信息窗一,通过一组相同的数(同为5、4两个量数),从正反例角度进行区分,促使学生从它的本质属性“是否具有相除关系”来辨别比。只有通过概念内涵的不断反刍,才有可能将其落实至思维深处)
3、出示信息窗(二)
①写出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和花的钱数之比,并求出比值。(渗透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整数、小数。)
②质疑:2.4︰6可以吗?你认为与2.4可以比的是哪几条信息?
③关于比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信息窗二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当两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两个量的比,从比的实际意义来关注可比性。并引导学生从“数”转移到“量”进行判别,思辨两个量的可比性和比的现实意义。为学习后续内容“正比例”作孕伏。)
4、小组合作,探究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表示他们之间都有一定
的联系。
小组合作填表:
思考: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通过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5、打开信息窗(三)
为什么这里比的后面可以是0,这个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有何不同?
(让生活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并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和知识。让学生构造一个丰满、立体的数学概念。)
整个环节,我采用了信息窗的设置,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梳理整合,让学生经历了概念本质的真正抽象。
(四)全课总结,明确收获
关于比,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文化熏陶
1、欣赏美:五星红旗、维纳斯、古埃及金字塔„„
2、出示教材中的你知道吗?
3、在生活中如挑选模特、发型师设计发型等也运用到了黄金比。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丽,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更热爱科学,更热爱学习,更热爱生活。)
最后来说一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实用,旨在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