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和而不同"的解析

和而不同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伏尔泰 “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费孝通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

“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

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孟子继承这一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既要对人民热爱,对万物也要爱护。孟子说:“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孔孟在那个时代就反对对自然资源“滥捕”、“滥伐”。

河南大学徐仪明先生,在历数历代儒家“仁民爱物”的言论之后,说:“儒家的人天观是产生在农业社会中,但古人提出的一系列处理人与自然的思想方法,在今人看来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人们要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的真正位置,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过一种有序的生活方式,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汤一介先生最后说到讨论“天人合一”的意义:我们讨论“天人合一”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是要说明“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不考

虑另外一个方面。“天人合一”这一由《周易》所阐发的命题,无疑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今天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说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

以儒学促进当代文明发展,从孔子学说中寻找解决当代人类难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次研讨会所展现的成果不过是当代儒学研究的一朵浪花而已。

* 关于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1.“和而不同”文化观的涵义。费老认为, “和而不同”就是容纳多元文化的共存, 就是提倡和鼓励多种文化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简单地说, “‘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

2。将中国的经验推而广之, 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在费老看来, “‘和而不同’是世界上成功的文明体系的主要特征”。“中国人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切体会到, 文化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推而广之, 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 这对各个不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利的。” 因此, 他响亮地提出了“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口号, 并用“和而不同会有日”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和而不同”的世界必然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3.用“和而不同”文化观来抵制、批评、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费老认为, “和而不同”就是要求摆脱“惟我独美”的自我中心主义, 而采取多元并存的观点。他说: “近几百年来, 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造

成了其社会中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 产生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潮⋯⋯从另一方面看, 非西方的各种文明, 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等等磨练后, 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都起了十分复杂的变化,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 其中不乏与‘西方至上主义’相对立甚至相对抗的思潮。这个状况, 被一些人称作是‘文明的冲突’, 这种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局势。目前所谓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 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特别是“9 •11”事件后, 费老对“以暴制暴、冤冤相报”, “以恐怖手段反恐、越反越恐”的当今国际政治现实深感忧虑, 更加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平等相待, 和谐共处, 加大了宣传“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力度。在他看来, “‘和而不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人类拥有的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在瞬间毁灭掉自身。如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 纷争到极端状态, 那只能是毁灭。”

* 网络话语权问题:

1. 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是缺少发言权的。在工作单位,对上级的愚蠢指示即便不是曲意奉承唯唯诺诺,也是噤若寒蝉沉默是金;祸从口出,直率坦言者最后总是被修理得灰溜溜。对公共事务,普通市民的权利也仅仅存在理论上;老百姓对政府官员公共权利的行使不仅没法有效监督,而且常常申诉无门。在传统媒体中,话语权被权贵阶层和精英阶层所垄断,普通百姓难得有阳光照到的时候。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公众获得了话语权,有了表达的场所,网络成了反映民意的“第四种媒体”。许多重大案件如“下跪市长案件”“孙志刚案件”“城市强行拆迁案件”都是先在网络揭露,才引起有关部

门重视,最终得以处理。

2. 互联网赋予百姓的话语权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网络的匿名功能。匿名使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能畅所欲言,不必担心遭到打击报复。

3. 论坛本是“你说我说”之地,每个ID 的背后,都是真实的想自由表达的个体,让所有ID 都直抒心怀畅所欲言吧,只有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不要怕马甲发出不同的声音,真理总是越辨越明,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如果真理不能战胜谬误,那么只能是“伪真理”。十七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句名言:“有谁看到真理在同谬误的交锋中落败过”?

