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雨滋润花草,滋润树木,在享受湿润的幸福;一缕阳光照亮大地,照亮人间,在享受温暖的幸福;一丝柔风吹去炎热,吹去浮躁,在享受凉爽的幸福;而研修中的课例研究,对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是学习的幸福……
——————题记
关键词: 感谢 思考 期待 坚持 激情学习的心 理解
[感谢]
真正的接触课例研究,还是要从2011年10月的远程研修开始的。从内心来讲,我是非常感谢远程研修的,它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小时候就梦想着踏上三尺讲台,当上一名人民教师。百转千回,真的走到了这个工作岗位上,才知其中艰辛,不是一个“想”就称职的,要付出多少心思、多少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回望一下,不觉间已经在这岗位上十四个年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深知。想想刚毕业分配时的豪情万丈;想想第一年工作时的朦朦懵懂;想想和孩子们一起奋发学习后得来的一项项成功的喜悦;想想工作中的些许失意……
一路走来,总是跌跌撞撞,没有系统完整的思想指导,一直感觉自己在这条路上是一个孤独行走的人。是研修,让我在教育的这条路上重整行囊,对未来的征程充满了阳光般的信心与飞扬的激情。
[思考]
研修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把我们引上了这条“征程”?
是什么让我们又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激情?
又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时间与空间,不知疲倦的在这里耕耘? 写到这儿,我不禁朗读了起来,旁边的儿子马上给了我答案:“妈妈,我知道,是学习!”
对,是学习,无私的学习,无私的奉献!
因研修,我们又点起了这颗学习的心,跟着各位资深的专家及名师,我们找回了那个学习中的我们!有了这颗学习的心,大家焉能不疯狂?不用心?不忘我……
在每次的课例研究中,想想其中的过程,可谓辛劳与其中,收获也同样与其中。
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课例研究对我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一)团队不再是形式的组合
还记得我们打磨的第一个课例是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在这一课例的打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目标及任务。我虽为主讲,但一轮轮打磨下来,如果没有小组成员的次次研讨、句句斟酌修改、字字修改,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解决课例中的个个难题。
也正是因为这种团队孜孜的奉献力量,我们共同打造的这堂课荣获山东省远程研究课例二等奖。拿到这项奖的时候,我们欣喜若狂,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教育路上,不是一个人的低头行进,我们必须有团队的力量主载。
(二)课堂不再是盲目的随从
自己以往的课堂,随着教龄的增加,却慢慢变得平淡无奇,有点机械式。课例研究,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享受。《认识图形》这一课,自己研修之前曾上过多次。但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对教材的认识就是太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而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多部分是靠重复的练习与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
在打磨这堂课后,我才深深的领悟到:原来课还可以如此来驾驭?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继而在一系列有效的思维比较中碰撞出更深层次的火花!不禁汗颜以前我课堂中的盲目随从……
(三)反思不再是任务的拼凑
工作中,有许多的反思我们要去写。大言不惭的说,以前的反思,多数时候是在拼凑,在罗列,在堆砌!
而远程研修中的课例研究,由于自己是主讲人,三次试讲,每次试讲后都马上拿出笔,密密麻麻的在本子上列出一大堆需要修改注意或不解的地方,唯恐事后忘记了想不起来。也经常被同事调侃:“小
丁真牌儿大,讲完课就知道写作,不理人!”这,也是我以前的课堂中没有的事情!
深夜回去,拿出密密麻麻的纸张碎片,开始认真的整理编辑,很轻松的,一篇篇反思就这样产生了。或许我的理论还处于稚嫩状态;或许我的课堂还是错误百出、凌乱不堪;或许我的反思性文章没什么科研性,但它已绝不是以前任务的拼凑,而是一位教师对自己课堂一个真实的沉淀与感悟,足矣。
课例研究后,再次回望其过程,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开始的生涩已淡然离去,换来了严谨、扎实、流畅的课堂。
无疑,课例研究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一些教学习惯中浮华的东西渐渐褪去,一些过去窃喜赞叹的东西,现在开始觉得平实。想想自己在以往的教学生活中,常常不求甚解,直觉式地喜欢形式的东西,而甚思少考。
研修后的我,注重了每堂课是与学生们同分享教材的冲击,而不是一味的“独霸;注重了每天课堂后的反思与细节整理,并及时的整理成章进行记录研究;注重汲取团队伙伴的力量;注重理论教材的深挖及不断的完善自己。
课例研究,是您,让我沉淀了彩虹似的梦!变得更加美丽,更加从容,更加精湛!