4. 不能根据个人或者大部分人的好恶来压制个别或少数人的话语权。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赵高的指鹿为马,从司马迁的宫刑到清朝的文字狱,中国人已失语太久!“千年等一回”,我们终于赶上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要珍惜尊重每个ID 的话语权,哪怕是你厌恶的ID 。若允许根据网络“当权者”或大部分人的喜好来封杀ID ,若这种情形成为网络的主流,那后果是可怕的,这又将使我们倒退到“一种声音一种思想”的黑暗时代。对利用马甲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的ID 确实要及时清除,但“每个ID 都有言论自由”的思想和观念必须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在升级之家维护马甲维护灰蒙蒙的天的话语权,正是维护我们自己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优秀习作一]

走向明天

二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孟子也曾认为,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天时、地利”,更重要在于“人和”。而中国国民一贯秉承的“一团和气”、“和气生财”也都体现了“和”的精神。

然而,“和而不同”又是另一种境界,是基于“和”之上更高的一层境界。

“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三种境界上的。第一重境界是“合”,所谓“合”就是聚而有之,收而拢之,拥有海纳百川之势,吞吐乾坤之气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的分分合合,但所谓“分久必合”,中国如今俨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如此的多民族国家,世上尚不多见,由此可见,中国已达到了“合”的境界。

“和而不同”的第二重境界是“和”。所谓“和”,则是凝而不散,温润平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大气。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一路走来,风雨交加,荆棘密布,但中国凭着一股雍容的大气与平和的心境,坚守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秉承着自主的外交政策用我们的高贵大气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古人有云:宁静以致远,这正是“和”的一个体现,也是中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和而不同”的第三重境界在于“不同”。所谓“不同”,则是形散而神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来是吸收外来文化,融入中华元素,使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鼎盛一时,可是中国并未就此成为了一个专心佛教的国家,本土的道教,之后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中国扎下了根。我们来看一下当今世界的局势吧,世界的三大冲突之一便是宗教冲突,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为了一块耶路撒冷战多年,为了他

们信奉的上帝而不断杀戮。上帝在他们的上空流泪,却在中国的上空与如来佛握手。原因何在?在于中国人民那渗入思想与灵魂的“和而不同”的精神。 为什么中国有56个民族却能和平共处?为什么中国有多个宗教却不会引起战争?

我看到了“和而不同”精神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所谓“和而不同”仅仅只是中国人不为最先也不为最后,做老好人的借口。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中国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的睿智。

当一个国家有着海纳百川“合”的气势,有着温润平和“和”的大气,有着形散而神聚“不同”的睿智,她的富强还会远吗?

二千年了,历史如滚滚长江之水逝去,曾经的弄潮儿早已不见,而时代的红旗依然在浪尖翻腾。很多东西都变了,但中国“和而不同”的精神却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如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创建和谐社会”使“和而不同”这个古老的社会命题愈发显出了生动与鲜活。

因此,“和而不同”的精神将会走得更远,走向中国更灿烂的明天!

[优秀习作二]

君子的选择

针锋相对,是刺猬的选择;随风而倒,是墙头草的选择;和而不同,是君子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曾有人以此形容一个人所应有的处世性格。人与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各种矛盾与冲突,即“外圆”,也就是“和”,又不能丧失自己的原则与内心,即“内方”,也就是“不同”。君子应“内圆外方,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中流传已久的精神,“君子和而不同”正是这种精神的延伸与升华。

先圣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内心的意识形态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及实现方式却因人而异。

常常看见几个同学在课堂上为了一道难题而争执得面红耳赤,彼此私底下却是很要好的朋友。这种“不同”产生了“和”。相反,小人因为利益相同而臭气相投,可是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便会意见相左,倒戈相间,难以和谐相处。这便是由“同”产生了“不和”。

君子选择与人和谐相处,却不是一味的盲目重复、跟风。小人见别人得利,就会随大流一窝蜂的参与,最后导致恶性竞争,和谐又从何谈起?

梅花有梅花的高洁,修竹又修竹的坚韧,牡丹有牡丹的华贵,枫叶有枫叶的火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独特的自我见解,庸庸碌碌淹没于人群之中,则只会使我们的个性光辉蒙上灰尘。

纵观古今,临摹王右军书法的人不计其数,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不胜枚举„„而人们在崇拜中模仿,迷失自我的又有多少?真正能够悟出自己独特识见的更是凤毛麟角。

“和而同”使中国在建国初期走了不少弯路,一味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科研的停滞不前。特别在“超英美”“大跃进”的年代里,一味求“同”,反对

不同的声音,听不得相左的意见,导致文艺界不见了“百花齐放”的多姿多彩,仅存“八个样板戏”;思想界没有了个人的求新求真精神,仅剩下“毛泽东思想一片红”;在这样一味追求“同”的压力下,多少知识分子蒙冤谢世„„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了,在二十一世纪提倡“文化多元”的今天,费孝通先生提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条文化原则,准确地道出了孔子“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让我们人人都学做君子,选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用各自的“不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吧!

和而不同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伏尔泰 “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费孝通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

“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

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孟子继承这一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既要对人民热爱,对万物也要爱护。孟子说:“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孔孟在那个时代就反对对自然资源“滥捕”、“滥伐”。

河南大学徐仪明先生,在历数历代儒家“仁民爱物”的言论之后,说:“儒家的人天观是产生在农业社会中,但古人提出的一系列处理人与自然的思想方法,在今人看来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人们要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的真正位置,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过一种有序的生活方式,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汤一介先生最后说到讨论“天人合一”的意义:我们讨论“天人合一”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是要说明“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不考

虑另外一个方面。“天人合一”这一由《周易》所阐发的命题,无疑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今天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说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

以儒学促进当代文明发展,从孔子学说中寻找解决当代人类难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次研讨会所展现的成果不过是当代儒学研究的一朵浪花而已。

* 关于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1.“和而不同”文化观的涵义。费老认为, “和而不同”就是容纳多元文化的共存, 就是提倡和鼓励多种文化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简单地说, “‘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

2。将中国的经验推而广之, 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在费老看来, “‘和而不同’是世界上成功的文明体系的主要特征”。“中国人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切体会到, 文化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推而广之, 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 这对各个不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利的。” 因此, 他响亮地提出了“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口号, 并用“和而不同会有日”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和而不同”的世界必然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3.用“和而不同”文化观来抵制、批评、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费老认为, “和而不同”就是要求摆脱“惟我独美”的自我中心主义, 而采取多元并存的观点。他说: “近几百年来, 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造

成了其社会中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 产生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潮⋯⋯从另一方面看, 非西方的各种文明, 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等等磨练后, 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都起了十分复杂的变化,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 其中不乏与‘西方至上主义’相对立甚至相对抗的思潮。这个状况, 被一些人称作是‘文明的冲突’, 这种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局势。目前所谓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 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特别是“9 •11”事件后, 费老对“以暴制暴、冤冤相报”, “以恐怖手段反恐、越反越恐”的当今国际政治现实深感忧虑, 更加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平等相待, 和谐共处, 加大了宣传“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力度。在他看来, “‘和而不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人类拥有的武器能量已经可以在瞬间毁灭掉自身。如果只强调‘同’而不讲求‘和’, 纷争到极端状态, 那只能是毁灭。”

* 网络话语权问题:

1. 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是缺少发言权的。在工作单位,对上级的愚蠢指示即便不是曲意奉承唯唯诺诺,也是噤若寒蝉沉默是金;祸从口出,直率坦言者最后总是被修理得灰溜溜。对公共事务,普通市民的权利也仅仅存在理论上;老百姓对政府官员公共权利的行使不仅没法有效监督,而且常常申诉无门。在传统媒体中,话语权被权贵阶层和精英阶层所垄断,普通百姓难得有阳光照到的时候。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公众获得了话语权,有了表达的场所,网络成了反映民意的“第四种媒体”。许多重大案件如“下跪市长案件”“孙志刚案件”“城市强行拆迁案件”都是先在网络揭露,才引起有关部

门重视,最终得以处理。

2. 互联网赋予百姓的话语权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网络的匿名功能。匿名使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能畅所欲言,不必担心遭到打击报复。

3. 论坛本是“你说我说”之地,每个ID 的背后,都是真实的想自由表达的个体,让所有ID 都直抒心怀畅所欲言吧,只有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不要怕马甲发出不同的声音,真理总是越辨越明,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如果真理不能战胜谬误,那么只能是“伪真理”。十七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句名言:“有谁看到真理在同谬误的交锋中落败过”?