[期待]
教育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次次超越。当然这种超越靠我们个人力量是很难达到的,但我们可以靠团队力量去触及。那么,我们团队应如何去科学实效性的做到次次超越呢?团队超越的同时,作为其中的每一位教师成员也要超越,要成长,这才应是我们课例打磨所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我建议:课例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老师的同一堂课展开讨论研究,针对课堂存在的同一问题展开研究,针对同一问题可能存在的不同反应展开研究等等,即让我们的研究更加透彻化、深入化、实效化。
康武教授说:“一个优秀的课例,应该对课例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能提升课例研究的理论价值。”
我想,只有让课例研究做广、做细、做深、做到位,才能让我们的研究活动在一个更深入的思考沉淀过程后,变得更有价值。次次提高才会不断超越。
以上是我对本话题谈了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给指正,谢谢。
一场小雨滋润花草,滋润树木,在享受湿润的幸福;一缕阳光照亮大地,照亮人间,在享受温暖的幸福;一丝柔风吹去炎热,吹去浮躁,在享受凉爽的幸福;而研修中的课例研究,对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是学习的幸福……
——————题记
关键词: 感谢 思考 期待 坚持 激情学习的心 理解
[感谢]
真正的接触课例研究,还是要从2011年10月的远程研修开始的。从内心来讲,我是非常感谢远程研修的,它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小时候就梦想着踏上三尺讲台,当上一名人民教师。百转千回,真的走到了这个工作岗位上,才知其中艰辛,不是一个“想”就称职的,要付出多少心思、多少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回望一下,不觉间已经在这岗位上十四个年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深知。想想刚毕业分配时的豪情万丈;想想第一年工作时的朦朦懵懂;想想和孩子们一起奋发学习后得来的一项项成功的喜悦;想想工作中的些许失意……
一路走来,总是跌跌撞撞,没有系统完整的思想指导,一直感觉自己在这条路上是一个孤独行走的人。是研修,让我在教育的这条路上重整行囊,对未来的征程充满了阳光般的信心与飞扬的激情。
[思考]
研修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把我们引上了这条“征程”?
是什么让我们又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激情?
又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时间与空间,不知疲倦的在这里耕耘? 写到这儿,我不禁朗读了起来,旁边的儿子马上给了我答案:“妈妈,我知道,是学习!”
对,是学习,无私的学习,无私的奉献!
因研修,我们又点起了这颗学习的心,跟着各位资深的专家及名师,我们找回了那个学习中的我们!有了这颗学习的心,大家焉能不疯狂?不用心?不忘我……
在每次的课例研究中,想想其中的过程,可谓辛劳与其中,收获也同样与其中。
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课例研究对我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一)团队不再是形式的组合
还记得我们打磨的第一个课例是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在这一课例的打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目标及任务。我虽为主讲,但一轮轮打磨下来,如果没有小组成员的次次研讨、句句斟酌修改、字字修改,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解决课例中的个个难题。
也正是因为这种团队孜孜的奉献力量,我们共同打造的这堂课荣获山东省远程研究课例二等奖。拿到这项奖的时候,我们欣喜若狂,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教育路上,不是一个人的低头行进,我们必须有团队的力量主载。
(二)课堂不再是盲目的随从
自己以往的课堂,随着教龄的增加,却慢慢变得平淡无奇,有点机械式。课例研究,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享受。《认识图形》这一课,自己研修之前曾上过多次。但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对教材的认识就是太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而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多部分是靠重复的练习与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
在打磨这堂课后,我才深深的领悟到:原来课还可以如此来驾驭?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继而在一系列有效的思维比较中碰撞出更深层次的火花!不禁汗颜以前我课堂中的盲目随从……
(三)反思不再是任务的拼凑
工作中,有许多的反思我们要去写。大言不惭的说,以前的反思,多数时候是在拼凑,在罗列,在堆砌!
而远程研修中的课例研究,由于自己是主讲人,三次试讲,每次试讲后都马上拿出笔,密密麻麻的在本子上列出一大堆需要修改注意或不解的地方,唯恐事后忘记了想不起来。也经常被同事调侃:“小
丁真牌儿大,讲完课就知道写作,不理人!”这,也是我以前的课堂中没有的事情!
深夜回去,拿出密密麻麻的纸张碎片,开始认真的整理编辑,很轻松的,一篇篇反思就这样产生了。或许我的理论还处于稚嫩状态;或许我的课堂还是错误百出、凌乱不堪;或许我的反思性文章没什么科研性,但它已绝不是以前任务的拼凑,而是一位教师对自己课堂一个真实的沉淀与感悟,足矣。
课例研究后,再次回望其过程,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开始的生涩已淡然离去,换来了严谨、扎实、流畅的课堂。
无疑,课例研究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一些教学习惯中浮华的东西渐渐褪去,一些过去窃喜赞叹的东西,现在开始觉得平实。想想自己在以往的教学生活中,常常不求甚解,直觉式地喜欢形式的东西,而甚思少考。
研修后的我,注重了每堂课是与学生们同分享教材的冲击,而不是一味的“独霸;注重了每天课堂后的反思与细节整理,并及时的整理成章进行记录研究;注重汲取团队伙伴的力量;注重理论教材的深挖及不断的完善自己。
课例研究,是您,让我沉淀了彩虹似的梦!变得更加美丽,更加从容,更加精湛!
[期待]
教育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次次超越。当然这种超越靠我们个人力量是很难达到的,但我们可以靠团队力量去触及。那么,我们团队应如何去科学实效性的做到次次超越呢?团队超越的同时,作为其中的每一位教师成员也要超越,要成长,这才应是我们课例打磨所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我建议:课例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老师的同一堂课展开讨论研究,针对课堂存在的同一问题展开研究,针对同一问题可能存在的不同反应展开研究等等,即让我们的研究更加透彻化、深入化、实效化。
康武教授说:“一个优秀的课例,应该对课例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能提升课例研究的理论价值。”
我想,只有让课例研究做广、做细、做深、做到位,才能让我们的研究活动在一个更深入的思考沉淀过程后,变得更有价值。次次提高才会不断超越。
以上是我对本话题谈了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给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