4. 不能根据个人或者大部分人的好恶来压制个别或少数人的话语权。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赵高的指鹿为马,从司马迁的宫刑到清朝的文字狱,中国人已失语太久!“千年等一回”,我们终于赶上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要珍惜尊重每个ID 的话语权,哪怕是你厌恶的ID 。若允许根据网络“当权者”或大部分人的喜好来封杀ID ,若这种情形成为网络的主流,那后果是可怕的,这又将使我们倒退到“一种声音一种思想”的黑暗时代。对利用马甲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的ID 确实要及时清除,但“每个ID 都有言论自由”的思想和观念必须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在升级之家维护马甲维护灰蒙蒙的天的话语权,正是维护我们自己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优秀习作一]

走向明天

二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孟子也曾认为,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天时、地利”,更重要在于“人和”。而中国国民一贯秉承的“一团和气”、“和气生财”也都体现了“和”的精神。

然而,“和而不同”又是另一种境界,是基于“和”之上更高的一层境界。

“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三种境界上的。第一重境界是“合”,所谓“合”就是聚而有之,收而拢之,拥有海纳百川之势,吞吐乾坤之气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的分分合合,但所谓“分久必合”,中国如今俨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如此的多民族国家,世上尚不多见,由此可见,中国已达到了“合”的境界。

“和而不同”的第二重境界是“和”。所谓“和”,则是凝而不散,温润平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大气。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一路走来,风雨交加,荆棘密布,但中国凭着一股雍容的大气与平和的心境,坚守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秉承着自主的外交政策用我们的高贵大气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古人有云:宁静以致远,这正是“和”的一个体现,也是中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和而不同”的第三重境界在于“不同”。所谓“不同”,则是形散而神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来是吸收外来文化,融入中华元素,使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鼎盛一时,可是中国并未就此成为了一个专心佛教的国家,本土的道教,之后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中国扎下了根。我们来看一下当今世界的局势吧,世界的三大冲突之一便是宗教冲突,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为了一块耶路撒冷战多年,为了他

们信奉的上帝而不断杀戮。上帝在他们的上空流泪,却在中国的上空与如来佛握手。原因何在?在于中国人民那渗入思想与灵魂的“和而不同”的精神。 为什么中国有56个民族却能和平共处?为什么中国有多个宗教却不会引起战争?

我看到了“和而不同”精神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所谓“和而不同”仅仅只是中国人不为最先也不为最后,做老好人的借口。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中国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的睿智。

当一个国家有着海纳百川“合”的气势,有着温润平和“和”的大气,有着形散而神聚“不同”的睿智,她的富强还会远吗?

二千年了,历史如滚滚长江之水逝去,曾经的弄潮儿早已不见,而时代的红旗依然在浪尖翻腾。很多东西都变了,但中国“和而不同”的精神却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如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创建和谐社会”使“和而不同”这个古老的社会命题愈发显出了生动与鲜活。

因此,“和而不同”的精神将会走得更远,走向中国更灿烂的明天!

[优秀习作二]

君子的选择

针锋相对,是刺猬的选择;随风而倒,是墙头草的选择;和而不同,是君子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曾有人以此形容一个人所应有的处世性格。人与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各种矛盾与冲突,即“外圆”,也就是“和”,又不能丧失自己的原则与内心,即“内方”,也就是“不同”。君子应“内圆外方,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中流传已久的精神,“君子和而不同”正是这种精神的延伸与升华。

先圣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内心的意识形态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及实现方式却因人而异。

常常看见几个同学在课堂上为了一道难题而争执得面红耳赤,彼此私底下却是很要好的朋友。这种“不同”产生了“和”。相反,小人因为利益相同而臭气相投,可是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便会意见相左,倒戈相间,难以和谐相处。这便是由“同”产生了“不和”。

君子选择与人和谐相处,却不是一味的盲目重复、跟风。小人见别人得利,就会随大流一窝蜂的参与,最后导致恶性竞争,和谐又从何谈起?

梅花有梅花的高洁,修竹又修竹的坚韧,牡丹有牡丹的华贵,枫叶有枫叶的火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独特的自我见解,庸庸碌碌淹没于人群之中,则只会使我们的个性光辉蒙上灰尘。

纵观古今,临摹王右军书法的人不计其数,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不胜枚举„„而人们在崇拜中模仿,迷失自我的又有多少?真正能够悟出自己独特识见的更是凤毛麟角。

“和而同”使中国在建国初期走了不少弯路,一味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科研的停滞不前。特别在“超英美”“大跃进”的年代里,一味求“同”,反对

不同的声音,听不得相左的意见,导致文艺界不见了“百花齐放”的多姿多彩,仅存“八个样板戏”;思想界没有了个人的求新求真精神,仅剩下“毛泽东思想一片红”;在这样一味追求“同”的压力下,多少知识分子蒙冤谢世„„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了,在二十一世纪提倡“文化多元”的今天,费孝通先生提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条文化原则,准确地道出了孔子“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让我们人人都学做君子,选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用各自的“不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吧!


相关内容

  • 会计基础 第四章 多选题
  • 会证会计基础 > 第四章 > 基础练习( 1 ) 单选题 多选题 不定项 判断题 1.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中包括( ). 未填写,答题不正确 正确答案:ABD 题目编号:KJKA1b04001 A. 原始凭证名称 B. 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C. 经济业务的性质 D. 凭证附件 解析: ...

  • 财务知识题
  • 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企业资产的是( ). A.实收资本 B.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C.机器设备 D.专利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实收资本是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承租企业的资产核算:机器设备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专利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是( ) ...

  • 第五章 会计账簿
  • 第五章 会计账簿 强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适合采用多栏式明细账格式核算的是( ). A.原材料 B.制造费用 C.应付账款 D.库存商品 2.下列各项中,适用于卡片账的是( ). A.现金日记账 B.总账 C.银行日记账 D.固定资产明细账 3.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现金日记账采 ...

  • 2013会计基础分章习题06账务处理程序
  • 第六章 账务处理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账务处理程序是最基本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A.日记总账B.汇总记账凭证C.科目汇总表D.记账凭证 2. 在各种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中,不能作为登记总账依据的是(C ). A.记账凭证B.汇总记账凭证C.汇总原始凭证D.科目汇总表 3. 规模较小.业务量 ...

  • 注会经济法试题及答案
  • 试题1.下面各税种中,对纳税人的利润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 A.营业税 B.消费税 C.所得税 D.增值税 答案:C 解析:略 试题2.营业税的纳税人在提供应税劳务时,其纳税地点是( ). A.纳税人所在地 B.纳税人机构所在地 C.应税劳务发生地 D.接受应税劳务者所在地. 答案:C 解析 ...

  • [北大绿卡]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力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力 (测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如图,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单位 [解析]选A.本题 ...

  • 四川二建考试真题(带答案解析)
  • 2012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能够反映项目管理班子内部 项目经理.各工作部门和各式作岗位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应承担的策划.执行.控制等职责的组织工具是( ). A.管理职能分工表 B.组织结构图 C.工作任务分工表 D. ...

  • 质量工程师考试历年真题附答案版
  • 1 / 88 目录 2004年质量工程师专业综合知识中级真题 ................................................................................. 1 2006年质量工程师专业综合知识中级真题(一) ........... ...

  • 会计财务法规与职业道德
  • 2012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预测真题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25 )年 A.3 B.5 C.15 D.25 [答案]:D [解 ...

  • 第六章会计凭证-记账凭证的种类(2)--按凭证的用途分类
  • 2015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会计基础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知识点:记账凭证的种类(2)--按凭证的用途分 类 ● 详细描述: 1.专用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是指分类反映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1)收款凭证 收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库存现金 ...